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水权试点为契机 做好湖北节水文章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490053977 上传时间:2023-10-19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3.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以水权试点为契机 做好湖北节水文章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以水权试点为契机 做好湖北节水文章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以水权试点为契机 做好湖北节水文章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以水权试点为契机 做好湖北节水文章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以水权试点为契机 做好湖北节水文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以水权试点为契机 做好湖北节水文章(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以水权试点为契机做好湖北节水文章汪兰芳(湖北省水文水资源局,武汉,430070)摘要:湖北“一元多层次”战略目标的实现,需要可靠的水资源支撑;长江“黄金水道”历来是经济 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和纽带;钢铁、化工、造纸、电力等产业沿江布局,需要充分发挥长江、汉江等江河 优势;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建设,必须紧紧依靠青山碧水。做好湖北水文章,建设节水型社会,是建设 中部崛起战略支点的题中之义。关键词:水资源节约用水节水制度1、湖北水资源现状湖北既有“水袋子”,又有“旱包子”。全省降水量空间、时间分布不均;过境客水较多, 多以洪水形式流出境内,难以有效利用;自产水资源有限,人均水资源量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2、实际上,湖北是一个“缺水之省”。1.1人均水资源量低于国际我省水网密布、湖泊众多,在传统观念中是个丰水省份。但据2012年、2013年全国水 资源公报及湖北省水资源公报数据可知,2012年、2013年湖北省水资源总量占全国只有 2.6%、2.8%,连续两年我省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1408立方米、1363立方米,远低于世界缺 水警戒线(按照国际标准,人均水资源量少于1700立方米,属于用水紧张)。1.2水资源利用效率低下2011年至2013年我省万元GDP用水量分别为149立方米、129立方米、111立方米, 相同年份全国万元GDP用水量分别为129立方米、118立方米、109立方米,2011年至

3、2013 年我省万元工业增加值耗水量(含火电)分别为139立方米、115立方米、77立方米,相同 年份全国万元工业增加值耗水量(含火电)分别为78立方米、69立方米、67立方米,以上 两项指标均高于同期国家平均水平。1.3水安全问题益发凸显由于围湖造田、围栏养殖、城市建设与房产开发,湖泊大量减少与萎缩。与上世纪五十 年代比较,全省百亩以上湖泊减少了 56.9%。江湖互联互通不畅,湖泊生态系统退化,自身 调蓄能力、自我净化能力、生物多样性支撑能力均大大削弱。同时,受三峡工程、南水北调 中线工程及部分水库下泄不足等原因影响,一些河流出现断流或下游河道萎缩的现象,水华 频发,河流生态功能减弱。2、节

4、水的重大意义1.1节约用水是减少污水的根本途径在废污水排放上,工业废水量一般占工业取水量的7至8成,生活污水量一般占生活取 水量的8至9成,因此,即使没有采取污染治理措施,仅仅通过节约用水,就能减少污水排 放量,减轻水体污染负荷。1.2节约用水可以取得“治污水”和“保供水”的双重效果废污水再生利用是节约用水的重要技术,将废污水处理成满足某些用途要求的水质后成 为中水、再生水,可以在某些用途上替代新鲜水,同时实现污染物减量、取水量减少、供水 量增加的多重目的。1.3节约用水是“保供水”的重要支撑保供水的重要途径是开源。节约用水可以从开源和节流两方面来给“保供水”提供支撑。 在开源方面,废污水再生

5、利用、雨水洪水利用技术可以提供中水、再生水,都可直接增加供 水;在节流方面,节约用水通过减少需求,在供水量不变的情况下,可以缓解原本紧张的供 水形势。1.4节约用水是“防洪水” “排涝水”的有机组成部分在节约用水技术中,农业、城市建设中的雨洪水截留存储技术、雨洪水下渗技术等,可 以有效减少地面径流,延缓雨水向河湖等水体汇流的速度,降低水利工程和城市排水系统的 防洪压力。而截留存储的雨水可以作为供水的水源,一举两得。1.5节约用水是推动创新和经济转型升级的动力之一通过推进节约用水,可以促进企业在生产工艺、产品结构、经营管理等方面开展创新, 使企业和产业发展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逐步放弃资源消

6、耗量大、污染程度重、产品 层次低的产品,开始转向资源消耗小、污染程度轻、产品层次高利润高的产品,逐步实现产 业转型升级。3、节水型社会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 障。国家不仅提出了要“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还明确了水资源开发利用、水功 能区限制纳污、用水效率控制的“三条红线。但是再严格的制度如果不能得到落实,也不过 是空中楼阁、水中幻影。卢梭有一句至理名言:“一切法律之中最重要的法律既不是刻在大 理石上,也不是刻在铜表上,而是铭刻在公民的内心里。”法律和制度的落实,不仅需要政 府的行动,更需要提高全社会的法治观念,将“节约就是保护、

7、减量就是保护”的节水意识 内化到整个社会的灵魂深处,通过“制定规划、统一管理、科学定价、形成观念”,形成政 府调控、市场引导、公众参与的治理格局,多方努力、多点发力,推进我省节水型社会建设。3.1制定规划结合省情,对湖北省水资源综合利用进行规划,并同我省“十三五”规划相衔接,将其 纳入“十三五”规划组成部分,实现水质、水量、用水效率统筹兼顾,明确包括节水在内的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措施和相关制度建设。3.2统一管理推进城乡水务一体化管理,逐步建立取水、供水、排水统一管理机制,把节水、减排和 治污结合起来,对全省各市县的城乡防洪、排涝、蓄水等涉水事务进行统一、系统、综合管 理,对116个市县的行政单

8、位内城乡水资源进行统一规划、统一调度、统一进行水行政执法 等。3.3科学定价制定科学的水价形成机制和公平的水交易规则,通过对水权的市场交易来调节水资源配 置,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促进污水治理和再生水利用,并引导水资源向节水、高 效领域进行配置,实现“水向高处流”。3.4形成观念加强节水宣传教育,培养公众节水意识,各级政府和部分要加大水资源保护和现状的知 识普及,形成全社会都来关心水、珍惜水、保护水、节约水的良好氛围,扭转盲目乐观的“水 多”观念,遏制水浪费,厉行节约用水,限制污水排放。4、节水制度体系建设4.1法律法规层面4.1.1省级立法在省级层面上,以国家和湖北省的法律规范为指导,

9、以国家在我省开展水权试点为契机, 制定符合我省省情和发展实际的节约用水条例、水生态补偿办法、节水科学技术推广办法、 水权管理条例等。4.1.2流域立法新水法明确了流域管理机构的法律地位,但并没有对流域立法进行设定。建议针对 我省省内长江、汉江等大型河流制定流域性法规和水资源管理条例,并制定一系列实施细则, 如水量调度实施细则、流域水污染防治实施细则等。4.1.3地方立法在省级和流域立法的指导下,制定地方区域内综合性节水法规,严格约束地方工业、农 业、城镇生活等不同行业、领域的用水行为,重点构建和制定以水权为核心的实施细则,实 现水资源节约高效优化配置。4.2制度规范层面4.2.1用水管理制度控

10、制各行政区域用水总量并逐级分解用水指标,制定配套的具体实施细则和方案,包括 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相结合制度、计划用水和用水统计相结合制度、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 针对鄂北地区人均水资源量低的形势,应尤其重视完善用水总量控制和水量分配的相关制 度,落实建设工程项目的“三同时”制度,控制地下水开采,并建立健全非常规水源如雨水、 中水的利用制度。4.2.2水生态保护制度我省很多地表水资源已受到较大的污染,尤其是工业发达的地区,应健全节水减排的水 生态保护制度,强化水功能区管理;全面推行水资源论证制度、排污许可制度;针对县级以 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根据水污染防治法中对水源保护区和河湖上游的“水环境

11、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的规定,要注重补充完善水资源生态补偿制度以及水源地保护区水质监 测制度。4.2.3节水管理保障制度主要包含考核、执法、奖惩、宣传等内容,同时要建立健全节水建设情况考核及奖惩制 度,加强完善节水产品认证与市场准入制度、公众参与制度等。4.3制度体系运行机制4.3.1水权交易机制水权使用者为降低成本,通过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来提高相对经济效益,水权拥有着为 获取更大利益,尽力节省水量以用于在水权交易市场进行交易获利。因此,水权交易机制可 以有效实现我省水资源的优化配置,逐步解决我省部分地区资源型缺水问题。4.3.2水价形成机制建立农业用水水价补贴机制,工业和服务业用水实行超计划累进

12、加价制度,在工业发达、 厂矿多的地区适当提高污水处理和水资源费标准,合理调整城市居民生活用水价格,实行以 边际成本定价为主,并引入价格听证制度提高民主化程度。4.3.3奖惩激励机制通过税收减免、财政补贴等鼓励企业节水,注重规范灌区城镇供水补偿农业节水资金的 使用和管理,设立政府奖励机制,通过建设一批国家级节水示范市和省级节水示范县(区), 以点带面统筹抓好节水型社会建设。对于有严重浪费和污染水资源的个人和单位,要制定具 体惩罚规定,督促其改正。4.3.4节水产品的市场准入机制全省各行业必须强制使用节水型的技术和产品,淘汰旧技术、旧产品,严禁不合格产品 进入市场;政府采购时,将节水要求纳入采购强制性规范;对取用水项目节水工艺、技术进行节水减排配套论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