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2008三年青少年调研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487538179 上传时间:2023-06-18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4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06--2008三年青少年调研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06--2008三年青少年调研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2006--2008三年青少年调研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2006--2008三年青少年调研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2006--2008三年青少年调研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06--2008三年青少年调研》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06--2008三年青少年调研(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关于我市青少年犯罪情况的调查与思考近年来,我市青少年犯罪成逐年上升趋势,其中十五、六岁以下的少年犯罪又占到了青少年犯罪的总数的55%。位居刑事犯罪的首位,早已引起家庭、学校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不安,亦成为严峻的社会问题之一。近日,我们就本市近三年青少年犯罪的现状、特点及成因进行了认真调研,并提出几点思考:一、青少年犯罪的特点2006年至今,我市检察机关共向法院提起公诉的案件1434件2092人,其中青少年犯罪案件201人,占公诉案件总人数的10.4%。而且,在校学生犯罪的幅度逐年增加,犯罪人年龄下降,团伙犯罪、暴力犯罪趋多,作案手段成人化,危害结果持续升级,较前些年,近三年的青少年犯罪,从犯

2、罪年龄、群体组合、作案方式、作案手段等方面,与成年人犯罪有相似的地方也有不同点。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涉罪人文化水平普遍偏低且年龄越来越小。据调查,近三年以来,青少年犯罪不仅人数增多,文化水平普遍也较低,犯罪人初中文化程度的就占了96%。并且年龄也趋向低龄化。三年前,青少年犯罪的平均年龄为17.2岁左右,近三年,青少年犯罪的平均年龄却只有15.8岁,有少数参与抢劫、绑架等暴力犯罪的只有14.6岁。(二)在校学生犯罪人数大幅增加。近三年来,一些中学(特别是乡村中学)的日常管理较为松懈,与学生家长沟通联系少,学生旷课、迟到、早退被其编造的理由所掩盖,形成了学校、家长对学生管理的“盲区”,

3、学生本身养成了自由散漫的习惯,加之受到一些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而身旁又无人提醒,缺乏约束和正确的引导,最终导致步入歧途。(三)结伙犯罪案件增多。在青少年犯罪案件当中,共同犯罪的案件达到2/3,占审结罪犯人数的58%.青少年往往喜欢三五成群,容易形成“小团体”,而只要团体中一人有犯罪的意识,就容易相互影响,进而形成共同犯罪(四)暴力犯罪、抢劫犯罪的比例高居首位。近三年来的青少年犯罪案件当中,抢劫等暴力犯罪占45%,盗窃案件占33.5%,其他的案件只占21.5%(五)作案方式“成人化”。青少年犯罪以往多属偶发性,作案前很少进行密谋。而近几年来,大部分的青少年实施作案前均有严密策划、细致分工,并订

4、立反侦查审讯的共守同盟。(六)作案的凶残程度、危害结果严重化。一些青少年作案时胆大妄为,不计后果,模仿电影、电视剧中的一些情节,作案手段愈来愈凶残,经常持械抢劫,伤害被害人。二、青少年犯罪的主要原因导致青少年犯罪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我们认为主要的有以下几个方面:(一)、家庭贫困,残缺、父母教育不当等,是导致青少年犯罪的主要原因。俗话说,父母是子女的启蒙老师,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课堂。从这几年我市法院审理结案的青少年犯罪的背景材料中可以看出,青少年出现违法犯罪的行为大多与他们的家庭有关。这些家庭可以简单地归纳为以下几类:一是过分宠溺的家庭。由于家庭条件优越,对子女溺爱宠贯,有求必应,导致其子女的性格

5、具有任性、自我为中心的特点。有这种性格的青少年,容易以极端自私的心态,不顾社会公德,法律法规的约束去追求自己的目标从而发生违法行为。这类青少年父母是领导干部之类的人物,表现更为突出。二是简单粗暴的家庭。由于父母文化水平低,性情暴烈,对子女拳脚相加。这样家庭的子女最容易形成粗暴冷酷的性格。这样的青少年在处理人与人之间的矛盾时很容易发生过激的行为。并由此导致违法犯罪。如发生的几起流氓团伙斗殴案中,其成员大都不满18岁,且这些人大都处在父母文化水平、工作不稳定,性情暴烈的家庭里。三是父母不检点的家庭。由于父母行为不庄严,不检点,没有建立正常的权威形象,从而上行下效,潜移默化,导致其子女经常发生不良行

6、为,甚至出现违法犯罪。四是不和睦的家庭。不和睦主要是由于夫妻不和,争吵,以及一方早逝所引起。由于夫妻关系不正常,因而他们很少关心子女,对子女缺乏温暖,缺乏关爱。着类家庭中成长的青少年慢慢地就形成了冷漠、烦躁、孤僻的性格。这种性格的人情愿流浪街头,也不愿归家。在饥寒交迫之时,极易走向偷盗扒窃的违法犯罪道路。五是经济贫困的家庭。这类家庭主要是指城市下岗职工和尚未脱贫的农村家庭。这些家庭父母无稳定收入又无致富技能,谋生艰难,子女中途辍学的很多。由于家庭贫困导致子女过早的涉足社会、外出打工,一无技术,二无资本,很难谋求正常的工作。因此,男性青年多半以行窃、诈骗营生,女性青少年以卖淫为主。而这些人违法犯

7、罪的意识很浓,改造教育的难度很大,抓了放,放了抓,不思悔改,有极大的社会危害性。六是离婚家庭。经济的发展引起了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这使人们在享受物质条件带来的越来越多的自由的同时,更开始追求自我与个性的自由,对情感世界也有了新的渴求,因而导致离婚率的上升,近几年,我市每年离婚的都超过一千起。离婚的真正受害者决不是哪一方面配偶,而是他们子女,从心理角度而言,青少年在心理方面还很不成熟,特别需要家庭的温暖及完整的亲情的呵护,脆弱的心灵很难承受挫折与磨难,而离婚后的任何一方单亲都无法给孩子一个完整的世界,于是渴求理解、关怀与心灵慰籍的青少年,当他们在家庭中找不到时,便本能地走出家庭,走向社会,而且他

8、们往往与跟自己同龄的孩子混迹在一起,结帮结伙,这时若没有适当的教育,便极易走上罪犯道路。(二)沉迷网吧是导致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原因。青少年特别是学生沉湎于网吧,而网页上往往有很多不利于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内容。由于他们一方面是纯消费者,经济能力有限,另一方面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确立,意志比较薄弱,是非辨别力和自控力相对低下,很难抗拒色性、暴力等不良文化的诱惑。因此,容易误入歧途,而出现违法犯罪的行为,具体体现在以下几发方面:一是沉湎网吧而导致犯罪。上网是近几年来在青少年中颇为流行的事。很多青少年由于沉湎于网吧而不能自拔。如我市法院审理的一起盗窃案中,被告人余某从初三就开始光顾网吧。他经常

9、是深夜从学校溜出去上网白天再回校舍。白天上课无精打采,成绩一落千丈,后被学校开除。他流入社会后继续沉迷于网吧,并按网上介绍的盗窃方法进行盗窃继而引发犯罪。而令人更为担忧的是一些家庭特别贫困的青少年也常常沉溺其中。如一少年犯父母离异后母亲重新组成家庭,母亲没有工作,家里常常是吃了上顿没下顿,生活极其困难。但就是这种状况,该少年还常常光顾网吧,上网聊天,最后因无力支付上网费用而走上犯罪之路。二是因网恋而导致的犯罪。张某本是某乡的中学生,在上网聊天时认识了一名女网友,两人你来我往,频频交往,由此生出了恋情。经常请女友吃饭、去歌厅、买礼物,因女方家里不同意,时间一长,囊中便羞涩了。于是张某就动起了盗窃

10、的邪念,于一天凌晨窜至一居民区,入室盗得手机、金项链、现金等,共计价值5000多元。经法院审理为,张某的行为构成盗窃罪,判处劳动教养3年。三是以网络作为媒介引发犯罪。16岁的初中生禹某在一次上网时偶然浏览到了黄色的网页,先是好奇,尔后越看越想看,后由于同学邵某等五人共同黄色网页,一发不可收拾。把13岁女生侯某强行拽至校外小树林里,对其进行轮奸。(三)应试教育是导致青少年犯罪不可忽视的原因。由于教育体制的问题,我国的学校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重智育、轻德育,片面追求升学率,使一些学生缺乏善恶、真假、美丑、荣辱的鉴别力,对社会生活中的某些消极影响缺乏分辨力。一些教师又缺乏对学生特别是后进生生理、心理常识

11、的了解,教育方法过于简单,除了批评还是批评,甚至加压逼退,逐出校门,致使他们破罐子破摔,寻找“知己”,行成消极性的非正式团体,久而久之,极易走上团伙违法犯罪的道路。三、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几点思考青少年是祖国的花朵,是未来的希望。预防青少年犯罪是社会、家庭、学校共同的责任。因此我们认为应采取以下对策。(一)净化社会环境,共创关心帮助青少年特别是未成年人的良好社会氛围。规范网吧,清理整顿社会环境是家庭、学校及社会共同的责任。鉴于网吧对青少年产生危害,国家出台了未成年人保护法,我市也出台了一些规定,对未成年人出入网吧以及处置等都作出了越来越严格的规定,但尽管如此,令不行禁不止的事依然屡有发生。因为高科

12、技的产物确实为我们的社会发展及日常生活带便利的同时,将其负面作用降到最低限度,需要我们在网吧的管理上下大力气,从而真正把青少年堵在不健康的网吧之外。同时,美容美发、桑拿的色情场所及有可能诱发色情活动的经营场所进行综合治理,做到不要让其污染下一代。如今年“十一”之后,我市开展的文化娱乐场所大检查就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和法律效果。(二)重视家庭教育,给青少年一个亲情浓厚的氛围。青春花季的青少年,是可塑性最强的时候,父母、亲友的一言一行对他们的影响非常大。如果父母感情不好或离异,以及家教不当,过度溺爱等都会使青少年形成性格孤僻、缺乏责任感等不正常心态而失足犯罪。有大量的事实和数据表明,父母对孩子的过

13、去溺爱和放任,使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养成了唯我独尊、任性妄为的性格,家庭暴力发生较多的青少年家庭,其实施暴力犯罪的可能性更大。第一、观察少年的一言一行。一般情况下,青少年犯罪都是有前兆的,家长要细心观察并加以引导。例如,有的青少年突然变得厌倦学习,不遵守纪律,追求奇装异服;有的少年则染上恶习,人际关系紧张,经常打架斗殴。这些坏习惯都有可能是违法犯罪的前兆,如果出现,给以正确引导,就会将犯罪消灭在萌芽状态。第二、多与孩子谈心。这种谈心应该是朋友式的平等交谈,而不是居高临下的训话,发现孩子有什么不良言行,就大骂出口,大打出手,根本不听孩子解释,不给孩子说话的机会,这种做法很可能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干

14、脆“破罐破摔”,逐渐滑向犯罪的深渊。如果家长把孩子当朋友,心平气和地与孩子沟通、交流,或许会避免许多不该发生的人生悲剧。第三、别怕家丑外扬。家长应克服虚荣心理,将孩子的不良言行告诉老师和邻居,相互帮助、配合,在孩子的周围形成一个监督圈,通过各方面的督促、引导,使孩子改邪归正,正常成长。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细胞能正常发育,整个肌体就能健康地成长,家庭稳定,社会就会进步。社会又是第一学校,父母是第一启蒙教师,其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和谐的家庭关系、正常良好的家庭教育,是每一位家长必须有一个充分的认识,并自觉承担起一份对社会的责任。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预防青少年犯罪的需要(

15、三)加大教育体制改革,尽快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教育部门要切实贯彻党的教育,全面实现素质教育;正确处理教书与育人的关系。在校内,一是要停止分快慢班,不能歧视成绩不好的学生。二是要有过硬的措施,保证学校有效完成思想道德方面课程的教学任务,多邀请“五老”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教育,增强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因为青少年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度过的,学校的教育至关重要。有资料表明,从14岁开始犯罪人数逐渐增加,17岁至18岁是高峰期,占犯罪青少年总人数的69.7%。而20岁至25岁,犯罪人数又逐渐下降。在学校外,各级关工委与教育行政部门要组织离退休老教师,帮助那些因家庭贫困无力上学的学生完成学业,指导那些因基础差学习跟不上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培养自觉学习的习惯。青少年犯罪目前呈现出的一些明显的特征,反映出青少年翻的复杂性。青少年犯罪关乎家庭、学校和我们整个社会的发展与未来。要从根本上预防和制止青少年犯罪,就需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去关心他们,引导他们,从而使这些祖国的花朵能真正茁壮成长,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的有用之材!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