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春二月乍暖还寒乍暖还寒的“早春二月”

上传人:m**** 文档编号:490014445 上传时间:2023-03-31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3.3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早春二月乍暖还寒乍暖还寒的“早春二月”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早春二月乍暖还寒乍暖还寒的“早春二月”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早春二月乍暖还寒乍暖还寒的“早春二月”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早春二月乍暖还寒乍暖还寒的“早春二月”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早春二月乍暖还寒乍暖还寒的“早春二月”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早春二月乍暖还寒乍暖还寒的“早春二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早春二月乍暖还寒乍暖还寒的“早春二月”(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早春二月乍暖还寒乍暖还寒的“早春二月” 剧本浸透着夏公的心血 1961年6月,暴风骤雨新侨会议上放映,反应比较良好,厂里仿佛奖励我似的,让我带着家眷到北戴河疗养。我带了一摞书去看,看了大量“五四”以来的优异作品。最终,我感觉柔石的二月能够拍成电影。回京后,我征求了电影局副局长陈荒煤的意见,开始着手改编二月。我即使没有经历过主人公萧涧秋所处的大革命时代,但对此并不陌生,主人公身上就有我长兄的影子,我长兄交往的好友中也有萧涧秋似的人物,所以萧涧秋的思想情感很能打动我。女主人公陶岚的形象,我也能从我的一位远房亲戚的身上找到感觉。抗日战争时期,我从事抗日宣传工作,接触到许很多多的热血青年,她们的气质和

2、精神也和萧涧秋那个时代的进步青年有共同之处。另外,小说里写的江南水乡小镇的风土人情,经常使我回想起自己的故乡淮阴,回想起少年时代的很多时光。基于以上的很多原因,我才决定拍摄此片。1962年2月,电影剧本完成。厂里看了剧本同意拍摄,开始挑演员。我一开始就认为孙道临是饰演萧涧秋的最好人选,她身上浓浓的文人气质,略带忧郁的眼神,平静的外表下潜藏着巨大的激情,和萧涧秋很神似,而且她对那个时代比较熟悉。她比我大4岁,那时在北京上大学。她来演的时候已经42岁了,不过显得很年轻。女主角陶岚用谢芳,她刚演过崔嵬导演的青春之歌中的林道静,轰动一时,观众对片中那个外表柔弱内心坚强的林道静印象深刻。其它演员我干脆全

3、部从上海找,像高博、上官云珠,甚至很老的演员范雪朋。因为我们北影剧团拍这些三十年代的戏有些困难,而上海的部分老演员全部经历过那段生活。早春二月的成本最多也超不过50万,全部演员全部没有筹劳,只是一点生活补助。这时,谢芳还是武汉歌剧院的演员,厂里把她调到北影演员剧团。当初谢芳刚生过孩子,有点消瘦,厂里先让她到北戴河疗养。这是1962年夏天。恰好文化部副部长夏衍也在北戴河,碰到谢芳,问她怎么到这儿来了?谢芳说了原由。夏衍却说:你刚演完青春之歌,这个戏大家反应还不错,你以后接电影要看本子,不能随便接任务。谢芳一听有点担心,就说这个本子我手里有,请夏部长看看。夏衍看了剧本表示本子还不错,你演这个角色也

4、还能够。1962年8月,我依据各方面的意见,写出了第2稿。很快,夏衍和荒煤来北影,和厂领导、摄制组主创人员座谈。夏衍提出了很多中肯的意见,关键是要求把“时代的背景表现出来”,并强调“只要忠实于当初的时代,人物能够比原作写得高些。”“剧本结尾,萧涧秋的出走,是按原作那样写的。不过假如把陶岚丢下,就显得萧很薄情,两人一起出奔又太落套。怎样处理,需要研究,她的出走应该比萧更大胆。对她应有交待。”1962年11月,我完成了分镜头本。25日,我把分镜头剧本送给夏衍,并附上一封信,期望她在本上批改,假如没有时间面谈,请她将看过的剧本交给我,方便于依据她的“批语”再修改。几天后,夏衍把分镜头本退了回来,并写

5、了一封短信:“剧本已急忙看过,比文学本有了显著的进展,结构,节奏全部很好,在这个基础上能够拍成一部好片子。”夏衍看得很仔细,有143处修改,而分镜头本才474个镜头,连标点符号错了的,字打错的,词不顺的她全部纠正。她在我拍摄中间提出多个提议,一个是时代背景一定要展示好,拍出那个年代的气氛;再一个她加了一段台词,就是萧涧秋在弹钢琴时说的一段话:“那时候五四运动像一场风暴一样过去了,有不少同学被学校开除了,也有的人做了官,得发了我彷徨得很,不知道怎么办才对!”这段台词要我写我还真写不出来,没有这个经历。1962年12月,我又写出了分镜头剧本的第2稿。夏衍向摄制组要了剧本。当初北影已经决定把二月列为

6、1963年的关键影片,厂长汪洋提出,一定要“精雕细刻”。很快,夏衍把修改过的分镜头本转交我,并附了一个条:“铁骊同志:这两天实在分不出时间。今晨抽闲打了两个补丁,不知妥否?这部片子,估量可能在香港及东南亚上映。为此,字幕上不要把萧涧秋写成肖涧秋。还有,这部片子的片名,我意还是改了早春二月为好。点出早春二字比较醒目部分,不知妥否?”实际上,柔石写“二月”也是春寒的意思,而且早春二月听起来也好听,有一个季节的美感。含义是:春天是要来到了,不过春寒仍未尽,比方中国大的社会时代。我一看,马上给夏公回信,说这个名字起的很好,立即就改。拍早春二月时,我的工资是一二百块钱。不过早春二月的剧本有部分稿费,仿佛

7、是八百块钱。那时,我住在西交民巷,恰好没有沙发,买了一套旧沙发,花了三百块钱。另外,我在四川饭店请夏衍还有我们厂领导一起吃了一顿,花了快要一百块钱,那一桌蛮讲究的,夏衍吃不动,不过她爱吃一点新鲜的。她没有架子。上官云珠悟性很高1963年3月,我们先到苏州拍外景。在街道上拍摄时,街道两侧的墙上、屋顶站满了围观的群众。我们只好请公安局、交通局来维持秩序,来了好多警察。有时人群超前涌,她们就用水龙头滋一下,也不伤到她们。以后在文化大革命中就成了重罪,说我拍电影让警察用水龙头对付群众,这是外国的反动政府对游行示威的人民采取的手段。拍了三个月,老伴给我来信说:现在毛主席提出“阶级斗争要年年讲、月月讲、天

8、天讲”,再次号召全党全国“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这一下,我犯愁了。以后我想,厂里并没有让我停,我还是果断拍下去。早春二月是我第一次同期录音。同期录音,拍的条数就要多一点,消耗胶片多一点。要掌握好话筒,话筒的影子进来就不能用了。话筒的杆子要靠着人物上空,在画面外。有时候弄不好,人物站起来的时候,跟没跟好就人了画面。录音师期望她的话筒离发音处很近,不过摄影师期望离画面远一点,往往有这个矛盾,就要重拍。因为同时录音,机器外面有防音罩,挺粗笨的。那时设备比较落后,实际上还是延着过去制作电影的习惯,同期录音的多,配音的少。以后认为同期录音胶片的消耗量大,难度大,拍摄进度也慢,就改成配音了。反正也不增加

9、成本,演完戏以后,演员留下来配音。南方大部分外景是在苏州拍的,包含船,码头,船走了以后,有个“野渡无人舟自横”的景致,那是特意设置的。我有一个构思,是受到中国传统戏的影响:文嫂死了以后,她的邻居来教员办公室向萧涧秋报信。现场人很多,萧涧秋要掩饰自己对这件事的情感,因为有谣言传她跟文嫂有暧昧关系。她正在批卷,听到消息后她把卷纸整好,将笔插进笔筒的时候手有点抖,十五贯中况钟批卷时用手抖表现内心的激动。这个就符合夏衍所反正确“直露多粗”。我也学习我们国家第一代、第二代导演的部分东西。不过,我受苏联电影的影响比较大。以后我逐步看到其它国家的电影,感觉苏联电影画面过于唯美,不如他人的活泼,接收起来比较快

10、。早春二月的成本最多也超不过50万,演员全部没有筹劳,只有一点生活补助。这些演员,我们配合得很好。她们全部有一定的水平,和上官云珠合作也很好。她说你让我写人物自传什么的我不会写,反正你只要告诉我,我就给你演出来。这个人的悟性很高,因此她很有成就。你只要告诉她要求情节,她立即就做出来,达成要求,她了解那个气氛。比如说很简单的一个镜头,大全景,文嫂的小孩死了。死了以后,她整理衣服,那个情绪、动作的节奏很正确。这个是你去教演员你全部不知道怎么教。上官云珠以前演这种角色极少,但这次她喜爱这个剧本。文嫂和萧剑秋第一次见面,她问:这是李志浩家吗?她说你找她干嘛?她说我是她的老同学。她听了不说话了,因为她不

11、好说了,头就低下来,这个情绪正确极了。以后有些人讲:文嫂是不是年岁大了一点?我跟她们见解不一样。我说恰好年岁大一点,这么子,跟萧涧秋关系的处理就好一点。倘若一个陶岚一个文嫂全部那么年轻,不又成了三角恋了吗?我的记忆力很好,到棚里,到现场拍摄,我是不拿本子的,台词场景我全部记得。我拍早春二月关键从思想、内涵、哲理、欣赏着手,并不是说讲了一个爱情小说,关键从哲理出发。因为当初青年人包含柔石自己,关键的理想就是要投向什么地方,青年人的出路在哪里?家庭婚姻在她的生活中是次要的。找出路,包含大家族的儿女,地主家庭的,或有钱的家庭的儿女,受进步思想影响,也出来参与革命,到延安的也有。早春二月的作者是我们的

12、革命烈士。我原来想,萧涧秋对文嫂是一个人道主义的关心,以后破灭了。在电影中我增加了一个小角色王福生,农村的小学生,她父亲是砍柴的。为何加这个角色呢?就是萧涧秋在徘徊中途的时候,想到芙蓉镇躲开时事的烦扰,静下心来从事教育,能够对时局对社会有一点贡献,或对自己有一点益处。以后,王福生的失学给她一个打击。这一笔是我加的。她到芙蓉镇并不是想躲避一切,她找老好友陶慕侃临时栖身,也有她的目标。最终,她离开的时候在信中说:受两个打击,一个是文嫂的自杀,一个是王福生的失学。这两个问题她处理不了。谢芳饰演陶岚的造型周扬的脸拉得很长早春二月外景拍摄,是边拍边送回厂洗印。厂里看了样片相当兴奋。在拍摄当中,夏衍和荒煤

13、也一直很关心,数次到厂里看样片,并提了部分意见,关键是以为时代背景和时代气氛交代得不够清楚。我依据这些意见进行补拍修改,增加了萧涧秋和李志浩是师范大学同学,两人一起参与过“五四”运动,为萧涧秋同情文嫂增加理由,又让萧涧秋苦闷时看部分上海的报章杂志,如语丝、新青年,这么,她走向何方,可能更清楚些。1963年10月影片制作完成,厂里审查认为很好。11月1日,夏衍和荒煤陪同中宣部副部长周扬、文化部部长沈雁冰、中国作协副主席张光年等人来北影厂,一起审看了早春二月的完成样片。为何在北影厂看呢?因为看的是双片,其余地方没有放映双片的机器。声带是磁带,一边放录音磁带,一边放画面,还没有合成转成胶片。胶片印成

14、以后旁边有一道曲曲折折的东西就是声带光谱声带。影片审看后大家坐到会议室,张光年最先讲话,她说这个片子不错,有那个时候的时代感。像我们这些人全部经历过那个时代。接着茅盾讲话,肯定和赞扬了影片,并提到那一时期她也曾有过类似的苦闷和彷徨。夏衍,荒煤等于是主人,样片她们之前全部看过,不说话光听意见。到这里,我认为能够顺利经过了,心里暗暗快乐。最终周扬讲话,她的脸拉得很长,一开口就表示“不喜爱这部影片”,但语气很缓解。她说:改编一点“五四”以来的作品,她也不反对,“不过要挑选得合适,而且应有所批判”。柔石“那时是受了托尔斯泰的影响”,现在有些情节原样出现,“看了就很不舒适。”她还说:萧涧秋要和文嫂结婚,

15、这“是一个武训精神”,这种精神不值得表彰。“这是一个妥斯托也夫斯基的小资产阶级自我牺牲,自我摧残的悲剧,今天的青年人不能了解,完全是一个人道主义精神。”并指出柔石的“这个作品是19世纪俄国文学的再版,而19世纪的俄国文学是应该批判的。”周扬的一番话使当初气氛十分担心,在场的人谁也不能再说什么。那个时候“人道主义”是很大的一个帽子,跟“阶级斗争”顶着干了。这个意见当然是依据阶级斗争的看法来看的,这个看得高啊!以后,茅盾打破了缄默,她说是否能够改一改?把后面结尾改一改。周扬听了说,沈部长说改嘛,就改吧。这个会就不欢而散了。以后,茅盾还真写了一封信给夏衍,转给我们北影厂,提议从哪里改怎么改。事已至此

16、,夏衍有些恼火,情绪不高。荒煤开始努力,期望能够在原作基础上进行修改。1963年11月12日,荒煤召集我们在影协连夜开会,讨论怎样按周扬的意见修改。今后,又于16日,20日接连开了两次会,讨论影片的修改问题。荒煤期望“小修改”能处理问题,并要摄制组“主动主动地去改”,在“精神。情绪上不要消极应付”,“看法要明确部分,主动部分。”改我也是违心的,不过不改也不行呀。我知道改也处理不了周扬提出的根本性的批评意见。我曾经想加旁白来批判,也不妥呀。当初我真有点受打击。大约十天后,我交出了一个修改方案,立即就补拍了几天,关键补拍谢芳的戏。正在补拍时,突然厂里通知我,说接到部里通知,早春二月一个镜头也不要改。我猛一听想:这是什么意思?能肯定?那不可能;再想想,大事不好,不祥之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