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作文]浅谈从初中生作文中培养审美观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489524411 上传时间:2023-03-02 格式:DOC 页数:38 大小:15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作文]浅谈从初中生作文中培养审美观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初中作文]浅谈从初中生作文中培养审美观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初中作文]浅谈从初中生作文中培养审美观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初中作文]浅谈从初中生作文中培养审美观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初中作文]浅谈从初中生作文中培养审美观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初中作文]浅谈从初中生作文中培养审美观》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作文]浅谈从初中生作文中培养审美观(3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审美中学作文,作文中学审美前不久,我校举办了一次初中生小论文大赛,要求学生针对现在流行的东西谈谈自己的看法,我参加了阅卷工作,看到几篇文章,不得不提一下。一个学生谈早恋中这样写到:爱情是美好的,为什么我们就不能谈,为什么我们一谈,你们这些大人就干涉。他最后还写到“早恋无罪,早恋受罪。”并呼吁:“老师们,家长们,不要过多地干涉他人的自由,也让我们享受一下爱情的美好吧!”另一学生我的头发中这样写到:头发是属于我私人的,男生留长发,女生离子烫,又没犯法,老师管得着吗?从这两例可以管窥目前一部分中学生以丑为美的现象比较严重,我觉得有必要让学生在审美中学作文,在作文中学审美。我认为写作主体的心理机制是写

2、作教学和文学理论共同关注的课题,它的健全和培养是我们每一个中学语文老师对学生进行写作能力培养必须解决的问题。而其中对学生作文审美感受的培养又必须放在首要的位置。 所谓审美感受,是指写作主体以一定的科学的、艺术的审美目光,以“主动的应激性去接受感觉并使感觉和悟性构成一种协同关系”。用托尔斯泰的话说就是:“在自己心里唤起曾经一度体验过的感情,在唤起这种感情之后,用动作、线条、色彩、声音以及言辞所表达的形象来传达出这种感情,使别人也能体验到这种感情”。这种“唤起”的过程便是审美感受。中学生作文是学生审美感受、语言表达、思想境界的直接外露。我们要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需要培养其高尚的思想境界、良

3、好的文学修养,同时也需要着力培养其对生活的观察体验和审美感受能力。本文就此谈谈看法,以管蠡之见求教于大方之家。一、充分认识“审美感受”的重要性1、审美感受是开启写作大门的钥匙写作原理告诉我们:“文学写作是主体对审美对象的积极关照。这种关照的主要特点,集中表现为主体以对审美对象的形象感知为起点,经由情感的融注、想象的参与、理性的导引等过程,而最终创造出一个虚的实体来”。这就是说,作为“起点”的审美感受,其实是作为客观外界进入写作主体的第一接触点,是连接客观和主观的一条纽带,是写作主体打开大千世界进入审美创造的一把钥匙。我们常常听到一些学生发牢骚:学校的天,学校的地,老师的教诲,到底有什么可写的呢

4、?童年、少年、青年如此而已,又有多少值得回忆的呢?于是常听到一些老师埋怨:现在的中学生身在“宝山”为何却“不识宝”呢?咎其原因不外乎两方面,一是对“宝”缺乏必要的辨识鉴赏的能力,缺少一颗辩识的心,自然难免把“宝玉”当“顽石”了;二是没有挖掘“宝”的能力,茫茫然,浑浑然,无法使“璞玉”变“宝石”。这里表现的正是学生作为表达主体的写作心理机制的不健全。刘勰所谓“登山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瑞士学者阿米尔所谓“一片自然风景是一个心灵的境界”,并不是就我们生活中每一个人而言的。写作终归是一种积极的心智活动,文章是客观事物在作者头脑中的反映,如果我们头脑中缺乏这种“反映”机制,不具备“反映”能力,那

5、再多的“宝玉”也只能是“顽石”了。更明确地讲这里表现的正是学生审美感受能力的不足。一方面学生缺乏研究、探索周围各种事物的兴趣,缺乏敏锐感受体验生活的能力,难以辨别生活中的美丑真假;另一方面即使有感触,但难以发现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不能使情感彼此融通,使知识经验和体会彼此启发,相互诱导,不能使感受升华为写作的动机和表现的内容。总之,没有审美感受,写作这扇沉重的大门便无法打开。 2、生活不能简单等同“素材”在教学实践中,常见老师春天领学生去踏青,秋天引学生去郊游,但写作结果却难尽人意。写进文章的春华秋实只是一堆僵死的似曾相识的景“物”,缺乏内在的神韵,师生为之索然。的确,长期以来说惯了“文学来源与

6、生活“的教师,不自觉地把文学素材与生活划上了等号,而忽视了写作者内因作用的存在。这种意念上的偏差,正是师生怨天尤人的根源。而实质上,生活人人有,而作家却不是人人是。道理很简单,生活并不就直接等同于写作的题材,文学也不是简单的生活翻版,只有当作为写作的人的主观感知、审美感受融入生活,并产生了某种共振之后,生活对写作的基础性才能发挥。否则走马观花或盲人摸象,只能导致学生写作激情的消退,写作兴趣的淡化。纵观古今文坛,古人挥斥风月也好,与花鸟共忧乐也好,全不在风月花鸟有情缘,皆因个人感受不同而为之。“花间蝴蝶成双对”尽是梁祝的忠贞之情;“城春草木深”则是杜甫的国破之悲;同是“东临碣石”,曹操是“秋风萧

7、瑟,洪波涌起”,毛泽东则是“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时代不同,感受不同,诗的内涵也就不同。同在天地间,人们对生活的理解感受,以及对这种感受的把握并不相同,这正是艺术家独具慧眼之处。这正如礼记学记所说:“善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声则小鸣,叩之以大声则大鸣”,如果我们把这里的“叩”看作是我们引导学生作文时对生活的主动感受,那么这里的“鸣”则是学生通过感受而获取的写作信息。 因此,生活是写作的沃土,而对生活的审美感受则是写作的种子,离开了对生活的审美感受和深刻体验,生活终将是一片“荒原”,不会赋予我们创作的灵感和材料。这也就难怪学生会“身在宝山为不识宝”了。二、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能力文章学基本原理

8、告诉我们:写好文章首先要解决的是有“物”到“意”的认识矛盾,其次是由“意”到“文的表达矛盾。解决好这两重矛盾,做到主客观的统一,方算是好文章。作文教学中,因为由“意”到“文”表现为操作性强的技能、技巧而受到普遍重视,而由“物”到“意”则抽象空泛,缺乏依据而为大家所忽视。中学生正是多愁善感的年龄,而他们对周围的生活却熟视无睹,这正是写作实践中由“物”到“意”认识矛盾的困惑。如何引导他们走出困惑?我个人做了一些探索 1、课堂上引导学生了解审美感受。 审美感受是一种能力的熏陶与培养,它抽象而近“玄妙”,但并非不可捉摸。选入中学教材的典范之作,无一不是融入作家审美感受的结晶。抓住课堂教学这个环节,注意

9、这方面的适当点拨,审美感受乃写作之源的观念便会自然流向学生的心田,融入他们的血液。讲鲁迅,既要讲“祥林嫂”、“华老栓”的悲剧命运,更要讲鲁迅不屈的民族精神,使学生懂得做人与作文之关系,只有当个人的感受与国家民族的利益融为一体时,艺术才有生命,作品才会不朽;包身工的诞生使学生懂得,只有对生活的亲身经历,深刻思考,才会有文学;朱自清的春洋溢着对生命活力的追求,生活的激情;荷塘月色中个人情感与客观景物的和谐共振反复的引导,使学生了解“审美”,认识“感受”,进而产生潜心揣摩的冲动,这是兴趣的点燃,也是规矩方圆的传授,对学生很有意义。 2、生活中引导学生实践审美感受 (1)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情人”。只

10、有热爱生活的人,才会得到生活的真谛。作家萧殷在谈写作时说:“所谓感受,并不是由某些进步的社会学概念所决定的,而是由深埋在作者心灵深处的思想感情所决定的。”它告诉我们,并不是你理性上知道了什么,就能感受到什么,只有当某种事物从内心里触动了你,成为你的灵魂和意识,你才能敏锐地感受而后概括这方面的人和事。因此,我们不只是做生活的“记者”,更要做生活的“有情人”,要满腔热情地热爱生活,拥抱生活,对生活中的真、善、美热情歌颂,对假、恶、丑则无情鞭挞。做生活的“有情人”,就是要热情地关切生活中的人和事,并从审美的角度作出分析思考,使审美表象变为审美意象,及时地表达记录下来。譬如某同学对干部子女依仗父母权利

11、胡作非为,表达了深深的遗憾:“一株幼苗长在大树下是命运的悲哀”;某同学自卑而又敏感,她的同学热切地希望她振作起来,在她的作文本上写下了这样几句话:“自卑,是人生骨骼的腐蚀剂。有了它,你会永远直不起自己的腰。自信与自强是人生的风帆,它会带你达到成功的彼岸。”真情所至,学生对生活的感受理解趋于成熟。(2)教会学生审美感受。 打开中学生习作,常见一些言不由衷无病呻吟的话:铺天盖地的名人哲理;似懂非懂、似信非信的思想观点;真不真假不假的人物形象,肤浅、单薄,千人一面,似是而非。不曾仔细地了解过,也来不及或是不会认真地体会,失去了中学生习作应有的鲜润光泽。推究原因,对自己感受的不敢正视与确定,是其要害之

12、处。对此,我则引导他们发现“自我”感受的价值,并敢于正视并发表自己的认识,最终引导其走出了封闭。学生一开始捕捉生活中的写作现象,总带有很大的盲目、随意和猎奇,对那些似小实大,似浅实深,似偶然实必然的写作材料一般不易发现,不能及时捕捉到那些蕴含于生活表象之中的写作信息,这都有赖于教师对其进行科学引导,培养其审美情趣。我们可以尝试通过下列环节,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 第一、 透过现象,由表及里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要真正感受生活,首先必须具备一定的认识水平。中国有句古语:“涉浅水者见虾,其颇深者见鱼鳖,其尤甚者观蛟龙。”浮光掠影,浅尝辄止,是什么也得不到的。一个普通的数字“”,在社会上突然走红,

13、公司开业选逢“”的日子,含有“”的电话号码、汽车牌照竞相争购。针对这一现象,我们认真体味思考,可以看出这是一种愚昧无知的思想行为,真要想“发”,当脚踏实地的去工作,仅有美好的愿望是“发”不起来的。第二、 分析事物,去伪存真生活纷繁复杂,学生阅历有限,因此我们应告诫学生:“闪光的东西不一定都是金子”,只有通过辨析,才能识其真伪,明其利害。我们要关注时代变革的热点话题,共同讨论评议,把握明辨是非的能力。如辩论题竞争一定会影响人际关系吗?,就可以使学生对社会竞争有进一步的认识、理解、感受,从而培养其辨析事理的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第三、 启动联想,由此及彼客观世界是一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复杂交织的图

14、画,要认识这幅画,就必须用联系的观点对画面的组成由此及彼地思考感受,审美联想,使其具有“一叶知秋”的能力。镜子是我们都很熟悉的东西,围绕它发散思考,广泛联想,大家就会想到“历史是现实的一面镜子”、“作品是生活的镜子”、“镜子可以还原人的美貌,也可暴露你的污点”等等。还可联想到唐太宗“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的古训。第四、 定点观察,多维感受对同一事物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感受,反复体味,往往会有不同的体验。如写“太阳”,我们可写“旭日东升”、“雨后日出”、“夕阳西下”等系列习作。以时钟、窗、砖、火、水、雪花等为题,拓展自己的生活感受,写出心声,写出个性,不

15、人云亦云。如某同学在雪中寄寓了她从优秀生沦为差生的失落:“下完雪的天气,冷飕飕的,耳畔已听不见人们对雪花的赞叹。太阳升起来了,雪那天使般的衣裳正被屡屡扯破,房前屋后到处是那滴答、滴答的哭泣哦!先前那份辉煌啊!”写的虽含哀怨,但不失真实美丽。第五、 强化感受,展示自我。“平淡”的生活孕育着丰富的生活美。譬如我们可以把“自我”作为线索,感受体验。人生漫漫路,童年的乐趣,少年的忧愁,早已由时间老人撒在了我们记忆的地垄里,等待着我们用思想和感受为它们“施肥,浇水”。回味那逝去的时光,感受那份缤纷和灿烂,那份眷恋必将牵着那鲜丽活泼的形象,载着那温馨馥郁的泥土之香向我们姗姗走来,学会了审美感受的学生会欣然

16、拥抱它们。写一些回忆系列的短文,把童年留在记忆中的原始胶片,用感受之液把它冲洗出来,会带给学生一份“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惊喜与自信。成功的习作,往往凝聚学生审美感受的汗水与心智,时时闪现着生活的丰富和多彩。我们的“丑小鸭”们,会在生活的感悟和磨练中,变成美丽的“天鹅”,展翅翱翔与人生的天地、生活的田园、习作的乐园。文心有言:“世间的事物原都是现成的、平凡的、旧有的,所谓新鲜的意味,完全要作者去发现。”当你学会了感受生活,达到“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的境界,也就具备了“开山取宝”的能力。这时候,他们会发现生活确实是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山”。 这样一来,学生有了正确的审美观,他们也不会再认为家长和教师在干涉他们的早恋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