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的老师下课后让你满腹狐疑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486079256 上传时间:2023-10-06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6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聪明的老师下课后让你满腹狐疑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聪明的老师下课后让你满腹狐疑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聪明的老师下课后让你满腹狐疑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聪明的老师下课后让你满腹狐疑》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聪明的老师下课后让你满腹狐疑(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吴非:聪明的老师下课后让你满腹狐疑 2014-11-11 中国教育报 感谢您关注中国教育报官方微信!如果您尚未关注,请点击标题下方的“中国教育报”关注一回,学校搞“拜师仪式”,我收下鲜花,对青年教师说,不要信什么“师徒制”、“导师制”,虽然不敢说是糊弄人的,但最终多流于形式;我不愿扫大家的兴,但我得告诉你:体制兴这一套,也是随俗应景;真想学点什么,只能靠自己;有点时间不必到处听课,或是寸步不离地跟一个老师听上两三年,你是教师,不是“粉丝”,也不是谁谁的门徒,要立足于自学,渐渐地“会学”;跟老教师学,未必每天去听他的课,比较有用的,是观察他业余时间做些什么,别人玩乐时他在做什么,大家一窝蜂去做时

2、他又在想什么,慢慢地,你就明白了。我说这样的话,究竟有多大的用,青年能否听得进,我没数。我也常用类似的话劝告学生,无论如何,要多动脑筋,不要盲目跟风,不要迷信老师。大家每天坐在教室里,虽然因材施教,但教师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是一样的,为什么对同一学科的同一知识,同学们的理解会出现那么大的差距?课前课后你们是怎样度过的?对课前预习的理解,差距很大,直到高中毕业,仍然有很多学生不明白为什么要“预习”(同样,他们也不明白为什么有人几乎不用预习),也没有分析过自己的预习状态。不善于思考,也就不会学习。有些学生非常勤奋,每天用大量时间接受各种“训练”,如果老师没有布置作业,他就不知道应当去做什么;他常能

3、在考试中考出一个比较高的分数,但很快也能把这知识忘得一干二净,大起大落,波动大。他们把考试当作比武,志在必胜。有些学校特别看重考试,教室里贴满励志标语,一副不成功即成仁、血战在即壮志难酬的鬼样子。你很难想象那是教室,以为是“战场”、“阵地”。在那里,学习不是为了获取智慧,提高思维品质,而只是为了比武较量。有所学校的老师吹嘘数学“复习过万题,题型全记清”,和1964 年各行各业“大比武”背诵电话号码一样。可是,“记忆力强”与“聪明”不是一回事。从时下教育评价的表达语言观察,一些学生、老师和校长对教师教学的理解可能不太准确,他们认准并停留在“传道授业解惑”上,始终没有赋予其正确的内涵。最令我迷惑的

4、,是很多教师无视学生思维品质成长的需要,仍然把自己当作课堂上“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人”。我在从教之初也有过这种误识, 但我很快就发现,即使我是个有智慧的人,我的“教”,远不如让学生能“主动地学”,因为是他在接受教育,我的工作首先是为了让他获得发展,他不是任凭我雕琢的玉石或木头,他是有灵性的人,我的任务就是“启思导疑”,让他“敢想会想”。如果他们能发现并提出问题,能像我这样终日而思,寻寻觅觅,一定比我来讲述要有价值。当年,学生评说我的课让他“一切迎刃而解”,“有如醍醐灌顶”,“总能让我豁然开朗”,我暗感欣慰,觉得没有白干。然而很快就发现,学生并没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变得聪明,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总

5、是没完没了地问,问那些“不是问题的问题”离开了老师,离开了教室,他们茫然不知所措。其实他们仍然没有真正地“思”,他们仍然不会学。胡适和鲁迅都是了不起的教师,曾有人论胡适,说他像个惊叹号,善于激励青年,而鲁迅像个大问号,总是推说不知道怎么办,逼使青年去冥思苦想。青年要奉鲁迅为导师,鲁迅则从不接受,总是主张让青年自己去思考,有些言论甚至矫枉过正。有智慧的教师在课堂上会关注启发学生自主思维,引导他们关注事物以发现问题,而不仅仅是“解决难题”。如果学生的思维止于教师的“传授知识”,止于教师的“传道”,他的“惑”(或者是教科书上的问题)能为教师所“解”,上课时教师提出的问题他在下课时什么都明白了,如果认

6、为这就是“学习”,未免肤浅。一节课,上得学生心旷神怡,上得学生如沐春风,让学生如醉如痴,渴望着下一次课,等等,都是很好的教学状态。然而,在当今,我常常想的是,怎样才能让他们在下课时“满腹狐疑”,“满脸困惑”,而且我不想“告诉”,即使时间充裕。如果他在教师的启发下,发现了更多的问题,而且产生了更多的疑问,这些疑问让他着迷,让他预感到虽然困难重重,但前方有无穷的趣味,值得冒险,他下课后并不感到轻松,他的潜能被激发出来了,这可能才是比较有意思的课。学生在课后产生了一些疑问,这些疑问令他好奇,他不得不用一些时间自行探究,找寻可能的答案,筛选信息,推理猜测,做出大致判断,并渴望去和同学交流细节,这是有用的“教”。影迷们常有这样的经验:一部电影扣人心弦,看了一遍有些摸不着门,饶有兴味地看了两三遍,想弄清故事的来龙去脉,并着急地和他人讨论,最后发现每个细节都无比精致,富有意味,这种作品,有可能被称作“经典”。经历了一些冒险式的学习,有些东西才能长久地留存在记忆中,时不时地在起作用,即所谓的经验与方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