六年级下册语文《汤姆·索亚历险记》教案三篇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498162359 上传时间:2022-11-29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3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年级下册语文《汤姆·索亚历险记》教案三篇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六年级下册语文《汤姆·索亚历险记》教案三篇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六年级下册语文《汤姆·索亚历险记》教案三篇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六年级下册语文《汤姆·索亚历险记》教案三篇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六年级下册语文《汤姆·索亚历险记》教案三篇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六年级下册语文《汤姆·索亚历险记》教案三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年级下册语文《汤姆·索亚历险记》教案三篇(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六年级下册语文汤姆索亚历险记教案三篇篇一【教学设想】课程教材研究所8月4日在因特网上发布了这样一段文字:新课标教材和以往语文教科书相比,这套教材有不少创新之处,其中之一便是名著导读的设计。它把课外阅读纳入教材编排体系,以突出和强调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实质上这是一个蕴涵着此次语文教育改革的新指向而又为广大师生所忽略的崭新栏目,如何认识它的意义,特别是如何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切身实践,以期达到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融会贯通、相辅相成的目的,是此次语文实验的重要任务之一。这段文字道出了编者设计名著导读的意图,也成为了我们备课的指南。因此,我们在备这篇名著片断时,尝试着将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略读与精读相结合,由整

2、体到部分,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引导学生复述故事情节,理清文章线索,分析人物形象,感悟主人公的心理,体味马克吐温独特的艺术魅力。【教学目标】1、进一步提高学生读整本书的能力;2、引导学生用略读和精读相结合的方法,了解全书的内容,熟悉精彩片断;3、启发学生能扼要分析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并由此对社会和人生有新的领悟;4、引导学生初步了解外国小说的一些艺术手法;5、在一系列实践活动中发展学生多向思维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素养。【教学重点及难点】1、教会学生略读和精读的方法;2、由对人物的分析进而引申到对社会、人生作深刻的思索;3、马克吐温独特的艺术手法。【课时安排】五课时【教学步骤】一、通读全文 了

3、解大意提前一至两个月布置学生阅读汤姆索亚历险记全书,引导学生采用略读方法,了解全书内容,复述故事情节,理清线索等。二、任选一章 试作点评学生从全书中任选一片断(建议课本节选为佳)进行点评,并阐述选之理由,用自己的心和作品对话。教学生学会精读。三、四边互动 走近人物在前面略读和精读的基础上,能启发学生扼要分析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并由此对社会和人生有新的领悟。采用自由发言的方式,让学生上讲台交流各自的感悟,师作适当点评。明确:汤姆是老师和家长眼中一个顽皮而又爱闯祸的孩子,他和波莉姨妈一家住在美国一个叫圣彼得堡的小镇上。汤姆层出不穷的恶作剧常给姨妈哭笑不得,但是他以他的正义感,揭发了一个十恶不赦的歹徒

4、;以他的勇敢,挽救了自己和另一个女孩的生命;以他的聪明,找到了价值连城的宝藏。四、深入文本 合作探究师生就课文中节选的三个片断,进一步走进人物。营造一个轻松和谐的氛围让学生畅所欲言,和他们一起回忆童年时代,畅谈理想,张扬个性。A、 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下列问题(或解决生自己在阅读过程中发现的问题):1、作者为什么要塑造汤姆索亚这个艺术形象?2、你觉得汤姆索亚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你是否赞同他的言谈举止?为什么?3、联系全书说说汤姆索亚为什么向往海盗生活?4、你希望经历汤姆那样的历险生活吗?5、.6、.B、每组代表阐述观点,全班讨论交流。通过学生各自的回答,了解正处于成长期少年儿童的心理状况,以朋友

5、的身份和学生探讨生活与学习中的困惑和不安,以适当的方式引导学生建构健康的生活理念,明确告诉他们拥有正直、勇敢的性格才能把握好生活。C、课后让学生将发言内容进行整理,并张贴在学生园地上。五、比较阅读 体味风格建议让学生到互联网上查艺术手法的含义。推荐阅读中外其他有关少年儿童生活的文学作品,充分体味马克吐温独特的艺术风格。1、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在作品中运用得当,作品中有关景物、环境描绘性的叙写清晰地表达着主人公心理活动的微妙变化,可和其他作品中有关儿童心理、情感的描写作比较(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有助于感受作品的独特。2、汤姆索亚历险记在一种轻松柔和的幽默中显露出批评艺术,而它的姊妹篇哈克

6、贝利费恩历险记却以辛辣的讽刺表现出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劲力。狄更斯艺术上则以妙趣横生的幽默、细致入微的心理分析,以及现实主义描写与浪漫主义气氛的有机结合而著称。3、比较阅读奥地利作家卡夫卡的乡村大道上的孩子们六、链接生活 实践体验1、组织一次题为成长的烦恼的讨论会,交换各自阅读的感想,从书中主人公的生活遭遇联系学生的生活状态,表达作为一个儿童正常的心情和欲望,由此激发学生我手写我口的创作激情。2、欣赏丰子恺儿童漫画,用文字表达出作者用画笔所描绘的儿童世界。篇二教学目标:1、 进一步提高学生读整本书的能力。2、 引导学生用略读和精读相结合的方法,了解全书的内容,熟悉精彩片段。3、 启发学生能扼要分析

7、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并由此对社会和人生有新的领悟。4、 引导学生初步了解外国小说的一些艺术手法。5、 在推荐?阅读思考?交流写作?活动等教学实践活动中发展学生多向思维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素养。教材分析:1、 学会略读和精读的方法。2、 由对人物的分析进而引申到对社会、人生作深刻地思索。3、 马克?吐温独特的艺术手法。教学设想:教材将课外阅读纳入教材编排体系,以突出和强调课外阅读的重要性,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融会贯通、相辅相成。在学生习惯读一篇一篇的文章的基础上,学习读整部书。授课中尝试着将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略读与精读相结合,由整体到部分,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引导学生复述故事情节,理清文章线索

8、,分析人物形象,感悟主人公的心理,欣赏作品中优美的文字,体味马克?吐温独特的艺术魅力。教学课时:五课时教学流程:一、通读全文 了解大意提前一至两个月布置学生阅读汤姆?索亚历险记全书,引导学生采用略读方法,了解全书内容,复述故事情节,理清线索等。检查方式:学生以读书报告形式呈现作业。要求:读书报告为整体感悟读后感一篇 摘抄若干二、任选一章 试作点评学生从全书中任选一片断进行点评,并阐述选之理由。教学生学会精读。三、四边互动 走近人物在前面略读和精读的基础上,能启发学生扼要分析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并由此对社会和人生有新的领悟。采用自由发言的方式,让学生上讲台交流各自的感悟,师作适当点评。明确:汤姆是

9、老师和家长眼中一个顽皮而又爱闯祸的孩子,他和波莉姨妈一家住在美国一个叫圣彼得堡的小镇上。汤姆层出不穷的恶作剧常给姨妈哭笑不得,但是他以他的正义感,揭发了一个十恶不赦的歹徒;以他的勇敢,挽救了自己和另一个女孩的生命;以他的聪明,找到了价值连城的宝藏。汤姆是个聪明爱动的孩子,在他身上集中体现了智慧、计谋、正义、勇敢乃至领导等诸多才能。他是一个多重角色的集合,足智多谋,富于同情心,对现实环境持反感态度,一心要冲出桎梏,去当绿林好汉,过行侠仗义的生活。小说塑造的汤姆?索亚是个有理想有抱负同时也有烦恼的形象,他有血有肉,栩栩如生,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姨妈眼里,他是个顽童,调皮捣蛋,可是她却一次又一

10、次地被他的足智多谋给软化了。在主日学校里,他拿出卖刷墙特权时得到的财宝换来的条子去领取新本圣经,结果当有位太太考问他圣经内容时,他却答得牛头不对马嘴,引得大家瞠目结舌。当他和贝基的关系出现危机时,于是,汤姆大步流星走出教室, 翻过小山,走到很远的地方,那一天他是不打算再回学校了。小说第二章中有关出让刷墙权的那段描写充分展现出汤姆具有杰出的领导才能。本不知不觉地自愿成了汤姆的俘虏,他不仅替汤姆刷墙,而且为了能刷上墙,连自己的苹果也赔上了。当孩子们抢着刷墙时,汤姆却暗自高兴。在第二十三章,汤姆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最后勇敢地站出来作证,解救了莫夫?波特,它再次体现出汤姆不畏*、坚持正义的优秀品格。马

11、克?吐温在描写以汤姆为首的一群儿童时并没有仅停留在人物的一般刻画上,而是按照儿童的天性发展,对儿童的心理方面也作了较深层次的描述。在第三十五章中,当哈克请求汤姆让他入伙一起当强盗时,汤姆说:总的说来, 强盗比海盗格调要高,在许多国家,强盗算是上流人当中的上流人,都是些公爵之类的人。尽管这些见解出自儿童之口, 但它却真实地反映出当时社会给儿童造成的心理印象。它已经远远超出了一个儿童所能思考的范围。从这个意义上讲,这部小说虽是为儿童写的,但它又是本写给一切人看的高级儿童读物。正如马克?吐温在原序中写道:写这本小说,我主要是为了娱乐孩子们,但我希望大人们不要因为这是本小孩看的书就将它束之高阁。因为阅

12、读这本小说能让成年人从中想起当年的他们自己,那时的情感、思想、言谈以及一些令人不可思议的作法。篇三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用略读和精读相结合的方法,了解全书内容,熟悉精彩片断。2.指导学生默读课文,在理解的基础上复述课文。3.通过阅读精彩片段和全文,掌握汤姆这一人物形象。4.通过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多向思维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素养。教材分析:作为起始年级的名著阅读教学,教学时用略读和精读相结合的方法阅读全书,采用多样的形式,激发学生阅读全书的兴趣。同时结合文章中的精彩片段,把握故事情节与人物的性格,能正确流利地复述故事,理解汤姆是一个调皮、勇敢、善良、富有正义感的孩子。教学设想:汤姆索亚历险

13、记,很多学生十分熟悉,所以教学时,设想采用问题解决教学法,交流已知问题,讨论探究深层次问题,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提高课堂的效率。教学课时:2课时课前预习:1.阅读课本,找出你认为重要的文学常识。2.阅读全书,能对每个人物说三句评价的话。3.提出你认为有价值的问题。教学流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结合预习,交流有关作者的文学常识2.引导学生用略读和精读相结合的方法,了解全书内容,熟悉精彩片断。一、导入:谈谈自己喜欢的儿童文学作品 (学生交流)让我们与汤姆?索亚一起踏上探险之旅,感受那惊险、紧张的场面吧。二、展示预习成果1.交流有关作者的文学常识马克吐温原名塞缪尔?朗赫恩?克来门斯,马克

14、?吐温是其笔名。1835年出生于美国密苏里州,那一年正好是哈雷彗星出现的时候。童年时代,马克?吐温住在密西西比河旁的小镇里,这里是各种船只穿梭聚散之地,他在此地的见闻,成为他日后作品中的题材和特色。十二岁时,父亲去世,马克?吐温只好停学,到工厂当小工。后来他换了不少职业,先后做过密西西比河的领航员、矿工及新闻记者等工作,并渐渐地着手写作一些有趣的小品,开始写作生涯。马克?吐温的第一篇引人注意的短篇小说跳蛙,使他成为颇有名气的幽默作家。三十五岁结婚后,他专职写作,随后的二十年,相继完成了汤姆?索亚历险记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和小哈克历险记等不朽名著。马克?吐温是美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世界的

15、短篇小说大师。他的作品文字清新有力,审视角度自然而独特,被视为美国文学具划时代意义的现实主义著作。马克?吐温被誉为美国文学中的林肯。他的主要作品已大多有中文译本。2. 学生交流这本小说的情节。(1)全书围绕着汤姆,记叙了哪些事情?(提示:在什么地方?经历了什么事?当时是怎样的情景?)(2)主要人物是谁?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事件是怎样发展的?(起因、经过、结果。)一个孩子从少年到成熟期的成长故事。一、汤姆和蓓姬的故事二、汤姆和穆夫?波特的故事三、杰克逊岛的故事四、汤姆和乔?印江的故事(3)给你印象深刻地情节有哪些?汤姆索亚历险记描写的是以汤姆为首的一群天真烂漫的孩子的生活。他们为了摆脱枯燥无味的功课、虚伪的教义和呆板的生活环境,做出了种种冒险经历。如:他和野孩子夏克,各干出了许多令人捧腹的妙事。像汤姆被罚粉刷围墙,竟施出诡计,不但使别的孩子心甘情愿代替他工作,还自动奉上谢礼。后来和夏克逃到荒岛去,人们以为他们淹死了,正在教堂为他们举行丧礼,而他们却躲在教堂的钟楼上偷听。这些顽皮的举动,虽然不能给我们做模范,但是,他为了正义,毅然挺身出来作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