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冲刺精练〔三年金题点睛高考题分类精编〕-大气的基本状况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489913015 上传时间:2022-08-19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81.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地理冲刺精练〔三年金题点睛高考题分类精编〕-大气的基本状况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高考地理冲刺精练〔三年金题点睛高考题分类精编〕-大气的基本状况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高考地理冲刺精练〔三年金题点睛高考题分类精编〕-大气的基本状况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高考地理冲刺精练〔三年金题点睛高考题分类精编〕-大气的基本状况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高考地理冲刺精练〔三年金题点睛高考题分类精编〕-大气的基本状况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地理冲刺精练〔三年金题点睛高考题分类精编〕-大气的基本状况》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地理冲刺精练〔三年金题点睛高考题分类精编〕-大气的基本状况(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讲大气的运动规律第一节大气的基本状况(对应学生用书第2931页)大气的垂直分层及受热过程(2011年大纲文综,911,12分)一般情况下,空气的密度与气温、空气中的水汽含量呈负相关。下图示意北半球中纬某区域的地形和8时气温状况剖面。高空自西向东的气流速度均20千米/时。据此回答13题:1.此时甲、乙、丙三地的大气垂直状况相比较()A.甲地比乙地稳定B.乙地对流最旺盛C.乙地比丙地稳定D.丙地最稳定2.正午前后()A.甲地气温上升最快B.乙地可能出现强对流天气C.丙地刮起东北风D.甲地出现强劲的偏南风3.该区域可能位于() A.黄土高原B.内蒙古高原C.华北平原D.东南丘陵解析:本题组以某区

2、域地形及气温状况剖面图为切入点,考查区域位置及区域大气环境特征。第1题,题干中指出气压与气温、湿度的关系,即乙、丙区域为暖气团一侧,甲的西面气温变化剧烈,则甲靠近锋面附近,高空中风向为自西向东,近地面风向也为自西向东,所以该地有天气系统冷锋。因此甲地对流应当强于乙、丙两地,又乙地下垫面性质不均,易形成局部热力环流,丙为陆地,且位于暖气团一侧,垂直方向上单位距离温差小,所以丙地空气最稳定。第2题,该天气系统冷锋自西向东移动,正午前后将移动到甲、乙两地之间(12-8)20千米/小时=80千米,所以乙地附近可能有强对流,甲地因冷锋过境而降温,风向为偏西风;丙地受单一暖气团控制而微风。故选项B正确。第

3、3题,该地位于北半球中纬度且地形多为低山丘陵,故该区域最有可能位于东南丘陵地区。答案:1.D2.B3.D(2010年全国文综,7,4分)自某城市市中心向南、向北分别设若干站点,监测城市气温的时空分布。监测时间为8日(多云)9时到9日(晴)18时。监测结果如图所示。据此回答第4题:4.监测时段被监测区域气温()A.最高值多云天高于晴天B.白天变化晴天比多云天剧烈C.从正午到午夜逐渐降低D.白天变化比夜间变化平缓解析:读图可知,9日最高值达21以上,高于8日气温最高值,故A项错误;9日9时到18时比8日等温线密集,说明白天气温变化晴天比多云天剧烈,故B项正确;一天中,正午过后14时左右气温最高,故

4、从正午到午夜温度不是逐渐降低的,故C项错误;白天等温线比夜晚密集,说明气温变化更快,故D项错误。答案:B(2010年山东文综,34,8分)如图为北半球中纬度某地某日5次观测到的近地面气温垂直分布示意图。当日天气晴朗,日出时间为5时。读图,回答56题:5.由图中信息可分析出()A.5时、20时大气较稳定B.12时、15时出现逆温现象C.大气热量直接来自太阳辐射D.气温日较差自下而上增大6.当地该日() A.日落时间为17时B.与海口相比白昼较长C.正午地物影子年内最长D.正午太阳位于正北方向解析:第5题,由图可知,该地在5时与20时地面气温随高度升高而上升,呈现出下冷上热的气温分布,此现象属于典

5、型的逆温现象,表现为大气较为稳定。12时与15时地面气温较高,高处气温较低,呈现出下热上冷的气温分布,大气对流现象加剧,大气热力环流活跃。图中所示海拔较低,整体上属于近地面,大气的热量直接来自地面而不是太阳辐射。气温日较差从图上看出为自下而上减小。第6题,该地由于日出为5时,日落应为12+(12-5)=19时;由于该地地处中纬度,纬度位置高于海口,日出时间为5时,说明该地正处于夏季。在夏季北半球纬度越高白昼越长,该地昼长在此日应该比海口长;该地一年内地物影子最长的时候应为冬至日;由于该地在北半球中纬地区,夏季正午太阳应位于正南方向。答案:5.A6.B 本题组考查某地一天中近地面气温垂直分布,立

6、意新,覆盖知识广,需逐个选项分析才能得出结论。考查的主要知识点有:气温垂直分布规律;热力环流;逆温现象;大气受热过程;气温日较差的变化;昼夜长短变化;正午太阳高度角分布规律;太阳视运动。(2010年江苏,2324,6分)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多导致全球气候变化,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问题。如图为地球热量平衡示意图。读图,回答78题:(双选题)7.二氧化碳含量增多,导致大气对地面保温作用增强。下列数字所示环节与大气保温作用直接相关的有() A.B.C.D.8.全球气候变化会对粮食生产产生较大影响,其主要原因是()A.作物的生长发育受到影响B.旱涝灾害增多C.某些物种灭绝D.土壤肥力下降解析:第7题,

7、图中为大气吸收地面长波辐射。为地面辐射,为大气逆辐射,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多,吸收的地面长波辐射增加,大气逆辐射增强,大气的保温作用增强。第8题,注意题干要求是“对粮食生产”的影响,C项是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全球气候变暖对土壤肥力影响不大。答案:7.AC8.AB9.(2010年广东文综,8,4分)下列关于无霜期的叙述,正确的是()A.同一海拔,纬度越高无霜期越长B.同一纬度,海拔越低无霜期越短C.同一山地,阳坡无霜期短于阴坡D.同一地段,开阔地无霜期长于低洼地解析:无霜期指一地春季最后一次霜至秋季初霜之间的天数,其长短与当地气温有关。纬度高、气温低易出现霜,海拔低、气温高

8、不易出现霜,阳坡光照强、温度高,不易出现霜,故A、B、C项错误。低洼地易聚集冷空气,气温低易出现霜。答案:D(2009年广东,1213,4分)地面辐射与地面吸收的大气逆辐射之差称为有效辐射。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011题:10.关于甲、乙、丙三地多年平均年有效辐射总量的空间分布,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由甲地向乙地急剧增加B.由乙地向丙地急剧增加C.由甲地向丙地逐渐减少D.由丙地向乙地逐渐减少11.关于地面辐射和大气逆辐射,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地面辐射与下垫面性质有关B.地面温度越高,地面辐射越弱C.空气温度越低,大气逆辐射越弱D.空气湿度大,云量多,大气逆辐射强解析:第10题,读

9、图可知,甲、乙两点取值都介于2 6002 700之间,故由甲到乙变化不大;由甲、乙到丙数值在递减,即由甲、乙到丙有效辐射逐渐减少。第11题,注意是选择不正确的答案。地面辐射的强弱与地温有关,而地面吸收太阳辐射热量的多少,与下垫面性质有关;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的强弱与自身温度呈正相关;空气湿度越大、云量越多,大气逆辐射越强。答案:10.C11.B 物体温度最高时,它的辐射最强,即地面辐射最强时是地面温度最高时(一般在午后1时左右);大气辐射和大气逆辐射最强时是大气温度最高时(一般在午后2时左右)。(2009年安徽文综,2728,8分)如图表示27N某地坡向(坡度为10)对地表获得太阳辐射的影响,

10、纵坐标表示该地坡面与地平面获得太阳辐射量的比值(仅考虑地球运动和地形因素)。据此回答1213题:12.该地坡向对地面获得太阳辐射影响最大的季节是()A.春季B.夏季C.秋季D.冬季13.若坡度从10增大到15,则a点的数值将()A.增大B.减小C.先减小后增大D.先增大后减小解析:第12题,图中四条反映太阳辐射量的曲线中,1月的曲线变化最大,说明此季节该地坡向对地面获得太阳辐射影响最大,而此时北半球为冬季。第13题,当坡度增大时,正南向坡面与太阳光线更接近垂直,坡面获得的太阳辐射量增加,而地平面面积减少,获得的太阳辐射量减少,故a数值增大。答案:12.D13.A (1)以等值线图、统计图、示意

11、图等为载体,考查大气的物理性状及大气的受热过程。(2)结合大气热力状况解释相关的自然现象。大气的运动(2010年陕西文综,1,4分)如图所示区域降水季节分配较均匀。2010年5月初,该区域天气晴朗,气温骤升,出现了比常年严重的洪灾。据此回答第1题:1.形成本区域降水的水汽主要来源于()A.太平洋B.印度洋C.大西洋D.北冰洋解析:由图中经纬度及轮廓特征可知,该区域为我国北疆地区额尔齐斯河流域。故可确定其降水的水汽主要是大西洋的西风带来的。答案:C(2009年全国文综,35,12分)如图示意某区域某月一条海平面等压线,图中N地气压高于P地。读图,回答24题:2.N地风向为() A.东北风B.东南

12、风C.西北风D.西南风3.M、N、P、Q四地中,阴雨天气最有可能出现在()A.M地B.N地C.P地D.Q地4.当M地月平均气压为全年最高的月份,可能出现的地理现象是()A.巴西高原处于干季B.尼罗河进入丰水期C.美国大平原麦收正忙D.我国东北地区寒冷干燥解析:第2题,根据题干信息知道N地气压高于P地,N地的气压梯度力为垂直于等压线由北指向南,又因为该地处于北半球,风向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应在气压梯度力基础上右偏,所以N地为东北风。第3题,四地中,P地气压最低,根据等压线的弯曲可以判断P地在低压槽线上,容易形成锋面,因此最有可能出现阴雨天气。第4题,由图示经纬网可以判断该区域为亚洲大陆北部,如果M地

13、气压为全年最高,就说明亚洲高压强盛,应该是北半球冬季、南半球夏季。巴西高原属于南半球的热带草原气候,夏季应为雨季;尼罗河的丰水期是610月,此时应为枯水期;美国大平原麦收应是夏季;冬季我国东北地区寒冷干燥。答案:2.A3.C4.D 判断某地的风向一般分三个步骤:判断气压高低,画出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根据所在半球在气压梯度力基础上偏3045角,再进行风向的确定。(2009年安徽文综,3132,8分)大气环流和大洋环流源源不断地从低纬度向高纬度输送热量。如图表示北半球向北的热量输送随纬度的变化。据此回答56题:5.引起大气环流和大洋环流输送热量的根本原因是()A.海陆热力

14、性质差异B.海陆分布和地球运动C.气压带季节性移动D.太阳辐射和地球运动6.曲线、代表的热量输送分别是()A.大气输送、总热量输送、海洋输送B.海洋输送、总热量输送、大气输送C.大气输送、海洋输送、总热量输送D.海洋输送、大气输送、总热量输送解析:第5题,太阳辐射量分布的纬度差异导致高低纬间温度的差异,这是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地球自转产生的地转偏向力使大气环流复杂化。在大气运动和地转偏向力及陆地轮廓的影响下又导致大洋环流的形成。因此二者运动的根本原因都是太阳辐射和地球运动。第6题,总热量输送应该是大气输送和海洋输送之和,因此为总热量输送。在赤道附近和60N以北出现了热量输送负值,结合洋流分布图分析,赤道附近的负值,应该是赤道附近的暖流与大洋东岸寒流间的热量交换;60N以北的负值为北冰洋南下的冷海水与南部暖海水进行的热量交换,因此为海洋输送。曲线在北纬3060之间热量输送量最大,应受盛行西风的影响,故代表大气输送。答案:5.D6.B (1)以等温线图、等压线图或结合热点材料为背景考查热力环流的形成及常见形式。(2)以等压线图为载体考查风力、风向等相关知识。 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其对气候的影响(2011年江苏,56,4分)如图是某区域某时地面天气简图。读图,回答12题:1.图中M地的风向是()A.东北B.东南C.西北D.西南2.产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习题/试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