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种群数量的变化》说课稿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473010367 上传时间:2023-03-21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26.0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年《种群数量的变化》说课稿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2021年《种群数量的变化》说课稿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2021年《种群数量的变化》说课稿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2021年《种群数量的变化》说课稿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2021年《种群数量的变化》说课稿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1年《种群数量的变化》说课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1年《种群数量的变化》说课稿(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21年种群数量的变化说课稿l=j|=|2021年种群数量的变化说课稿1一、教学背景分析1. 教材学情分析“探究培养液中酵母种群数量的变化”是课程标准明确 提出的活动建议。让学生通过实验体验建构数学模型的过程,体 现了科学与数学的整合,有利于学生深刻理解种群数量的变化, 同时培养学生简约、严密的思维品质,而建构模型及模型的理解 和应用是高中教学的难点之一。通过两轮的教学摸索,在今年对 于本实验的教学有了比较成型的方案,今天与各位教师分享。这个实验常用的方法是称取1克干酵母,加入到10毫升马 铃薯培养液或葡萄糖溶液中,28C连续培养7天。每天定时取 样、计数,最后绘制出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曲线。

2、在教学过程中 我有两点想法:第一,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获得数据、建构模型 的过程中。这样就要大量的取样,多次大量取样会影响培养液 的体积,造成严重的实验误差。第二,在一节课完成计数,避免 利用大量的课余时间去计数,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操作性更强。在保证实验科学性的基础上,我的实验方案如下。在此将必 修3与选修1微生物实验进行整合,这样处理的原因有两点:第 一,解决选修1实验过于集中,学校实验室条件的限制,不好安 排。所以将选修1和必修3的学段打通使用。第二,实验中将选 修1中微生物的内容融入进来,为了让学生体验模型建构的完整 过程。这也体现了北京市一直倡导的整体备课的思想。实验的全过程在一节课很难完

3、成,教学实践中我是这样安排 得,前后共6课时。重点是第五课时,收集数据、建构模型。下 面我简单的阐述这五课时的内容。2. 单元实验教学课时安排第一课时: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方案,完善修正实验方案。 并进行干酵母活化,取1克干酵母加入到100毫升的培养液中, 培养液是教师配置好的。第二课时培养基的配制、讲解灭菌的方法。此实验中将马铃薯培养基 换成合成培养基,因为合成培养基的成分稳定,有利于教师在预 实验过程中对接种量和接种时间的摸索。课下完成培养基的灭菌 和倒平板。第二课时讲解平板划线和稀释涂布法,学生的实验操作是,将活化了 48小时的酵母菌,在固体培养基上进行稀释涂布或划线。目的 是得

4、到单菌落,降低实验误差,这也是进行后续实验的基础。课下完成菌种的扩大培养,具体的操作是:挑取单菌落接种 到50或100毫升的液体培养基中,在摇床上30C、150转/分进 行菌种扩大培养,培养12到24小时。第四课时课堂上学习使用血球计数板。课后实验操作:向8瓶成分、体积相同的培养液中接种等量 的菌种。培养4、8、10、12、14、16、24、32小时,放在4 C 冰箱中保存、备用。第五课时学生对不同培养时间的酵母菌进行计数,处理数据,建构模 型。在预实验过程中有3点体会比较深,现在与大家一起分享。3. 预实验过程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干酵母活化用干酵母发面,半小时就可以了。在这个实验中将活化了2

5、 个小时的酵母菌,在平板上划线,可得不到单菌落。通过大约 10天的摸索,在摇床上培养48小时,才能得到菌落。实验科学性的探索。取等量的菌种分别接种到8瓶成分体积均相同的培养液中。 同时在相同的条件下培养,培养不同的时间,第1瓶培养4小时, 取出放在4。C冰箱中保存、备用。相当于将酵母菌固定4小时 的状态。以后依次固定在8、10、12、14、16、24、32小时的状 态,最后同时计数。从理论上讲菌种来自单菌落,8瓶中培养液 的成分、体积、培养条件都相同,8瓶菌液在相同的时间酵母菌 的数量应该没有显著的差异。可能有人会有这样的疑问:8瓶培 养液是8个种群,这样做科学吗?我也有过这样的疑问,所以我

6、将此方法与常用的实验方法,从一瓶培养液中取样计数,进行了 对照,实验结果,红线是一瓶连续取样的结果,黑线是8瓶同时 取样的结果。两种方法没有显著差异。还请教了首都师范大学专 门研究酵母菌数量变化的教授,并得到肯定。改进后的实验方案,对于每一个培养时间,可以多取样,而 且对后续的实验没有影响,保证了每个同学都能参与实验过程 中。4。C冰箱中保存,可以在一节课完成不同培养时间的计数。接种量和培养时间的摸索为了能够让实验结果形成很好的“S”型曲线,有助于分析 种群数量变化规律的分析。接种量和培养时间是非常关键的。在 预实验过程中,我设置了不同的接种梯度实验,摸索接种量,并 以2小时为间隔进行培养时间

7、的摸索。最后确定了每100毫升培 养液中接种量45微升,培养时间分别是4、8、10、12、14、16、24、32h。为了让实验具有更强的操作性,设计了合理的接种时 间点早7: 00和取样时间点。8瓶的培养时间分别是11:00 (4h)、15:00 (8h)、17:00 (10h)、19:00 (12h)、21:00 (14h)、23:00(16h)、第二 天的 7:00 (24h)、15:00 (32h)。这个实验中收集数据、建构模型是实验中最核心、最重要的 部分,这个过程我是在一课时完成的。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概述种群数量增长的“S”型曲线。2. 能力目标:使用血球计数板对酵母菌进行

8、计数。尝试建构 种群数量增长的数学模型。3.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在得出科学结 论中的重要性。三、教学重点、难点通过收集、整理、分析数据,尝试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四、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本节课主要包括3个环节:1. 承上启下,引入课题首先回顾整个实验过程。明确本节课的任务是完成不同培养 时间酵母菌的计数、数据的收集、整理、处理和建模的过程。2. 学生实验,获得数据将全班同学分成8组,每组5人。每组分别统计不同培养时 间菌液中酵母菌的数量。每人对血球计数板中5个中方格的酵母 菌进行计数,计数过程中及时将统计结果记录在个人数据表格 中,求出平均值。然后将个人数据汇总成小组数据,求

9、出小组平 均值。大家注意这里边得到两个数据,一个是每一位同学5个样 方的平均值,另一个是5位同学25个样方的平均值。下面请看学生实验操作的一段视频。本实验使用微量移液 器,取200微升的菌液,保证了计数板上溶液体积的恒定,避免 使用吸收纸,因为在预实验过程中教师发现使用吸水纸会造成很 大的实验误差。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对于操作中存在问题的同学 进行了指导。学生及时将统计的结果记录在表格中。学生将个人 数据汇总成小组数据,并计算出小组25个样方的平均值。这是实验课上每组得到的相应培养时间100毫升中酵母菌 的数量。利用这个数据绘制酵母菌数量变化的曲线。3. 处理数据,建构模型教师利用Excel进行

10、数据的输入,输入2类数据,一类是每 个小组5个同学25个样方的平均值,另一类是每组任意一个同 学5个样方的平均值。Excel我们常用来对学生分数的分析,这 个工具在模型建构中可以将学生统计的数据转化成曲线,描述生 物学的规律。请大家看一段视频。教师将汇总的数据利用Excel转化成曲线,黑色的曲线是每 组中任意一位同学5个样方的平均值,红色曲线是小组5位同学 25个样方的平均值。学生明显感受到,曲线对于实验结果的描 述比数据更直观。估算法进行种群数量的统计时,样方越多,实 验结果越可靠。学生对于14小时的结果提出了问题:本组的5 名同学中,如果有一人的数据与其中4人 的数据相差很大,那 么在计算

11、时还算不算入小组的平均值呢?在对全班的曲线进行 分析时,学生又提出:今天的实验结果与自己预期的实验结果不 相符,大部分学生 预期,酵母菌的种群数量最后会下降,可是 本节课的实验结果,酵母菌的数量没有下降。会不会因为血球计 数板对酵母菌进行计数不能区分酵母菌的死、活,影响了实验 结果?还是培养时间不够?如果不断的增加培养液的体积和培 养空间,酵母菌的数量是不是会不断的增加?在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学生的问题中对模型进行了分析。五、实验教学的体会1. 通过实验方案的改进,将实验的重要环节、最核心的部分 集中一节课呈现给学生。增强了本实验的可操作性。2. 让每个学生亲身经历尝试建构数学模型的完整过程。在

12、课堂上学生对于计数、分析实验结果提出的问题。我相信 如果不是学生走进实验室亲身经历,是提不出来的,正是在提出 问题和解决问题时激发了学生的思维灵感,使学生的思维更深 入。3. 课前教师要进行充分的预实验,才能对出现的问题处理得 当。让每个人都绘制一条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的曲线,并分析个 人数据与全班数据的差异,这样对于数学模型的理解会更深刻。5.用美蓝进行染色后在计数活菌的数目,实验结果更接近酵 母菌的真实变化规律。专家评价这节课是一节很实在的课,值得全国各地教师借鉴。体现了 教师深厚的教学功底,对于实验教学的理解到位,流露在教学设 计的每一个环节中。在对实验方案的改进时 注重了实验科学性 和实

13、验效果的探索,有很强的专业知识底蕴。这个实验不是几天 可以摸索出来的,能够看出平时真的踏下心来做事而且不断地改 进、完善着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2021年种群数量的变化说课稿2一教材背景分析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第四章第二节“种群数量的变化”本 课是在学生了解了种群数量特征的基础上,进一步介入数学知 识,用建立数学模型的方法描述,解释和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 建立数学模型对于帮助学生理解自然事物的数量特征和数量变 化规律具有重要意义(能力方面)。高二学生已经具备了相对较强的探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 力,具有一定的生物科学素养。从知识方面来说初步具备了与数 学模型相关的数学知识储备,学生的生活体验也足以

14、理解种群 数量变化。所以,这堂课的学习,学生自己将种群数量变化的生 物学问题归结成为数学问题,进而尝试应用建模成果去解决身 边的问题。二教学目标分析:根据我对课标的理解从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 维度制定了教学目标,解释种群的数量变动.知识目标:尝试建立数学模型,解释种群的数量变动。能力目标:能够正确使用显微镜,血球计数器对酵母计数; 尝试利用数学模型解释当地的环境问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注人类活动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 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重点和难点:重点:尝试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并据此解释种群数量 的变化难点: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三教学过程分析(一)教法与学法:教法:为了

15、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采用了“三疑三探”的 授课模式来完成所定的三维目标,同时采用多媒体教学为辅的手 段。充分调动学生以自主学习为主,培养学生交流,合作能力, 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法:自学、合作、探究(二)教学过程:设疑自探:首先教师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在课前以 预习题案为依据进行预习,总结自探提纲,教师归纳、总结自探 提纲,并给有贡献的小组加分并鼓励,此节归纳自探提纲4点:1. 说明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及其步骤?2. 种群的数量是怎样变化的?3. 什么是环境容纳量?4. 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有哪些?解疑合探:在 完成设疑自探的基础上,各小组学生围绕自探提纲,进行 解疑合探,在学科组长的安排下有序尽心,对难点进行探讨整理, 达成共识并进行展示,展示结束后,按分工逐题进行评价,教师 强调补充,归纳,教师利用评分榜计分,尤其对提出不同见解的 其他学生要双倍加分。经过此过程基本完成教材中主干知识(完 成“J”、“S”型曲线及相关知识)质疑再探给予学生反思时间.启发学生提出更有价值的问题,我采用 了学生直接质疑,全班学生争相解答,对解决不了的问题教师直 接解答,或引导学生课下带着兴趣探究。运用拓展:为了检验教学效果,巩固知识,我结合本节重点、难点和易 混点等知识内容出示背景材料引导学生遍题,在此环节中对及时 编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机械/制造/汽车 > 电气技术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