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养成教育研究》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486759578 上传时间:2022-10-05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6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养成教育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小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养成教育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小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养成教育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小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养成教育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小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养成教育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养成教育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养成教育研究》(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 登录课题名称小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养成教育研究主题词培养、提升、方案、评比申请类别选题类别D学科教学改革研究负责人姓名男行政职务会 计参加研究人员姓 名性别年龄职称(职务)工 作 单 位备注 二、课题设计论证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国家“宪法”、“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教育方针”对展开体育工作均作出明确规定和要求:新中国第一次提出教育方针是1957年毛泽东在最高国务院会议上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1982年,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确规定:“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

2、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1986年,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努力提升教育质量,使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1995年3月18日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1999年6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动素质教育的决定的文件中,对学校体育工作做出的如下要求:“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体现。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

3、的指导思想,切实增强体育工作,使学生养成坚持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的良好卫生习惯,了解科学营养知识”。对培养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全国健身计划纲要中指出:“各级各类学校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努力做好学校体育工作。要对学生实行终身体育教育,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技能和习惯。”九年制义务教育教学指导纲要明确提出:把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作为教学目标之一。2007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增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的文件中明确指出:增强青少年体质、促动青少年健康成长,是关系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大事。以迎接2008年北京奥运会为契机,进一步增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

4、年体质,对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大力推动素质教育,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必须高度重视青少年体育工作,并明确提出以下要求:(1)广大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充满活力,是一个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方面。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青少年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学校体育工作取得很大成绩,青少年营养水平和形态发育水平持续提升,极大地提升了全民健康素质。但是,必须清醒地看到,一方面因为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社会和学校存有重智育、轻体育的倾向,学生课业负担过重,休息

5、和锻炼时间严重不足;另一方面因为体育设施和条件不足,学生体育课和体育活动难以保证。近期体质健康监测表明,青少年耐力、力量、速度等体能指标持续下降,视力不良率居高不下,城市超重和肥胖青少年的比例明显增加,部分农村青少年营养状况亟待改善。这些问题如不切实加以解决,将严重影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乃至影响国家和民族的未来。(2)青少年时期是身心健康和各项身体素质发展的关键时期。青少年的体质健康水平不但关系个人健康成长和幸福生活,而且关系整个民族健康素质,关系我国人才培养的质量。体育锻炼和体育运动,是增强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磨炼坚强意志、培养良好品德的重要途径,是促动青少年全面发展的重要方式,对青少年

6、思想品德、智力发育、审美素养的形成都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各地和各级各类学校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高度重视青少年体育工作,使广大青少年在增长知识、培养品德的同时,锻炼和发展身体的各项素质和水平,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3)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增强青少年体育工作的总体要求是:认真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把增强学生体质作为学校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建立健全学校体育工作机制,充分保证学校体育课和学生体育活动,广泛展开群众性青少年体育活动和竞赛,增强体育卫生设施和师资队伍建设,全面完善学校、社区、家庭相结合的青少年体育网络,培养青少年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形成

7、青少年热爱体育、崇尚运动、健康向上的良好风气和全社会珍视健康、重视体育的浓厚氛围。通过5年左右的时间,使我国青少年普遍达到国家体质健康的基本要求,耐力、力量、速度等体能素质明显提高,营养不良、肥胖和近视的发生率明显下降。通过全党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坚持不懈地推动青少年体育运动的发展,不断提高青少年乃至全民族的健康素质。二、课题研究的意义:和谐教育是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统一实现出发,调控教育场中诸因素的关系,使教育的节奏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节律,进而使教学产生谐振效应,以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这一理论要求教育必须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让学生的身体、智能、心理等诸方面得到协调发展。而身体发

8、展则是智能和心理发展的基础,是学生一生幸福生活的源泉和保证,因此,毛泽东同志曾提出:“体者,载智之舟也。”他认为“昔之为学者,详德智而略于体”是错误的。他深刻地指出:“体育一道,配德育和智育,而德智皆寄于体。无体是无德智了。”他在1912年就提出:“养成共和国的健全的人格”,要进行新的教育,“即(一)体育,(二)智育,(三)德育,(四)美育。”在这“四育”中,“完善人格,首在体育。”他还提出:“有健全之身体,始有健全的精神。”“欲文明其精神,先自野蛮其体魄。他提出体育的四项功能即“强筋骨也”、“增知识也”、“调感情也”、“强意志也”。 陶行知早在1919年也曾提出“体育为德智二育之基本”。这些

9、都足以说明体育在学校教育工作中的重要地位。要抓好学校体育工作,就必须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习惯。”多元智能理论:现代教学理论的发展,尤其是多元智能理论的产生,进一步揭示了学生的学习的成功,乃至于今后事业上的成功,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共同参与下取得的,智力因素起30%的作用,而非智力因素则起70%的作用。体育教学具有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的特殊优势,通过有效的体育教学和体育活动,可以培养学生团队精神和集体荣誉感, 激发敢于拼搏,奋勇争先的竞争意识,培养坚忍不拔,持之以恒的意志品质等多方面的非智力因素。活动教学理论:活动教学主

10、要指以在教学过程中建构具有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操作性的学生主体为主要形式,以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为基本特征,以实现学生多方面能力综合发展为核心,以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全面提高为目的的一种新型教学观和教学形式。活动教学有两大思想:一是坚持“以活动发展”为基本指导思想;二是“以学生素质整体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学生尤其是小学生,大多天性好动,喜欢玩游戏和体育活动。因此,通过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学生喜爱的体育活动,来激发学生的体育锻炼热情,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体育活动,通过持续的良性强化刺激,逐渐形成体育锻炼习惯,并在长期的体育锻炼活动中强健体魄,积极进取,身心得到全面发展,从而

11、有效达成教育目标。教育学、心理学的一般理论:教育学、心理学的一般原理和规律,对体育锻炼习惯养成教育同样具有指导价值,主要有: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因材施教原则,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原则,知、情、意、行相互促进统一规律,学生要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首先要让他们及其家长知道和懂得体育锻炼的重要性,从而产生积极的情感,在形成习惯的过程中,要有坚强的意志和持之以恒的精神,最终才会在行动上反应出锻炼习惯的养成。3、 实践需要、一个个触目惊心的调查数据:据“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与研究”结果显示,我国16岁以上的体育人口为15.46%,有66.74%的人不参加任何体育活动:而据另一份调查显示,我国59.2%

12、的人出了学校就不再锻炼了,目前全国二亿多职工,有体育锻炼习惯的仅有10.4%,偶尔锻炼的25.6%,64%的人基本不锻炼:对全国九大省市67所高校1216名在校大学生的问卷调查表明,每天坚持一小时锻炼的仅为7%,除体育课以外每周能、坚持一次锻炼的(不含早操和课间操)仅占8.6%。由此可见,体育锻炼习惯的培养是学校体育工作的缺陷。究其原因,是学校体育工作一直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体育锻炼氛围差,学生体育意识淡薄,锻习惯缺乏,以过十几年学校体育的学生既无对加体育锻炼的意识,又无进行体育锻炼的能力,身体素质大幅下降。学生多数懂得并认同“生命在于运动”,“体育对人的一生都需要”的道理,但实践上,意识

13、与行为,口头与参与有一定的差距。由此可见,对体育的认识并不等同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加强体育锻炼习惯的培养已是刻不容缓。07年国家体育总局公布的“全国第二次国民体质监测报数据表明,有20.9%的家长不支持学生参加体育锻炼,有66%的学生每天运动时间不到一小时。调查显示,有34%的小学生和19.64%的中学生表示课业负担重。在睡眠调查样本中,有41.78%的小学生和43%的高中生每天睡眠时间达不到相应标准值。青少年肥胖、近视率5年间持续上升,学生肺活量水平继续呈下降趋势,不难推测,多数都是因为过多学业压力挤占了学生的体育锻炼时间造成的。此外,还有60.4%的学生认为造成自己体质下降的原因是从小没有

14、养成锻炼习惯,这与学校和家长对孩子的过分“呵护”有关。身高是人体质的重要指标,同时也反映了一个民族体质的基本状况。如今,在亚洲身材最高的是韩国,他们的平均身高超过了中南美洲,正接近南欧的水平。一向被认为矮个子的日本,他们年轻一代的身高已略高于我国。最新统计的世界各国男性平均身高列表中,韩国、日本和中国男子的平均身高分别是173.3厘米、170.7厘米和169.7厘米。历史上,中国人比日本人要高。根据历史资料记载,日本战国时代的男性人均身高大约在160厘米左右,和现在的中国女性平均身高159.5厘米的高度差不多。例如生活在日本战国时代的丰臣秀吉就是个矮个子,史书中记载丰臣秀吉只有150厘米那么高

15、。虽然我们没有中国古代的相关数据,但是我们知道日本人口中的“华族”(中国东部沿海移民后代,主要为宫卿朝臣)与中国南方的越人体质相似,而中国南方的越人较北方汉族人要矮一些,所以可以推断出古代中国人(汉族)的平均身高应该比日本高。尽管我国解放后人民体质不断增强,身高也不断增高。特别是改革开放后,我国青少年的身高呈加速发展趋势。但是,近几年体质监测的一些数据表明,中国人对日本人的身高优势在逐渐缩小,甚至比日本人矮。如1991年,国家教委等多部门组织的全国学生体质健康监测表明,与日本同时期资料相比,我国717岁男女学生平均身高分别比日本低2.54、1.53厘米;体重分别轻5.66、4.66千克;而胸围则分别小4.16、4.76厘米。2000年,中国成年人体质监测报告表明:中国39岁以下男子比日本同龄人矮0.68厘米,中国女性对日本女性的身高优势也随着年龄的降低而缩小。日本人身高的增长与其进行运动的主要方式有关。众所周知,欧美人身高普遍高于亚洲人。最新统计的世界各国男性平均身高列表中,排在最前面的十个国家都是欧洲的。荷兰人以182.5厘米的平均身高位居第一,美国人以175厘米的平均身高位居第十九位。欧美人的这一身高优势与欧美家庭的体育传统、学校从小对孩子的教育,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不无关系。在欧美国家,他们有着良好的家庭体育传统,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