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485398288 上传时间:2022-10-21 格式:DOC 页数:1 大小:1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_第1页
第1页 / 共1页
亲,该文档总共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好之者不如乐之者(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龙源期刊网http:/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作者:刘红杨九俊来源:江西教育管理版2008年第06期思想溯源:孔子的教育思想中,将“学习”放在了极其重要的位置,有许多精辟的论述,直抵教育的核心。在学习心理方面,孔子提出了关于学习的三种不同心理境界,“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知之、好之、乐之,想学、好学、乐学,说明学习与情感、态度、意志有密切的关系,惟有“乐学”才是最高的学习境界,才可以产生最大的学习内驱力。在学习方式上,孔子倡导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礼记中庸),将学习分为内在联系的五个阶段。其中“博学”、“审问”属于“学”的过程,“慎思”、“明辨”

2、是“思”的过程,“笃行”则是“习”和“行”的过程,强调的是要广泛地学习,并对所学加以怀疑,仔细地考察、分析、辨别,最后努力践行所学,学有所用。这样的学习,实则是以问题为学习的起点,学生亲历“审问(发现问题)”、“明辨(分析问题)”、“笃行(解决问题)”的过程,使新课程探究性学习的亮点更彰显民族文化的品质。在教学方法上,孔子创立了人性差异的观念,以“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作为教育实践的指南,并进而提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主张根据学生的特点水平,“因材施教”。孔子强调“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隅三,则不复也”,其启发式教学的精神则充分凸显了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就是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习

3、的主动权真正交给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教师通过有目的地引导和及时地启发,发展学生的思维,促进主动学习。在学习修养方面,孔子认为这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惟有不断地学习,“学如不及,犹恐失之”,并且自省自克、见贤思齐,“吾日三省吾身”、“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这样才能通过自我努力达到完美的境界。孔子从自身学习经历中概括出的朴素的终身教育思想,不仅体现了“学而不厌”的精神,蕴涵了现代教育的先进理念。也指导着素质教育背景下,提升教师的教育智慧,形成基于民族文化的教师专业成长方式。校本实践:梁小磊。站在娇小的刘老师跟前,胖墩墩的大男孩,居然眼圈红了。“贪玩,调皮,不要读书,不求上进”,这是一年前五(3)班任课教师对梁小磊的评价。“他是我们班的差生,考试要倒过来数”,他的同伴们总是这样不屑地提起他。可刘老师相信,自己可以也必须让梁小磊爱上学习,主动、快乐地学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