邦国如何实现善政——亚里士多德的政治理想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497936818 上传时间:2023-06-22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9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邦国如何实现善政——亚里士多德的政治理想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邦国如何实现善政——亚里士多德的政治理想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邦国如何实现善政——亚里士多德的政治理想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邦国如何实现善政——亚里士多德的政治理想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邦国如何实现善政——亚里士多德的政治理想》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邦国如何实现善政——亚里士多德的政治理想(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邦国如何实现善政亚里士多德的政治理想 段明学 【摘要】“善”和“善政”是政治学中非常重要的范畴,集中体现了亚里士多德的政治理 想。善政是伦理和治理的结合,其目标是实现人间的至善,为此需要优良的治理。善政的基 础是私产制度、中产阶级主导的社会结构、适当的疆域和人口;善政的形式是民主与法治; 善政的条件是公民教育。亚里士多德的政治理论,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提供了 有价值的精神资源和启示。【关键词】亚里士多德;善政;政治理想;政治学【全文】 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说,一方面受到其老师柏拉图的深刻影响,寻求建设理想的国家; 另一方面,通过对希腊 158 个城邦国家的调查研究,亚里士多德开出了一系

2、列旨在解决现实 政治问题的“药方” , 以化解当时希腊城邦政治的危机。从政治学一书的结构看,明显 包括两个部分:卷二、卷三、卷七、卷八为第一部分,重在探讨理想的国家,卷四、卷五、 卷六为第二部分,主要是对现实国家的研究(卷一为序论)。萨拜因认为, 政治学代表了亚里士多德思想的两个阶段, “起初, 他仍然认为政治哲学是特别根据 政治家 和法律篇 中已经规定的方式来建设一个理想的国家。柏拉图对这个问题的主要是道德观的影响仍然居 于支配地位 , 然而在创办吕克昂之后的不太久的某一时期,他开始在广泛得多的范围内构 想一门科学或政治艺术。 ” 不管怎样说,“善”和“善政”都是政治学中非常重要的 范畴,集

3、中体现了亚里士多德的政治理想。善政的涵义:伦理和治理的结合 在亚里士多德时代,政治学与伦理学并未截然分家。思想家更多的是关注国家存在的目 的和价值,而不是国家权力的配置与制约。对他们而言,政治学是整个社会的伦理学,这个 社会由于某种共同的道德目的而凝聚起来, 它必须确定这个社会的 “善”,能最佳地成全这种 “善”的社会结构,以及能最好地获得它的行为。 “政治科学,作为一个完整的道德社会(在 这个社会追求充分的善,这只有通过共同行动才能实现)的学问,对亚里士多德来说就是最 高的伦理学。 ” 亚里士多德认为,每种技艺与研究,人的每种实践与选择,都以某种善为目的。相对于 个人来说, 城邦的善是最高而

4、最广的。 “尽管这种善于个人和于城邦是同样的, 城邦的善却是 所要获得和保持的更重要、更完满的善。因为,为一个人获得这种善诚然可喜,为一个城邦 获得这种善则更高尚高贵,更神圣。”在他看来,城邦尽管是由家庭演化而来的,但 它的存在并不仅仅是为了生活, 而是为了优良的生活。 “城邦是若干良好的家庭或部族为了追 求自足而且至善的生活,才行结合而构成的。 ” 不难发现,亚里士多德的善政,首先是一个道德意义上的概念。在这个意义上,善政与正义相联系。“政治学上的善就是正义,正义以公共利益为依归。”正义是城邦的原则,由正义衍生的礼法,是维持社会秩序的基础。人类如果不讲礼法、违背正义,就会堕落为最 恶劣的动物

5、,也就不可能有优良的生活。在任何一个社会, 都会存在统治者与被统治者, “世上有统治和被统治的区分, 这不仅事 属必要,实际上也是有利益的。”对于统治者来说,善政就是要求优良的治理,“治理最为优良的城邦,才有获致幸福的最大希望。”统治者只有充分实现和保障人们优良、幸福的生活,才能算是优良的治理。正如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中所说:“国家的存在是为了过美好的生活它的目标或目的是公民们的福利。由此很容易推断,政府应该为美好 的生活立法, 所有公民的福祉都应该得到国家行为的保证。 ” 当然,亚里士多德也注意到, 善政并不能仅仅停留于理想的层面, 而应充分考虑现实政治的客观条件。 他提醒人们:“最良

6、好的政体不是一般现存城邦所可实现的,优良的立法家和真实的政治家不应一心想望绝对至 善的政体,他还必须注意到本邦现实条件而寻求同它相适应的最良好政体。 ”“我们不仅应该 研究理想的最优良(模范)政体,也须研究可能实现的政体,而且由此更设想到最适合于一 般城邦而又易于实行的政体。 ” 总的说来,亚里士多德的善政包括伦理和治理两个层面,伦理是治理的基础、目标和准 则,治理则是伦理的实施与载体。国家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善,让人们过上优良的生活,在 政治中得到享受和满足,实现自由与全面的发展。这要求优良的治理,以保障善的实现。没 有优良的治理,善政的理想落空。善政的基础:经济社会结构及其他 亚里士多德认为

7、,一个完美的城邦必须具有同它的性质相适用的配备,即社会经济基础 和物质文化条件。作为城邦基础的条件,包括可能实现的和纯属理想的情况,主要有:1. 经济基础:私产制度。苏格拉底、柏拉图主张共产主义,实行纯而又纯的公有制,不仅财产公有,而且实行公 妻制。 苏格拉底在政治上所确立的前提, 可以概括成这样的原则: “整个城邦的一切应该尽可 能地求划一,愈一致愈好。 ”亚里士多德认为,城邦的本质在于多样性,而不是整齐划一,只 有差异才是培育国家的酵母和营养品。一个城邦,执意趋向划一而达到某种程度时,将不再 成为一个城邦;或者虽然没有达到归于消亡的程度,还奄奄一息地弥留为一个城邦,实际上 已经变为一个劣等

8、而失去本来意义的城邦。 他指出:“那些思想家所拟的以划一求完整, 实际 上不合于城邦的本性, 他们那种城邦所希望达到的最高成就实际上是城邦的消亡。 ” 他认 为:“某种程度的划一, 无论在家庭或者在城邦, 都是必要的; 但完全的统一却是不必要的。 ” 11 因此,亚里士多德明确反对公有制和公妻制,认为“财产如果归公有,多少原有的利益 必将从此被剥夺。 ”12 实行公妻制, 则更是荒唐而迂腐之见。 亚里士多德主张私产制度, 但 他也注意到私有制度的局限性, 因此提出了一个折中而温和的改良方案: 私产公用。 他认为, “产业私有而财产公用 是比较妥善的制度, 立法创制者的主要功能就应该力图使人民性

9、情 适应于这样的慷慨观念。 ” 132. 阶级基础:中产阶级 亚里士多德秉持中庸之道,认为善德就是行于中庸,这不仅适用于每一个人,同样适用 于城邦。在城邦中,所有公民可以分为三个部分(阶级)极富、极贫和两者之间的中产 阶级。而惟有以中产阶级为基础,才能组成良好的城邦。中产阶级没有野心,最容易保持政 治的稳定。“最好的政治团体必须由中产阶级执掌政权, 凡邦内中产阶级强大, 足以抗衡其他 两个部分而有余,或至少要比任何其他单独一个部分为强大那么中产阶级在邦内占有举 足轻重的地位,其他两个相对立的部分(阶级)就谁都不能主治政权这就可能组成优良 的政体。”14 亚里士多德明确反对两极分化, 认为所有公

10、民们都有充分的资产, 能够过小康 的生活,实在是一个城邦的无上幸福。 “如其不然,有些人家财巨万,另些人则贫无立锥,结 果就会各趋极端,不是成为绝对的平民政体,就是成为单纯的寡头政体;更进一步,由最鲁 莽的平民政治或最强项的寡头政治,竟至一变而尤为僭政。” 153. 自然基础:地理与人口因素 亚里士多德认为,最美的城邦,其疆域大小必然有限度,不宜过小,也不宜过大,应当 以足使它的居民能够过闲暇的生活为度。应该说,一个国家的疆域大小对政治统治固然有所 影响,但地理因素并非决定性的因素;而且,疆域的大小往往是历史形成的结果,并非人的 意志可以左右。但是,理想的国家需要多少人口,这却是可以控制的。在

11、亚里士多德看来, 城邦的人口应当适度,既不宜过少,也不宜过多。他特别强调: “繁殖如无限制,势必导致贫穷,现时恰恰有许多城邦疏忽了限制繁殖这个问题; 跟着贫穷, 又导致内乱和盗贼。 ” 16 “凡以政治修明著称于世的城邦无不对人口有所限制。”17 这种朴素的计划生育思想至今仍闪耀着真理的光辉。善政的形式:民主与法治 尽管亚里士多德并不认为民主政体(平民政体)是最好的政体形式,但他仍然认为,理 想政体(即共和政体) 必须混合民主政体的因素, 如萨拜因分析的, “理想的国家如果实行的 不是民主政体, 至少也得包含有民主的要素。 ”18 亚里士多德还认为, 在所有的变态政体中, 民主政体是最好的、或

12、“最可容忍”的政体。并且,民主政体是体现未来的政体,代表了政 治发展的方向。 他说:“现在, 各邦的版图既日益扩展, 其它类型的政体已经不易存在或重行 树立(君主政体也应该是不适宜的了) 。” 19 未来只有民主政体一枝独秀了。亚里士多德也 许不会想到,二千多年后,他的预言竟成为了活生生的现实!民主政体的精神和基本原则是自由。 自由的要义之一为 “人人轮番当统治者和被统治者” 。 亚里士多德特别反对政治垄断和长期执政, “在苏格拉底所设想的政体中, 主治的人们 永不 更替,一直由他们执政; 这就潜伏着危险的根源。 这样的制度即使在较为贫贱的阶级, 也会 引起不满而滋生纷扰, 这在傲慢的战士们当

13、然要感到不可容忍了。 ”20 他极力主张轮流执政, 认为轮流执政最符合正义和自由。 “依此见解所得的结论, 名位便应该轮番, 同等的人交互做 统治者也做被统治者,这才合乎正义。 ” 21亚里士多德自始至终崇尚法治,反对人治,认为“法治优于一人之治” 。“我们不允许由 一个人来治理,而赞成由法律来治理。因为,一个人会按照自己的利益来治理,最后成为一 个僭主。”22 “谁说应该由法律遂行其统治, 这就有如说, 惟独神祗和理智可以行使统治; 至于谁说应该让一个个人来统治, 这就在政治中混入了兽性的因素。 ”23 亚里士多德非常重 视运用法律来促进公平、 遏制腐败和维护社会稳定。 他提醒人们:“应该特

14、别注意, 一个城邦 要有适当的法制,使任何人都不致于凭借他的财富或朋从,取得特殊的权力,成为邦国的隐 忧。”24 任何人,不管他的财富有多丰,对经济发展的贡献有多大,关系有多广,都不得享 有特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企业家犯法也应当同等治罪。亚里士多德清醒地看到,腐败 对城邦的危害绝不亚于洪水猛兽,它会蚕食政治统治的合法性基础,最终导致政体的变更。 那些跑官买官者,因为他们都是付出了成本的,所以,他们在上台以后会疯狂地运用手中的 权力,一本万利地捞回来。 “因财赂获官的人们总要乘机取偿,营私渎职将是自然的结果。 ” 25 而群众对自己不得担任公职,不一定感觉懊恼,他们甚至起于不问公务,专管家业;但

15、 一听到公务人员正在侵蚀公款,他们就深恶痛绝;他们因此才感觉自己在名利两方面都有所 损失了。所以,必须坚持以法治腐,坚决遏制腐败, “为政最重要的一个规律是:一切政体都 应该订立法制并安排它的经济体系, 使执政和属官不能假借公职, 营求私利。”26 惟有如此, 才能维护邦国的长治久安。善政的条件:公民教育亚里士多德重视法治, 也非常重视公民教育和 “精神文明建设” ,期望通过意识形态的教 化, 培养公民对城邦的认同感, 增强政治统治的合法性基础。 在他看来, 即使是完善的法制, 而且为全体公民所赞同,要是公民们的情操尚未小习俗和教化陶冶而符合于政体的基本精神 (宗旨),这终究是不行的。 没有教

16、育, 公民就不可能具有善德, 城邦也不可能成为善邦。 “邦 国如果忽视教育, 其政制必将毁损。 一个城邦应常常教导公民们使能适应本邦的政治体系 及 其生活方式 。”27亚里士多德所说的教育不是技术教育, 而是一种德教, 即灵魂教育。 他认为,“如果说灵 魂之为动物一部分比身体更加重要,那么,凡有关城邦精神的部分应该比供应城邦以物质需 要的部分尤为重要” 。28 他批评某些城邦 “他们显然不以人生较高的宗旨为建立政体的准则, 也不把教育方针引向一切善德。相反地,他们崇尚鄙俗的倾向,力图培养那些可见实效和容易获得近利的各种品性” 29 ,结果是,这样的 教育不仅无助于城邦的“善” ,反而培养公 民之恶,将城邦置于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