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某商务中心高层钢结构设计与分析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489910262 上传时间:2024-02-03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北某商务中心高层钢结构设计与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西北某商务中心高层钢结构设计与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西北某商务中心高层钢结构设计与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西北某商务中心高层钢结构设计与分析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西北某商务中心高层钢结构设计与分析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西北某商务中心高层钢结构设计与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北某商务中心高层钢结构设计与分析(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西北某商务中心高层钢结构设计与分析.txt其实全世界最幸福的童话,不过是一起度过柴米 油盐的岁月。一个人愿意等待,另一个人才愿意出现。感情有时候只是一个人的事,和任何 人无关。爱,或者不爱,只能自行了断。 本文由201086q贡献pdf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第十八届全国离层建筑结构学术会议论文2 0 0 4 年西北某商务中心高层钢结构设计与分析魏捷张文华廖耘(髓S广卅謇柏生建筑工程设计事务所广娴510170)【提要】本文介绍了西北某高层商务中心的钢结构设计。针对该结构的诸多不利抗震条 件,详细介绍了 RBS事务所的设计思路和解决方案,并着

2、重分析了采用中心支撑和中心支 撑不连续对该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关键词】方钢管混凝土柱,中心支撑,钢一砼组合 结构,抗侧力构件不连续Abrstraet:The paperintroducesthesteel-structuredesign ofviewofthepoorseismic designsituationofthisahigh-rise building in China west. In intro duces theirbuilding,RBS associatesconsideration and resolving idea.Especia lly,analyse the in

3、fluence to seismic resist ance caused bycentrebrac 燃and the discontinuation ofthese bra ces.Keywords卡concrete-filled rectangular st eel tube column, centre brace, steel-concret e combination structure,the discontinuatio n ofhorizontal force-enduremembers1 .前言本文所介绍的工程由于场地形状的原因,建筑平面呈不规则的“L”型,同时建筑使用 功能

4、为上公寓下酒店,采用了两套完全独立的竖向交通系统(图1 .1)。原结构设计方案 为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结构,若围绕竖向交通设置核心筒,则结构严重偏心,难以抑制扭转: 若不设核心筒,则很难满足侧移要求,且会出现抗侧力构件的高位转换,鼯种方案均须对建 筑平面作较大调整,经济指标与受力性能也都不理想。RBS事务所接手该工程的结构设计 后,从体系抗震行为着眼,将结构形式改为方钢管混凝土柱+中心支撑结构,借助钢结构开 问较大,抗侧力构件布置灵活的特点,实现了建筑功能与结构体系的有机结合,并取得了良 好的经济效益。本工程的设计中综合了当前高层结构抗震设计中的多个难点,如高烈度区, III类场 地土,平面不规则

5、,竖向不规则,抗侧力构件不连续等。RBS事务所从研究此 类魏捷,男,1 9 6 3年出生.工学硕士,商级工程师 5 4 8?第十八届全国高层建筑结构学术会议论文2 0 0 4 年图1.1建筑典型平面(阴影部分为竖向交通区)结构的受力特点,评估抗震性能的角 度出发,对该工程作了较为详尽的分析计算和归纳总结工作,并将阶段性成果汇集于本文, 敬请各位同仁批评指正。2. 工程概况本工程位于陕西省西安市,总建筑面积约3万m2,地上25层,地下两层,建筑总高度 约9 0 m。一三层为商场,餐厅等开放式空阆:四层至十一层为酒店:十二层为设备转换 层兼办公层;十三层至二十四层为上下复式公寓。各层层高:首层、三

6、层5. 1 m,=屡4. 8 m,十二层3. 9 m,酒店3. 3 m,公寓3. 0 m。塔楼平面尺寸为50. 8mx29. 0 m,地面以上结构主体高度为8 5.2 0 0 m,高宽比H/B以裙房顶计为(0.45 + 8 5.200.9.9)/21 = 3.61V5,长宽比为A/B=50.8/29 = 1.7 5,平面突边16m37x0.3 = 11.1m,属平面不规则凹凸。场地地震基本烈 度为8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 2 0 9,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建筑场地类别属 III类,设计特征周期为0.4 3 0 s。3. 结构体系与设计思路本结构抗侧力体系为方钢管混凝土柱+方钢管混凝土中

7、心支撑,楼面为现浇混凝士楼板 + H型钢粱的组合楼盖体系。主要框架柱截面为7 0 0 x 7 0 0;钢管壁厚为1 826m m;主要支撑截面为200x30 0和3 0 0 x 5 0 0,钢管壁厚分别为10和14mm。 本工程在体型上先天不足,又位于8度III类场地土上,对地震力的反应远大于风荷载。 若将结构设计得过刚,则难于布置与控制扭转,且地震反应也更大,从抗震概念设计和经济 性的角度来看都不合适。因此,我们选择了抗震延性和变形能力更强的钢构件来形成柔性抗 震体系,取弹性阶段的层间位移角限值为1 / 3 0 01,远大于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结构的 限值( 1 1 1 0 0 0 )。第十八届

8、全嗣高层建筑结构学术会议论文2004年玑混合结构阻尼比f = o.0 5 0.0 2 Vi百。按此计算,本结构阻尼比为0.0 3 5,与文献时,在钢管内充填混凝土也利于管壁局部稳定,可增大板件宽厚比,提高钢材利用率。根据文献【2】中的公式,钢一砼混合结构的阻尼比取决于混凝土对侧向刚度的贡献率 【1】规定相符,而纯钢结构的阻尼比仅为0.02。本结构方钢管内混凝土重量约为 结构总重的5%,经对比,其对结构地震反应的不利影响远小于阻尼比提高所带来的有利影 响。同就纯框架体系而言,该结构右侧抗侧移能力大于左侧,而由予外立面的要求,无法在周 边设置支撑来提高结构抗扭Rq度。因此,5层以上的塔楼中Y向支撑

9、较多的布鬣于结构左 侧,以平衡抗侧力体系,减少结构偏心(图3.1)。同时。由于使用功能的要求,X向支 撑主要布置于结构右侧,这就要求x向支撑与Y向支撑尽量分离,以避免横纵支撑相连形成 偏心筒而导致结构扭转(圈3. 1d f)。对于剪力墙结构,这种布置方式会造成大量 单片墙肢,对抗震不利,钢结构则无此问题。由于使用功能的交化,使得部分抗侧力构件无 法延续至裙房,丽平移到结构外围(图3. 1ac):同时,十二层的层高比相邻层高6 0 0 n强,为避免该层成为薄弱层,在该层增设了一棉支撑,并加大了支撑截面尺寸。上述原因使得结构局部抗侧力构件不连续,但 中心支撑的不连续相比剪力墙的不连续,受力特点有所

10、不同,后文将作详细分析。.HL iiir.LLa)l2层b)2 3Me)34层d)512层e)12”一一13层图3.1各层支撑分布情况f)14屋面层5 5 0 ?第十八届全国高层建筑结构学术会议论文2 0 0 4 年4. 整体计算结果a)第一周期 3.60 秒(1.00)b)第二周期3 4 1秒(0.94)c)第三周期3.23秒(O .09)图4.1结构空间整体振动图(括号内为平动系数)T降膏 T 疆孵 t? tl El一.跫 r I:l / 奄 r l 蛳。皇,一t:?二)卡1 巨1 =0“”7.: ?:,:/、:0. .一7、L、/i慧,。iH8卡/ , 一一 ?司tl一a)X向b)Y向a

11、)x向b)Y向图4.2结构层位移曲线图图4.3结构层间位移曲线a)结构第一扭转周期与第一平动周期之比为3.23/3.600.8 90.90; b)风荷载下最大层间位移角1 / 5 6 9 ( 1 6层)V 1 / 4 0 0,满足“高 钢规”第5.5. 1条;地震荷载作用下最大层间位移角1 / 3 5 4 ( 1 7层) 1/30 0,满足“抗规”第5.5. 1条;C)地震作用下,楼层竖向构件最大弹性水平位移和层 间位移分别为楼层两端弹性水平位移和层间平均位移的1. 0 9和1. 2 4倍,满足“抗规” 第3.4.3- 1条对扭转不规则的限制:d)各层侧向刚度与相邻上一层侧向刚度的7 0%,或

12、其上相邻三层侧向刚度平均值的8 0%的比值中最小者为1 .14(12层),满 足“抗规”第3.4.2条侧向刚度规则性要求。e)结构顺风向和横风向顶点加速度最大 值为0.10 m/s2ZO.20m/s2,满足“离钢规”第5.5. 1条舒适度规 定。口计算结果表明,结构周期及位移符合规范要求,剪重比适中,构件截面取值合理, 结构体系选择恰当。5 5 1?第十八届全国高层建筑结构学术会议论文2 0 0 4 年5. 抗侧力构件不连续分类分析当中心支撑在竖向不能连续时,其轴力将直接传递给框架柱和框架梁,从构件层面来看, 并不需要剪力壤结构中的转换支承构件。这使得中心支撑的布置较之剪力墙更为灵活,且不 会

13、影响层高。但从宏观的角度来看,无法连续的中心支撑必定会按照“刚度最大,路径最短” 原则,将其所承受的水平力通过某种方式传递给其他抗侧力构件。因此从楼层剪力传递的角 度来看,依然存在转换构件,只是这种构件无需承担支撑的重力荷载。通过分析归纳发现, 中心支撑不连续大致可分为以下两类情况:5.1支撑的隔棉和隔跨错动 一一 一一 一一一一一上层下层,_ lt_04i-Xl)1(、!、Xk)=二一-二二 ,一:.l2_tjr.l 卡b)隔跨错动一,一.;.tvl .一a)邻棉错动图5. 1支撑的隔棉和隔跨错动图5.1a是本工程支撑不连续的主要形式,由于上层 支撑不能直接的把轴力传递给邻棉或隔跨的支撑,楼

14、板充当了转换构件的角色。如图5. 2 所示,楼板的主应力迹线由不连续的支撑端点急剧向相邻支撑端点集中,此时楼板的受力形 式接近于剪力墙。由于只是局部支撑构件不连续,加之楼板面积远较剪力墙大,对剪力的扩 散能力很强,通过璧化分析发现,楼板剪力远小于其允许承载力。因此,只要采取相应的构 造措施消除应力集中,适当增强楼板刚度和配筋,这种类型的支撑不连续并不会给结构抗侧 性能造成大的影响。, y J 。一 y y y X,/, /丁 7 了万叉, Ia)楼板主应力迹线b)楼板剪应力云图图5.2邻棉支撑间的剪力传递5.2支撑 的邻跨错动5 5 2 ?第十八届全国高层建筑结构学术会议论文2 0 0 4 年图5.3是可能出现的另一种支撑不连续形式,由予某一层使用功能的改变,导致该层 支撑移动到相邻跨,下一层又恢复到原来位置。从抗侧刚度来看,楼层的抗侧刚度并未削弱, 支撑 的轴力传递也比较直接。但移动到邻跨的支撑轴力却远大于原位置支撑,原因在于该支 撑将支撑跨的柱轴力“拖曳”到了相邻柱上,此时支撑的受力形式更接近于伸臂桁架,起到 了协调竖向变形的作用,而其抗震承载力储备则大幅降低。此类支撑不连续形式对结构抗震 性能有较大影响,在本工程设计中已尽量避免。对确需移动到邻跨的支撑,则采取将其下各 层支撑都移动到邻跨的方法,以平均分配柱间轴力差。/.彳/?/P3.73上遣。文等篇g影:1 .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