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论述题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496991981 上传时间:2023-03-17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4.9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刑法论述题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刑法论述题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刑法论述题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刑法论述题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刑法论述题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刑法论述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刑法论述题(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论犯罪对象和犯罪客体的联系和区别联系:犯罪对象是犯罪客体的载体,犯罪客体是犯罪对象本质内容。 区别:1、任何犯罪行为都必然侵害犯罪客体,但不一定都有侵害的对象(犯罪对象)。2、犯罪客体决定犯罪性质,犯罪对象与犯罪性质无关。3、犯罪对象是犯罪客体的外在形式,犯罪客体是犯罪对象的内在本质。4、犯罪一般是通过侵害犯罪对象来破坏犯罪客体。5、没有犯罪客体就没有犯罪对象,前者决定后者。6、犯罪侵害犯罪客体是必须的,侵害犯罪对象是常有的。7、犯罪客体是内在本质的论述,犯罪对象是具体外在的表象。 最后,刑法是通过保护抽象的犯罪客体来保护具体的犯罪对象的。2什么是刑事责任能力?刑事责任能力是指行为人辨认

2、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辨认能力是指一个人对自己行为的性质、意义和后 果的认识能力。控制能力是指一个人按照自己的意志支配自己行为的能力。对于一般公民来说,只要达到一定的年龄,生理和智力发育正常,就具有了相应的辨认和控制自己行为的 能力,从而具有刑事责任能力。但是,在出现疾病的情况下,辨认自己行为的性质、后果的能力与自我控 制的能力也可能分离。只有辨认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都具备,才属于有刑事责任能力。3阐述间接故意和过于自信的过失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过于自信的过失与间接故意有相似之处,如二者均认识到危害结果发生的可能性,都不是希望危害 结果发生,但二者的区别也是明显的。从本质上说,间接故意所反映的是

3、对法益的积极蔑视态度,过于自信的过失所反映的是对法益消极 不保护的态度。这种本质上的差别,又是通过各自的认识因素与意志因素体现出来的。首先,间接故意是放任危害结果的发生,结果的发生符合行为人的意志;过于自信的过失是希望危 害结果不发生,结果的发生违背行为人的意志。其次,间接故意的行为人是为了实现其他意图而实施行为,主观上根本不考虑是否可以避免危害结 果的发生,客观上也没有采取避免危害结果的措施;过于自信过失的行为人之所以实施其行为,是因为考 虑到可以避免危害结果的发生。间接故意是“明知”危害结果发生的可能性;过于自信的过失是“预见” 危害结果发生的可能性。这说明间接故意的行为人认识到结果发生的

4、可能性较大。4简述正当防卫与紧急避险的联系与区别。一、紧急避险与正当防卫的共同点:都是为了保护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 益,而给他人的某种权利或者利益造成一定的损害,因而它们都是排除犯罪性的、对社会有益的行为。二、区别 :1危害的来源不同。正当防卫所面临的是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紧急避险所面临的是正在发生的危 险”,危害的来源除了人的不法行为外,还包括大自然自发力量带来的危险、动物的侵害、人的生理、疾病 等原因带来的危险等。? 2. 行为的表现方式不同。正当防卫行为是与不法侵害人进行对抗,对其予以反击、抵抗的行为,是积 极的;紧急避险则是对危险的消极躲避,尽管避险行为相

5、对于受损害的第三人而言具有积极性。避险行为 具有两面性。? 3. 损害的对象不同。正当防卫所损害的对象只能是不法侵害者本人,避急避险所损害的则往往是第三 者的权益。? 4. 行为实施的条件不同。在面临不法侵害时,公民即使有其他方法保护合法权益免受损害,也可以实 施正当防卫,而公民面临正在发生的危险时,只有在别无他法可以避免危险的不得已情况下才能实行紧急 避险。? 5. 主体范围不同。法律对正当防卫的主体没有作任何限制,但紧急避险制度却不适用于职务上、业务 上负有特定责任的人避免本人危险的情况。? 6. 限度条件不同。正当防卫的限度条件为“ 不能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 ”,紧急避险的限度条

6、 件是“不能超过必要限度造成不应有的损害”。5 阐述教唆犯的特征。1必须具有引起他人产生犯罪意图的教唆行为。也就是用劝说、怂恿、利诱、收买、威胁等方法,将自己 的犯罪意图灌输给本无犯罪意图,或虽有犯罪意图但不坚定的人,使他人接受自己犯罪意图,坚定犯罪的 决心,以达到犯罪的目的。如果是对已经决定犯罪的人再用言辞鼓励,促其顺利实施犯罪,该种行为属于 帮助犯罪,不属于教唆犯。 2必须具有教唆他人犯罪的故意,过失不能构成教唆犯。即明知自己的教唆行 为会引起他人产生犯罪的意图,进而实施犯罪,并且希望或者放任他人去犯罪。如果由于言词不慎,无意 间说的一些话,引起了他人的犯罪意图,导致了犯罪的发生,不能认为

7、是教唆犯。6 简述教唆犯的处罚原则刑法笫29条对教唆犯规定了以下三个处罚原则:1. “教唆他人犯罪的,应当按照他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处罚。 ”这是就共犯教唆犯而言。如果教 唆犯在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就以主犯论处;如果教唆犯在共同犯罪中起次要作用,则以从犯论处;教 唆犯在个别特殊情况下,也可能是胁从犯,应以胁从犯论处。因此,将教唆犯一概视为主犯或一概视为从 犯的观点,有悖刑法规定。对此,有两点需要说明:其一,在被教唆的人只是实施了犯罪预备行为的情况 下(以处罚犯罪预备为前提),教唆犯与被教唆者虽然成立共同犯罪,但对教唆犯不宜适用本规定,而应适用 第29条第2款;否则与第29条第2款不协调:即

8、在被教唆者根本没有实施被教唆的罪的情况下,对于教 唆犯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而在被教唆者实施了犯罪预备行为的情况下,如果适用本规定认定为共同预 备犯罪,则可以从轻、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这显然不合情理。其二,在二人以上共同故意教唆他人犯 罪的情况下,即使被教唆者没有犯被教唆的罪,对于教唆犯也应适用上述规定,分清作用予以处罚。2. “教唆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的,应当从重处罚。 ”这是因为选择不满 18 周岁的人作为教唆对 象,既说明行为人的非难可能性严重,又说明教唆行为本身的腐蚀性大,危害程度严重,理应从重处罚。 此外,保护青少年健康成长,也是上述规定的政策理由。3. “如果被教唆的人没有犯被教

9、唆的罪,对于教唆犯,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这种情况在刑法 理论上称为教唆未遂。7.简述吸收犯的特征1行为人必须实施数个均符合犯罪构成要件的危害行为。如果只有一个危害行为,就不存在成立吸收犯的 前提。2行为人实施的数个犯罪行为,必须基于其内在的独立性与非独立性的对立统一特性,而彼此形成一 种吸收关系。这种关系表现为三种形式:一是重行为吸收轻行为。例如,非法制造枪支后予以私藏的,以 非法制造枪支罪论处,私藏枪支的行为被吸收。二是主行为吸收从行为。例如:教唆他人杀人,又向他人 提供杀人工具,只以杀人罪的教唆犯论处,帮助行为即被吸收。三是实行行为吸收非实行行为(包括预备 行为、帮助行为、教唆行为)

10、。3行为人实施的数个犯罪行为必须侵犯同一或相同的直接客体,并且指向同一的具体犯罪对象。4行为人必须基于一个犯意,为了实现一个具体的犯罪目的而实施数个犯罪行为。8. 论述刑法的目的 刑罚的直接目的是惩罚犯罪,刑罚的根本目的则是预防犯罪。预防犯罪包括特殊预防和一般预防,特殊预 防是指预防犯罪人重新犯罪,一般预防是指预防社会上的不稳定分子走上犯罪道路。9 论述刑法总则及刑法修正案(八)关于适用死刑的限制性规定。刑法总则关于适用死刑的限制性规定主要表现在:(1)限制死刑适用条件。即死刑只适用于罪行极其严重的 犯罪分子。所谓罪行极其严重,是指犯罪行为对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危害特别严重,社会危害性极为巨大。

11、(2)限制死刑适用对象。即犯罪的时候不满 18 周岁的人和审判的时候怀孕的妇女,不适用死刑。(3)限制死 刑适用程序。即死刑除依法由最高人民法院判决的以外,都应当报请最高人民法院核准。(4)限制死刑执行 制度。即对于应当判处死刑的犯罪分子,如果不是必须立即执行的,可以判处死刑同时宣告缓期 2年执行。10 阐述假想防卫与防卫过当的概念及主要区别。 假想防卫是事实上不存在危害行为,而行为人误以为存在而实施的行为,这种“防卫”行为可能构成犯罪。 防卫过当是事实上存在危害行为,只是防卫人实施的防卫行为明显超过必要限度(即足以制止危害行为的 程度)。两者的最主要区别在于是否存在现实危险。此外,在定罪量刑

12、上也有不同,假想防卫要以行为性质定罪量 刑,防卫过过当则可以减轻或免除处罚11. 论述犯罪预备的概念和特征。 犯罪预备,是指着手实施犯罪前的准备工作。如为犯罪准备工具、勘察现场创造条件等。主观特征:(1) 行为人进行犯罪预备活动的意图和目的,是为了顺利着手实施和完成犯(2) 犯罪在实行行为尚未着手时停止下来,是由于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所致,即是被迫而非自愿在着手实 行行为前停止犯罪。客观特征: (1)行为人已经开始实施犯罪的预备行为,即为犯罪的实行和完成创造便利条件的行为。(2)行为人尚未着手犯罪的实行行为12. 试论共同犯罪的成立条件一)主体要件共同犯罪的主体必须是二人以上,具体来讲,可以分

13、为下列三种情形: 1两个以上的自然人构成的共同犯罪。这种自然人共同犯罪,要求各犯罪人都必须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 有刑事责任能力。2两个以上的单位构成的共同犯罪,即刑法理论中所谓的单位共同犯罪。3有责任能力的自然人与单位构成的共同犯罪,这在刑法理论中通常谓之自然人与单位共同犯罪。 (二)客观要件 共同犯罪的客观要件,是指各犯罪人必须具有共同的犯罪行为。所谓共同犯罪行为,是指各犯罪人为追求 同一危害社会结果,完成同一犯罪而实施的相互关系、彼此配合的犯罪行为。在发生危害结果时,其行为 均与结果之间存在因果关系。这种共同行为就其表现形式而言,可以分为三种情形: 1共同作为、共同不作为、作为与不作为的结

14、合。共同作为,即各共同犯罪人均实施了法律所禁止的行为 而构成共同犯罪,比如甲、乙二人共同将丙杀死,共同不作为,即各共同犯罪人均未履行应当履行的义务 而构成的共同犯罪,比如儿子、儿媳共同遗弃年迈无独立生活能力的父母。作为与不作为的结合,即共同 犯罪人中有人系作为行为,有人系不作为行为,例如:铁道养护工甲与乙事先合谋破坏铁路设施,在乙实 施破坏作为时,甲佯装熟睡,不履行其职责。2共同直接实施犯罪。在这种场合中,共同犯罪人没有分工,均直接实施犯罪的实行行为。3存在分工的共同犯罪行为。具体表现为有组织行为、教唆行为、实行行为和帮助行为。在这种场合中,各人的 行为形成有机的整体。(三)主观要件 共同犯罪

15、的主观要件,是指各共同犯罪人必须有共同的犯罪故意。所谓共同的犯罪故意,是指各共同犯罪 人通过意思联络,认识到他们的共同犯罪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决意参加共同犯罪,希望或放任 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状态。其特征是: 1共同的认识因素,包括三个方面的要素:一是认识到不是自己一个人单独实施犯罪,而是与他人互相配 合共同实施犯罪,二是不仅认识到自己的行为会产生某种危害结果,而且也认识到其他共同犯罪人的行为 也会引起某种危害结果;三是各共同犯罪人都预见到共同犯罪行为与共同犯罪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 2共同的意志因素。其中,共同希望危害结果的发生,是共同直接故意;共同放任危害结果的发生,是共 同间接故意,

16、在个别情况下也可能表现为有的基于希望,有的则是放任。13. 试述刑事责任与犯罪、刑罚的关系。犯罪是刑事责任产生的法律事实根据,没有犯罪就不可能有刑事责任;刑事责任是犯罪的必然法律 后果,只要实施了犯罪,就不能不产生刑事责任。这体现了犯罪与刑事责任的质的一致性。同时由于各种 犯罪的严重程度不同,犯罪人承担的刑事责任程度也不相同。刑事责任与刑罚的关系刑事责任与刑罚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二者的主要区别在于:第一,刑事责任是一种法律责任,是一种刑事法意义上的负担,刑罚则是一种强制方法。第二,刑事责任是以犯罪人承受刑法规定的惩罚或单纯的否定性法律评价为内容,刑罚则是以剥夺 犯罪人一定的法益为内容。第三,刑事责任随实施犯罪而产生,刑罚则随法院的有罪判决生效而出现。但二者具有密切的关系 它表现在:刑事责任的存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