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487694555 上传时间:2023-03-10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5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语文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高一语文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高一语文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高一语文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高一语文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一语文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语文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高一语文一、现代文阅读(9分 毎小题 3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历史”的层次王立群“历史”一词的建构实际上包含着四个层次:一是“真实的历史”,二是“记录的历史”,三是“传播的历史”,四是“接受的历史”。“真实的历史”是指曾经发生过的历史事件和已经逝去的历史人物。“真实的历史”具有两大特点:一是唯一性,二是不可重复性。“记录的历史”是历史学家根据当事人与旁观者的口述、回忆、文字记录下来的历史,比如史记。当事人的口述一般来说是可信的,但是,当事人的口述与回忆有时也会存在问题。比如记忆本身的多寡、误记、有意掩盖和无意选择等;而且,当事人只是

2、历史事件的部分经历者,不可能了解历史事件的全过程。至于历史事件发生的独特背景、原因,更难为每一位当事人所知晓。这样,当事人的口述和“真实的历史”之间已经有了误差。如果若干或者一批当事人回忆一个复杂的历史事件,差别会更大。史学家书写“记录的历史”,必然要对自己依据的文献进行选择。这不仅因为历史事件的本身太复杂,太庞杂,没有选择就无法记写,更由于史学家书写历史的本身必然受到种种制约。这种制约包括政治倾向、价值判断、逻辑鉴别、文艺修养、心理倾向、个人好恶等等,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到史学家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记载的详略和褒贬。我们从史记司马相如列传看到的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故事是司马迁“记录的历史”。就司马

3、相如和卓文君的故事而言,司马迁在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中重点记录了司马相如的辞赋,对司马相如与县令王吉算计卓文君、卓王孙一事进行了回护,只是在个别叙述文字上透露了“真实的历史”的部分原貌。我们只有细心阅读文本,才能发现琴挑文君绝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而是一场周密计划和安排的事件。“传播的历史”更为复杂。它存在两个极端:一是神化,二是丑化。神化是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偶像化。偶像,包括政治偶像、娱乐偶像、学术偶像等。宋元明清直至今天,大量的戏剧、小说演绎着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爱情故事,说明此类故事塑造的卓文君的形象受到了观众和读者的热烈追捧。但是,这些演绎都删掉了司马相如和王吉算计卓文君、卓王孙的相关情节,

4、使得相如“琴挑”文君从“历史”演变成一个美丽的爱情神话。神化也是一种对历史解读的方法,不过它是一种极端的解读。为什么这些远离了历史真实的故事能够如此受到追捧?因为现实需要偶像。现实并不完美,现实本身具有太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偶像恰恰弥补了现实的不足。司马相如与卓文君作为一对艺术偶像满足了广大百姓对理想爱情和理想婚姻的向往,尽管这种理想只是一种神化,但是这种神化的本身也是一种现实的诉求。历史文献往往具有多义性。历史文献本身的多义性也为传播历史带来了神化与丑化的现实可能。特别是“文君夜奔”的多义性更加丰富:第一,浓烈的自由爱情与自由婚姻;第二,不以贫富论婚姻;第三,才子与佳人的完美结合;第四,女儿

5、的慧眼与父亲婚恋观的冲突等等。事件本身的多义性为“解读的历史”带来了两种倾向:批判琴挑和神化琴挑。丑化和神化一样是对“记录的历史”的另类解读。出于某种现实诉求,传播的历史也会出现神化的反面丑化。从“历史”一词建构的四层意义来看,“接受的历史”是“历史”一词的终极意义。历代百姓从史记司马相如列传 了解司马相如和卓文君婚姻真相的人少之又少,绝大多数读者是通过小说、戏剧知道了这个美丽的爱情“神话”。所以,经过数百年的沿袭,今天我们如果讲出史记中记录的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婚姻故事,反而会被许许多多的读者和观众看成是有意翻案,刻意颠覆。1、下列有关“记录的历史”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6、A.“记录的历史”若是历史学家根据当事人可信的口述与回忆记录下来的,就是“真实的历史”。B.如果若干或者一批当事人回忆一个复杂的历史事件,据此记录的历史与真实历史之间往往有较大差别。C.因为历史事件本身的复杂性和史学家书写历史本身受到的种种制约,史学家记录的历史必然是有所选择的。D.史记司马相如列传重点记录了司马相如的辞赋,而对司马相如与县令王吉算计卓文君、卓王孙一事进行了回护,可见其是“记录的历史”,并不是“真实的历史”。2、下列与“传播的历史”有关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A.传播的历史存在“神化”和“丑化”两个极端,这两个极端是对“记录的历史”的一种另类解读。B.传播的

7、历史中的“神化”是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偶像化,偶像能弥补现实的不足,因而受到大众的追捧。C.寄托了人们某种理想的“神化”本身也是一种现实的诉求;而其反面“丑化”的出现也是出于某种现实的诉求。D.历史文献本身的多义性使历史在传播过程中必然会走向神化和丑化两个极端。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宋元明清直至今天,演绎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爱情故事的大量戏剧、小说都删掉了司马相如和王吉算计卓文君、卓王孙的相关情节。B.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故事从“历史”演变成一个美丽的爱情神话,满足了广大百姓对理想爱情和理想婚姻的向往。C.今天的许多读者和观众很难接受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美

8、丽爱情“神话”背后的婚姻真相,因为他们都对史记司马相如列传的记载深信不疑。D.“文君夜奔”故事本身的多义性为这个故事的解读带来了两种倾向:批判琴挑和神化琴挑。二、古代诗文阅读(51分)(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小题(17分)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9、?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惟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夫晋,何厌之有厌:厌倦B焉用亡郑以陪邻陪:增加C又欲肆其西封肆:扩张D阙秦以利晋阙:侵损5、下列各句的句式与与其它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A. 以其无礼于晋,

10、且贰于楚也。B.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C. 夫晋,何厌之有?D. 佚之狐言于郑伯。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佚之狐说“师必退”,表现了佚之狐对烛之武的了解与信任,使读者未见其人,先知其才,从侧面表现了烛之武的才能。B大兵压境,国家危在旦夕,佚之狐向郑伯举荐烛之武,经过佚之狐的一番劝说,烛之武最终答应去见秦君。C烛之武见到秦君后,先坦言知亡,然后指出灭郑国只对晋国有利而对秦无益,并挑拨离间秦晋关系,最终让秦君退兵。D文章通过语言等描写表现了烛之武不仅能言善辩,而且深明大义、机智勇敢的性格特点。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8分)(1)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

11、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2)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 (二)、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14分)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荆卿曰:“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太子曰:“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曰:“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今闻购将

12、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樊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荆轲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王必喜而善见臣。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将军岂有意乎?”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遂自刎。8、下列句子中没有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3分)A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 B. 秦兵旦暮渡易水。C.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D. 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9、从后两段文字内容看,对荆轲形象评价有误的一项是( )(3分)A

13、. 擅长辞令,一席话以诚感人,终使樊将军甘心自刎献首。B. 果断坚决,见太子丹“不忍”,便“私见樊於期”以促成其事。C. 工于心计,正确判断行刺秦王的关键在于取信秦王。D. 心狠手辣,为取“信物”诱使樊将军自刎。10、翻译下面的句子。(8分)(1)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2)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将军岂有意乎?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题目。(8分)村 晚雷 震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11、请分析“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中“满”字和“浸”字的妙处。(4分) 12、本诗中作者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4分) (四)、默写。(12分)13、沁园春长沙(毛泽东)点明时间、地点和特定的环境的诗句是_,_ ,_。诗人旧地重游,引发对往昔生活的回忆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