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论公开课教案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488182289 上传时间:2022-09-22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国论公开课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六国论公开课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六国论公开课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六国论公开课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六国论公开课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六国论公开课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国论公开课教案(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六国论教学目的:一.体会苏洵明达而深湛的政治见解。 二理清作者的思路,学习作者始终环绕中心论点不蔓不枝地展开论述的措施。 三.掌握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和用法及特殊语法现象,对的译文。 1.实词,如:弊(名)赂(动)亏(动)与(动)判(形) 数(名)事(动)道(名)厥(代)速(动)等。2.虚词,如:率 盖 始 然则 向使 至于等。.古今义容易弄混的词,如:其实 祖父 故事 至于等4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作状语、省略句、被动句的翻译等。 教学难点一在阅读方面,理解作者的论证思路,体会其严密的逻辑性是要点。 二.在基本知识方面,对某些句子的翻译是难点。如: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

2、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教学环节 一、导语设计: 唐太宗李世民在其名相魏征去世后,感慨地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 (选自贞观政要唐吴兢编著)如何以史为镜,核心在于发现错综复杂的历史事实之间的内在联系,理出导致王朝兴替的中心线索,才干达到借鉴史实、古为今用之目的。战国七雄,何以演变为秦一枝独秀,且看苏洵是如何抽丝剥茧、层层剖析的。 二、解题 . 六国:在国内历史上,战国是七雄争霸的时代,为了独占天

3、下,国与国之间常常进行战争。六国就是指的战国七雄中秦国以外的齐、楚、燕、赵、韩、魏六个国家,它们都被秦国一种个地击破而消灭了“六国论”在这里是一种省略式短语,实际应是“六国破灭之论”。文章旨在分析六国失败的因素。2.“论”是古代常用的一种散文文体,,以论证为主,规定善于析理,一般有两种,即政论文和史论文,政论文重要用于刊登作者对于时政的见解和主张,史论文重要通过评论历史,总结历史教训为当时统治者提供治国借鉴提问:本文属于政论文还是史论文?(史论文)3. 苏洵(91066)字明允,号老泉(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诗书 可谓是大器晚成”),唐宋八人们之一.宋代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人称“老苏”

4、,与儿子“大苏”(苏轼)、“小苏”(苏辙)并称三苏后人有诗夸奖:“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嵋共比高”(联系曹操、曹丕、曹植三父子)三、通读全文,读准字音 易读错的字:(1)弊在赂()秦 (2)六国互丧(s)(3)率(hui)赂秦耶() (4)小则获邑(y)(5)思厥(u)先祖父 ()暴(p)霜露(7)暴秦之欲无厌( yn) (8)草芥(i) ()与()嬴(yng) 而不助五国 (0)洎(j)牧以谗诛(z)(11)革灭殆(di)尽 (12)胜负之数(sh)(13)当(tng)与秦相较 (4)或未易量(ling)(5)下咽( y) (16)悲夫(f)(7)为(wi)秦人积威之所劫 (

5、18)日削(x)月割(9)苟(gu)以天下之大 四. 整体把握文章论证构造全班齐读课文,规定在读的过程中找出文章中心论点及各段的重要内容 1.提问:本文在开头提出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呢?“赂”何以使得六国破灭?答:第一种本文的中心论点“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开门见山,鲜明简洁!并且接着强调“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这是正面解释由于贿赂秦国导致实力亏损,才是被消灭的主线因素2.提问:联系课文后边的内容来看,“是不是所有的国家都贿赂了秦国呢?哪些国家没有贿赂秦国?“六国中“不赂者”因何破灭?(师补充简介秦灭六国的顺序:秦灭韩灭魏灭楚灭燕灭赵灭齐 )答:没有贿赂秦国的国家:齐、燕、赵没有

6、贿赂的国家是由于贿赂的国家而灭亡的,由于“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失去了强大的援助,不能单独保存自己对抗强大的秦国。作者似乎早已料到读者会有如此疑问,于是紧接着从背面论述了“不赂者”丧的因素,通过设问消除了读者的疑问,使总论点稳固、周密、无懈可击,同步也形成了总论点下的两个分论点。解释词义(1)非兵不利 (2)战不善 (3)弊在赂秦 (4)赂秦而力亏 (5)破灭之道也 (6)或曰 (7)六国互丧 ()率赂秦耶(9)不赂者以赂者丧 (10)盖失强援,不能独完非:不是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 (六国论)或:或许 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六国论) 有人、有的人 或曰:不赂者以赂者丧(六国论) 赂秦而

7、力亏,破灭之道也 故曰:弊在赂秦也什么句式? 答:典型的判断句式,也在古代汉语中只是表达判断语调的语调助词“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实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在古代汉语中用“亦”表达现代汉语中“也”的意思翻译“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答:“而“表达因果关系的连词道:因素,联系“因此传道受业解惑也”“余嘉其能行古道”总结第一自然段中心论点 分论点 全文中的作用3提问:文章第二段环绕哪一种分论点展开?答:第二段以“割城”为例,论证“赂秦”之弊紧承第一种分论点“赂秦而力亏”写韩、赵、魏三国把祖先艰难得到的土地容易拱手送给秦国,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

8、判矣”,从而论证“弊在赂秦”的论点 。分析:课文第段论证了第一种分论点“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作者重要是用事例和引用的措施,针对韩、魏、楚三国赂秦的弊端进行论证。先摆出秦“战胜而得”与诸侯“战败而亡”的事实,从正反两方面对比论证,突出强调了“秦之所大欲”与“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的论断。否认了与论题相反的论点,既照应了开头,又为下文的进一步论证作好了准备。接下来,从“思厥先祖父”到“而秦兵又至矣”几句,虽是想象之辞,但形象地阐明了诸侯之地得来不易,然而她们却“视之不甚惜”,为苟安一时,便容易地拱手与人,这样,非但不能保全自己,反而加深了敌人的侵吞欲壑,遗患无穷。接着,作者运用推理得出结论

9、:由于“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诸侯就越地少国弱,而“侵之愈急”,暴秦就越地多国强,因而得出结论为“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而后下一肯定判断:究竟发展到国家破灭是必然的。最后又引用古人的话“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作比方论证,贴切恰当,既补充了上文的论证,又具有收束之意,并且使论证进一步浅出,明白易晓,增强了说服力。这一段,是从正面直接论证了第一种分论点,从而抓住中心论点“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的实质进行论证。因此,只要作者有力地、令人信服地论证了第一种分论点,就从主线上论证了中心论点。思考这段文字重要运用了哪些论证措施(饮鸩止渴)提问:本段重要运用了哪些论证

10、措施?明确: 第三段运用对比论证,比较秦和“赂”之国不同的做法与结局,分别从三个方面展开对比: 数量上,小邑大城;得百倍失百倍;大欲大患 限度上:得难献易;有限无厌;奉繁侵急中间有形象的描述,如写先人创业的艰伤心程,用“暴霜露,斩荆棘”;写成效来之不易,用“以有尺寸之地”,用夸张手法,极言其所得甚微对于“割城”、“赂地”的具体方式,“今日”、“明日”,夸张地阐明了“赂秦”的频繁,“五城”、“十城”,用层递的方式揭示赂秦的数量越来越大,换来的只是“一夕安寝”,实在是损失巨大,收效甚微一种“视”字,一种“又”字,用类似漫画的手法刻画出割地求安者的痴态和秦国侵略者的贪婪“起”与“寝”紧紧相应,突出秦

11、兵来得急,苟安已不可得这样描写把历史大事写得活灵活现,让读者如身临其境韩魏楚三国君王没有看到长远利益,只为眼前考虑,患的是政治上的近视眼 在本段的最后,还采用引证法,引用战国策中的话,从道理上揭示了以地事秦的必然后果。通过三小层就赂秦国家灭亡的因素进行论述,有理有据,确凿有力地论证了中心论点解释词义 (1)秦以攻取之外 (2)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较秦之所得 (4)其实百倍 (5)则秦之所大欲 (6)固不在战矣(7)思厥先祖父 ()暴霜露,斩荆棘 ()以有尺寸之地(0)子孙视之不甚惜 (11)举以予人 (12)然后得一夕安寝(3)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 (14)奉之弥繁,侵之愈急(5

12、)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1)此言得之翻译(1)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所大患,固不在战矣(4)思厥先袓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与人,如弃草芥(“以有尺寸之地”以字用法是苏教版语文教材的孤例,,但常常考举以与人,两种解释)提问:文章第三段环绕哪一种分论点展开?答:第段,以“不赂者以赂者丧”的事实,进一步论证“弊在赂秦”紧承第个分论点“不赂者以赂者丧”,文中写齐、赵、燕三国虽“义不赂秦”,但“盖失强援,不能独完”,从而论证“弊在路秦”的中心论点提问:齐、燕、赵灭亡的

13、因素分别是什么?(唇亡齿寒)诸侯国直接因素主线因素感情色彩齐国与应嬴而不助五国智力孤危战败而亡鄙夷燕国以荆卿为计赞美赵国牧以谗诛惋惜联系:赵国似乎专门出大将,我们学过的有廉颇“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在长平之战赵国君王听信谗言弃廉颇而用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导致长平之战打败,几十万大军被秦军活埋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是荆轲刺秦王前于易水边在好友高渐离击筑声中唱的短歌,体现了一种刺秦的悲壮情怀和不完毕任务是不会还的坚定意志教师总结:本段从不赂秦的国家(齐、燕、赵)灭亡的因素进行论述,阐明“不赂者”的灭亡也是“赂”的成果,进而总说六国,提出假设,从背面将论证推动一层如果韩、

14、魏、楚不赂秦,齐不附于楚,燕赵有对的的决策,也有不灭亡的也许把“赂者”的失败和“不赂者”的失败联系起来,全面进一步地论证了中心论点5.提问:第四段在构造上的作用是什么?作者评价六国的灭亡,旨在论述什么样的政治主张?答:第4段承上启下,提出“为国者”不要被敌国的“积威之所劫”的政治主张 6.第5段中作者为什么将六国的状况和北宋的状况做对比?师补充北宋当时的政治处境答:第6段,借时讽世,借古喻今,讽谏北宋王朝变化妥协政策,奋起抵御将六国的状况与北宋状况作对比,证明六国力量远弱于北宋,警告北宋统治者不要重蹈六国灭亡的旧事,点明本文主旨,即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历史与现实有时候是惊人地相似,一代又一代的“为国者”皆被敌人积威所劫,以物供敌,以钱富敌苏洵睹之心忧,忧而思救,一种“赂”字把历史与现实联系起来,以“六国破灭之道”来讽谏,但愿北宋统治者改弦更张,勿蹈复辙,于是写下了这篇醒世文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