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矿业大学变形监测整理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490019494 上传时间:2022-08-15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24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国矿业大学变形监测整理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我国矿业大学变形监测整理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我国矿业大学变形监测整理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我国矿业大学变形监测整理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我国矿业大学变形监测整理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我国矿业大学变形监测整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矿业大学变形监测整理(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变形监测及沉陷工程学第一章1. 变形监测的概念和意义。变形:变形体在外力作用或内力平衡受到破坏情况下,物体在形状,大小,空间位置等方面变化的空间状态和时间特征。变形的分类:(1)自身形变(伸缩,错动,弯曲,扭曲)(2)刚体位移(整体平移,整体转动,整体升降,整体倾斜)意义:(1)科学意义(2)使用意义2. 变形监测的特点。(1)精度要求变化大(2)重复观测周期变化大(3)综合运用各种观测方法(4)数据处理要求高(5)多学科的配合3. 变形观测手段:(1)大地测量(2)专门测量(3)摄影测量及遥感(4)空间测量方法第二章1. 岩石的物理性质。质量指标:(1)岩石的密度(2)相对密度体积指标(1

2、)空隙性(2)碎胀性及碎胀系数水理性质(1)含水性(2)吸水性(3)透水性(4)软化性(5)抗冻性(6)膨胀性2. 物体上任一点的绝对或相对位移,线性尺寸的变化,称之为该物体的变形。3. 建筑物变形的特征表现:建筑物的沉降,倾斜,位移,裂缝,挠曲4. 建筑物变形按类型分静态变形动态变形。速度分长周期变形短周期变形瞬时变形5. 大坝变形的影响因素(1)水位因子(2)温度因子(3)时效因子6. 地下水开采引起地面变形的因素(1)含水层水位变化的影响(2)地层性质及结构影响(3)地面位置的影响(4)时间的影响第三章1.平面监测网布设形式:三角网边角网三边网导线网 GPS网等变形监测网三类点:基准点工

3、作点变形监测点两种等级:首级次级布网原则:(1)变形观测网应为独立控制网。(2)变形观测控制点应埋设在沉降X围外,同时也不能将基准点布设在网的边缘。(3)布网图形的选择(与变形体的形状相适应)。2.沉降监测网一般布设为符合网或闭合网。3.变形监测网的特点:(1)精度高,速度快。(2)监测网数学模型包括静态和动态几何模型。(3)变形监测网需要有足够的灵敏度和可区分性。(4)经济性和高质量。(一定周期复测)4.优化设计四类分类法(1)零类优化设计(基准设计)大地坐标系统和数据(2)一类优化设计(构形问题)(3)二类优化设计(观测权的分配问题)(4)三类优化设计(网的改进和加密问题)5. 观测目的:

4、(1)检查施工(2)监控建筑物安全(3)研究变形1. 大坝主要检测内容。水平位移检测(近坝区岩体水平位移检测,坝体表面横向和纵向水平位移检测)。竖向位移检测(近坝区岩体竖向位移,坝体竖向位移检测)。2. 桥梁变形观测设计与实现。检测内容:(1) 主缆线性检测(2)风力效应检测(3)温度效应检测(4)交通荷载效应检测第四章1. 原始实测值可靠性分析(1)观测资料的整理和整编(检核,数据表填写,分布图的绘制)(2)原始资料统计分析(3)原始实测值得逻辑分析一致性分析相关性性分析第五章1. 均匀沉降对建筑物没有影响,造成建筑物损坏的沉降为不均匀沉降。2. 建筑物倾斜原因:(1)土层厚薄不均,软硬不均

5、(2)勘察不准,设计有误,基底压力大(3)建筑物重心与基底的形心偏离过大(4)地基土软弱,基础埋深小3. 建筑物纠偏原则:(1)情况做周密的调查(2)分析倾斜原因(3)临时加固处理(4)加强观测,在建筑物上多设观测点(5)若地基土尚未完全稳定,采用“锚杆静压桩”制止进一步沉降(6)考虑地基土的剩余变形,纠偏导致基础对沉降的影响4. 建筑物纠偏方法:(1)顶升纠偏:托换法补偿法(2)迫降纠偏:掏土迫降加压抽水浸水(3)综合纠偏:顶升迫降混合迫降卸载牵拉纠偏5. 大坝(1)土石坝(2)混凝土坝,浆砌石坝:重力坝拱坝支墩坝6. 大坝破坏原因:(1)自然因素(2)对大坝的勘测,规划和设计中,难免有不符

6、合客观实际之处,大坝本身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和弱点(3)施工质量较差,造成大坝中存在不同程度的隐患(4)管理不善,使大坝遭到人为和生物的破坏7. 大坝检测的意义(1)及时防止事故发生,保证工程安全(2)通过观测验证,有利于设计理论水平的提高(3)掌握水情和工程变化规律,为正确管理提供科学依据(4)早起做好防治工作,以延长大坝的寿命和保证安全使用(5)控制施工进度,保证工程质量8. 大坝检测工作的基本要求(1)巡视检查(2)仪器观测(3)资料分析9.大坝维修:经常性的(1)养护修理(2)岁修(3)大修(4)抢修原则:(1)经常性养护(2)随时维修(3)养重于修(4)修重于抢10. 地表沉降的危害:

7、(1)毁坏建筑物和生产设施(2)不利于建设事业和资源开发(3)造成海水倒灌11. 地下水人工回灌条件:(1)水文地质条件(2)回灌水源条件(温度和浑浊度)(3)回灌方案经济可行性12.地下水回灌方法:(1)地面入渗法(2)管井注入法13. 滑坡:斜坡岩土体沿连续的破坏面向下滑移的过程和现象。14. 滑坡的影响要素:(1)作用力:岩土体重力的影响动水压力和静水压力影响黏土和黏土岩膨胀力的影响地震力的影响(2)人类活动:高边坡排水工程和灌溉工程修建道路开挖斜坡开山炸石放炮震动在斜坡上人工加载15. 边坡滑移的预测预报:(1)仪器检测法(2)实验数据法(3)检测数据法16.边坡防治措施:(1)减少下

8、滑力,增大抗滑力(2)增大边坡岩体强度(3)人工建造支挡物第六章1. 岩层移动:矿体地下开采围岩的重力平衡状态受到破坏,应力重新分布,直到新的平衡。2.岩层破坏的形式:弯曲垮落滚动片帮(煤的挤出)岩石沿层面的滑移底板岩层的隆起3.岩层移动破坏形成3带(1)垮落带:工作面开采达到一定宽度时引起上附岩层顶板垮落的岩层移动区域。分区性(破碎程度的变化)碎胀性可压缩性垮落带高度主要取决于采出厚度和上附岩层的碎胀系数导水又导沙(2)裂缝带:在采空区上附岩层中产生裂痕,离层及断层,但忍保持层状结构的那部分岩层。导水不导沙导水裂缝隙带高度与岩性密切相关(3)弯曲带:裂缝带以上至地表的区域岩层保持整体性和层状

9、结构,隔水性好移动过程连续而有规律,不存在或极少存在离层裂痕在竖直面内,各部分的移动值相差很小当开采深度大时,弯曲带高度远大于导水裂缝带宽度2.在水体上采煤时,将采动岩体底板分为三代(1)底板采动导水破坏带(2)底板阻水带(3)底板承压水导升带3.地表移动:地下采空区达到一定X围时,岩层移动发展到地表,使地表移动和变形。4.地表变形主要有一下3种形式:(1)地表移动盆地(2)裂缝及台阶(3)塌陷坑(漏斗式,井式,坛式)5.塌陷坑出现的原因:(1)急倾斜煤层浅部开采,煤层露头处,露头煤柱抽冒形成。(2)浅部开采厚度大的煤层,采用房煤柱式或水力采煤时,由于开采厚度不均匀,导致覆岩层破坏高度不同,使

10、地表产生漏斗状塌陷坑。(3)在含水层下采煤时,导水裂缝带波及水体,使水沙溃入井下,从而产生塌陷坑。(4)开采影响老窖,溶洞等,使岩溶塌陷,在地表形成塌陷。6.地表移动盆地是在工作面推进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动态移动盆地:在工作面推进过程中形成的盆地。地表下沉盆地平底:地表下沉值将不再增加,而形成的最大下沉区域。7. 开采的充分性。(1)充分采动:使地表下沉值达到该地质采矿技术下应有的最大值的采空区面积为临界开采面积。(2)超充分采动:当地表达到充分采动后,开采工作面再继续推进时,地表将有多个点的下沉值达到该地质采矿条件下应有的最大下沉值。(3)非充分采动:当采空区尺寸小于该地质采矿条件下的临界开采

11、尺寸时,地表最大下沉值达到该地质采矿条件下应有的最大值。8. 地表移动盆地主断面:在地表移动盆地内,通过地表最大下沉点所作的沿煤层走向或倾向的垂直断面。9当地表达到充分采动时,垂直于充分采动方向的主断面有无数个。10.地表移动盆地主断面的特征:(1)主断面上地表移动盆地的X围最大。(2)在主断面上地表移动最充分,移动量最大。(3)在主断面上,不存在垂直于主断面方向的水平移动。11.描述地表移动盆地形态和X围的角量参数:(1)边界角:在充分采动或接近充分采动的条件下,地表移动彭迪主断面上盆地边界点至采空区边界的连线与水平线在矿柱一侧的夹角。(2)移动角:地表移动盆地主断面上三个临界变形值中最外的

12、一个临界变形值至采空区边界的连线与水平线在矿柱一侧的夹角。(3)裂缝角:在充分采动或接近充分采动的条件下,在地表移动主断面上,移动盆地最外侧的地表裂缝至采空区边界的连线与水平线在矿柱一侧的夹角称为裂缝角。(4)松散层移动角(5)充分采动角:充分采动的条件下,在地表移动盆地的主断面上,移动盆地平底的边缘在地表水平线上的投影点和同侧采空区边界连线与煤层在采空区一侧的夹角称之为充分采动角。(6)最大下沉角:在倾斜主断面上,由采空区的中点和地表移动盆地最大下沉点(非充分采动或充分采动)或地表移动盆地平底中心点(超充分采动)在地表水平上投影点的连线与水平线之间在煤层下山方向一侧的夹角。12.开采沉陷观测

13、站的分类:(1)按设置的地点分地表移动观测站:测点布设在地表,主要研究地表移动和变形规律。岩体内部观测站专门观测站(2)时间长短分长期观测站短期观测站(3)按布站形式分观测站线状观测站13. 地表移动观测站的设计原则:(1)观测线应设置在地表移动盆地的主断面上。(2)设站地区,观测期间不受临近开采的影响。(3)观测线的长度要大于地表移动盆地的X围。(4)观测线上的测点应有一定的密度。(5)观测站的控制点要设在移动盆地X围之外,埋设要牢固。(6)测点埋设要牢固,设在移动X围内的观测点与地表同步移动。14.观测站所需要的资料:(1)设站地区的井上井下对照图和采掘计划图。(2)设站地区的地质和水文资

14、料。(3)开采工作面设计资料。(4)地区井上井下测量资料(5)矿井或邻近矿区已有的开采沉陷资料。15.沿着走向主断面设置的观测站称之为走向观测线,沿着倾向主断面设置的称之为倾向观测线。16.地表移动观测站的设计内容:(1)目的和任务(2)设站地区的地形,地物及地质采矿条件。(3)开采沉陷参数。(4)观测线位置长度的确定,测点及控制点数目,位置及其编号。(5)工作测点和控制点的构造,测点及控制点数目,位置及编号。(6)观测内容及所用的仪器,与矿区控制网的连接方法,精度要求,连测的起始数据,定期观测时间方法及精度要求,有关地表采动影响的测定,编录方法。(7)经费预算。(8)观测成果的整理方法及分析步骤,所要获得的成果。17.观测站设计图包括观测站设计平面图和剖面图。内容(1)设站地区的地形,地物,地质构造,岩层柱状,煤层产状。(2)已有的和新设计的采区巷道。(3)现有的和新设计的保护煤柱轮廓线。(4)观测线的平面位置,沿滚测线的断面图。18.观测站设计包括:测站位置,观测线长度,观测点数及密度确定。19.观测站中埋点的要求:(1)在观测期间能可靠保存,并和地表牢固结合,不受冻土影响。(2)便于观测。(3)费用低。20.地表移动观测站的观测工作:(1)连接测量:确定观测站与开采工作面之间的位置关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