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生活同行上好“接童气”的小学品德课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489662862 上传时间:2022-11-17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9.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与生活同行上好“接童气”的小学品德课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与生活同行上好“接童气”的小学品德课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与生活同行上好“接童气”的小学品德课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与生活同行上好“接童气”的小学品德课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与生活同行上好“接童气”的小学品德课》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与生活同行上好“接童气”的小学品德课(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与生活同行,上好“接童气”的小学品德课作者:徐映茹来源: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2021年第141期【摘要】“新样态课程”强调学生的学校生活就是教育的基本内容。在“回归儿童生活”这个品德课程理念下,在学校善本课程的体系框架下,我校品德教师与生活同行,用好教材,上好“接童气”的品德课。教师要做到以生为本,让课堂充满人性与温度,通过活用课内外的生活事件,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注重体验感悟,还要联结德育实践活动,促进“知”“行”合一,培养学生道德意识,学会做人。【关键词】小学;品德;生活;经验“新样态课程”强调学生的学校生活就是教育的基本内容。在我校的善本课程框架下,我们的品德课处处体现生活育人的痕迹。“回

2、归儿童生活”是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是德育课程新的方向。“回归儿童生活”就是努力去“接童气”。从北师大版品德与生活(社会)过渡到统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教学,我们初心不变,努力探索,与生活同行,用好教材,上好“接童气”的品德课,让德育课堂回归本真,充满“人性”与“温度”,让学生在生活中更好地发展,提升品德。一、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让课堂充满人性与温度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构建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必须先改变人的思想观念。教师首先要树立“以生为本”的教育观念,课堂上努力营造生活氛围,让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得到

3、了尊重和信任,唤起学习的激情,进入角色,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生命力才得以彰显。例如,一年级的花儿草儿真美丽一课中,笔者出示了书中的插图,让学生讨论“小明这样做对不对?”“你是怎么想的?”随之笔者与学生进行拉家常式的交流,教师鼓励的眼神、爱的笑容,让学生大胆地说出自己的心里话,表达了自己的真实想法。“是的,以前我也试过在公园里偷摘了几朵花,但很快花就谢了”“我喜欢这些花,但我可以让妈妈去花卉市场买一束回家”笔者就是这样给学生提供一个平等的、生活化的交流平台,就会听到学生真正的声音。树立学生主体理念,以学生为主的品德课堂充满童真童趣,充满“尊重”“包容”,有了平等对话的机会,学生拥有更多的自由、更

4、多的发展空间,才有学习的兴趣,学习主动性才会增强。二、活用课内外的生活事件,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1.用好教材范例,从实际出发,激发学生学习欲望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是从学生的生活与经验出发,根据学生的需要,组织有序列的生活事件编写的,它能够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给学生带来启示与引导。我们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活动园”“交流园”“知识窗”“阅读角”等引领课堂教学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也要从本班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根据他们具体生活的需要,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目标,灵活使用教材范例设计教学活动。六年级上册我是中国公民一课,教材里首先给学生们呈现的是2018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以及2008年的北京奥运开幕式的图片。这些生

5、活事件都来源于学生的实际生活,但是政府工作报告呈现出来的是一系列的数字报表,而北京奥运开幕距离今天也已经过去了整整11年了,如果课堂上我们“依书直说”是很难调动起学生们的“在场”感。德育要引导学生过好当下的生活,更要引导他们超越当下生活,步入人类广阔的文化世界。因此,笔者考虑到本班学生的实际,结合当下正是建国70周年大庆之际,学生们刚刚看完国庆阅兵仪式,于是,笔者在课堂上使用阅兵仪式的震撼画面入手吸引学生,然后再給学生呈现“建国70周年成就展览”,视频、照片,图文并茂,勾起了学生的“自在”经验。有些学生甚至忍不住脱口而出:“哦,这个我知道!”“哇!”接着,笔者才出示2018年的政府工作报告,课

6、堂马上安静下来了,学生们很认真地对比那些数字,这时的“冷场”笔者知道他们真正在思考分析了。果然,学生们的回答句句独到:“我们勤劳又互相帮助,所以贫困人数减少了!”“从数字上来看,虽然我国人口多,但人多力量大,我们最终会超越美国的!”学生们的自豪感油然而生。从实际情况出发,灵活地用好教材范例,能使之与学生更好地对话,引发学生的兴趣,对生活进行思考,激发情感。2.挖掘生活素材,填补教材空白,引发学生思考探究教材并不是教学的唯一资源,学生的生活世界、直接经验、感知体验都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资源。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提出了“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充实教学内容”和“拓展教学空间”的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对

7、教材进行再创造,力求从生活中寻找与其相吻合的教学内容,挖掘生活素材,把这些素材变成课程资源,尽力做到把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例如,四年级上册暴增的垃圾一课,说到“垃圾”这个环保话题,学生肯定不陌生。于是,课前笔者进行了调查活动的指导,在课堂上,各组学生的调查所得很丰富,有图片,有文字,他们兴致勃勃地分享着自己调查所得,诉说着垃圾暴增给我们带来的危害。这时,笔者又引入了现时社会热点话题:垃圾分类!出示了一幅网络上走红漫画惹得学生发笑,然后引导他们探讨:“为什么要进行垃圾分类?”“你是怎样做的?”课堂马上热闹起来了,学生的话匣子一下就打开了,因为这些都是他们生活中耳闻熟

8、见的事情,他们有亲身经历和体会,所以情感共鸣特别强烈。于是,道德的是与非就这样深深地烙进了他们的心里。教师在教学中要大胆地抓住学生现实生活中的道德需要、道德困惑、思想难题及热点问题等鲜活的生活素材,为课程资源,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地填充,创造性地整合教学内容,让课堂教学回归生活。让学生受到情绪感染,产生情感共鸣,从而拨动其心弦,引发其更深入地思考、判断,探究生活,形成认识。3.利用生活资源,创设生活情景,引领学生体验感悟小学品德课与社会生活、学生的生活实际有着广泛的联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学习的规律,联系生活实际,利用生活资源,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从而促使学生将课堂学习的间接经验与现

9、实生活的直接经验有机结合起来,将课堂学习与生活实践有效统一起来,通过体验使感性知识最终上升为理性知识。五年级上册课例古老而优美的汉字,该话题与学生的学习生活息息相关,教材展示了甲骨文等古老的汉字,让学生了解中华传统文化,激发民族自豪感。课堂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开展汉字演变历史的探究活动,通过创设情境进行一个“小小书法家”的体验活动,让学生执笔认真书写一个古文字,然后比一比,说一说自己的感受。从中学生会真切地感受到:“写古文字真不容易!”“汉字经历演变书写越来越方便了,我们的祖先很聪明!”亲身体验后,学生原有的经验有了新的生成,情感也得到了升华。4.从课堂走向生活,设计生活化作业,深化学生认知学生

10、在品德课堂中获得认知,从根本上说是为了提升自己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把知识应用于生活,更好地服务于生活。所以,教师要联系生活实际,设计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作业,引导学生从课堂走向生活,在实践中提升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感受生活,学会生存,促进个性发展。例如,一年级下册干点家务活,当学生明白了做家务的意义以后,更认识到家務应该“会做的经常做,不会做的学着做!”于是,教师布置了回家做力所能及的家务作业。利用生活资源,设计生活化的作业,使品德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相连,既培养了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使学生能真正地关注生活,学会生活。三、联结学校德育活动,促进学生“

11、知”“行”合一课堂的结束并不等同于教育的结束,学生良好习惯的形成、能力的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离不开反复的实践。只有让学习活动和实践活动互动起来,让学生用课堂上“得到的”去实践、体验,才能真正内化所学的东西。所以,我们还得打破空间的局限,把品德课堂教学与学校德育活动联结起来,让品德教学延伸到更广阔的生活空间,利用各类的活动,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园,亲身实践。例如,我们结合学校德育部的工作安排,每个月进行了主题德育活动。9月的感恩教育活动:通过教师节向教师表达自己的敬意,中秋节与家长一起团聚表达自己对长辈的关怀与问候。10月国庆教育月:通过国庆节唱国歌、校歌比赛,增强爱国意识,激发了学生的爱国

12、爱校爱家的情怀。11月知善行善月,以林凤娥基金颁发活动,带动了“我是小小义工队”等一系列的慈善活动,学生体验了为他人献爱心的快乐。12月传统节日教育,通过班会、队会,学生了解了中国传统文化,优秀的民族精神也深深植根在他们心中。通过一系列德育活动,学生明理,践行,知行合一,素养得到提升。与生活同行,引导学生向生活学习,上好“接童气”的品德课,展现品德课堂的新样态,才能真正体现课程目标,促进学生道德生活的持续成长,最终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学会做人。参考文献:1教育部.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2陈如平李红恩.学校课程新样态M.二十一世纪出版社集团,2018.3高德胜章乐唐燕.“接上童气”小学道德与法治统编教材研究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41张莉莉.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实践与思考J.教学与管理,2011(2):24-2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