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婚现象的社会心理学分析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487028758 上传时间:2022-07-22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网婚现象的社会心理学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网婚现象的社会心理学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网婚现象的社会心理学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网婚现象的社会心理学分析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网婚现象的社会心理学分析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网婚现象的社会心理学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网婚现象的社会心理学分析(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网婚现象的社会心理学分析余喜 夏欧东 (南方医科大学教育技术与新闻信息中心,广州,510515)摘要:网婚是网络关系发展的一种形式,以模拟现实婚姻的内容与形式吸引了众多网民,其中包括青少年、未婚成人、已婚成人。青少年身陷网婚以致无法处理现实问题的事件屡有报道,已婚人士网婚现象也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本研究试图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分析不同网婚人群的心态,剖析网婚的利弊,为人们正确对待网婚提供心理学视角与相关策略。关键词:网婚,青少年,社会心理学 互联网在全球的迅速普及,使人们的生活与网络紧密交织,网络正成为生活不可或缺的成分。网络也成为人们发展人际关系的一种重要途径,网络关系的形式也从早期的“网友”、

2、“网恋”发展至“网婚”。“网婚”的产生,对传统婚姻家庭和伦理道德观念提出了挑战。 网婚在青少年尤其是中学生中的泛滥情况和导致的网络沉迷问题,以及已婚人士网婚对家庭的影响正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本文对网婚现象进行全面梳理,分析网婚背后的社会心理学意义,希望能启发人们对网婚现象的正确认识,了解网婚利弊,从而引导人们进行正确的行为选择。1.网婚概述 网婚定义:基于互联网上的网络虚拟婚姻,其特征为“婚姻生活”的完全虚拟化。网婚双方通过虚拟图文和多媒体环境,体验婚姻生活,凡现实生活中可以做到的事情,例如举办婚礼、同居生活、生儿育女等,在网上均一应俱全。也有人将现实婚姻虚拟婚礼即双方在现实中已经存在婚姻关系

3、通过网络举行婚礼,称谓“网婚”,但严格意义上来说这只是“网络虚拟婚礼”。本文探讨的网婚专指没有现实婚姻基础的虚拟网婚。据2006年人民网的一份调查显示:截至2005年,国内参加网婚的网民约有10万人左右。而2006年,上海一家公司推出的“爱情公寓”创办仅一个月左右,入住用户已达到10万人左右。其中住户以20岁至25岁的女性居多,最小的16岁。另一份网络问卷调查也显示:23%孩子经历过网婚,在网络婚姻中他们一般都会直呼对方“老公”、“老婆”,他们选择网婚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好奇;56%有网婚经历的孩子选择会见面,见面中有的只是聊聊天,有的会有一些亲密举动,甚至还会发生性行为。大多数网婚维持一年左右,

4、不少有过网婚经历的孩子,都有过十多次、几十次的网婚经历,每次网婚大多最长维持一年左右,而最短的则只维持几个小时就“离婚”了。38%的人表示经历过网婚后,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他们对现实婚姻的看法。他们中的大多数认为“网婚中充满了虚假与不真实”。 2.不同人群网婚的心态分析热衷网婚的人群中既有未成年青少年,单身成人,也有大量已婚人士。他们的心态也各有不同。2.1青少年网婚心态及其危害网婚的本质是对现实婚姻的模拟,由于其根源于网络游戏与网络聊天,因此很多人将网婚视为一种“游戏”。大部分青少年认为网婚并不是真正意义的结婚。在他们眼里,网上结婚与儿童时代玩的“过家家”游戏一样,有“老公”、“老婆”和“孩子

5、”,只是高科技令“老游戏”更为逼真和刺激而已。但是网婚真的只是一种游戏吗?据笔者调查研究,网婚至少给青少年带来如下危害。首先是容易导致大量时间精力的浪费和引发情感伤害。由于网婚游戏十分逼真,许多青少年花费大量时间和“老公”、“老婆”谈情说爱、购买虚拟的房子、家居饰品、做家务、养育孩子等,他们会不由自主地投入大量时间精力和情感,有的学生一放学就投入网婚“小家”里,整天都想着“网络家庭”里的一切,势必影响学习。另外,由于网婚是现实婚姻的全面模拟,网婚双方情感的倾注和互动的真实性已无法用游戏涵盖。青少年对感情真伪的分辨能力都比较弱,很容易被某些居心不良的人所欺骗。此外,青少年也容易将虚拟网络的情况误

6、认为是现实,一旦走入现实生活,他们就会因为巨大落差产生失望等不良情绪,并产生伤害。其次,网婚影响青少年社会心理适应性的正常发展。根据艾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青少年正处在从童年期向青年期发展中的过渡阶段,这个时期的青少年正面临着“同一性危机”,要思考有关自己和社会的全部知识,为自己确定生活的方略,形成积极而稳定的自我同一性,逐渐完善自我意识,发展健全的人格。而这一阶段如果过早地扮演成人婚恋角色,反复按照成人婚恋角色的社会期望进入生活状态,将扰乱青少年搜集的有关自我的信息,并有可能形成虚假的自我形象,一旦这些来自网婚行为的自我信息与现实自我信息无法协调一致时,极易陷入混乱和迷茫,产生角色错位、

7、角色冲突或者无法形成积极稳定的自我,这势必影响心理和社会适应性的健康发展。第三,网婚导致青少年责任感的缺失。网络婚姻几乎包含了所有的婚姻要素,唯独不强调婚姻双方应当承担的责任。网婚因其根深蒂固的游戏性质,使得“结婚”和“离婚”十分随意,“一夫多妻”、“一妻多夫” 十分泛滥。网婚一方面利用所有新技术来实现婚姻的虚拟化,婚姻涉及的有关内容尽可能吸纳其中,希望网婚者能实际感受婚姻生活,但另一方面网婚对婚姻所需承担的责任却无从体现,这样很容易让孩子曲解婚姻的本质。在婚姻生活中,婚姻双方是需要为对方的人生发展承担责任的,然而在模拟现实生活的网婚当中,孩子们并无机会发展为生活承担责任的能力,长此以往,其很

8、容易将在网络婚姻中发展的婚姻态度和行为方式移植到现实婚姻当中,而影响将来正常的婚恋生活。最后,网婚也不利用青少年性心理健康。网婚游戏并没有划分青少年游戏群和成人游戏群的规定,即使有相关规则,由于网络的虚拟性也无法查证,所以青少年往往和成人一起参与网婚游戏,网婚中会出现大量带有性意味的言语及描述。由于青少年正处于性生理发育和性心理发展时期,网婚中没有约束的性语言容易误导青少年形成错误的性意识,影响他们性观念的健康发展。2.2成年人网婚心态分析网婚的成年人既有未婚人士也有已婚人士。未婚的成人热衷网婚游戏大多是为了排解孤独寂寞,结识了解异性,参与网婚还是以游戏心态为主,但也有些在网婚游戏中获得彼此的

9、良好印象后,又在现实中建立恋爱关系,甚至走向真实的婚姻生活。而已婚人事,大多是在网婚游戏中寻找某种情感的补偿。总体来说,成年人有能力面对自己选择去做的事情,他们会因此去承担网婚带来的后果。成人的行为别人无权干涉。但是网婚也会对成年人造成不同程度的不良影响。例如会一定程度地改变了对现实婚姻的看法;一次次的结婚离婚,没有任何现实法律的约束,也容易造成一种法律意识的虚无。这一切,也不利于社会的发展。对于已婚的成年人来说,网婚的出现是社会多元化发展的表现,现有法律还只能调整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对于网络这个虚拟世界,法律存在盲区。新婚姻法中要求夫妻双方应相互忠实,但对已婚者来说,网婚这种精神出轨算不算“不

10、忠实”?这根本无法界定。此外,到底是因为有了网婚才导致夫妻感情破裂,还是因为夫妻感情已经不和,才使一方去寻求这种刺激的游戏,也很难判断。 3.网婚的实质和建议网婚尤其突出地体现了网络行为的一种独特特征:虚拟的行为和真实的感受的完美结合。社会心理学认为人类天生具有一种强烈的情感归属需要即与他人建立持续而亲密的关系的需要,人与人之间终生的相互依赖性使人际关系成为人们生存的核心。网婚无疑也是人际关系的一种,体现了人们对情感归属的需要。人们通过网婚寻找到一定程度的情感满足。但是,由于这种情感满足的虚拟和游戏性质,网婚无疑存在很大的隐患。对网婚的态度,我认为应该区别人群,不同对待。对于为青少年,网婚这种

11、游戏的危害性大,游戏的性质不适合他们这个年龄阶段。社会应该引导他们避免参与此类游戏,青少年本身也应该自动抵制。据调查,国外也有类似游戏,但他们都会一律禁止未成年人入内。游戏网站应该本着保护未成年人的角度,严格限制游戏玩家注册的年龄,国家也应该出台相关管理规定,禁止向未成年人开放此类游戏。家庭和老师也应该给青少年正确的引导,加强和他们的沟通,在现实中多满足他们的情感需要,引导他们远离网婚游戏。对于未婚成年人来说,网婚游戏也是他们了解异性,了解婚姻甚至可以说尝试婚姻的一个手段,比起现实中的试婚,这种尝试的风险性和代价无疑会降低。但是,网婚中结婚离婚的随意性和“一夫多妻”、“一妻多夫”等违背现实婚姻

12、法律的行为,以及虚拟性行为的泛滥仍然存在很多不良的影响。应该加强网络道德的宣传,建议成年人把握适当的度,区分现实和虚拟的区别。而已婚成人的网婚存在很大的争议,一方面许多对现有婚姻制度的缺陷提出质疑的人认为,“网婚”游戏只是人们在虚拟世界寻找现实婚姻琐碎日常生活之外的某种浪漫情感,可以作为现实婚姻的一种补充,比起现实中的“婚外情”危害要小很多。但是也有许多人认为网婚也是一种出轨,是对“夫妻双方应该彼此忠诚”的义务的一种违背,现实中也出现不少因为老公或者老婆玩网婚而导致的离婚纠纷案件。笔者认为,婚姻问题千古以来纷争不但,即使是网婚导致离婚,其根本还在于现实中夫妻的感情和沟通出现的问题,不能全赖网婚

13、。就像法律无法给网婚界定重婚罪一样,谁也不能规定已婚成人不能去玩网婚游戏。我们一方面应该加强婚姻家庭道德建设,另一方面还是要加强网络虚拟性的意识教育,奉劝人们万事把握适当的“度”,不要让虚拟的网络情感蒙蔽了现实的情感,更不要让虚拟走入现实,导致不必要的烦恼。参考文献:1孟建,祁林.网络文化论纲.新华出版社.新华出版社2002年12月.117137。 2戴维.迈尔斯(美)著,侯玉波、乐国安、张智勇译.社会心理学(第八版).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年1月.240-412。 3蒋云立.从婚姻契约论角度谈“网婚”问题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7(1): 62-65.4魏贤超.青

14、少年“网婚”风行引发新问题N.中国教育报, 2006-01-04.5 刘玎,卢宁.中学生“网婚”行为的心理学分析.预防医学杂志,2006年第22期第6卷.686-690。6 李东. 透视青少年“网婚”.科技信息. 60-61。7 Young KS. Internet addiction: symptoms, evaluation, andtreatment. In: Vandecreek L&Jackson T (eds). Innovationsin clinical practice: a source book M . Sarasota: Profes-sionalResource Press, 1998: 19-3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