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学与教学论重点总结及题目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496991984 上传时间:2022-08-15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0.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学与教学论重点总结及题目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教师学与教学论重点总结及题目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教师学与教学论重点总结及题目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教师学与教学论重点总结及题目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教师学与教学论重点总结及题目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师学与教学论重点总结及题目》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学与教学论重点总结及题目(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上篇:教师学第一章 教师职业1、教师在学校教育过程中的地位是怎样的?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居于主导地位,起主导作用:教师的教决定着学生学习的方向、内容、进程、结果和质量,对学生的学习起着引导、规范、评价和纠正的作用;同时,教师的教还影响着学生学习的方式、方法以及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的发挥,影响着学生的个性品质以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2、教师的职业角色表现在哪些方面?你认为未来教师的职业角色将发生怎样的变化?表现:1)文化知识传递者的角色;2)“人类灵魂工程师”的角色;3)心理卫生保健者的角色;4)学生集体管理者的角色;5)青少年朋友的角色;6)学生榜样的角色。变化:1)由知识的传递者转变

2、为学习的促进者;2)由单一型转变为全能型教师;3)由经验型教师转变为研究性教师;4)由守业者转变为创造者;5)由领导者转变为合作者。3、如何理解教师劳动的基本特点?1)复杂性;2)创造性;3)示范性;4)长期性。4、根据你的所见所闻,你认为目前中小学师生之间的关系如何?良好的师生关系应怎样建立?目前关系:对立型,依赖型,自由放任型,民主型。怎样建立:1)树立正确的学生观;2)提高教师的素养;3)经常与学生交往;4)善于理解学生;5)表达师爱;6)塑造学生期望的教师形象;7)妥善处理学生的问题行为。第二章 教师的职业素质1、中学教育具有怎样的性质和特点?性质:我国中学教育的最基本性质是社会主义性

3、质的教育,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服务;中学教育从性质上讲属于普通教育;而中学教育不仅是普通教育,而且在一定意义上讲还是义务教育。特点:1)中学教育的基础性;2)中学教育的全面性;3)中学教育的多样性。2、结合教师专业化谈一谈当代教师职业素质的结构。1)高尚的职业道德: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热爱教师集体,尊重学生家长;以身作则,为人师表。2)合理的知识结构:系统的学科专业知识;坚实的教育专业知识(一般教育学知识,学科教学知识,教学实践知识);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3)科学的教育理念:教育的价值观,学生观,教学观,教学质量观;4)全面的教育能力:教学能力,德育能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能力,组织

4、管理能力,科研能力,语言表达能力;5)健康的身心素质。3、素质教育的基本特点。1)面向全体;2)促进学生全面发展;3)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4)发展学生主动精神,注重学生个性健康发展;5)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第三章 教师的专业发展1、如何理解教师专业化的基本含义?首先,是以教师职业为主体来理解教师专业化,即教师职业的专业化。它是从事教师职业的一群人,通过其对社会的服务和贡献,使教师职业逐渐达到专业标准、获得专业地位、成为专门职业的努力过程。其次,教师个体作为主体的教师专业化,即教师个体的专业化。它是指教师个体专业水平提高的过程。2、简述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和特点。内容:知识系

5、统;教育实践能力和教育科研能力;积极情感和高尚人格。特点:发展的终身性;发展的自主性;发展的阶段性;发展的阶段性;发展的连续性;发展的丰富性。3、试分析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因素。1)教师教育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内容连贯性,注重差异性,理论性与实践性并举),教师道德规范的影响和专业理想的塑造,在职培训方式(要适合教师发展);2)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环境因素:社会环境因素,学校环境因素,家庭环境因素;3)影响专业发展的教师个人因素:教师的知识和能力,专业发展的需要和意识,从业动机。4、中学优秀教师有那些基本特点和成长共性?基本特点:先进的教育理念,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合理的认知结构,独

6、特的教学个性与风格,深厚的教学基本功,良好的意志品质。成长共性:成长以理论为基础;积极进取,勇于创新;重视教学;倚重科研。5、试分析我国教师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1)教师教育的“一体化”问题;2)教师教育的“制度化”问题;3)教师教育的“合作化”问题;4)教师的“专业继续教育”问题。第四章 班主任1、班主任的工作特点有哪些?认识这些特点对你今后做班主任工作有哪些启发?特点:1)更新观念,体现班主任工作的时代性;2)统筹兼顾,体现班主任工作的全面性;3)常抓不懈,体现班主任工作的经常性;4)有的放矢,体现班主任工作的针对性;5)创造性;6)示范性。启发:全面把握新时期班主任工作的特点,才能适应时代

7、的要求,满足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把班主任工作开展好。例,倾听艺术(平常心,细心,耐心,信心,会心)2、班主任的工作原则有哪些?它们各自的含义是什么?如何加以贯彻?1)全面教育、全面负责原则:是班主任通过对班级全体学生的全面教育和全面负责,使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它反映了班主任工作全面性的特点,避免了重智轻德等问题;它要求对学生全面负责,以及对全班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负责。2)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原则:是班主任在教育过程中,要充分尊重、信任学生,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同时又要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提出严格要求,通过二者的相互结合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它是实现民主、平等的社会主

8、义师生关系的自然要求,也是教师必备的工作态度和职业道德;它要求热爱、尊重、信任学生,要在充分尊重、信任学生的基础上向学生提出严格的要求。3)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是班主任在教育过程中既要注意教育班集体,培养班集体,依靠班集体的活动、舆论、优良风气和传统教育个人,同时又要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差异进行个别教育,使个人的成长和进步促进班集体的形成和发展;它要求注重培养和建设良好的班集体,要善于发挥班集体的教育作用,要加强个别教育,把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结合起来。4)教育与管理相结合原则:是班主任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个性培养的同时,运用一定的纪律或行为规范去约束调节学生的思想行为;它要求要

9、坚持正面的教育和引导,要在积极引导学生自觉地调控自己的思想言行的同时,辅以强制性的纪律约束,要在坚持制度化管理中加强教育,以实现管理育人的目的,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善于调动学生配合教育、参与管理的积极性,把班级的教育与管理活动变为师生双方共同参与的活动,使教育与自我教育、管理与自我管理结合起来。5)教育力量协调一致原则:是为实现班级工作目标,班主任组织协调班级各方面教育力量,互相配合,通力合作做好班级的教育与管理工作;它要求要协调好师生之间的关系,要协调和统一任课教师的教育力量,要坚持以学习教育为主导,协调家庭、社会教育力量与学校教育的一致性。此外,以上五条原则要互相联系、相互补充,必须在实

10、践中综合加以运用。3、班主任工作的常用方法有哪些?应如何运用?方法:说服教育法;心理咨询法;陶冶教育法;榜样示范法;实际锻炼法;指导自我教育法;品德评价法(奖励与惩罚,评比,操行评定)。运用:晓之以理知识;动之以情情感;导之以行行为;持之以恒意志。4、什么是班集体?班集体的基本特征是什么?含义:班集体是班级群体发展的高级形式,它是由整个班级组成的,以完成学校教育任务为共同目标,有一定组织机构、规章制度的学生共同体。基本特征:有共同的奋斗目标和为达到共同目标而组织的共同活动;有健全的组织机构和强有力的领导核心;有严格的规章制度与组织纪律;有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有团结、友爱、和谐的人际关系。5

11、、如何理解班集体的重要意义?1)班集体是促进学生个体社会化的重要场所;2)班集体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会和条件;3)班集体能有效地培养学生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的能力。6、结合有关班集体建设的案例,谈谈应怎样建设班集体?1)了解和研究学生(学生个人和学生集体;观察、谈话、访问和调查等方法;要全面、系统、真实可靠);2)确定班级奋斗目标(目标结果层次性,目标制定民主性,目标要适度和有激励作用,目标要体现针对性,抓主要矛盾和问题);3)培养班级干部,建立班级领导核心(选拔各方面表现好、能力较强、有一定号召力的,培养要大胆使用、精心扶植、严格要求、任人唯贤、建立干部轮换制);4)建立健全的班集体

12、制度(符合国家方针,符合班级情况,发扬民主,制定后坚决执行);5)培养正确的集体舆论和优良的班风(正面教育,讨论、评议等形式,通过表扬与批评等形式树立班级正气)。下编 教学论第五章 课程1、应如何理解课程的含义?如何理解课程的五种层次?含义:课程是按照一定的社会需要,根据某种文化和社会的价值取向,为实现学校教育目标而组织制定的一套有目的、可执行的计划,它规定了培养目标、具体内容和实施的方法,并且有一套可以具体实施的策略以及恰当评价的方法。(计划+过程)五层次:1)理想课程(专家设计课程);2)文件课程(官员编制课程);3)理解课程(教师领悟课程);4)实施课程(教师实施课程);5)经验课程(学

13、生体验课程)。2、制约课程的因素主要有哪些?课程的基本类型有哪些?因素:知识,社会,学生,科学和教育的发展,政治、文化与哲学。类型:从课程的组织方式看,可以分为学科课程(科目课程/分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经验课程);以课程的表现形式或影响学生的方式为依据,可以分为显性课程(显在课程/正规课程)与隐形课程(潜在课程/隐蔽课程/无形课程/自发课程);根据课程所涉及的课程内容的综合程度,即是单门学科还是多门学科,可以分为分科课程(学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统整课程);以课程管理制度为依据,可以分为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3、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主要有哪些?1)课程改革本身的因素:实施者对改革的清晰程度;改革本身

14、的复杂性;改革方案的质量和实用性。2)学校的因素:校长对方案的采用实施;教师课堂教学;教师对课程方案的理解;教师的素质与能力;教师对课程方案的决策。3)外部的因素:教育行政部门与学校教育改革直接相关;其他外部因素,如,社区、社会团体对课程改革的关注程度。4、阐述课程计划、课程标准与教科书的基本含义及其编写原则。课程计划:1.含义:也称教学计划,是课程设置与编排的总体规划,根据教育目的和学校的培养目标,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订的有关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是对学校和各种教育活动做出的全面安排。2.原则:保证教育目的、培养目标的实现;依据科学的课程理论,以教学为主合理安排各类课程和各项活动;注

15、意初中、高中教育阶段的相对完整性和衔接性;统一性和灵活性相结合。课程标准:1.以往称教学大纲,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它具体规定了学科的教学目的与任务,学科知识的范围、深度和结构体系,教学进度以及有关教学法上的基本要求。2.原则:?教科书:1.含义:通常称为教材,它是根据课程标准编制的、能系统地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主要包括教师用书、学生用书(又称课本)。2.原则:为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提供帮助;具有良好的普适性与选择性;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强调内容的基础性;协调学科知识结构与学生心理结构之间的平衡。5、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是什么?基础教育

16、课程1)功能的转变(传授知识到引导学会学习);2)结构的改革(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3)内容的改革(反映生活经验,体现时代特点);4)学习方式的改变(死记硬背到倡导探究,素质教育深入推进的关键因素);5)评价的改革;6)管理政策的改变。第六章 教学的意义和目标1、如何理解教学的概念?教学具有哪些意义?概念: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交往互动的双边活动,是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指导下,积极、自觉地学习和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种实践活动。意义:1)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是完成学校育人功能的基本途径;2)教学对个体和社会的发展起重要作用。2、请说明教学、教育、智育这三个概念之间的异同。教育是一切培养人的活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总结/计划/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