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教育方案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487746636 上传时间:2023-07-30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0.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儿童教育方案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儿童教育方案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儿童教育方案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儿童教育方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儿童教育方案(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儿童教育方案1、儿童教育促进人脑发达,特别利于左右脑并行发展。千万不 要任孩子自然长大,消极地等待孩子脑成熟以后再教育,那极不利于 孩子在大脑生长发育期(主要是6岁前)形成最有效的脑功能大网络。2、儿童教育开发人类巨大潜能,这个潜能是人类亿万年进化的 积淀,人人都有这种巨大的遗传潜能;但这种潜能只有在婴幼儿时期 才得以较为充分地开发,不然将迅速被埋没。人的各种潜能只有大脑 生长发育期才可能较为充分激发出来。3、06岁,延伸到12岁是最佳期和次佳期的教育,最佳期教 育事半功百倍;而错过最佳期的教育则事倍功减半,许多方面甚至徒 劳无功。每个孩子最佳期内都能学一口标准方言就是最典型的事例, 而错过了

2、最佳期的青少年、成年人新学任何语言也难以学得标准、地 道。4、人类要重新认识胎、婴、幼儿,胎婴幼儿有巨大的适应性学 习能,甚至可以说孩子个个都是“神童”。人一生的基本难题和重大难 题(如学会直立行走、手足分工、认识万物、掌握语言、习得行为、 学会审美等等)都是婴幼儿时期解决的,据统计人一生所获知识概念 的95%左右是5岁前的孩子学来的。5、孩子出生至3岁是母亲、家庭的“二次孕育”期,即孕育孩子“心 理生命”的成长构建起人生的“潜意识板块”。人的潜能意识板块铸 就以后从根本上影响乃至支配人一生的态度的行为,在今后的人生百 年中都难以完全抹掉。6、科学育儿要“两个生命”同时养育,使孩子生理上强壮、

3、发达, 心理上聪慧、卓越。特别要注重心理生命的科学养育,因为人作为万 物之灵长,主要靠“第二生命”一一心理的能量。第二生命的养育需要 16个心理营养区,一百多种心理营养素,7、儿童教育要“两种语言”同步相似发展,使孩子“听觉语言”能说 会道,“视觉语言”脱盲阅读。今后世世代代的孩童将都能带着两种语 言工具上小学,既会听和说,也会读和写,极快地学会自学和思考, 具备良好的自我发展素质。8、儿童教育要把孩子性格培养放在首位,这是给孩子一生幸福、 成才的好命运。经大量调查,儿童教育必须培养孩子6大性格基础: 快乐活泼、安静专注、勇敢自信、勤劳善良、有独立性、有创造精神 这是人生和人才成长的一本万利之

4、举。9、孩子观察、提问、动手、动脑的创造教育要从小抓起;培养 一个发现、发明、创造型人才务必从小引导观察、提问、思考、讨论 和动手操作实验。因此我们设计的家用“科技百宝箱”,幼儿园和中小 学的“袖珍科技馆”是国民基础教育的必要建构和设备,这方面我们已 有定型的产品研发。10、儿童教育是“全素质教育”。什么是人的素质?我们定义为人 的素质即与人的发展、发挥和个体幸福密切相关的,时刻起作用的诸 因素的质量。素质培养分4个层次:胎儿的潜在素质,婴幼儿的基本 素质,中小学生的自我发展素质,青年后期到成人的发挥素质。所谓 “婴幼儿全素质教育”是全面提高孩子基本素质的教育,它是非学历教 育、非义务教育、非

5、专业教育、非系统文化知识的传授,而是在孩子 身心承受的范围内极大地丰富生活体验和感受;在激发兴趣的前提下, 教育不分学科,不讲系统,不顾深浅,也不求甚解,任何认识都不是 一次完成的。人的基本素质,即:健美的身体、灵敏的头脑、良好的 性格、广泛的兴趣、趋向发达的语言(包括视觉语言和外语),善于 人际交往和对一切美好事物的喜爱。11、传统教育必须改革,定要走出一条教育创新的金光大道。在 幼教方面务必改革传统幼教的“照看化”、“传授化”、“贵族化”、“女性 化”、“单纯玩乐化”和忽视家庭早教的腐朽观念;中小学则务必改革教 学中千年一贯的“传道、授业、解惑”教育理念和淹没孩子童年生活的 “一讲到底”、“满堂灌”、“作业海”、“考试山”的教育法,定要把儿童少 年解放出来,使我国3个多亿的孩子生活、学习更幸福、更快乐,都 有积极探索的童年和少年时代。12、儿童教育的方法论体系: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 具体分析是方法论的根本原则。“0岁方案”的大量实践总结出以下方 法最有效:生活中教,游戏中学;教在有心,学在无意;环境濡染, 榜样诱导;对牛弹琴,兴趣第一;积极暗示,宽严并济;培养习惯, 形成定势;教育爱,不可溺爱;讲究爱态,控制情绪;促进发展,顺 其自然;以及八大基本方法不可背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