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高层10大技术难点与解决方案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487271449 上传时间:2022-09-28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1.9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超高层10大技术难点与解决方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超高层10大技术难点与解决方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超高层10大技术难点与解决方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超高层10大技术难点与解决方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超高层10大技术难点与解决方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超高层10大技术难点与解决方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超高层10大技术难点与解决方案(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资深工程总必须知道的:超高层10大技术难点及解 决方案在40层(大约150米)左右,是超高层建筑设计的敏感高度(建筑物的超 长尺度特性将引起建筑设计概念变化),这种变化促使建筑师必须提出有效设计 对策,调整设计观念,应用适宜的建筑技术。超高层楼宇就像一条竖立起来的街道,存在着安全、部交通、环境、能源消耗等 多种难以妥善解决的问题,越是向高处发展,安全性、耐久性及适用舒适等问题 就愈多,对结构,建氮机电.、电梯等专业的要求就越高。难点1结构系统由于超高层建筑结构的特殊性,建筑部的梁柱将会不可避免的存在,在结构设计 中要考虑异形柱的使用,特别是在超高层住宅户型设计中,充分全面考虑梁柱的 影响、规避

2、及利用是设计的难点。对于结构设计来讲,按照建筑使用功能的要求、建筑高度的不同以及拟建场地的 抗震设防烈度以经济、合理、安全、可靠的设计原则,选择相应的结构体系,一 般分为六大类:框架结构体系,剪力墙结构体系,框架-剪力墙结构体系、框- 筒结构体系筒中筒结构体系束筒结构体系。除上述结构体系得到广泛应用外,多筒体结构、带加强层的框架-筒体结构、连 体结构、巨型结构、悬挑结构、错层结构等也逐渐在工程中采用。进入90年代后,由于我国钢材产量的增加,钢结构、钢-混凝土混合结构逐渐采 用。如金茂大厦、地王大厦都是钢-混凝土混合结构。此外,型钢混凝土结构和 钢管混凝土结构在高层建筑中也正在得到广泛应用。高层

3、建筑结构采用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断提高,从C30逐步向C60及更高的等级发展。预应力混凝土结构 在高层建筑的梁、板结构中广泛应用。钢材的强度等级也不断提高。高层和超高层建筑曲构设计中除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代号RC )外,还采用 型钢混凝土结构(代号SRC),钢管混凝土结构(代号CFS)iffl全钢结构(代 号S或SS)。建筑高度100m,柱网为8.4m,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采用框染剪力墙或框- 筒结构体系较为经济合理,这种结构体系的剪力墙或筒体是很好的抗侧力构件, 常常承担了大部分的风载和地震荷载产生的水平侧力,总体刚度大,侧移小,且 满足玻璃幕墙的外装饰要求超高岛筑的楼板和屋盖具有很大的平面刚

4、度岛竖向钢柱与剪力墙或筒体的平 面抗侧力构件,同时使钢柱与各竖向构件(剪力墙或筒体)8到变形协调作用。一般钢结构建筑物的楼板和屋盖,都采用轧制的压型钢板加现浇钢筋混凝土(简 称钢承混凝土)楼板和屋盖,厚度一般不小于150mm。目前在设计钢承混凝土 楼板和屋盖时没有考虑钢承混凝土楼板和屋盖与钢梁共同作用。主要是对于板底 呈波形的计算原理不甚了解或认为计算繁琐,就按平板计算,这样既不安全又增 加了钢梁的用钢量。如果采用钢梁与钢承混凝土楼板共同作用,简称MST组合梁,只要计算正确, 配筋合理,栓钉可靠,则可以节约楼层和屋盖钢梁的用钢量20%左右,而且不 需对钢梁进行稳定验算。超高层建筑,核心筒的设计

5、需平衡采光、节能、易于维护、减少公摊、不同业态 核心筒上下统一等多方要求,是建筑设计的难点之一。高层建筑与其他建筑之间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它有一个垂直交通和管道设备集中 在一起的、在结构体系中又起着重要作用的核”。而这个核”也恰恰在形态 构成上举足轻重,决定着高层建筑的空间构成模式。随着高层建筑建设的发展、高度的增加和技术的进步,在高层建筑的设计过程中, 逐渐演化出了中央核心筒式的核”空间构成模式。1. 核式:中央核心筒布局在建筑处理上,为了争取尽量宽敞的使用空间,希望将电梯、楼梯、设备用房及 卫生间、茶炉间等服务用房向平面的中央集中使功能空间占据最佳的采光位置, 力求视线良好、交通便捷。在结构

6、方面,随着筒体结构概念的出现、高度的增加, 也希望能有一个刚度更强的筒来承受剪力和抗扭。在建筑的中央部分,有意识地利用那些功能较为固定的服务用房的围护结构,形 成中央核心筒,而筒体处于几何位置中心,还可以使建筑的质量重心、刚度中心 和型体核心三心重合,更加有利于结构受力和抗震。这种核”空间构成模式,经过长期的实践检验,以其结构合理、使用方便和造 价相对低廉的优势,很快便成为高层建筑中最为流行的空间布局形式。尽管中央核心筒式布局的筒体周围的房间需要人工采光和机械通风,总会多少给 人带来不适感,但核”式的布局形式及其变种在数量上占有绝对优势,大多数 著名的超高层写字楼建筑也都采用这种形式。但是作为

7、超高层住宅建筑,这种核 式的布局存在着诸多不便利之处。2. 外核式:双侧外核心筒布局 随着时代的发展、技术的进步,人们对建筑需求的变化和设计侧重点的不同,以 中央核心筒为主流的高层建筑“核”空间构成模式开始受到了挑战。第一次变革主要还是出于造型上的需要和建筑设计理念的变化,如70年代前 后出现的“双核”构成模式。双侧外核心筒的布局,不仅有利于避难疏散,而且 也使高层建筑的夕卜观造型产生了巨大的变化。贝聿铭设计的新加坡华侨银行中 心”和日建设计设计的日本“IBM本社大楼”等等就是当年风行一时的双侧外 核设计手法的代表。3. 多核式:分散多个外核布局第二次变革最先对核心筒提出革命性建议的是设备专业

8、,他们认为随着建筑设备 的日趋增多和越来越复杂,如果把设备用房和管道井从核心筒中分离出来,可能 会更有利于管理和维修。而80年代以后,智能化建筑的普及和电信设施的不断 增加,导致了在高层建筑量应用计算机和电信通讯设备,甚至许多建筑在竣工之 后,仍然频繁地改造布线系统和增添新设备。智能化办公楼中的光缆与电脑网络 管道井、配线箱以及中继装置等,每层都必须设置三处以上才算合理。这样,建 筑上为了满足机电设备经常变动的需要,便开始将“核”分散化,分置多处设备 用房和管道井,以便于局部更改。对于结构专业来说,加强建筑周边的刚度也会有效地抵抗地震对高层建筑的破 坏,所以如果将垂直交通和设备用房等分散地布置

9、在周边,则无疑也会对结构抗 震有利。同时,这种分散的多个外核的空间构成模式,也正好适用于新兴的巨型 框架结构,使这种结构体系中的巨型支撑柱具有了使用功能。其最典型的实例就 是丹下健三设计的日本“东京都新都厅”。而从建筑设计的角度来看,核的移动、垂直交通、服务性房间和管道井分散到建 筑的周边,对于高层建筑的空间构成模式和立面造型上的变化也是极具革命性 的。它不但适应了其它专业的需求,而且还有利于避难疏散,创造更大的使用空 间和使高层建筑的底部获得解放。这种空间构成模式所具有的灵活性和先进性, 很快便被推崇技术表现的欧洲建筑师们所发现,并创造性地应用在他们的作品之 中。罗杰斯设计的英国伦敦劳埃德大

10、厦”、88木街办公楼和福斯特设计的汇 丰银行等等即是分散式核心筒的杰作,它们从部的空间构成到外部立面,均与 中央核心筒式的高层建筑大相经庭。此外,在规模较小的高层建筑中,近年来还出现一种核与主要使用空间分离化的 现象,垂直交通、服务性用房和设备管道井均分别独立,与建筑主体分开。主要 使用空间更加完整,四面对外,核与主要使用空间之间以连廊相接。从结构的角 度来看,核的刚度较大,而主体较柔,两部分各自分别工作,既受力合理又相对 经济。当然,连接部分的设计是这类高层建筑设计的关键所在,不过这种设计方 式给建筑外观带来的变化,已引起了建筑师们的关注,并很快在欧洲和日本流行 起来。德国的汉诺威建筑博览会

11、管理办公楼、埃森RWE公司办公楼,以及日本 东京的东急南大井大楼和大阪的凯恩斯本部办公楼。核与主要使用空间分散和分离还可以使楼梯间、卫生间等直接对外自然采光通 风,既节约能源,又省去消防所需的加压送风设备,更符合低能耗,可循环的现 代设计原则。因此,近几年强调生态、节能的高层建筑多采用这种布局方式。马 来西亚建筑师经文设计的高层建筑,不但楼梯、卫生间等全部对外,而且电梯筒 壁还被刻意用来遮挡日晒,可谓分散外核空间构成模式的生态设计方式”。吉 隆坡广场大厦”及其最新设计的“新加坡展览大厦”就都反映出这一设计特征。而另一位欧洲的建筑师赫尔佐格设计的前述之德国汉诺威建筑博览会管理办公 楼,也以其生态

12、观念赢得了众口称赞。难点3-电梯在超高层建筑中,快速、高效、平稳的垂直服务是难点之一。电梯作为垂直交通工具,对其数量的配置、控制方式及有关参数的选定将不仅直 接影响建筑物的一次投资(一般电梯投资约占建筑物总投资的10%左右),而 且还将影响建筑物的使用安全和经营服务质量。在建筑物,恰当地选用电梯的台!容量、运行速度、控制方式非常重要,而建筑物的电梯一经选定和安装使用就几乎成了永久的事实,以后者想增加或改型非常困难,甚至是不可能的了,此,在设计中应该在设计开始时对电梯的配置应予以充分重视。现代超高层建筑大都超过60层,建筑人口流动大,纵向交通主要依赖电梯,有 效设计超高层建筑的电梯的关键是运用各

13、种局部电梯进行服务,并把局部区域电 梯系统组织起来。通往这些局部区域,通过由地面始发站至局部区域的空中候梯 厅之间的快速穿梭电梯进行服务,乘客到达空中候梯厅后再换乘区间电梯。为了 能够将乘客以最快的速度运送到达目的地,一般以建筑每30 35层为一局部区域。由于超高层建筑采用多梯系统,应采用微机电梯控制系统,通过计算机控制系统 及时地处理大量信息,判断各站台的呼叫信息和各电梯的位置、方向、开闭状态、 轿厢呼叫等各种状态,以提高运送能力,改善服务质量,提高超建筑的经济效益。难点4供电安全性和稳定性作为超高层建筑,安全性必然是供电系统设计所需要格外注意的地方,其次是供 电可靠性。配电系统的设计上,需

14、考虑多回路供电及备用发电机组的配置。因超 高建筑的高度,变配电房可以考虑设置在塔楼中部的楼层,以减少低压配电的损 耗。备用柴油发电机设置于地库层,供电电压采用10千伏输出,再经变压器降 压至低压配电,保证配电至塔楼的高层。在超高层建筑的配电系统上,供电距离.电缆的长度、电缆大小的适当调整以及 安装时的施工工艺也是难*一。由于超高层面积大、楼层多,自然会出现远距 育供电的问题,因此后备电源可考虑采用高压发电机来发电,从而解决了这个难另外还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超高层建筑遇到强风时,可能会出现左右晃动。由于 超高层建筑物会有一定的摇摆度,在上升主干线的设计上可以考虑将电缆连接铜 母线槽配电,以减低超高

15、层建筑物在摇摆时对铜母线槽接驳组件位置的拉扯压 力,减少发生故障及维修的机会,也相对地增加了主干系统的寿命。建成后业主的使用方便也是必须要考虑到的,在电气设备的空间安排方面要有可 调整的空间。作为超高楼,楼层多,机电方面的设备自然也多,为了让业主获得 更多的使用空间,在排布电缆和竖井方面要尽量减少转换竖井和缩小竖井等所占 用的空间,以便提供出更多的空间给业主使用。难点5-消防消防难点:超高层建筑由于其特殊的构造和功能要求,致使其部火灾荷载大,火 势蔓延迅速,人员疏散困难,救援难度大,形成重大火灾的隐患大。如2009年 2月中央电视台新址的附属文化中心大火,造成了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消防设计要点

16、:防火-控火-耐火防火,建筑工程中使用防火材料、防火构件、防火配件,装修工程中采用不燃、 难燃性建筑材料,易燃易爆场所强化通风,设置防爆电气,使用不发火地面等。 控火,一是把火灾控制在初始阶段,包括安装火灾自动报警、自动灭火系统,进 行早期探测和初期扑救;二是把火灾控制在较小围,在建筑物平面和竖向划分防 火分区和防烟分区,在建筑物之间留有适当防火安全距离,切断火灾蔓延途径, 减小成灾面积,便于实施救援。耐火,加强建筑结构构件的耐火稳定性,使其在火灾中不致失效。难点6测.超高层建筑,一般由超高层塔楼和多层地下室组成,工程测量难度大,施工测量 如果失误,造成的损失会非常严重,并且难以弥补和修复,因此工程测量是超高 层建筑的重点、难点。难点7侧向风影响高层、超高层建筑要承受侧向的风力,一般说,在正常的风压状态下,距地面高 度为1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