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大学士孔颖达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485520412 上传时间:2022-08-10 格式:DOC 页数:30 大小:6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唐代大学士孔颖达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唐代大学士孔颖达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唐代大学士孔颖达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唐代大学士孔颖达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唐代大学士孔颖达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唐代大学士孔颖达》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唐代大学士孔颖达(3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中国衡水介绍唐代大学士孔颖达唐代大学士孔颖达2005-7-3唐代大学士孔颖达与五经正义肖新祺河北省衡水县原县城西北四里许马家庄,村外有一座店代大学士孔颖达虚墓,故此 又名孔贤庄。孔氏之遗体陪葬太宗昭陵(在陕西省西安)。孔颖达,字仲达,河北衡水县人。生于南朝陈太建六年甲午(公元 574 年 ),卒于唐贞观而书二年戊申 (公元 648 年) 。幼年聪敏,八岁入学,日诵千余言,隋末大业初,举 明经高第,任河内郡 (今河南沁阳 )博士。入唐后累官国子司业、国子监祭洒等职,其传 记详见刘晌旧唐书列传卷第廿一。共学识淹贯南北,拔萃出类,传极今古,尤通经 学,对易、书、诗、礼记、春秋左传考其前代之文,采

2、众家之善,随经析 理,去短从长,用功廿四、五年。在唐贞观中奉勒撰五经正义一百八十卷。自明以 来。刻十三经注疏 列于正经正注, 是为经学之正统, 在北宋初端拱元年 (988)校勘五 经正义,秦爽等曾奏请上表雕板,但宋刻诸经流传至今,存者寥寥。2、中华五千年网介绍孔颖达孔颖达(574648),字冲远、仲达,冀州衡水(今河北衡水市)人。隋唐间儒家学 者,经学家。孔颖达出身官宦人家, 自幼受到传统的儒学教育, 曾从时之名儒刘焯问学, 以精 通五经称于世,对南北朝经学之 南学、 北学均有颇深造诣。尤明左传、 郑玄注尚书、毛诗、礼记和王弼注易,兼善历算、能属文。隋 炀帝大业 605 618)初年,举明经高

3、第,授河内郡博士。隋炀帝时,召诸儒官于 东都互相讨论学问,孔颖达水平最高,因此险遭妒嫉者暗杀。隋末农民起义时, 避居虎牢。 入唐后, 被李世民聘为秦王府文学馆学士, 成为李世民智囊团中重要 人物,是著名的 十八学士 之一。历任国子博士、国子司业、国子祭酒等职。曾 助魏征撰写隋书,参与修订 五礼 。唐朝统一天下之后, 文治成了当务之急。 锐意经术 的唐太宗,有鉴于儒 经文字多有异同, 经义师说多门且繁杂而歧见纷出, 颇不利于政治上的一统。 乃 命颜师古统一经典文字,成 五经定本 。此时,孔颖达已升迁国子监祭酒,总管 六学训导之政令, 唐太宗便命孔颖达来主持统一经典章句的义疏。 孔颖达与马 嘉运、

4、颜师古、杨士勋、贾公彦、司马才、王德韶、朱长才朱子奢等多人,参酌 南北经义之歧见,以南学为主,成五经义赞。对五经义赞之名,唐太宗 不太满意,于是下诏改为五经正义,并将它交付国子监,作为试用教材。其 卷数记载颇不一致,贞观政要和引日唐书孔颖达传作一百八十卷,旧唐书儒学传和册府元龟作一百七十卷,今一般从前者。所谓 正义,即 对五经传注作疏解, 其体例大体上是一致的。 先用正义曰标目,以总括章节经 文义旨,然后各随经文解释,以阐发义理。再用 注某某, 注某某至某某 等标 志,对注文进行具体的诠释。在诠释经注的同时,或辨章句异同,或解释词语, 或考证名物礼制,或讲明语法修辞等等。这样,综合古今,考订异

5、说,定于 - 尊, 以其义旨符合唐王朝的封建统治需要。 五经正义所取注疏是: 周易正义 十四卷:主王弼注,其中系辞取晋人韩康伯注;尚书正义二十卷:主孔安国传 (即伪孔传 ) ; 毛诗正义四十卷:主毛公传、郑玄笺; 礼记正义七十卷:主郑玄注; 春秋左传正义三十六卷:主杜预集注。孔颖达等奉敕编撰的五经正义,是用颜师古的 五经定本为底本,以 览古人之传记,质近代之异同,存其是而去其非,削其繁而增其简 ( 尚书正义 序 )为原则,采用了传统经学 (即汉学)的训诂、注释、义疏等方法,将汉、魏 以来的诸家经说加以系统的整理,并编撰成书。其长处在于克服了以前 师说多 门的弊病,能够达到统一的目的;而其缺点也

6、是很明显的,那就是疏文杂出众 手,彼此间颇多相异之处,因此仍然显得比较繁杂。贞观十四年 (640) ,参与编撰义疏的太学博士马嘉运, 以颖达所撰正义 颇多繁杂,每掎摭之,诸儒亦称为允当(日唐书马嘉运传)。于是,唐太 宗下诏更令详定 。但次年孔颖达退休, 无法再主持修订工作了。 贞观二十二年 (648) 孔颖达病逝。终贞观之世,五经正义的修订未能完成。至唐高宗永徽 二年 (651) ,下诏儒臣继续重修。永徽四年 (653) 三月,书成,仍以孔颖达署名, 正式颁行天下,作为钦定的全国性的教科书。 五经正义的颁行,一扫了东汉 以来纷纭矛盾的儒经师说。如今古文学之争、郑王学之争、南北学之争等,这些 各

7、是其是的学术宗派从此失势, 它们之间的争论也就不劝自息, 经学的汉学系统 至唐初而得以统一。这可以说是大大有助于统治思想划一的举措。 有唐一代,五 经正义以五种单行本,分别流传于世,且五种正义与它们所依据的注本也 是分开的。此后一直沿至宋代,明经科取士,试题与经义皆以此为标准。南宋合 刻十三经注疏时,才开始把五经正义及旧注汇合一起。今通行本的十 三经注疏中之五经疏,即取之孔颖达的五经正义,因此,五经正义 对中国封建社会后半期的思想学术和文化,具有极其重大的影响。3、百度百科介绍孔颖达孔颖达-盛世鸿儒 (574 684)儒学经过汉晋南北朝的发展演变,家法各异,流派众多。在汉代有今 文古文之争,家

8、法师法之别。东汉末,郑玄企图统一今古,建立兼包 并采的“郑学”体系。三国两晋, 王肃创立“王学”,起而与郑学为 敌。南北朝时期,随着政治的分离,而有南学与北学的纷争。至于儒 学内部群经异说,诸师异论,更不下数十百千。纷纷攘攘,至有互为 水火之势。五经越解越暗,圣学越讲越糊涂,十分不利于儒学的经世 致用和发扬光大。在中国历史上,继承汉学风格,完成解决儒学内部 不同流派和不同风格之争,巩固儒学壁垒这一统一工程的巨匠, 便是 唐初大儒一一孔颖达。是他编订 五经正义,排除经学内部的家法 师说等门户之见,于众学中择优而定一尊,广采以备博览,从而结束 了自西汉以来的各种纷争;是他摒弃南学与北学的地域偏见,

9、兼容百 氏,融合南北,将西汉以来的经学成果尽行保存,使前师之说不致泯 灭,后代学者有所钻仰;也由于他的五经正义被唐王朝颁为经学 的标准解释,从而完成了中国经学史上从纷争到统一的演变过程。孔颖这就是这样一个对中国经学具有总结和统一之功的大经学家。、彬彬士投师刘焯 翩翩郎舌战群儒 孔颖达,字冲远,冀州衡水(今属河北)人。新旧唐书俱有传。 北周武帝建德六年( 574 )生于一个世代书香的仕宦之家。曾祖名灵 龟,官拜北魏国子博士;祖父名硕,为北魏南台治书侍御史。他为官 正直,头戴饰懈豸(神羊)的法官帽子, 威重严明,“权豪为之屏踪”, “风俗以之肃清”。父名安,北齐青州法曹参军,执法也公公平平, 志在

10、宽简。这确实是一个有地位、有名声的富贵之家。但与南北朝的 膏粱世胄不学无术异趣, 孔颖达并无半点纨绔子弟的习气, 也不希冀 凭藉父辈的门前步入官场。 孔颖达的幼年时代正是南北朝对峙时期。 他出生于北周时期,政教清明,局势稳定。一些较开明和有远见的士 大夫,在魏晋以来门资恩荫的惊梦之余,开始重视教育。如当时自南 朝进入北朝的名士名宦颜之推,即告诫子孙: “积财千万,不如薄技 在身。技之易习而可贵者无过读书也。 ”仕宦之族,缙绅之家,相率 督课子孙,教以儒业。于是,在这个少数民族建立的国度里,居然儒 雅重文之风, 不让衣冠文物荟萃的江南王朝。 孔颖达出身于有文化教 养的家庭, 又赶上这样一个重教育

11、兴文化的时代, 可谓兼得天时与地 利。他聪明颖悟,自幼便耳濡目染以礼乐为特征的儒家文化。 公元 581 年,孔颖达 8 岁,北周外戚、权臣杨坚取代北周,建立隋 朝,是为文帝。隋文帝初年颇重儒术, “超抉奇隽,厚赏诸儒” ,自京 师达于四方,大兴学校,广置生徒。 “齐鲁赵魏,学者尤多,负笈追 师,不远千里, 讲诵之声,道路不绝”,被史书称为:“中州儒雅之盛, 自汉魏以来,一时而已! ”孔颖达也在这个时候走上了正规学习的轨 道。史称他“八岁就学,日诵千余言” ,悟性特佳。还在少年时代, 孔颖这便明悉了服虔所注左氏传 ,郑玄所注尚书、礼记、所 笺毛诗,王弼注周易;于儒经之外,还旁及诸子,兼善历算之

12、学;更长于属文,彬彬焉俨然一少年老成之儒士矣! 少年时代,孔 颖达曾师从当代大儒刘焯为学。刘焯字士元,信都昌亭人,与孔颖达 同郡。刘焯聪敏沈深,学通五经及诸家注解,并对九章算术 、周 髀算经以及天文推步,测量山海之术,有精到的研究,著作有五 经述议,见解独到,多所创见。论者以为数百年以来,博学通儒, 没有比他更好的了。与当时另一位博学宏儒刘炫,同称“二刘” 。当 时儒学南北分裂,经籍散亡,学者求师无门,一些精通汉师家法的老 师宿儒,如徐道明、熊安生之徒,早已谢世,于是, “二刘”便出类 拔萃,秀出其间,遂为后生钻仰之名师。 “天下名儒后进,质疑受业, 不远千里而至者,不可胜数” (隋书 ?儒林

13、传)孔颖达就是这千里负 笈的佼佼者。但是,刘焯性情孤傲,怀抱不广,不仅吝于财货,责求 束修,而且恃才傲物,凌辱诸生。孔颖达初来,很受刘焯轻视,并不 以礼相待。但一经颖达向他执经问难、 发表意见,刘焯见其答难问对, 出人意表,能发人之所未发,乃翻然改容,刮目相看。孔颖达在名师 门下兢兢事学,虚心求教, 在从前所学的诸经注解外,百丈竿头更进 一尺,左传于服注外又通社预集解, 尚书于郑注外再通孔安国 传(即伪孔传),为后来他胜任五经正义的编纂工作垫下了丰厚 的学植。学成业就,刘焯欲留颖达同馆共授,切磋学问,颖达谢绝了 明师的好意,满载而归,下帷教授。其时他仅 20 余岁。公元 605 年,隋炀帝杨广

14、即位,改元大业。隋文帝晚年“不悦儒术, 专尚刑名” (同上),关闭天下学校,唯留中央国子学一所,生员72 人,于是欣欣向荣的儒教事业,一朝又复归萎缩。炀帝即位后, 为了笼络人心,粉饰太平,又兼生性喜爱文学经籍,于是再开学校, 重兴儒业,“征辟儒生,远近毕至”(隋书?儒林传)。孔颖达应时而 出,应举明经,对策高第,授任河内郡学博士。大业年间,隋炀帝广 征天下宿儒,集中于洛阳,由门下省主持,仿当年汉宣帝石渠议经、 汉章帝白虎论礼之故事, 下令在洛阳举行大规模的儒学讨论大会。 孔 颖达以明经高第参加了这一盛会。 为响应皇帝明诏, 经明行修之士、 方步矩领之徒,从四面八方云集洛阳,以文会友,研经讨古,

15、为统一 的隋朝政权添上教化大兴的浓墨重彩。 时承文帝废学之后, 老师宿儒, 若陆德明、鲁世达、刘焯、刘炫之徒,都应时而出,登坛执经,各穷 悬河之辩;论难问对,共研先圣之理。孔颖达少年老成,英才秀发, 斩关夺将,舌战群儒。门下省纳言(侍中)杨达评第高下,以颖达为 最,奏之皇帝。炀帝以孔颖达为太学助教,陆德明为国子助教。其时 颖达年方 32 岁,是应诏诸儒最年少的大师。 被他击败的 “先辈宿儒” 都心怀羞耻,愤愤不平,暗中派遣刺客欲加害颖达,幸得礼部尚书、 爱才思贤的杨玄感出面保护, 将孔颖达藏于府中, 才使少年才子幸免 于难。孔颖达凭着自己的渊博学识终于进入国家中央的教育和学术机 构,在更好的环境、更高的层次上进行经学研究工作。 二、十八学士登瀛州 五经正义传典型 隋末天下大乱,孔颖达避难于虎牢(在今河南荥阳) 。李渊建国,海 内一统。李世民因创业征战之功,特授天策上将、领司徒、封秦王 他悦礼敦诗,爱才若渴,开府治事,形同小朝廷。武德四年( 621 ), 李世民在解鞍歇马之后,爱尚儒教,属意文学,特设文学馆,招揽天 下文士,为治国平天下储备人才。文学馆位于宫城之西,地静景幽, 无车马之喧;典籍充栋,有兰台之盛。这年十月,孔颖达等 18 人同 日被授为文学馆学士,号称“十八学士” 。十八学士都是当时经学通 明、文彩飞扬的优秀人物, 杜如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