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褒禅山记最详细教学教案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497554557 上传时间:2022-12-19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9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游褒禅山记最详细教学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游褒禅山记最详细教学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游褒禅山记最详细教学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游褒禅山记最详细教学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游褒禅山记最详细教学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游褒禅山记最详细教学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游褒禅山记最详细教学教案(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欢迎阅读游褒禅山记【教学目标】1、积累重点文言词语和句式。2、学习即事明理,叙议结合,前后紧密相扣的写作方法。3、学习作者“尽吾志”和做学问“不可不深思而慎取”的治学态。【教学重点】1、?积累重点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2、?学习即事明理,叙议结合,前后紧密相扣的写作方法。【教学难点】学习即事明理,叙议结合,前后紧密相扣的写作方法。【教学方法】诵读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教学重难点:【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在初中,我们学过什么游记类文言文?欧阳修醉翁亭记、 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小石潭记。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的游记游褒禅山记。游褒禅山四个字应该好理解。记是什么?对, 是一种文体

2、。那么这种文体的表达方式什么特点?(补充:表达方式:五种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是的吗?我们先来一起读一下游褒禅山记这篇文章,读的过程中大家仔细思考一下“记” 这种文体的特点。学生读课文,老师正音。褒 baO禅山 ?华 hua山 ?庐冢(zh o n g) ?有穴(xu e )窈(yd o)然??怠(dd i )?咎(ji U)?好游(hd 0)?仆(pu )碑???无物以相(xi d ng)之?深父(f u)现在大概了解到了 “记”这种文体的表达方式了吗?不同于现代游记以记事描写为主,古代的游记以发议论为主,而以记叙描写为辅。今天我们来学习这篇游记就是北宋散文家王安石的 游褒禅山记了

3、解作者借助游褒禅山,阐 发了怎样的道理呢?二、简介作者及背景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作者:1. 作者王安石(1021 1089),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封荆国公,故世称“荆 公”。主持熙宁变法,“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后司马光执政,废尽新法,王 安石忧愤去世。卒谥文,故又称“王文公”。 拗相公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题张司业诗 形容和赞美一个人的作品或成就的得来 不易。“成功”的背后总是包含着无尽的辛酸自古驱民在诚信,一言为重百金轻。2. 背景资料游褒禅山记是王安石三十四岁时(1054年)从舒州判通任上辞职,在回家的路上游

4、览了 此山,三个月后以追记的形式写下此文。虽然是游记,但却是借记述游山来说理。欢迎阅读欢迎阅读三、细读课文,整体把握(一)第一段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 花山”今言 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1. 文言知识1唐浮图慧褒始舍於其址,而卒葬之舍:名词作动词,居住状后 卒:死后2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名:名词作动词,命名3褒之庐冢也庐冢:房舍和坟墓4距其院东五里东:名f状,往东5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以:因为乃:表判断,为

5、,是6有碑仆道仆:倒在7其文漫灭:漫火:磨火,模糊不清(古者富贵而名摩火)8独其为文犹可识:为文:为,万能动词 识:辨认亠1*9盖音谬也。盖:大概谬:错误句式:判断句,是,见上原文卒 过秦论:“率疲弊之 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兵 名古代军队编制,一百人为一卒。叔向贺贫:“昔栾武子无一卒之田。” 名差役;隶卒。左忠毅公逸事:“持五十金,涕泣谋于禁 卒,卒感焉。” 动死。 动完成;完结。陈情表:“庶刘侥幸保 卒余年。” 副终于;最终。廉颇蔺相如列传:“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c U副通“猝”。突然;仓猝。荆轲刺秦王:“ 卒惶不知所为。”赤壁之战:“五万兵难 卒合。”2.译文褒禅山也称为华山。

6、唐代和尚慧褒当初在这里筑室居住,死后又葬在那里;因为这个缘故, 后人就 称此山为褒禅山。现在人们所说的慧空禅院,就是慧褒和尚的墓舍。距离那禅院东边五里, 是人们 所说的华山洞,因为它在华山南面而这样命名。距离山洞一百多步,有一座石碑倒在路旁, 上面的 欢迎阅读欢迎阅读文字已被剥蚀、损坏近乎磨灭,只有从勉强能认得出的地方还可以辨识出“花山”的字样。现在将“华”读为“华实”的“华”,大概是读音错了。3. 第一自然段:介绍褒禅山概况。行文顺序:本名一别名由来及证明一华山洞名来由一从仆碑看出本名一指出音谬4. 讨论:为什么要特别提及仆碑上的文字?对“花”和“华”的辨析体现了王安石爱钻字眼的习惯,他也因

7、此受时人讥笑,你是如何看待他的这个习惯的?明确:写仆碑是为后面议论埋下伏笔,作者认真考证仆碑上的文字,探究事理的本源,充分体现了他“求思之深”的探索精神,也是后面议论中提出“深思而慎取”的依据。(二)第二段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1= hr_.! r 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了I T已少。盖其又深,贝y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贝应咎其欲 出者

8、,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10有泉侧出:名一状,从旁边11而记游者甚众J记游:在游览处题字纪念12有穴窈然窈然:幽深的样子 然,形容词词尾13问其深_-形一名,深度14则其好游者不能 穷也穷:尽,达到尽头15余与四人拥火以入以,“而”,表修饰16而其见愈奇 芒-1见:动f名,见到的景象奇:奇特17有怠而欲出者怠:懒惰18火且尽且:将要19盖余所至盖:发语词,大概20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不能一:不到十分之一21则其至又加少矣。则其至又加少矣:动一名,到达的人/更22火尚足以明也明:形一动,照明23既其出已经24则或咎其欲出者:或,有人/咎:责怪,埋怨25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9、极:尽情享受欢迎阅读2、译文华山洞的下边平坦而空阔,有一股山泉从旁边涌出,在这里游览、题记的人很多,(这就)叫做“前 洞”。沿山路而上五六里,有个洞穴,一派幽深的样子,进去便(感到)寒气逼人,打问它的深度, 就是那些喜欢游览的人也未能走到尽头一一这是人们所说的“后洞”。我与四个人打着火把走进去, 进去越深,前进越困难,而所见到的景象越奇妙。有个懈怠而想退出的伙伴说:“再不出去,火把就要熄灭了。”于是,只好都跟他退出来。我们走进去的深度,比起那些喜欢游览的人来,大概还 不足十分之一,然而看看左右的石壁, 来此而题记的人已经很少了。 洞内更深的地方,大概来到的 游人就更少了。当(决定从洞内退出)时

10、,我的体力还足够前进,火把还能够继续照明。我们出洞 以后,就有人埋怨那主张退出的人,我也后悔跟他出来,而未能极尽游洞的乐趣。3提问:这一段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对比前洞平旷记游者甚众后洞窈然/甚寒来而记之者已少心情其见愈奇懊悔(三)第三段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 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 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

11、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26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鱼虫、鸟兽:观:观察,动词27往往有得:心得,收获,名词28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以:因为 求思:探求思考无不在:没有不到29夫夷以近的地方30.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夷:平坦以:而且,并且31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奇伟:奇异雄伟/瑰怪:瑰丽奇特/非常:不同寻常32不随以止也险远:形一名,危险遥远的地方 焉:代词那个地方33.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不随(之)以止(省略句),随别人而停止不前34于人为可讥至于:到达 幽暗昏惑:形一名,让人迷惑的地35具孰能讥之乎方 相:帮助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用

12、彼欢迎阅读其字和相字查一查相矣。于:在;为:是,算得上,动词其:难道,副词,表反问语气孰:谁其/、1师说:“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恐怕;大概。表示推测、估计。2其孰能讥之乎?”副难道,岂。表示反问3. 烛之武退秦师:“吾其还也。” 副还是。表示委婉地商量4伶官传序:“尔其无忘乃父志!”副可要。表示期望。2.译文于是我有所感慨。古人观察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收获,是因为他们探究、思考 深邃而且广泛。平坦而又近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多;危险而又远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少。但是世上奇妙雄伟、珍异奇特、非同寻常的景观,常常在那险阻、僻远,少有人至的地方,所以,J

13、.X不是有志向的人是不能到达的。有了志向,不盲从别人而停止,但体力不足的,也不能到达。有了 志向与体力,不盲从别人、有所懈怠,但到了那幽深昏暗、令人迷乱的地方却没有外物帮助,也不 能到达。可是,力量足以达到目的(而未能达到),在别人(看来)是可以讥笑的,在自己来说也 是有所悔恨的;尽了自己的主观努力而未能达到,便可以无所悔恨,难道还有谁会讥笑他呢?这就 是我这次游山的收获。这一段主要写作者的感叹,他感叹什么呢?1主要写古人“往往有得”的原因:“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不是随意的,而是经过深思而悟出 来的作者以游洞为喻,自己无所得产生的懊悔,就是因为没有“求思之深”。2 承着上文的对比,提出 I“

14、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险以远,则至者少”3 对比之后,重点阐述作者自己的观点:“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4用“奇伟、瑰怪、非常之观”比喻人生的最高境界,但这种境界“人之所罕至”,不是每个人 都可以达到的,怎样才能达到呢?学生找出文句后回答。作者提出了三个“不能至”:“非有志者不能至也”,“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无物以相之, 亦不能至也”去掉双重否定(作用是加强论述的力度),就是“三有”:有志(坚定的志向)、有 力(不断的艰苦努力)、有物(一定的物质条件)。欢迎阅读5. 上段提到作者出洞后的心情是?懊悔那么为什么后悔?明确:因为余之力尚是以入,火足以明也,却随之出,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根结在于他的意志不坚定。讨论归纳:从五方面阐述: 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突出“志”的重要性; 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吃不足者,亦不能至也说明“力”的重要性; 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说明“物”的重要性; 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在己为有悔物、力都足以至而未至 只有“尽吾志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