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快阁》名师出题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下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486834852 上传时间:2022-09-21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4.0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登快阁》名师出题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下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登快阁》名师出题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下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登快阁》名师出题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下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登快阁》名师出题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下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登快阁》名师出题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下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登快阁》名师出题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登快阁》名师出题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下(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登快阁名师出题 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下 第26课登快阁 一、基础知识 1按要求填空。 (1)诗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写景阔远清旷,自古推为名句,登快阁中也有类似的诗句:“_,_。” (2)黄庭坚在登快阁中描绘自己初登快阁亭时所览胜景,展现自己胸襟怀抱的两句是“_,_。” (3)登快阁中“_,_”透露了诗人对官场生涯的厌倦和对登快阁亭欣赏自然景色的渴望。 2下列各项文学知识表述中有误的是() A史记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B史记与汉书虽都是纪传体,但二者在体裁上也有差异,史记是“通史”,而汉书是“断代

2、史”。 C鲁迅先生一生著述甚丰,他的小说作品相对集中地收集在呐喊彷徨和故事新编三册之中。 D词牌是我们辨认词的格式、音韵、节奏的重要依据,词牌与词的内容往往并不相关,如“桂枝香”“登快阁”“望海潮”都是如此。 3我国有“四大文化名楼”,下列对联与名楼对应的一项是() 祢衡洲上千年恨,崔浩楼头一首诗。 高楼出云千里目,黄河入海一蓑翁。 放不开眼底乾坤,何必登斯楼把酒;吞得尽胸中云梦,方可对仙人吟诗。 我辈复登临,目极湖山千里而外;奇文共欣赏,人在水天一色之中。 A鹳雀楼岳阳楼黄鹤楼滕王阁 B滕王阁黄鹤楼鹳雀楼岳阳楼 C黄鹤楼鹳雀楼岳阳楼滕王阁 D岳阳楼鹳雀楼滕王阁黄鹤楼 4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

3、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清代曹雪芹说他的红楼梦:“满纸荒唐言,把辛酸泪。都云怍者痴,谁解其中味!” 此后,诗人杜甫也叹息“百年歌肉苦,未见有知音”。 宋代的黄庭坚则慨叹“世上岂无千里马,人中难得九方皋”。 东汉诗人曾悲叹“不惜歌者苦,但伤知荇稀”,说出了没有知音的苦闷。 他们都异口同声地焦急地召唤着“知音”,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得到人们的赏识。 ABCD 二、基础阅读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登快阁 黄庭坚 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 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 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 5下列对登快阁中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4、是 A首联写了作者公务之暇登快阁眺望。“痴儿”是作者的自嘲,但显示出一种兀傲的神情。“倚”字用得好,含有倚阁及赏晚晴两重意思。 B颔联描写出自己登快阁后的所见。这一联描写了“落木”、“千山”、“天”、“江”和“月”等景物,气象阔远,寄托了作者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和对大自然的向往。 C尾联不说自己“想弃官归隐”,而是用了“归船”、“长笛”、“白鸥”等词语,这是将“想弃官归隐”这种抽象的思想感情用形象的东西表达出来,增加了诗歌的形象之美。 D诗人在结尾处为排遣烦忧的“归船”、“白鸥”之想不但呼应了起首,顺势作结,给人以“一气盘旋而下之感”,而且意味隽永,让人想象无穷。 6分析诗歌颈联运用典故的作用。

5、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次韵黄斌老所画横竹 黄庭坚 酒浇胸次不能平,吐出苍竹岁峥嵘。 卧龙偃蹇雷不惊,公与此君俱忘形。 晴窗影落石泓处,松煤浅染饱霜兔。 中安三石使屈蟠,亦恐形全便飞去。 注释:黄庭坚贬戎州时,与黄斌老交往。黄斌老善画竹,画了一幅横竹送黄庭坚,黄庭坚因而作了此诗。石泓:石砚。霜兔:用兔毫制成的笔。 7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的第一句写出黄斌老画竹的心情,同时又是诗人以此自道郁愤不满之情。 B黄庭坚作诗善炼句,“卧龙偃蹇雷不惊”一句,表现了横竹苍劲挺拔、处变不惊,传神逼真,也是黄斌老个人品格的写照。 C第三联宕开一笔,由眼前之竹想象斌老作竹之景,虚实

6、相生。 D尾联运用比喻、夸张的手法,表现斌老之竹的夭矫、灵气,颇具栩栩如生之感。 8诗人是怎样表现黄斌老画竹独具一格的风格特点的?请简要分析。 三、提升阅读 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文段一】 “木叶”是什么呢?按照字面的解释,“木”就是“树”,“木叶”也就是“树叶”,这似乎是不需要多加说明的。可是问题却在于:我们在古代的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看见用“树叶”呢?其实“树”倒是常见的,例如屈原在橘颂里就说:“后皇嘉树,橘徕服兮。”而淮南小山的招隐士里又说:“桂树丛生兮山之幽。”无名氏古诗里也说:“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可是为什么单单“树叶”就不常见了呢?一般的情况,大概遇见“树叶”的时候

7、就都简称之为“叶”。例如说:“叶密鸟飞碍,风轻花落迟。”(萧纲折杨柳)“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陶渊明拟古)这当然还可以说是由于诗人们文字洗练的缘故,可是这样的解释是并不解决问题的,因为一遇见“木叶”的时候,情况就显然不同起来。诗人们似乎都不再考虑文字洗练的问题,而是尽量争取通过“木叶”来写出流传人口的名句。例如:“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柳恽捣衣诗)“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沈佺期古意)可见洗练并不能作为“叶”字独用的理由,那么“树叶”为什么从来就无人过问呢?至少从来就没有产生过精彩的诗句。而事实又正是这样的,自从屈原以惊人的天才发现了“木叶”的奥妙,此后的诗人们也就再不

8、肯轻易把它放过。于是一用再用,熟能生巧,而在诗歌的语言中,乃又不仅限于“木叶”一词而已。例如杜甫有名的登高诗中说:“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是大家熟悉的名句,而这里的“落木”无疑的正是从屈原九歌中的“木叶”发展来的。按“落木萧萧下”的意思当然是说树叶萧萧而下,照我们平常的想法,那么“叶”字似乎就不应该省掉。例如我们无妨说“无边落叶萧萧下”,岂不更为明白吗?然而天才的杜甫却宁愿省掉“木叶”之“叶”而不肯放弃“木叶”之“木”,这道理究竟是为什么呢?事实上,杜甫之前,庾信在哀江南赋里已经说过:“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这里与九江的关系是脉络分明的。而杜甫之后,黄庭坚又继续了杜甫的发

9、展,写出登快阁那首诗中的名句:“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这里我们乃可以看到“落木”一词确乎并非偶然了。古代诗人们在前人的创造中学习,又在自己的学习中创造,使得中国诗歌语言如此丰富多彩,这不过是其中的小小一例而已。 (节选自林庚说“木叶”) 【文段二】 语言是意象的物质外壳。在诗人的构思过程中,意象浮现于诗人的脑海里,由模糊渐渐趋向明晰,由飘忽渐渐趋向定型,同时借着词藻固定下来。而读者在欣赏诗歌的时候,则运用自己的艺术联想和想象,把这些词藻还原为一个个生动的意象,进而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在创作和欣赏的过程中,词藻和意象,一表一里,共同担负着交流思想感情的任务。 意象多半附着在词或词组上

10、。一句诗可以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意象,如:“孤舟蓑笠翁”“云破月来花弄影”“风急天高猿啸哀”“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也有一句诗只包含一个意象的,如:“北斗七星高”“楼上晴天碧四垂”。意象有描写性的,或称之为静态的,如“孤舟”“蓑笠翁”;也有叙述性的,或称之为动态的,如“云破”“月来”“花弄影”。意象有比喻性的,如“若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也有象征性的,如离骚中的香草、美人。 一个意象不止有一个相应的词语,诗人不仅追求新的意象,也追求新的词藻。“东家蝴蝶西家飞,白骑少年今日归。”用“白骑少年”四字写思妇心中的游子,增强了游子给人的美感。词藻新,意象也新。“绿蚁

11、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以“红泥小火炉”入诗,词藻意象都新。 诗的意象和与之相适应的词藻都具有个性特点,可以体现诗人的风格。一个诗人有没有独特的风格,在一定程度上即取决于是否建立了他个人的意象群。屈原的风格与他诗中的香草、美人,以及众多取自神话的意象有很大关系。李白的风格,与他诗中的大鹏、黄河、明月、剑、侠,以及许多想像、夸张的意象是分不开的。杜甫的风格,与他诗中一系列带有沉郁情调的意象联系在一起。李贺的风格,与他诗中那些光怪陆离、幽僻冷峭的意象密不可分。各不相同的意象和词藻,体现出各不相同的风格。它们虽然只是构成诗歌的砖瓦木石,但不同的建筑材料正可以体现不同的建筑风格。

12、意象和词藻还具有时代特点。同一个时代的诗人,由于大的生活环境相同,由于思想上和创作上相互的影响和交流,总有那个时代惯用的一些意象和词藻。时代改变了,又会有新的创造出来。这是不难理解的。 (节选自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 9对文段一表达的中心意思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 A我国古代诗歌中有用“树”的,有用“叶”的,但很少用“树叶”。 B我国古代诗歌中大量的用“木叶”,又发展到用“落木”。 C洗练并不能作为“叶”字独用的理由。 D中国诗歌的语言丰富多彩,“木叶”是其中的小小一例。 10根据文段二的内容,给其拟一个合适的标题。(不超过8个字) 11运用文段一和文段二中的相关知识,鉴赏下面这首诗颈联中的

13、意象。 江汉 唐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四、语言表达 12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答。 唐代韩愈提倡“词必己出”“陈言务去”,为汉语贡献了如“蝇营狗苟”“同工异曲”“俱收并蓄”“落井下石”等生动的成语。宋代江西诗派的黄庭坚在答洪驹父书中说:“古之能为文章者,真能陶冶万物,虽取古人之陈言入于翰墨,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 分析材料,请说说关于文学的创作韩愈和黄庭坚分别提倡怎样的观点? 韩愈提倡: 黄庭坚提倡: 参考答案: 1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默写易错的字词有:澄、痴、倚。 2D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学常识的记忆能力。解答这类题目,考生在平时就要对一些经典文学常识知识做好积累,如文学体裁、代表人物、作家作品、情节内容、思想主旨等。只有平时积累得丰富,识记得准确,考试时才能得心应手地准确答题。 D项,“登快阁”不是词牌名,是北宋文学家黄庭坚写的七律诗。 故选D。 【点睛】 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