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词中托物言志艺术手法鉴赏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487796050 上传时间:2023-11-26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9.3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典诗词中托物言志艺术手法鉴赏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古典诗词中托物言志艺术手法鉴赏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古典诗词中托物言志艺术手法鉴赏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古典诗词中托物言志艺术手法鉴赏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古典诗词中托物言志艺术手法鉴赏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古典诗词中托物言志艺术手法鉴赏》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典诗词中托物言志艺术手法鉴赏(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古典诗词中托物言志艺术手法鉴赏(2)古典诗文2010-01-21 1241古典诗词中托物言志艺术手法鉴赏(2)鉴赏训练:一:抓住所咏物的形态、色泽、特征、生长环境,分析物的象征意味。例:梅花绝句陆游闻道梅花诉晓风,雪堆遍野满山中。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写梅实写人,表明追求 的品质。二:抓住在描摹事物中寄托的感情,物的品质透视出的人生追求、态度,寄托了的理想,或说明一定道理。例:蜂无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采得白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借蜜蜂来歌颂,讽刺。墨梅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在人间。墨梅:水墨色的梅花。诗人赞美墨梅 的美德,实则以梅自喻,

2、表达自己 的情厂操。三:把物的特征和的生平、遭遇联系起来(物即自己的形象,目的侧重抒怀)。例名师328页归燕诗四:咏物诗艺术上主要采用象征,如蜂,或用比喻、拟人。或正面描写,或侧面烘托五:达标练习a、咏柳贺知章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b、咏柳曾巩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碧玉:出自乐府碧玉歌,这首诗是歌咏-位名叫碧玉的美丽女郎的.1 .两首诗运用了不同的修辞方法,前者主要用了 ,后者主要用了。2 .两首诗对柳的态度是截然不同的,前者表现了 的态度,后者表现了 的态度。3 .两首诗虽然写法不同,但都抓住了柳枝的特点展开

3、联想,请分析两位抓住了 柳枝的什么特点,而由此联想到什么?答:4 .对这两首诗的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A.贺诗中“碧玉”是乐府所写的一位妙龄女郎,这里以此比喻高高的树干。 “丝绦”即丝带,这里以翠绿的丝带喻写纷披下垂的柳条。B.贺诗中三、四句设问作答,“谁裁出”,“似剪刀”,其意思是春风像碧玉手中的剪刀,剪出了千万条的柳叶。C.曾诗中“初黄”指柳枝初吐嫩芽, 呈浅黄色。“乱”、“倚”、“狂”表达了诗人愤怒、憎恶、嘲讽的感情色彩。D.曾诗中“解”读作“ji e ”,意思是散开、抛洒。“清霜”指秋天肃杀 的严霜。三、四句的意思是以飞舞的柳絮去遮掩日月的光明,忘了春夏之 后,秋天的严霜将把柳叶剥

4、得精光。5 .关于这两首诗,分析解释不恰当的一项A.贺诗用梳妆打扮的碧玉少女为喻,描写了早春二月的垂柳。又以春风像少女 纤纤素手中的利剪为喻,写出春风下柳芽萌发。这样写使诗的后两句与前两句 紧密联系起来。可以说想象出奇,描写生动。B.曾诗一反“托物寄兴、言志抒怀”之常格,以所咏之柳比喻某些政治小丑 得意忘形、猖獗一时的丑态;告诉人们那些得志小人以蒙骗手段为非作歹,总 有一天失势遭殃,受到惩罚。与传统咏柳诗相比,可以说是反其意而用之的 “别调”。C.两首诗同为咏物诗,构思均与传统咏物诗相异。贺诗咏柳而不抒离别思乡感 伤之事,曾诗咏柳而不颂柳,却反其意以喻小人,进行贬斥、嘲讽。D.两首诗都为七言绝

5、句,都以柳作喻,有深刻的寓意。贺诗颂扬了唐王朝兴 盛、光明;曾诗抨击了北宋末年政治斗争之黑暗。a.在狱咏蝉骆宾王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露重飞难进, 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沾,谁为表予心。b.蝉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注:西陆:指秋风。南冠:指囚徒。梗犹泛:典故出白战国策?齐策中的一段寓言,说的是一个泥偶与一个桃梗 做的木偶在对话,桃偶说:“你不过是西岸的泥土,被做成人的模样,到八 月,大雨来临,洪水泛滥的时候,你就残破了。”泥偶说:“我是西岸的泥 土,即使破了,也就回归西岸的土地罢了。你呢,却

6、是东国的桃梗,被削为人 形,八月的大雨把你冲入河流,那么你就会漂离家乡,不知道一直漂流到哪里 去了。”这里用桃梗漂泊流离来比拟自己的宦游生涯。1 .咏物诗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以物喻人,但由于各人的身世、处境的不同因而 也自然感触各别,两首诗都在诗中表明白己的处境,前者是 (),后者是()。2 .骆诗写环境恶劣的句子是诗诗写处境艰难的句子是3 .两人在诗中都表明自己的心迹,骆诗表示自己的心迹的词语是李诗表示自己的心迹是4 .对两首咏蝉诗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两位诗人都以寒蝉的清高来表现自己的志行高洁,以寒蝉所处环境的冷酷表 现自己的不遇于时。B.骆诗的首联“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两句,写出自己

7、在特殊处境中,听 到秋蝉的悲鸣,引发心中的深沉悲恨。C.李诗的颈联“薄宦梗犹泛,故国芜已平”两句,笔锋一转,离开咏蝉,纯写 诗人遭际,体现出此诗物我分合的灵动笔法。D.在结构上,两诗采用了咏物一抒情一一咏物一抒情的结构方式,层次清晰, 富有条理,四联着眼点不同,感情却是一致的。鹏鸿郑谷暖戏烟芜锦翼齐,品流应得近山鸡。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游子乍闻征袖湿,佳人才唱翠眉低.o相呼相应湘江阔,苦竹丛深日向西。 山鸡:鸟名,即雉,羽毛斑斓美丽。黄陵庙:在湘阴县北洞庭湖畔。传说帝舜 南巡,死于苍梧,二妃从征,溺于湘江,后人遂立祠于水侧,即黄陵庙。1.这首诗里头有一个统领全篇的关键词,它就是 :

8、2,诗歌的第二联通过环境的描写,为全诗诗歌点染出一种凄迷幽远的意境,试 分析塑造了一个怎样的环境。3 .末联“相呼相应湘江阔”的主语是什么 ?答:4 .这首诗通过对鹏鸽的描写,以物喻人,抒发了一种怎样的情绪 ?答:5 .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在首联中,诗人并没有对鹏鸽的形象作工笔式的描绘,而是通过写鹏鸽的嬉 戏,将它与山鸡类比,作了画龙点睛的勾勒。B.颔联中的荒水、野庙加上“雨昏” “花落”,给诗歌点染出一种凄迷幽远的 意境,渲染出一种令人魂销肠断的氛围。C.颈联从鹏鸽转到写入。诗人选择了游子闻声而泪下,佳人才唱而蹙眉两个细 节,有力地烘托出鹏鸽啼声之哀怨。D.尾联实写一群群鹏鸽的

9、“行不得也哥哥”的叫声在浩瀚的湘江上回响,在 “日西向”时,它们飞回苦竹丛中。卜算子咏梅陆游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霜大晓角梅范成大晚晴风歇,一夜春威折。脉脉花疏天淡,云来去,数株雪。胜绝,愁亦绝,此情谁共说?惟有两行低雁,知人倚,画楼月。驿:驿站,古时候供递送官府公文的公差和来往官员暂住、换马的处所。1 .同是写梅,两位运用的修辞方法不同,陆词用的是,范词运用的是 方法。2 .同是运用环境烘托的写法,两首词也是各有差异的,陆词突出环境的,塑造了梅花的 形象:范词突出环境的,塑造了梅花的形象。3 .同是借物抒怀,但

10、两首词寄托的深浅有别。陆词抒写梅花的 品格,范词抒 写梅花的品格。4 .对两首词中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A.陆词中“着”字不是助词,而是动词。“更着”意思是“再加上”,在上旬 的基础上递进一步。B.陆词中“无意” 一词的意思是说“没有条件”、“没有资格”,与“苦”字 一起写出梅花凄苦的生存环境。C?击词中“一任”的“一”字和范词中“一夜”的“一”字意义稍有不同,前 者是“一概”之意,后者是“全”、“整”之意。D.范词中“胜绝,愁亦绝两个“绝”字的意思都是“到了极点”,都融进了 诗人的情感。5、对两首词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两首词都是咏梅,都不着重于正面刻画梅花的具体形态,而着重于用侧面

11、烘 托的手法表现梅花的神韵B.陆词为梅花创造了一个风雨黄昏的环境,范词为梅花创造的是一个雪后月夜 的环境。C.两首词都表现了梅花的幽独气质,同时都借助梅花表现了诗人自己高洁不污 的坚定信念。D.陆词最后两句从假设的角度,写出梅花惨烈的悲剧命运,也写出梅花孤芳不 变的品格。杜荀鹤小松鉴赏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解说:咏物言志诗先要看清所赞扬的“物”有什么特点,其次再分析所赞 扬的精神和品质。本诗是说,松树在小的时候没有引起人的重视,直到高耸入 云,人们才说它高。可以想道是以“小松”自喻。这首小诗借松写人,托物讽喻,寓意深长。松,树木中的英雄、勇士。数九寒天

12、,百草枯萎,万木凋零,而它却苍翠凌 云,顶风抗雪,泰然自若。然而凌云巨松是由刚出土的小松成长起来的。小松 虽小,即已显露出必将“凌云”的苗头。小松前两句,生动地刻画出这一 特点。“自小刺头深草里”小松刚出土,的确小得可怜,路边野草都比它高,以 至被掩没在“深草里”。但它虽小而并不弱,在“深草”的包围中,它不低 头,而是“刺头”那长满松针的头,又直又硬,一个劲地向上冲刺,锐不 可当。那些弱不禁风的小草是不能和它相匹敌的。“刺头”的“刺”,一字千 钧,不但准确地勾勒出小松外形的特点,而且把小松坚强不屈的性格、勇敢战 斗的精神,活脱脱地勾画出来了。一个“刺”字,显示出小松具有强大的生命 力;它的“小

13、”,只是暂时的,相对的,随着时间的推进,它必然由小转大。不是么?“而今渐觉出蓬蒿。”蓬蒿,即蓬草、蒿草,草类中长得较高者。小松原 先被百草踩在脚底下,可现在它已超出蓬蒿的高度;其他的草当然更不在话 下。这个“出”字用得精当,不仅显示了小松由小转大、发展变化的情景,而 且在结构上也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出”是“刺”的必然结果,也是未来 “凌云”的先兆。事物发展总是循序渐进,不可能一步登天,故小松从“刺头 深草里”到“出蓬蒿”,只能“渐觉”。“渐觉”说得既有分寸,又很含蓄。 是谁“渐觉”的呢?只有关心、爱护小松的人,时时观察、比较,才能“渐 觉”;至于那些不关心小松成长的人,视而不见,哪能谈得上“

14、渐觉”呢?故 笔锋一转,发出深深的慨叹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这里连说两个“凌云”,前一个指小松,后一个指大松。大松“凌云”, 已成事实,称赞它高,并不说明有眼力,也无多大意义。小松尚幼小,和小草 一样貌不惊人,如能识别出它就是“凌云木”,而加以爱护、培养,那才是有 识见,才有意义。然而时俗之人所缺少的正是这个“识”字,故诗人感叹道: 眼光短浅的“时人”,是不会把小松看成是栋梁之材的,有多少小松,由于 “时人不识”,而被摧残、被砍杀啊!这些小松,和韩愈笔下“骈死于槽杨之 问”的千里马,不是遭到同样悲惨的命运吗?杜荀鹤出身寒微,虽然年青时就才华毕露,但由于“帝里无相识”(辞 九江

15、李郎中入关),以至屡试不中,报国无门,一生潦倒。埋没深草里的 “小松”,不也正是诗人的自我写照?由于诗人观察敏锐,体验深切,诗中对小松的描写,精炼传神;描写和议 论,诗情和哲理,幽默和严肃,在这首诗中得到有机的统一,字里行间,充满 理趣,耐人寻味。咏物言志诗鉴赏答案两首咏柳1 .比喻拟人2 .喜悦、赞赏贬斥、嘲讽3 .前者由柳枝的纷披下垂、姻娜多姿联想到翠绿的丝带,后者由柳枝的随 风摇摆、披拂不定联想到没有节操、反复无常的小人。4 . D(“解”字是“瞳得、“矢口道”之意。)5 . D(贺诗没有颂扬唐王朝兴盛光明的明显用意。) 两首咏蝉1 .南冠薄宦2 .器重飞难进, 风多响易沉。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3 .高洁举家清4 . D(李诗不是采用这种结构方式。) (鹏鸿,1 .啼2 .诗人选择荒水、野庙的地点加上“雨昏 uf 花落”的时刻,给诗歌点染出 一种凄迷幽远的意境,渲染出一种令人魂销肠断的氛围。3 .应是游子、佳人4 .鹏鸽啼声,极似“行不得也哥哥”,故古人常借鹏鸽啼声抒发逐客游子之 情。此诗吟咏鹏鸽,抒写了一阕游子思妇的断肠曲。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营销创新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