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知识突破教案专题三 古代诗歌阅读 1 Word版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487743891 上传时间:2023-08-24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知识突破教案专题三 古代诗歌阅读 1 Word版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22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知识突破教案专题三 古代诗歌阅读 1 Word版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22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知识突破教案专题三 古代诗歌阅读 1 Word版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2022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知识突破教案专题三 古代诗歌阅读 1 Word版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2022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知识突破教案专题三 古代诗歌阅读 1 Word版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2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知识突破教案专题三 古代诗歌阅读 1 Word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知识突破教案专题三 古代诗歌阅读 1 Word版(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22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知识突破教案专题三古代诗歌阅读 1 Word版一、(xx辽宁省沈阳市高三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桂枝香观木樨有感,寄吕郎中陈亮天高气肃。正月色分明,秋容新沐。桂子初收,三十六宫都足。不辞散落人间去,怕群花、自嫌凡俗。向他秋晚,唤回春意,几曾幽独。是天上、余香剩馥。怪一树香风,十里相续。坐对花旁,但见色浮金粟。芙蓉只解添愁思,况东篱、凄凉黄菊。入时太浅,背时太远,爱寻高躅。【注】木樨:桂花的一种,逢秋开放,花小香浓。陈亮(11431194):一生力主抗金,忧心国事。此词或作于孝宗淳熙六年(1179)秋。陈去看望曾任礼部郎官的吕祖谦,两人纵论天下大事到夜半。吕

2、说:不要以为当世不能用您。并对陈亮表示支持。陈很快慰。三十六宫:这里借指人间。芙蓉:暗指杜甫“芙蓉小苑入边愁”之句。1下阕“芙蓉只解添愁思,况东篱、凄凉黄菊”一句是如何表达情感的?请简要分析。_答案:用“芙蓉”语典表达边愁:秋芙蓉盛开,未尝不美,但一想起含有边关烽火之忧的“芙蓉小苑入边愁”,作者只能倍添愁思了。用“东篱黄菊”典故反衬作者积极用世的热忱:黄菊只能助人凄凉,暗指陶渊明遗世高蹈的做法不足取;而桂子可“唤回春意”,表达了作者积极用世的热忱。2此词处处摹花之魂,又处处见作者风骨,你从词中读出了哪些崇高之美?请结合写桂花之处简要分析。_答案:积极用世的热忱:桂花来自月宫,但“不辞”散落人间

3、,而且愿“三十六宫都足”,可见作者积极用世的热忱。清高自尊,但不矜不伐:词人担心因自视之高,惹得“群花自嫌凡俗”,表达了自尊且敬人的高尚品格。感国事艰危,欲力挽狂澜的悲壮:时已晚秋,但作者不愿自甘幽独,仍想唤回已去的春意,把温暖重新撒向人间。决不随波逐流,只能高躅独步的幽愤:“入时太浅”,开在深秋;“背时太远”,难以入俗流,只能重踵先贤之高迹。二、(xx河北省沧州市高三调研)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34题。水调歌头闻采石战胜张孝祥雪洗虏尘静,风约楚云留。何人为写悲壮,吹角古城楼?湖海平生豪气,关塞如今风景,剪烛看吴钩。剩喜燃犀处,骇浪与天浮。忆当年,周与谢,富春秋。小乔初嫁,香囊未解,勋业故优游

4、。赤壁矶头落照,肥水桥边衰草,渺渺唤人愁。我欲乘风去,击楫誓中流。【注】张孝祥(11321170):南宋著名词人。此年遭弹劾回芜湖(古属楚地)赋闲,喜闻好友虞允文在采石矶水战,大败金兵,即赋此词。剩喜:甚喜,非常喜。燃犀处:指采石矶。谢:谢玄,东晋淝水之战打败苻坚的大将之一,年少时喜爱佩戴紫色香囊。3“剪烛看吴钩”一句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上阕简要分析。_答案:词人在晚上反复剪去灯花查看自己锋利的钢刀,表达了作者不愿再在后方(楚地)赋闲,愿意亲自参与军事,恢复国土,报效国家的愿望。前方传来喜讯,宋军大败金人,无奈“风约楚云留”,风和云却把作者阻留在了此地。放眼山河,心中豪迈的抗金志气

5、无法施展,他手握钢刀,想象采石矶掀起惊涛骇浪,壮阔的战斗场面让词人情不自已。4用典是古诗词常用的手法,请谈一谈本词的下阕是怎样借典抒情的。_答案:先是借周瑜和谢玄的典故,表达了作者对建功立业的向往。然后借周瑜的赤壁矶头落日残照、谢玄肥水桥边荒芜不堪,来暗写长江、淮河以北的广大失地尚待恢复;而真正能振臂一呼、收复失地的将领却不多见,令作者忧伤。最后借宗悫和祖逖的典故抒发了作者豪情满怀、志在恢复河山的决心。(宗悫和祖逖说出一人即可)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56题。出塞作王维居延城外猎天骄,白草连天野火烧。暮云空碛时驱马,秋日平原好射雕。护羌校尉朝乘障,破虏将军夜渡辽。玉靶角弓珠勒马,汉家将赐霍嫖

6、姚。【注】唐开元二十五年(737),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在青海战败吐蕃,王维奉使出塞宣慰。这首诗就写于此时。天骄:原为匈奴自称,这里借指吐蕃。乘障:登城守卫。玉靶:镶玉的剑柄,借指宝剑。霍嫖姚:本指西汉霍去病,这里代指崔希逸。5这首诗的前两联描写了怎样的场景?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_答案:这首诗的前两联描写了吐蕃健儿趁着秋天草枯之际在一马平川的草原上驰骋射猎的场景,突出了吐蕃骑兵的强悍和打猎声势之大,渲染边关剑拔弩张的紧张局势,为下文写唐军的应敌作铺垫,衬托了唐军的从容镇定、英勇善战。解析:第一问要求描绘前两联的场景,只要抓住诗句中的人、景、事进行具体描绘即可。首联,写居延关外长满白草的广阔

7、原野上燃起了熊熊的野火,吐蕃骑兵正在这里进行打猎活动;颔联,进一步描写吐蕃骑兵在暮云低垂、空旷无边的沙漠上驱马驰骋,在秋天草枯、一马平川的草原上射猎。这两联共同描绘了吐蕃骑兵在平原上驰骋射猎的场景。第二问,分析景物描写的作用,往往要从渲染气氛、烘托情感等角度作答。本诗前两联表现吐蕃骑兵的强悍,写打猎声势之盛,正是渲染边关剑拔弩张之势。这里渲染的浩大声势突出了吐蕃骑兵的强悍,为下文描写唐军的镇定从容张本。6这首诗的第三联与唐代诗人李贺雁门太守行的第二联对战争的描写有哪些不同?请简要分析。_答案:写作手法不同:出塞作第三联冷静客观地记叙(白描)唐军防守和进攻的情景;雁门太守行第二联则用饱含感情的描

8、写,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渲染了悲壮惨烈的战地气氛。侧重点不同:出塞作第三联没有对交战的场景作具体描写,只描述了唐军将士白天登城守卫和夜间渡河出击两个应敌行动,突出了唐军将士的从容镇定,应对自如;而雁门太守行第二联描写战斗时号角震天的气势和激战之后血流满地的场面,突出了战争的残酷惨烈和伤亡惨重。解析:解答比较题的关键是确定角度,先理解诗歌,然后从内容、情感、手法、语言等方面进行分析,找出异同,再分条作答。这两联诗都是关于战争的描写,但描写的内容有所不同,一写战争的场景,一写战前的角声和战后的场面;手法上也有所不同,一是白描直叙,一是饱含情感的渲染。四、(xx河南省商丘市三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9、78题。春尽韩偓惜春连日醉昏昏,醒后衣裳见酒痕。细水浮花归别涧,断云含雨入孤村。人闲易有芳时恨,地迥难招自古魂。惭愧流莺相厚意,清晨犹为到西园。【注】韩偓:晚唐时曾任翰林学士,后被贬出朝,唐亡后流寓各地,此诗即作于其寓居南安时。断云:片片云朵。7诗中的哪些景物描写能体现出“春尽”?请简要分析。_答案:景物描写“细水浮花归别涧,断云含雨入孤村”能体现“春尽”。流水中漂浮着落花,说明已到暮春,这个时节再有一场风雨,春天的残花差不多也就落尽了,春天也就远去了。8颈联中有一个字是理解全诗情感的关键,请找出这个字,并结合诗的内容简要分析。_答案:“恨”是理解全诗情感的关键。“恨”字统摄全诗。前两联写的是

10、春尽的惜春之恨,第三联第一句点出“闲”的无所作为、空度年华之恨,第二句又写出地处偏远、无人理解的孤独寂寞之恨。第四联则是借流莺的厚意含蓄表达出内心无法排遣之恨。五、(xx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第三次统一考试)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910题。朝耕袁中道荷锄出茅屋,月色白如素。过林滴水声,一天好雾露。东方犹未光,灿灿动霞路。不觉叱牛声,惊起双白鹭。9诗歌描写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现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回答。_答案:诗歌描写了一幅清新、美丽、自然的乡村晨景图,表现了作者对纯朴自然的乡村自然景色与田园生活的热爱、赞美之情,同时表现出农家生活的快乐、闲适之情。10从整首诗来看,诗人主要采用了怎样的手法来写景?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_答案:诗人采用动静结合(以动写静)的手法来写景。农村的早晨极为清静,路过小树林,能听到树叶上水珠滴落的声音;早起耕耘的农人吆喝耕牛的声音,惊起一双白鹭。突出表现了乡村的自然宁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