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钓鱼的启示》教学计划通用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497937817 上传时间:2023-01-07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3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钓鱼的启示》教学计划通用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关于《钓鱼的启示》教学计划通用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关于《钓鱼的启示》教学计划通用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关于《钓鱼的启示》教学计划通用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关于《钓鱼的启示》教学计划通用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关于《钓鱼的启示》教学计划通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钓鱼的启示》教学计划通用(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关于钓鱼的启示教学方案通用钓鱼的启示教学方案一、教学目的:1、知识与技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认识并理解本课的一些词语,如:涟漪、翕动、不容争辩等。2、过程与方法:通过联络生活实际、揣摩人物心理、朗读等方法使学生走入文本,体会钓鱼的启示。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这个故事使学生受到一些启示,懂得在生活中我们要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通过联络生活实际、揣摩人物心理、朗读等方法使学生走入文本,体会钓鱼的启示。2、教学难点:从文中的细节描写中揣摩父亲的心理活动,理解父亲放掉大鲈鱼的做法。三、学情分析p :钓鱼的启示这一课对于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首先,这个

2、故事发生在国外,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距甚远。其次,本文的主题是“道德”,道德对于成年人来说都是一个深化而严肃的话题,更别说孩子了。最后,本课的重点就是理解父亲为什么把大鲈鱼放掉,而文中对父亲的描写却很含蓄,没有心理描写,也没有过多的解释性的对话,所以学生在阅读本文时很可能只停留在语言外表而不去揣摩语言背后的深化含义。教学策略:品读【关键词】:p 、联络生活实际揣摩人物心理、朗读深化。四、教学过程:(一)、导入。老师板书课题:钓鱼的启示,“启示”二字用红笔写出。齐读课题,老师问道:这个课题与你们以前见过的课题有什么不同?生:启示是红色的字。师:猜猜老师为什么要把“启示”二字用红笔标出?学生汇报。师

3、:什么是“启示”?学生汇报,老师小结:简而言之,“启示”就是你从一件事中所明白的道理,那么这启示终究是什么呢?让我们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二)、初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看看你能不能根据“钓鱼”和“启示”将课文分成两个局部。学生读文并分段。汇报:说说你这两局部是怎么分的?(课文从哪到哪写的是钓鱼这件事?哪一段写的是我从中获得的启示?)学生汇报,老师在题目中相应标出:(110)钓鱼,(11)启示。2、 词语:我们俩看本课的一些词语。课件出示词语:新汉普斯 涟漪鲈鱼鱼鳃翕动争辩不容争辩兴高采烈无可奈何沮丧至极(1) 学生自由朗读

4、词语。(2) 指名朗读词语。当学生读完“新汉普斯”这个词后,老师指导:你能快速而明晰地读三遍这个词吗?学生读词。老师小结方法:遇到拗口的词多读几遍就能读顺了。(3) 指导理解词语的含义:涟漪:什么是涟漪?学生可能知道也可能不知道,此时老师出示图片并解释道:涟漪泛指细小的波纹,那么文中的涟漪详细指什么呢?找到文中的相关句子读一读。学生自由朗读,指名读(2自然段),老师出示另一张图片相应解释道:课文中,当鱼饵抛下水面时,就会荡出一圈一圈的波纹,这就是涟漪。鲈鱼鱼鳃翕动,你发现这三个词之间的联络了吗?或者你发现前两个词之间的联络了吗?学生汇报,老师相应出示鲈鱼的图片配合学生的解释,之后老师小结:鱼鳃

5、是鱼的哪一局部?生答复。在生活中见过鱼鳃一张一合,一张一合(师做动作)的样子吗?这个动作就叫做翕动。再读“翕动”一词。(4)齐读这些词语。3、概括故事主要内容:当生读完“兴高采烈无可奈何沮丧至极”这三个词语后老师趁机说道:你能快速找到课文中带这三个词语的哪一段吗?(10自然段)指名朗读10段,师:这三个词语都是用来形容我的心情的,那么终究是什么事令我兴高采烈?(课件中该词后出现一个问号)后来又发生什么事使我无可奈何呢?(课件同上)最后怎么了我就变得沮丧至极了?(课件同上)请带着这3个问题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将这三个词语写在相应的段落旁。学生读文,老师巡视。汇报交流:什么事使我兴高采烈?学生答复

6、。后来又发生了什么事使我无可奈何?学生答复。最后我是怎么做的?生答复,师:此时我的心情可真是沮丧之极了。师:谁能把他说的这三句话连起来说一遍?学生汇报。老师小结:这三句话连起来就是“钓鱼”这件事的主要内容,第一句话是起因,第二句话是经过,第三句话是结果。在概括一件事的主要内容时就是要抓住这件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最后还要加上一句:从钓鱼这件事中我还获得了一些启示,这就是整篇课文的主要内容了。那么我终究获得了什么启示呢?谁能读一读原文中的句子?学生读11段,老师相应出示11段中的重点句子。(三)、精读课文,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1、归纳大鲈鱼诱惑人之处。老师出示(11段):但是,在人生的旅途中,我

7、却不止一次地遇到了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当我一次次地面临道德的抉择的时候,我都会想起34年前的那个月光如水的夜晚。师:这里所说的“诱惑人的鱼”指的是真正的鱼吗?从哪看出来的?生:不是,鱼字加了引号。但故事中那条真正的大鲈鱼也非常地诱惑人,对吗?哪些地方让你觉得这条鱼非常诱惑人?生可能:鱼大。(1)感受鱼大。师:找一找,从哪段能看出鱼特别大?生:3段。师:自由朗读第三自然段,哪些句子让你觉得鱼特别大就把它画下来。学生边读边画,老师巡视。学生汇报,根据学生的汇报老师相应出示并品读3段中的重点句:句一:过了好长时间,鱼竿突然剧烈地抖动了一下,一定是个大家伙上钩了。首先学生就此句交流:为什么

8、这句使你感到鱼大?当生提到“剧烈地抖动”一词时,师:把“剧烈地”换成“强烈地”或“猛烈地”好不好?为什么?学生汇报。师:这三个词相比,谁的动程度更强?生:剧烈地。师:那么“剧烈地”说明了什么?生:鱼大。指导朗读:你能通过朗读让我们感觉鱼特别大吗?指名读,重点评价学生将哪些词强调了,以此来指导朗读。齐读。句二:也许是这条鱼想摆脱鱼钩,不停地甩动着尾巴并跳跃着,湖面上不时发出“啪啪”的声音,溅起不少水花。首先学生就词句交流:哪些词让你感觉鱼特别大?生可能:不停地、跳跃、“啪啪”的声音、不少水花老师让其他学生画出这些词,然后问道:发出“啪啪”的声音,你能模拟一下吗?生模拟。(假设生模拟不到位,老师指

9、导:这可是条大鱼,发出的“啪啪”声会是怎样的?)师:为什么发出“啪啪的”声音而不是“哗哗的”声音呢?生可能:“啪啪”更响、更重。“啪啪”用来形容鱼挣扎的动作更合理。老师小结:作者用词准确,“啪啪”更能说明鱼大。指导朗读:你能通过读让我们看到这条大鱼挣扎的情景吗?指名读。(2)感受我和父亲对鱼的喜欢。师:我和父亲喜欢这条鱼吗?从哪看出来的?生汇报。师出示:我和父亲得意地欣赏着这条漂亮的大鲈鱼,看着鱼鳃在银色的月光下轻轻地翕动着。(“欣赏”一词是红字)师:这句中有一个词用得很奇怪呀?哪个词?欣赏,为什么是“欣赏着这条漂亮的大鲈鱼呢?”用“看着”不是更合理吗?生汇报,师问道:面对自己的劳动成果时,一

10、幅画得特别好的画、一张奖状、打了高分的试卷你会“看”还是“欣赏”?为什么?生汇报:欣赏,因为很有成就感。让学生带着这种心情读该句。师:面对自己特别喜欢的东西时,新书包、新衣服、新鞋、新玩具你会“看”还是“欣赏”?生汇报,并让其带着喜欢的心情读。齐读,老师小结:“欣赏”一词用得多生动啊!表现出了我和父亲面对钓鱼成果时的成就感和喜欢之情。我们在写作文时也要根据人物的心情选择恰当的词语。(3)还有哪一点也构成了这条鱼对我们的诱惑?生:周围没人。让学生详细解释为什么周围没人也能对我们构成诱惑。2、揣摩父亲的心理,理解父亲放鱼的动机。(1)师:是啊,面对种种诱惑父亲为什么仍然让儿子把大鲈鱼放回湖里去呢?

11、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读读课文的哪些地方?生:父子的对话。师:找一找,从哪段到哪段写的是父亲与儿子之间的对话?生:48师:默读48自然段,把描写父亲的地方用横线画出来,想一想父亲当时可能在想些什么?生默读课文,老师巡视。学生汇报所画之处,老师引导学生揣摩父亲的心理活动。(2)4自然段:课件出示此段,师:这段的开头有一个细节,“父亲看了看手表”父亲看表仅仅是为了知道时间吗?还有没有别的目的了?联络后文想一想。学生汇报。师:从这个细节我们能看出父亲在生活中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学生汇报。老师小结:父亲是一个自觉遵守规定,很讲道德的人。板书:自觉遵守 讲道德师:如今是几点?间隔 开放捕捞鲈鱼的时间还有两

12、个小时,言外之意就是生:如今还没到捕捞鲈鱼的时间呢。师:如今捕捞鲈鱼是不符合规定、不讲道德的。师:我们再看后面父亲说了什么,出示父亲的话: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湖里去。师:父亲是马上就做了这个决定吗?他犹豫了吗?从哪看出来的?生:父亲盯着鲈鱼看了好一会儿。课件出示:父亲盯着鲈鱼看了好一会儿,( )然后把目光转向了我师:其实我们在生活中也会碰到这种情况呢!乘坐公交车的时候,你是否主动给别人让过坐?让过的同学请举手。请让过坐的同学说说:你为什么会主动把座位让出来?生交流。师:假如公交车上人特别多,很挤,而你又很累,这时你旁边刚好站着一位老人或一个抱小孩的人,他比你更需要这个座位,你在让座时会犹豫吗?最

13、终,你会把这个座位让给他吗?请想让座的同学说说自己这样做的理由。师小结:是你的良心,你的道德之心促使你这样做的,对吗?如有时间可再举一例:你有过拾金不昧的时候吗?捡到了钱财或物品主动归还失主?请拾金不昧的同学说说:你为什么会主动交出钱财或物品呢?师:假如捡到的钱财数额比拟大,几百元甚至更多,而又没有人看到你,你在归还钱财时会犹豫吗?最终,你会把钱归还失主吗?仍然请想归还的学生说说这样做的理由,师小结。老师小结:“公交车上的座位”,“捡到的钱财”都像这条大鲈鱼一样诱惑着我们,是道德的力量使我们做出了正确的选择,那么父亲盯着这条鲈鱼看了好一会儿,他的心里可能在想些什么呢?是什么使他做了放鱼的决定呢

14、?学生交流父亲的心理活动,然后指导学生读父亲的那句话,师:假设你是父亲会怎么说着句话?指名朗读。师:这句话中有一个字必须读好,哪个字?生:得。(假设生挑不出这个字,老师可范读;假设生挑的是其它的字,理由充分也要给予肯定)师:“得”还可以换成哪个词?生:必须。师小结:“得”字说明了父亲坚决的态度。再指名读,通过评价指导学生的朗读。齐读。(3)6自然段:往下看,儿子说了什么?父亲是怎么说的?6段:“你还会钓到别的鱼的。”父亲平静地说。师:面对儿子急迫的问话,父亲为什么表现得如此平静呢?父亲的平静中还透着点什么呢?学生交流想法,并相机让其读。指名分角色朗读48自然段,一人读描写父亲的地方,一人读描写

15、儿子的地方。当生读到7自然段时,师:尽管此时我大声争辩着,但是父亲却用它的声音告诉我这件事情是不容争辩的,不容争辩是什么意思?学生汇报,继续读文。(4)读完后出示8自然段中的最后两句话:我再次把祈求的目光投向了父亲。父亲沉着脸,没有看我,也没有再说话。师:我再次把祈求的目光投向了父亲,我想对父亲说什么?学生汇报。师:父亲呢?父亲为什么没有看我?生汇报。可是父亲却沉着脸,也没有再说话,这说明了什么?此时此刻他的心里在想些什么呢?学生交流想法。师生分角色朗读,师读描写儿子的地方,生读描写父亲的地方。(5)小结:如今大家理解父亲的做法了吗?你喜欢这样的父亲吗?为什么?学生交流。三、总结升华。师:儿子当时理解父亲的做法吗?不理解。后来理解了吗?从哪看出来的?生读第11自然段,师再次出示11段中的句子,师:在人生的旅途中,哪些诱惑人的“鱼”会使我心动?当面临道德的抉择时我会做出怎样的决定?生交流。师总结:是啊,道德只是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但理论起来却很难。但父亲的教育却使我获得了道德理论的勇气和力量。最后,老师把一句名言送给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