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新型城镇化背景的镇村布局规划思考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470324265 上传时间:2023-07-20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833.6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于新型城镇化背景的镇村布局规划思考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基于新型城镇化背景的镇村布局规划思考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基于新型城镇化背景的镇村布局规划思考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基于新型城镇化背景的镇村布局规划思考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基于新型城镇化背景的镇村布局规划思考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基于新型城镇化背景的镇村布局规划思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于新型城镇化背景的镇村布局规划思考(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基于新型城镇化背景的镇村布局规划思考功能介绍 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城市规划技术咨询中心成立于2001年,是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直属事业单位,是融规划研究、规划咨询、规划设计为一体的甲级城乡规划编制单位。引子:江苏历来十分重视镇村规划工作,改革开放以来进行了多轮以镇村为对象的规划实践。2005年江苏开展的全省镇村布局规划工作,为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引导农民建房和规范规划管理等提供了重要依据,较好地指导了全省镇村体系规划布局。但随着近年来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城镇化、城乡发展一体化深入推进,城乡关系和乡村发展环境发生了较大变化。为了适应新形势和新要求、应对新情况和新问题,江苏于20

2、14年初启动了全省镇村布局规划的优化工作,先后出台了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加快优化镇村布局规划的指导意见(苏政办发201443号)、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关于做好优化镇村布局规划工作的通知(苏建规2014389号)等文件。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副厅长张鑑、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城市规划技术咨询中心副主任赵毅,结合规划管理和规划实践,撰写了基于新型城镇化背景的镇村布局规划思考,发表于江苏城市规划2015年第3期。在征求作者同意的基础上,对文章进行转载,以飨读者。文章全文:【标题】基于新型城镇化背景的镇村布局规划思考【作者】张鑑 、赵毅【摘要】镇村布局规划是以自然村庄为研究对象的空间规划,科学合理的镇村布局规

3、划有助于形成相对稳定的镇村空间体系,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也是留住乡愁记忆的重要手段。本文梳理回顾了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省村镇建设和规划工作的实践历程,分析总结了新型城镇化对镇村布局规划的新影响和新要求,对江苏省推进优化镇村布局规划工作进行了系统的思考,以期对江苏全面完成镇村布局规划优化工作以及全国其他地区镇村布局规划工作的开展有所帮助。【关键词】新型城镇化;镇村布局规划;江苏省1.引言自然村庄是乡村地区的空间集聚单元,是农民生产生活的主要场所和乡土文化、乡村风貌的空间载体,科学合理的镇村布局规划有助于形成相对稳定的镇村空间体系,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也是留住乡愁记忆的重要手段。在当前新型城镇化的背景

4、下做好镇村布局规划工作,有利于推进城乡空间优化和土地综合整治,保护基本农田,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有利于推进乡村集约建设,科学引导村民建房,避免过程性浪费;有利于引导公共资源配置和公共财政投向,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有利于促进农民就地就近就业,积极稳妥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1。江苏历来十分重视镇村规划工作,改革开放以来进行了多轮以镇村为对象的规划实践。2014年末,江苏全省常住人口约7960万人、城镇化率65.2%,根据江苏省新型城镇化与城乡发展一体化规划(2014-2020年),到2020年全省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将达72%,意味着至2020年将有600700万农民进城进镇,这种发生

5、在城乡之间的大规模人口迁移,必然会导致整个城乡空间、镇村体系的变化,江苏的镇村布局规划工作将迎来前所未有的挑战。2.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省村镇建设和规划工作回顾纵观江苏改革开放后村镇建设走过的历程,大致经历了如下五个发展阶段,适应不同阶段的村镇建设特点,呼应国家当时的政策要求,江苏针对性开展了符合江苏需求的村镇规划编制工作。2.1农村建设恢复繁荣时期(19781985)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动了农村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集中释放了长期压抑的农村社会生产力,农业生产迅速发展,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农村建设从改革开放前停滞状态逐步恢复、繁荣,农民住房建设迅猛发展,出现了建国以来最大规模的建设

6、高潮。为加强农房建设的引导,国家建设主管部门在1979年和1981年组织召开了两次全国农村房屋建设工作会议,在全国布置开展村镇规划工作,提出“全面规划,正确引导,依靠群众,自力更生,因地制宜,逐步建设”的方针。根据国家的统一部署,1982年江苏组织编制了村镇规划,这对当时的村镇建设起到了一定的指导作用,结束了农房建设自发自流的状态,一定程度上规范了农房建设行为,基本解决了村镇规划的有无问题,但由于当时编制规划的时间紧、任务重,缺乏专业技术力量和必要的资料积累,因而规划质量和水平都不高。2.2小城镇起步发展的村镇建设时期(19861991)进入20世纪80年代中期后,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带动农村产

7、业结构、社会结构快速转变,农村的非农生产要素开始向乡镇流动,主要的经济活动开始向乡镇集中。先前编制的村镇规划已经难以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为此,原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于1987年5月提出了以集镇建设为重点、分期分批调整完善村镇规划的工作部署。1990年,江苏结合全省实际情况,呼应小城镇发展,提出以乡(镇)域为对象编制规划的工作要求3,主要任务是依据现状分析、目标预测和专项规划成果,对乡(镇)域镇村体系、工业发展、农业发展、交通、社会服务设施配套、基础设施、土地利用和环境保护等做出规划安排,以适应当时镇村发展的需求。2.3小城镇建设为重点的村镇建设时期(19921996)1992年后,国家从战略高度

8、把小城镇建设作为村镇建设的重点,加强小城镇规划建设与管理。1993年、1996年召开的两次全国村镇建设工作会议都明确了以小城镇建设为重点的指导思想,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投资环境明显改善,城镇功能不断充实,吸纳了大量农村的富余劳动力。小城镇的发展,推动了城镇化进程,带动了农村建设。农业生产效率极大提高,农村集体收入和农民收入显著增加,农村住房特别是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建设出现了一个新的建设高潮。在这一发展阶段,伴随着乡镇企业的发展,江苏的小城镇发展十分迅猛、用地拓展迅速。为了处理好“建设”和“保护”的关系,江苏于1995年在全省推动开展了“两区划定”工作4,要求各乡(镇)确定镇、村建设用地和基本

9、农田保护区空间布局。此项工作在解决农田保护与城乡建设的矛盾、协调经济发展与建设用地的关系、构建合理的村镇体系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2.4以城市为主导的农村建设发展时期(1997年2002年)上世纪90年代末期,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经济尤其是大城市的主导地位愈加突出,城市对人口和产业的集聚能力增强,成为城镇化发展的主要动力源,农村地区的生产要素和劳动力流入城市,要素资源的流失使得农村地区呈现出城市带动下的渐进发展。而这一时期,小城镇对农村的集聚作用相对下降,农村人口和部分乡镇企业向更有吸引力的大中城市转移,小城镇对周边农村地区人口和企业的吸纳与集聚作用下降,服务农村的能力消弱。就江苏而

10、言,2000年7月召开了全省城市工作会议,确定 “大力推进特大城市和大城市建设,积极合理发展中小城市,择优培育重点中心镇,全面提高城镇发展质量”的全省城市化方针。在这一方针的指引下,大中城市成为城镇化的“主战场”,南京、苏州、无锡、扬州、淮安、常州、镇江等省辖市通过行政区划调整解决了“市县同城”问题,突破发展瓶颈,实现了中心城市的跨越式发展。同时,全省乡镇行政区划调整有序推进,全省乡镇总数从1998年底的1974个减少到2001年底的1348个5。结合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全省推动开展了新一轮的乡镇规划修编,重点关注了222个重点中心镇的总体规划编制6,为镇村地区的发展提供了规划依据。2.5城乡统

11、筹下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时期(2003年至今)党的十六大以来,“三农”工作明确作为全党全国工作的“重中之重”。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我国总体上已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十六届五中全会进一步做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决策,十七大报告提出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工作要求。这一系列重大战略的出台和逐步落实,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向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道路迈进,农村建设事业进入到扎实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持续改善农村生态人居环境的新阶段。2005年,江苏针对当时全省自然村零散分布、乡村建设用地粗放和城镇总体规划重镇区、轻农村而引起的乡村建设及管理混乱无序等问题,在城乡统筹和新农村

12、建设的时代背景下,在全国率先组织开展了以“适度集聚、节约用地、有利农业生产、方便农民生活”为原则的镇村布局规划编制7。其主要任务是以县(市)域城镇体系为指导,确定村庄布点,统筹安排各类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为城镇化进程中的城、镇、村空间布局重组提供规划引导,至2008年末基本实现了镇村布局规划省域全覆盖。镇村布局规划实施以来,各地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推进乡村规划建设和村庄环境整治,通过引导农民居住的相对集中、村庄的适度集聚、基础设施的整合优化,大幅度提高了农村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水平,促进了乡村发展模式由分散到集聚、由粗放到集约的转变,促进人居环境改善与资源集约利用水平的同步提高,并为进一步更好、更

13、快推动城乡统筹发展奠定了基础8。3.新型城镇化对镇村布局规划的新要求如果说传统城镇化更多关注点在城镇和工业建设的话,那么新型城镇化就是从城镇的单视角转向城镇和乡村协调发展的双视角,从工业推动的单一路径转向工业、服务业、农业互动发展的多重路径。因此,在新型城镇化的过程中,工作重点必然会逐步从大城市向中小城市(镇)和乡村转移,相关政策制定也将会更加关注乡村、关注农民。就镇村布局规划而言,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应更加关注以下四个方面:3.1农民市民化: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促进城乡发展一体化2013年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指出:“城镇化是一个顺势而为、水到渠成的自然历史过程,要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避

14、免指标化、大跃进式的城镇化发展”。2015年中央1号文件也提出“要发挥好新型城镇化辐射带动作用,分类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保障进城农民工及其随迁家属平等享受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城镇化必然带来城乡经济、社会、文化、空间的重构,镇村布局规划作为乡村空间发展引导的规划依据,应准确把握城乡人口结构、劳动力就业结构变化趋势,注意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城镇化、工业化进程相适应,加大公共资源向农村倾斜力度,城镇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社会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生活方式向农村辐射,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3.2致富有出路: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引导农民就地就近就业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

15、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新型城镇化要求“必须尽快从主要追求产量和依赖资源消耗的粗放经营转到数量质量效益并重、注重提高竞争力、注重农业科技创新、注重可持续的集约发展上来,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9。因此,新型城镇化与乡村产业相辅相成、共同发展。乡村产业崛起、农业现代化发展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基础与根基,而新型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也可以反过来解放农村被束缚的生产力,有效带动和引领农村劳动力转移和产业升级,促

16、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和农业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生产10。镇村布局规划应当统筹城乡发展,综合考虑经济发展、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和乡村空间等要素,关注农村产业发展对乡村地区生产、生活空间的影响,为农业现代化、乡村旅游、传统手工业等产业发展创造空间条件,保持乡村发展动力,让留下来的农民能够就地就近就业致富。3.3乡愁有所寄:保护和培育乡村特色,留下乡愁记忆2013年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要让城市融入大自然,体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延续城市历史文脉;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同时强调要“保留村庄原始风貌,慎砍树、不填湖、少拆房,尽可能在原有村庄形态上改善居民生活条件”。 然而,在快速城镇化的过程中,以农耕经济为主导的“乡村社会”正向以工业经济为主导的“城市社会”转型,自然村数量不断减少,乡村特色逐渐消失,随之消失的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