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层仿真-实验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486298735 上传时间:2022-08-18 格式:DOC 页数:55 大小:1.0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物理层仿真-实验_第1页
第1页 / 共55页
物理层仿真-实验_第2页
第2页 / 共55页
物理层仿真-实验_第3页
第3页 / 共55页
物理层仿真-实验_第4页
第4页 / 共55页
物理层仿真-实验_第5页
第5页 / 共5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物理层仿真-实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物理层仿真-实验(5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物理层仿真实验系别:通信工程系专业:通信工程系x级学号:姓名: 吕XX实验时间:6月0日撰写日期:7月3日实验一:随机信号的产生1.1实验目的掌握多种伪随机序列的产生措施。1.2实验原理1.1 Whma-il算法产生均匀分布随机变量该算法是通过将3个周期相近的随机数发生器产生的数据序列进行相加,进而得到更大的周期的数据序列。定义三个随机数发生器:以上三式中均需要设定一初始值,这三个初始值一般称为种子。产生的三个序列的周期分别是:3026、3030、323。将这三个序列组合相加即可得到一种周期更大的均匀分布随机序列:1.2. 逆变换发产生ayigh分布随机变量逆变换法的基本思想如图1.所示,条件

2、是产生的随机变量的分布函数具有闭合体现式。图1.1 将一种不有关均匀分布的随机序列U映射到一种具有概率分布函数Fx()的不有关序列随机序列Rayleigh分布的分布函数:根据上面的逆变换措施有:因此,根据上式即可将均匀分布的随机变量映射为Raylegh分布的随机变量。1.2 根据ayigh分布随机变量产生aui分布随机变量基于Rayleigh随机变量,可以以便的产生Guian分布随机变量。关系如下:或者其中u1和u2分别是两个()之间均匀分布的随机变量,产生的X和Y均为高斯随机变量。1.实验内容根据实验原理部分,完毕如下实验任务。任务一:采用llmann-ill算法产生1000个均匀分布的随机

3、变量,根据两组种子做出随机序列的直方图(命令hist),两组种子自行设定。任务:使用逆变换法产生其他分布的随机变量(Regh)设定siga2为0.5、1和2,分别做出ayleigh随机变量序列的直方图,观测图形。任务3:通过Ryleigh分布随机变量产生asia分布随机变量,设定igma2为产生原则正态分布的随机变量,计算其方差并做直方图。变化iga2值观测直方图的变化。4 实验成果与分析任务一:均匀分布两组直方图如下 由上图可看出,产生的随机序列满足(1)均匀分布。任务二:ayligh分布直方图 由这三张图可看出,图像大体满足瑞利分布,且方差不同,瑞利分布的横坐标不同。方差越大,图像在横坐标

4、轴上的跨度越大任务三:通过瑞利分布随机变量产生高斯随机分布变量,方差为1计算其方差得:var =1.0033;ay 1.0079与所设定的sia2的值相接近。实验二:QS系统仿真2.1 实验目的掌握简朴调制措施的基带仿真实现,以及AWGN信道和Rayigh平坦衰落信道的建模,并完毕在这两种信道下的误码率仿真。2. 实验原理QPSK发射信号的等效基带格式和星座图Sk= A(cosk+jsin)其中A为信号幅度,k为调制相位,取值范畴为(/4,3/4,5/4,74),比特与相位之间的映射关系如图.1所示。 图1.2 QPSK、8PS、6QAM信号星座图23 实验内容任务:根据参照教材第一章的BSK

5、示例,采用实验一产生随机数的措施重新改写程序,并仿真的BR成果,将成果与示例仿真成果进行比较。(提示:重要修改的内容有比特的产生、AWG噪声的产生,即只要波及需要随机数的地方均改用实验一中的措施得到)。任务2:参照BPS程序,搭建QSK、8PS、1AM的基带仿真程序,仿真在AGN信道和Rayligh平坦衰落信道下的误码率性能,比较它们的误比特率和带宽效率,解释它们误码率性能差别的因素。 2.4 实验成果与分析任务一:用实验一的措施产生的随机数和用matlab自带函数产生的随机数通过BPK通信系统仿真的BR成果的比较。 如图,对这两种措施产生的随机数进行PSK仿真,其误码率几乎一致。任务二:BP

6、SK、QPSK、8K、1QA在AW信道下的仿真:以上四图分别是BP、QPS、8PSK、16QAM在伪随机数下GN信道中的仿真曲线,可见其成果与理论曲线几乎重叠,这是在满足大数定理下的仿真成果。BSK、QP、8SK、16QAM在Raylih信道下的仿真曲线:可见各个调制在AWGN和ayleig信道下的仿真成果几乎一致。接下来为节省仿真时间,在比较她们之间的性能差别将直接运用理论值曲线进行比较。P、QPS、8S、16M仿真在AWGN信道下的误码率性能比较。如上图所示,在相似信噪比下,BPS和QPK的误码率性能最佳,8SK 次之,QAM最差,8PSK和QAM的误码率性能大体在同一数量级。但是从带宽效

7、率看,QAM的带宽效率最高为4,8PK的带宽效率为3,QPK为2。阐明在相似信噪比下,带宽效率和误码率是一对矛盾互补的,它们分别相应着通信系统的有效性和可靠性。P、8PSK、6QAM在Raylih衰落信道下的误码率性能,并比较它们的比特率。如上图可看出,在Ryleih平坦衰落信道下P、QPSK和8P的性能较在AWGN信道下有较大的减少,要得到相似的误码率,aeih信道下要使用比AWGN信道下更大的信噪比。在相似信噪比下,QPS的误码率会比8PSK小,但小的不是诸多,而8PSK的带宽效率比QPK高,因此在Raylih平坦衰落信道下,采用8SK调制比PSK更好。实验三:直接序列扩频抗SI研究3.1

8、 实验目的掌握直接序列扩频技术(DSS)原理及基带仿真实现,理解扩频码设计对直接序列扩频抗多径干扰的影响。.2实验原理定义:扩展频谱技术一般是指用比信号带宽宽得多的频带宽度来传播信息的技术。直接序列扩频就是用比信息速率高诸多倍的伪随机噪声码(P)与信号相乘来达到扩展信号的带宽。上图是直接序列扩频的系统框图,从图可以看到,与老式窄带系统相比重要引入了扩频和解扩过程(通过扩频码实现),广义来说可以把扩频解扩也堪称一种调制/解调。通过扩频码的作用窄带信号变成了宽带信号。因此,扩频系统具有良好的抗窄带干扰和抗多径(IS)干扰的能力。下图展示了DSSS系统抗窄带干扰的原理,其中S(f)是调制信号的频谱,

9、通过扩频进入接受端的信号频谱为S(f)*Sc(f),由于扩频码具有宽频特性,因此,信号带宽被展宽,如图.3(b)所示,I()表达窄带干扰的频谱,其幅度超过有用信号,但通过解扩后,如图1.()所示,由于扩频码的有关性,调制信号的功率得到恢复,而干扰信号的频谱被扩散,达到了抗窄带干扰的效果。类似的由于扩频码的自有关特性,DSSS系统尚有有效的抗IS干扰,其频域原理如图3.3所示,其中H(f)ejf表达IS信道的频域传递函数。在直接序列扩频系统中,其扩频码的设计是整个系统的核心,扩频码的选择规定具有好的互有关性和自有关性,即要能有效的抗多顾客干扰和抗IS干扰。为了抗多顾客干扰,需要尽量选择互相正交的

10、扩频码,为了抗I干扰,需要扩频码的自有关特性尽量满足一定的特性。常用的扩频码序列有m序列、Gole序列等等。接受机可采用相干接受机、RAKE接受机。33 实验内容根据DSSS技术原理搭建仿真系统,并完毕下面的任务。任务一:参照背面提供的程序,采用序列替代程序中的随机序列作为扩频码,仿真其性能,完毕与随机序列扩频性能之间的比较;任务二:在IS信道下,研究m序列与oden序列抗ISI的性能。.4 实验成果与分析任务一:比较序列与随机序列的扩频性能高斯信道下采用序列扩频和采用随机序列扩频,信噪比相似时,它们的误码率是大体也是相似的。阐明在无码间串扰的信道下m序列扩频与一般随机序列的性能没有明显差别。

11、任务二:在S信道下,m序列与gole序列抗ISI性能比较。如上图所示,在I信道下,采用m序列和glden序列扩频都可以减少通信系统的误码率。但是glden序列扩频的性能明显优于m序列的性能。m序列需要在足够大信噪比下才干得到满意的误码率。4实验小结4.实验一实验小结在通信系统中的多种信号以及噪声、信道衰落都可以看作相应的随机过程,通信系统仿真就是要通过计算机产生多种随机信号,并根据通信原理对这些随机信号进行相应的解决,获取盼望的成果。这次的实验中,我掌握了Wicman-Hll算法,并运用此算法产生的均匀分布的随机变量变换得到了Rayleg分布的随机变量,以及Gussan分布的随机变量,为后续实

12、验奠定了基本。4实验二实验小结在本次实验中,我运用上一种实验一产生的伪随机数,对BPSK、Q、8PSK和16AM通信系统进行了仿真,并且得到了和理论曲线一致的仿真曲线。在实验过程中的第一种问题:我一开始采用1000个随机数作为信号源,发现仿真的成果与理论相距甚远。后来通过度析,明白在误码率达到10()1(-5)时,仿真的成果在满足大数定理的状况下即错误个数尽量的大,实验数据至少要10(7)数量级。因此后来的实验中,我都采用另一种仿真模式,即设定错误限,在每次达到错误限之前始终产生伪随机源和伪随机噪声,直达到到大数定理,才完毕仿真。通过设定错误限来控制仿真的曲线稳定性。最后得到几乎与理论曲线一致

13、的仿真曲线。在实验过程中的第二个问题:在进行仿真的过程中,我发现6QAM的仿真曲线与理论曲线不一致,虽然仿真曲线和理论曲线在数量级上一致,但仿真曲线的误码率总是高于理论曲线,并与其几乎平行。这与其她的仿真中仿真曲线几乎与理论曲线重叠的现象不一致,让我很费解。后来分析,觉得这种现象产生的因素是,16Q的星座图不是最佳的星座图,在译码过程中,产生错误时,译码成果没有最小限度的减小错误的比特,也就是星座图上相邻两个码点距离过大。通过修改星座图,我发现仿真曲线与理论曲线又一致了,下图是我修改后的星座图。所有相邻的码字距离皆为1。这样能最小化错误的比特数目。43实验三实验小结这个实验中,我又重新上网搜索

14、了m序列和golden序列的概念,并通过网上的某些描述原理,产生了两组m序列和olden序列作为扩频码,完毕了实验的仿真。通过修改实验书上的代码,我对某些mtla矩阵实验平台上工具又有了进一步的理解。例如II信道的建模,可以直接通过卷积实现,并且实验书上的例程是运用错误限来控制仿真数据尽量的满足大数定理。这也给了我诸多的启发。虽然实验中的某些原理不是很清晰,但是让我有了总体的把握,并加深了我对通信系统的理解。附录:代码实验一:ab1.m; lear al;%ab1的实验一%种子设定(1)=22;y(1)=21;(1)=23;(1)=mod(x(1)/30269+y(1)037+z(1)0323),1);%随机数发生器or i2:100 x(i)od(171*(i-),30269); (i)m(17*y(i-),0307); ()=mod(172z(i-1),332); u(i)=od((x(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