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学困生形成的原因及转化对策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479870825 上传时间:2024-02-08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学困生形成的原因及转化对策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小学学困生形成的原因及转化对策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小学学困生形成的原因及转化对策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小学学困生形成的原因及转化对策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小学学困生形成的原因及转化对策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学学困生形成的原因及转化对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学困生形成的原因及转化对策(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小学学困生形成的原因及转化对策 在各个学校,各个班级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学困生,我校更是不例外,长期以来,学困生教育一直是小学教育中一个普遍而又严重的问题,常常困扰着教师,甚至让一些年轻教师感到束手无策。学困生,简言之就是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他们中的绝大多数既不属于生理残疾学生,又不属于智障学生,但就是难以适应正常教育环境,跟不上常规教学进度,也无法从学校一般的教育方法中获取相应的知识,他们的学业成绩显著低于普通学生,给班级的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带来了较大的压力。我根据自己这几年的教育实践观察,发现学困生多数是相对的,绝对的学困生是很少的。学困生现象长期存在着,其转化工作也上是长期的。所以对小学学困

2、生进行正确分析研究,寻找学习困难的原因,对症下药,是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培养必不可少的环节,是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更多、更好的建设人才的必然要求。 首先,学困生注意力不集中,思维肤浅,独立思考能力差。无论是听课还是作业,注意力都很难做到集中和稳定,总是分心走神,东张西望,想入非非,三心二意,神志恍惚,或者做各种无意义的小动作,有时,就会很快分散注意。有个学生自己回忆说,他除了看电视和玩迷藏以外,从来没有一心一意的做过一件事。对他们感到比较难学的讨厌的功课,很少去独立思考、独立钻研,表现出偷懒取巧,不愿意多动脑筋,有时自己做的作业偶然对了,也会不相信自己把正确的答案改错,但在他们特别

3、感兴趣的活动中,往往表现的非常有主张,很有办法。由于学困生的认识比较肤浅,思维缺乏深度,往往只注意到事物的表面,对于牵涉整体与部分、因与果、抽象与具体、现象与本质的内容就束手无策,无可奈何。 其次,学困生兴趣不稳定,学习动机比较被动消极。上课时,只对教师讲的故事或生动的描述有兴趣,而老师富有逻辑性的讲述则无动于衷,兴趣索然;看电视时,容易对个别事物衣着神态、反面任务的形象产生浓厚的兴趣,即使对自己产生兴趣的事物或爱好的活动,也总是热一阵子,新鲜味儿一过,就冷下来了,缺乏克服困难的勇气。他们迫于家长要求和学校压力,不得不上学,不明白上学有什么具体意义,只是同龄的伙伴都去上学,自己当然也要上学,上

4、学本身就成了目的,只是要求能在学校混几年,混一天算一天,混一年算一年,等年龄大了再说;为了应付老师,想法设法逃避老师批评,甚至不惜弄虚作假,作业经常抄袭、最怕提问检查,尽量回避老师,学习成绩长期不及格,最终老师、家长、学生本人失去信心,陷于放任自流。所以他们的思想长期处于浑浑噩噩的状态,上课昏昏欲睡,或神志恍惚,反应迟钝,下课却像过节一样,精神焕发、生动活泼。另外,学困生有一个十分自卑的感情世界。在学困生的内心世界里有一个敏感的角落-自尊心。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成人意识逐渐增强,独立性要求不断增长,特别是独生子女长期在家庭为王称霸的特殊地位,使其在心理上具有强烈的自尊心,希望得到老师、同学的理解

5、和信任。学困生长期得不到老师和家长的关心和爱护,反而要承受训斥、嘲讽、体罚等精神压力或肉体痛苦,这种强烈的反差,形成一种十分突出的自卑心理,常常认为自己不是读书的料,反正被人看不起,逐步发展成为自卑-惰性-厌学-逃学。或磨课堂,混考试,或拒交作业,抄袭作业,或迟到、早退、旷课、逃学;他们的情绪十分消沉,对现实的态度冷淡,在感情的倾向上,学困生普遍缺乏同龄人所共有的纯真活泼的情感。这种自卑情绪一旦产生,就会成为一种心理障碍,继续发展下去,就会表现出公开对抗,存心捣乱,损毁公物,违反纪律,嫉妒、嘲讽、打击优秀学生等破坏行为、甚至与本班和其他班、校外的学困生相互接近,相互安慰、同情、结成同伙,如果不

6、及时引导,就可能发展到犯罪的程度。同时,在家里他们对家长采取疏远的态度,隐瞒学习成绩,说谎,伪造成绩欺骗家长,避免责罚,家长如果没有警觉性,极易被他们哄骗。总之,以上这些品质方面的特征,并不是在同一个学困生身上同时表现出来,但他们却反应了学困生的某些共性。 国内外的研究资料表明,学困生的成因是多方面的,笔者主要从社会、家庭、学校、学生自身诸方面加以阐述,现分析如下: 首先,社会环境的影响。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发展,社会上的各种不正之风,资产阶级腐朽思想的侵蚀,一些不健康文艺作品的毒害,也随之而来。如各种电子游戏厅、网吧的开放,各种文化垃圾的存在,毒害着人们特别是青少年的心灵;再加上人与人之间不正

7、常的交往关系等,都对学生的心灵产生着消极影响,埋下了不爱学习的祸根。 其次,社会对“人才”的评价和选拔标准的影响。高考指挥棒要求学生必须达到一定的考试分数才能进一步深造;教师的业绩,学校质量的评价,均要拿学生考分来衡量;各个部门选用人才都要有相应的文凭;这些无不时刻昭示着学生优等和后进的区别。家庭方面原因 首先,有些家庭教育观念落后,家长对文化知识的重要性缺乏必要的认识。对学校依赖过重,认为教育那是学校的事,作为父母,只要管好孩子的衣食住行就行, 不与子女交流,也不与老师沟通,对孩子学习漠不关心,却很看重成绩,如果孩子成绩不好,则非打即骂,这些家庭家长文化水平一般较底,家庭贫困而忙于生计,无力

8、辅导子女学习,所以把希望完全寄予学校和老师。甚至有多读书,不如早挣钱的思想意识,对子女的学习放任自流。其次, 有些家长管教方式不当。由于目前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是家里的太阳,家长一味地迁就、溺爱,让部分学生只图享乐,不知奋斗,学习上缺乏信心、恒心和进取心;另一部分家长不懂教子之道,只信棒头底下出尖子的古训,孩子为了逃避家长的责罚,学会了说谎,与家长作对,导致成绩下滑。再次,由于父母双方关系不和,造成家庭不和睦,部分学生由于父母争吵甚至离异,缺少家庭温暖,因而无心学业,加上老师的疏忽,学生得不到应有的关心,更感到自己的孤独无助,久而久之,造成内向孤僻,不合群。最后,残缺家庭影响。在学困生中,残缺

9、家庭子女占较高比例,父丧母亡或父母离异,父母一方或双方在外,孩子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看管,家长对孩子的管教作用微乎其微,这些孩子晚上看电视机或上网到深夜,第二天上课无精打采,放学不回家,有的学会了抽烟、喝酒、赌博,这样的学生学习水平很难提高。学校方面的原因 1、教师的教育方法。 教师的教育、教学方法古板,不考虑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不考虑学生的已有基础,没有做到因材施教,使学困生的心理得不到满足,尝试不到成功感,影响了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关调查显示,有42%的学困生认为,教师讲课不生动,满堂灌,教师总是沿用一套刻板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感到压抑。 2、学习遭受搓折后,老师却诸多责骂,使其丧失了学

10、习信心。 学生在学习上屡遭挫折后,他们是很需要得到同情和帮助的,但如果教师缺乏应有的耐心,挖苦、讥讽、责骂他们,必然会使学生怀疑自己的学习能力,几经挫折,失去信心,仅有的一点兴趣也没有了,厌学情绪自然也就趁虚而入了,由学习的困难者很快就变成学习的落后者。时间一长,在他们的意识中就会出现偏离集体的倾向,在行为上就会出现失控的现象,最终发展成具有“粗野情感和脸皮厚性格的人”,甚至会以各种反常的行为与班集体抗衡,少数的学困生就会到社会上寻找自己的地位,这也是发展的必然。 3、某些爱好、特长受到压抑,使其丧失了自我价值的肯定。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兴趣、特长和爱好,学困生也不例外。但是如果班主任因他是学

11、困生,便觉得他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不让他参加一些活动,不让他的特长得到充分的发挥,甚至处处都鄙视他。那么,久而久之,学困生就会犯错地认为自己什么都不行,丧失了对自我价值的肯定,以至逐渐的对个人,对集体完全失去信心,在特定的诱惑面前,甚至会失去理智而无法控制自己,来个“破罐子破摔”,从此一蹶不振。4、学校教育上的偏差和过失。首先,是应试教育的产物,教育为了升学,升学以成绩论英雄,以学生成绩评价学校,评价教师,在这样的教育机制下,就要对学生进行不断的分类、淘汰,致使一些学生丧失了信心;其次,是由于每个学生接受知识的情况不同,致使那些需要时间长的学生,不能达到教学目标要求,时间久了便沦为“学困

12、生”;再加上有的教师急功近利,对学生期望过高,对学生估价往往脱离学生真实情况,致使教育方法不当,对学生态度冷淡无情,或过分讨好学生,不敢严格要求,或对学生亲疏有别,不能一视同仁,过分偏爱成绩好的学生,而忽视其他学生的情感等。甚至造成师生对立,导致了部分“学困生”的产生。 自身原因 首先,有些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被动学习。这种学困生比较普遍,不知为什么而学,缺乏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成绩不好就丧失了学习信心。据调查,有40%的学困生认为学习对将来影响不大,对学习没兴趣,遇到困难就退避,受不了挫折,造成学习困难。有些学生学习态度及习惯方面存在缺陷,如怕苦怕累、懒惰、不肯动手、动脑。其次,性格方面人际关

13、系障碍,如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紧张,影响了学习情绪。最后,还有一部分学生体弱多病,对学习缺乏毅力与信心;另一部分学生智力方面心理机制发育不健全,无法完成学业,我国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一些先天或后天智障者也进入学校学习 。 三、小学学困生转化的对策 (一)让全社会都来关心“学困生” 转化“学困生”不是老师单个人的事,只靠老师孤家寡人孤军奋战,恐怕势单力薄,难以奏效,还要靠家长的配合,社会的配合。社会是一所没有围墙的学校,因此,社会各种媒体及各界人士都要对下一代有高度负责的责任感,自觉遵守道德行为准则,带头净化社会环境,为学困生的教育转化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其次是净化文化市场,要努力为社会提供优

14、秀的精神产品,为广大中小学生成长提供丰富的精神营养品。从重从快惩黄,赌,毒,黑恶势力及腐败分子,根除其滋生的土壤,减少学困生流入社会接触不良习惯、走上犯罪道路的机会。(二)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家庭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社会对青少年的影响,首先是通过家庭而发生作用的,可见家庭环境这一非智力因素对孩子的成长影响是不可低估的。一是使家校联系的各种渠道畅通。比如设立“家校联系本”,每生一册,由班主任、家长每天填写,及时沟通学生在家、在校情况。可邀请家长参加入队仪式、“六一”儿童节、体育运动会等重大活动,组织家长和孩子同台演出、同场比赛,使学校家庭联手培养孩子适应社会活动的能力。也可开展“把礼仪带进校园,把孝敬

15、带回家庭”、“待父母、讲孝敬”等活动,按孩子不同年龄在家里设一两个“家务劳动岗”(如择菜、洗菜、剥葱、扫地、整理床铺等),培养孩子的劳动习惯和生活自理能力。由于家长与学校工作的一致,不少家长渐渐改变了过去对孩子过分溺爱或动辄打骂或放任自流的做法,从“娇生惯养型”转化为“理智型”,从“简单粗暴型”转化为“民主型”,从“放任自流型”转化为“责任型”。使家长与学生勤沟通,多了解,做孩子的知心朋友,多肯定,少指责,表扬的效果远远高于批评。二是让父母真正对孩子起表率作用。家庭是孩子生活的起点,家长是孩子的榜样,孩子要模仿他人,首先要从模仿家长开始的。“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2因此,家长

16、要随时检点自己的言行,以身作则,既重言传又重身教,要注意自己的语言是否文明,举动是否符合道德标准。特别是在生活、劳动中要表现出积极乐观、一丝不苟、坚韧顽强的品质态度。在日常生活中时时处处体现出一个合格父母的风度,不能因为自己文化素质低,生活条件差,而放弃自己思想品质的提高,同样要充实自己、开拓视野、发展自我。现实社会中,有些父母对自己的孩子要求苛刻,不允许他们这样那样,对自己则不注意修养问题,这样的父母何以起表率作用?传说,历史上周文王的母亲在怀孕时就注意自己的道德修养:心不存邪念,眼不见恶色,嘴不说秽语,耳不听淫声,人不干劣行;3后来,培养出一代明君周文王。这是值得后人思索的。三是让父母掌握恰当的教育方法。父母是孩子的第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