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这土地》教学案例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488849583 上传时间:2022-12-13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爱这土地》教学案例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我爱这土地》教学案例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我爱这土地》教学案例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我爱这土地》教学案例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我爱这土地》教学案例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我爱这土地》教学案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爱这土地》教学案例(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我爱这土地教学案例一、 教学理念 情感自我体验,唤起爱学;开放自主合作,培养会学 ;联想探索实践,鼓励善学。 从而在教学过程中,落实“课程标准”中“欣赏文学作品,能设身处地体验和理解作品”,“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做出自己的评价”,“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的要求。 二、 教材研究 1、课文简介: 这是一首在现代诗歌史上广泛传诵的抒情名篇,作于1938年11月。诗的第一节以一只鸟生死眷恋土地作比,形象地抒发了深沉而真挚的爱国情感。诗中写实和象征交织,描绘了土地、河流、风、黎明等一系列内涵丰富的鲜明意象,以此来表达诗歌的丰富内涵。第二节一问一答,直抒胸臆,是本诗名句。 2、教材地位及作用 我爱

2、这土地一诗是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一课的内容。作为初三的最后一册语文书,它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的作用:既是对初中知识的总结归纳;又是对高中知识的承接,高一第一册第一单元为诗歌单元,现在应初步培养学生诗歌鉴赏能力。 3、 教学设想: 我爱这土地作为诗歌单元的首篇,又是名篇,应重点学习。因此,我设计的课型模式为“深情地诵读,细腻地感悟,诗意地仿写。”在教学中,我注意让学生充分地感受作品,解读作品,边学习边体会现代诗歌的基本特点,总结现代诗歌的阅读方法。学习本课,应充分注重朗读训练,规范学生诵读过程中的语气、语调和停顿,在诵读中体会诗歌的思想情感,品味诗歌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并在此基础上使学生学会诗意地仿写

3、。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诵读诗歌,把握诗歌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技能目标:品味诗歌富于表现力的语言,体会其意境 情感态度:体味诗歌抒发的恋土深情,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感。 四、教学方法 1、情感体验法:通过有关日本侵略中国的影片播放,使学生真切地感受时代背景,从而深刻地理解诗歌内容。 2、诵读法:通过有感情地诵读,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认真体味诗歌蕴含的深沉情感。 3、合作探究法:对诗歌意象和主题的解读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研讨探究。 五、教学课时:一课时 我爱这土地教案 一、导入新课 土地,万物生灵的根基。曾有人掠夺它而百般蹂躏,曾有人捍卫它而披肝沥胆。在它的脊梁上演绎着多少可歌

4、可泣的故事,在它的肌肤上烙印着多少眷恋情结。谁不钟爱自己的土地,谁不爱恋大地母亲,让我们深情吟唱艾青诗人的我爱这土地,随着诗中所迸发的爱国情感的火花而燃烧。(所需时间一分钟) 二、作家及背景介绍 1、作者简介:(一分钟) 艾青,(19101996)现代著名诗人。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早期诗风格浑厚质朴,格调深沉忧郁。抗战时期的诗作,格调昂扬。建国后,作品思想更趋成熟,感情深沉,富于哲理。主要诗集有大堰河、火把等,成名作为大堰河我的保姆。 2、写作背景:(两分钟) 我爱这土地写于抗日战争开始后的1938年,当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

5、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起抵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播放日本侵略中国影片黑太阳的南京大屠杀前两分钟介绍)。 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三、深情地诵读(八分钟)第一环节 1、朗读诗歌,划分节奏。 (方法指导:词语的重读与否,主要是由诗歌的情感所决定的。一般来说,能鲜明的表达出诗人情感的词语,包括中心语、修饰语,都应该重读。 关联词后,主谓之间、谓宾之间要停顿。) 2、学生听配乐朗诵,初步感知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思。 3、学生自读,体会诗歌情感 4、朗读擂台赛。 找2-3名学生朗诵诗歌,教师点评。 四、细腻地感受第二环节 (一)揣摩意象

6、:(十二分钟) 1、全诗一共选取了几个鲜明的诗歌意象来写? 明确:土地、鸟、河流、风、黎明。 2、土地的含义是什么? 明确:土地就是繁衍养育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 3、 “河流”、“风”的象征意义是什么? (联系背景思考) 明确:“河流”“风”代表了中国人民满怀悲愤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 4、“黎明”象征着什么? 明确:黎明象征着光明的未来. 5、鸟的形象及情感 明确:这只“鸟”歌唱至死,最后“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它是饱受磨难,拼尽全力用整个生命去歌唱的鸟的形象,“鸟”是诗人的自喻,是爱国者的象征。 它歌唱土地、河流、风和黎明,生命耗尽后便投身土地的怀抱,与它所挚爱的土地融为一体,实际上寄寓

7、了诗人愿为祖国献出一切的决心。 (二)研讨探究(十分钟) 1、揭示全诗主旨的诗句是什么?它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明确:课文最后两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这两句诗一问一答,直抒胸臆,以“我的眼里常含泪水”的情状,烘托出诗人那颗真挚炽热的爱国之心,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 2、这首诗一、二节之间有什么怎样的联系? 把第二节去掉,诗歌主题的表达会受到怎样的影响? 明确:如果说第一节是对“爱土地(祖国)”主题的抒情性的铺陈描述,第二节则是对主题的高度凝练的概括。这两节诗都饱含着诗人对祖国深深的眷恋和无尽的热爱之情。就诗的感情发展而言,第一节蓄势,第二节感情的迸发,感情的升华。诗意层层递进。去掉第二节,诗意则得不到提炼和升华。 3、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嘶哑”一词换成“清脆”或“嘹亮”好不好?为什么? 明确:“嘶哑”表达了歌唱不已,真情无限的情怀;哪怕唱至喉咙充血,声音嘶哑,面对困难斗争的几多悲伤,也不会停息对大地的歌唱。如果用“清脆”或“嘹亮”虽添了亮色,但少了艰辛,减弱了对大地挚诚感情的表达,所以不能换。 4、鸟儿歌唱的内容中,“土地” “河流”、“风”的前面有“暴风雨所打击的”、 “悲愤的”、“激怒的”这些修饰语,其作用是什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