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诗词基本知识漫谈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470118505 上传时间:2022-11-22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6.6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传统诗词基本知识漫谈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传统诗词基本知识漫谈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传统诗词基本知识漫谈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传统诗词基本知识漫谈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传统诗词基本知识漫谈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传统诗词基本知识漫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传统诗词基本知识漫谈(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传统诗词基本知识漫谈杨斌(一)中华传统诗词源远流长。远古尧舜时代据说就有不少民谣类的诗歌,其中流 传下来的一首古朴的击壤歌就是:“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 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出于周朝,汇集了 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五百年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最初称诗汉代儒者奉为 经典,乃称诗经。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十五国风,一百六十篇;大、 小雅一百零五篇;周颂、商颂、鲁颂四十篇。这些诗篇,就其原来 性质而言,是歌曲的歌词。史记孔子世家说:“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 十五国风就是十五个地方的土风歌谣。雅是“王畿”之乐,也就是周天子直 接统治的地区,周人称之为“夏”“雅”和“

2、夏”古代通用。雅又有“正”的意 思,当时把王畿之乐看作是正声。相对而言,就有“郑、卫淫声”颂是专门 用于宗庙祭祀的音乐。毛诗序说:“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 也。诗经有一种说法是原有三千多篇,是当时的官府陆续采风收集上来,又 经过统一整理,否则从语音和形式上不可能那么整齐划一。到孔子时已经比较散 乱了,经孔子删削整理成305篇。也有人认为孔子之前三百篇就形成了,当时也 有这样的证据。秦始皇焚书时诗经也被焚毁。到汉初有四家解释诗的出现, 即齐诗、鲁诗、韩诗和毛诗,据说前三种都是口授纪录的,当时被列为“官学” 只有毛诗流传于民间,被认为是“私学”但“毛诗”释诗较为平实贴近社会, 所以一

3、直到南宋,其它诗全亡佚,就剩毛诗一家了,也就是现在出版的本子。诗经之诗,本来一是在各种典礼仪式上唱奏,二是娱乐,三是匡正时事。 但到后来,诗经成了文化节教育中普遍使用的教材,学习诗经是提高贵 族士子们文化素养的保证,它可以使人的语言高雅。特别在外交场合,诗经 起到了一种“圣经” “公理”的作用,被普遍的运用。这在左传中可以看的 很清楚。论语记孔子的话说:“不学诗无以言。”诗经作为精湛的文学作品,二千多年来一直熠熠生光。不光是内容,它 从形式上也成为中国传统诗词的“范模”规定了诗之为诗:1、语句大体整齐; 2、必须押韵;3、基本为偶句;4、富有节奏。这几乎是后来传统诗词的共性, 起了奠基的作用。

4、从辞句技巧上看,诗经的诗具备:1、诗言诗语;2、有起 有合;3、有声有色;4、重复烘托。前三项传之后世,最后一点在后世的歌辞 中仍有继承。在创作体裁和手法上,它的“风、雅、颂,赋、比、兴”六义,一直为后 世所继承发展。风者:警示、规劝世时;雅者:气度正大,杜绝油滑;颂者:赞 美崇高,感恩造化。后世的诗词基本走的这个路子。“赋”用朱熹诗集传的 解释,是“敷陈其事而直言之” “比”用朱熹的解释,是“以彼物比此物”也 就是比喻之意。诗经中用比喻的地方很多,手法也富于变化。“赋”和“比” 都是一切诗歌中最基本的表现手法,而“兴”则是诗经乃至中国诗歌中比较 独特的手法。“兴”字的本义是“起”也有人用作“

5、起兴”的,用朱熹的解释, 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可简言之为“由彼及此”总括之,“赋者, 直陈其事;比者,以彼状此;兴者,由彼及此,这三种手法为诗经的文学性 抹上了亮丽的色彩。举实例,诗经中第一篇“关关雎鸠”及“桃之夭夭”就是“兴”是“由彼 及此”而象“硕鼠”“氓”等则应该是“比”也就是“阴喻”是“由彼状此” 象“生民” “绵” “文王”等即是赋,史事类,敷陈较多。诗经从内容整体上看有四个特点:1、以舒情诗为主;2、强烈反映现 实;3、浓厚的政治道德色彩;4、克制的情感。这些都成为后世诗歌发展的方 向。总之诗经以其延续时段长、搜集范围广而具备了后世诗的几乎所有特点。到了战国时期,传统诗歌

6、产生了一种变体,一般称做楚辞或“骚体, 因为它是以屈原的作品离骚为代表的。楚辞的实辞已在诗经四言的 基础上达到了六言,有了很大进步。又因为诗经以国风为主要代表,所以一 般把先秦时期的这两部诗歌结集合称以“风骚”以它们为体例的诗歌也谓之“风 骚体”汉魏晋是古体诗发展的时代。古体诗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古风,也称古诗。 如汉高祖的大风歌,项羽的垓下歌,曹操的短歌行,古诗十九首等; 另一类是乐府歌辞,是汉武帝时设立乐府收集民间歌辞,配以音乐成为乐府歌辞。 如燕歌行、陌上桑等。通过魏晋到南北朝,诗歌的发展向五言诗靠拢。这 个时候值得一提的是汉武帝的“柏梁台诗”和魏文帝曹丕的燕歌行这两首 诗都是七言,都是每

7、句押韵,有人认为“柏梁台诗”是伪造的,因为那时候还不 可能出现标准的七言诗。所以曹丕的这首诗就是七言第一首了。这种诗因为每句 押韵,读起来有点别扭。南朝齐梁时期“竟陵八友”之沈约、谢朓、王融等永明体诗人又发明了“四 声”学说,包括写诗中的“八病”这就为近体诗的形成准备了条件。“四声”就 是语言的“平、上、去、入”四个声调,以此来确定声韵,是永明体诗人的一 大特点,这也是格律诗的发端。所谓“八病”指作五言诗时,在运用四声方 面所产生的毛病。1.平头:五言诗的第一、二字不能与第六、七字声调相 同。2.上尾:第五字与第十字不能声调相同。3.蜂腰:指一句内第二字与 第四字的声调不能相同;4 .鹤膝:第

8、五字与第十五字的声调不能相同。5 .大 韵:两句之内不能有与韵脚同韵部的字。6.小韵:两句各句之间不能有同 属一个韵部的字。7.旁纽:指五言诗中两句各字不能同声母。8.正纽:五 言诗两句内不能杂用声母、韵母相同的四声各字。很明显,按四声避八病所 写的诗离格律诗就不远了。其中的第四后世避了一半,第七、八避的不严格。 因此,一些人说,永明体已经使用了律句,尚不算是律诗。虽然后世对永明 诗人多有批评,但在诗的发展上的贡献是相当大的。到了唐初诗格句法也日趋规范化,并出现了一些诗格类书。终于在初唐的沈 佺期、宋之问手里产生了完整的格律诗。并且把“四声”分为“平、仄”两部分, 简化了韵律,却深化了声律,特

9、别是完善了七言律诗。如果此前散乱的七言诗顶 多还算是乐府歌辞的话,到沈、宋之后,就有了七言律、绝了。相对于古体诗, 这也叫“近体诗”或“格律诗” “近体诗”形成之后,经过盛唐、中唐,出现了 很多大诗人,如李白、杜甫、王维、李贺、刘禹锡、元稹、白居易、杜牧、李商 隐等。一部全唐诗就收有唐五代诗48900多首,作者2200余家。这里面大多 数是格律体或体现了格律风格。但是从盛唐到中唐,大诗人们并不是都是写格律 诗的,汉以来的乐府诗写的也是比较多的,特别是“歌行体”这些诗一般比较 长,讲一些格律,但在押韵、平仄等方面还是比较自由。特别是元稹、白居易等 到人提倡“新乐府”以后,平实清新、通俗易懂的乐府

10、诗得到社会的认可,与声 律严格,面貌严肃、注重词藻,讲究用典的一些格律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但由 于格律诗是官方认可的“应试诗”其风头是可想而知的。这期间,还形成了一 种诗体叫“竹枝词”这种诗一般是七言四句,但求声韵,不讲格律,有民歌痕 迹。起始人是刘禹锡,此后写得人很多。到这里可以看出,中国的诗歌发展,一直有两条线,一条是官方线,主体是 文人。趋势是不断走向提高,同时到一定程度又容易僵化。一条是民间线,从诗 经的国风开始,到汉唐连绵不断的“乐府”以至后来初兴时的词、曲等“野 歌体”都具有民间特色,从形式到内容都比较松散、活泼、通俗,受者也众。 文人参与后,有提高,也不断被官化、僵化。我市经过二

11、十多年的诗词创作过程,成果甚丰,好诗层出不穷,许多诗耐看 耐读,题材丰冨、立意高深、语言凝练。积累的经验也是有一些了,但存在的一一 些问题也是明显的。在借用他山之石时,我们自己也有一些回顾,以为自检。我市部分诗词写作上还存在以下六个毛病,这其实也是初学者都容易犯的通 病:1、以文入诗。就是把大量的文章、文件中语言文字应用到诗词中去,包括 标语、口号、流行熟语、新闻语调等等,使人一看就是文件的翻版或新闻的缩编, 这样的东西,有诗形而无诗味,更谈不上意境了。比如“农村人多地域广,资源 丰富百宝藏。重抓三农决策高,政策倾斜力度强。”概括不谓不力,但与一段文 件有什么区别呢?2、以水调诗。好诗读之如饮

12、醇酒,香郁浓冽;但有的诗水味多酒味少,原 因是没有经过很好的提炼,原本抓住重点,四句八句或就说明问题了,偏要兰州 的拉面,越扯越长,没有十几句甚至几十句不显功力,实际效果并不好。3、以实垒诗。诗还要讲求一些空灵,讲究一些虚实相间,有的诗就犯了碌 碡碰磨盘,实打实的毛病了,满诗的实象堆砌,说一个人,从头说到脚,说一个 屋,从门说到桌,讲的是细,但成了记叙韵文,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诗。4、以金镀诗。有的诗,看上去语言很华丽,词句光彩闪亮,但仔细端详, 内容很是一般,甚至不知所云,这就犯了只重形式,不管内容的毛病了。其实诗 的语言,还是尽量通俗的最好,古代流传下来脍炙人口的名诗句,没有不是通俗 易懂的,

13、其实通俗诗反倒很难写。5、陈词腐诗。文化较高的初学者容易犯这种毛病,读了很多诗,了解到很 多古代诗的语言,没有消化。写现代事物,就囫囵吞枣般的用上了,什么贴黄、 什么蒹葭、什么星斗阑干,把太阳叫毁炎,把月亮叫幽阳,把银河叫别浦,一般 人不查字典绝对难以理解。6、就地卧诗。诗要立起来,是以立意来支撑的,这个意,也就是意境、意 味、意象、意理、情意,没有这些给人以启迪、给人以触动、给人以感受、有一 些耐人寻味的东西,而干巴巴的如同普通说话,甚至味同嚼蜡,这样的诗,还有 什么意思呢?所以诗是不能躺倒在地上的。与钻研任何学问一样,学诗写诗也要循序渐进。当然真天才另当别论,但循 序渐进绝对是常规。我们的

14、体会是,要把握好诗词这门学问,大约应该经过这样 六个阶段或境界,即:模仿、规范、技巧、功力、立意和风格。一、模仿。就是在熟读的基础上试作。我们体会,模仿阶段先是熟读,最 少能够背诵百首左右的五、七言律绝名诗。然后试着仿制写,就如同书法的临 帖,间架结构步步模仿。也如有许多人学写词,就是照着毛泽东同志的名词一句 一式地模仿,最后也掌握了填词一样。模仿的最后一个步骤是揣摩,经过熟读 熟背的诗,要看古人对一个事物是怎么想,怎么写的,用什么手法技巧写的,明 白其中的道理,由感性转为理性,才能运用自如。二、规范。诗发展到近体诗、词和曲,有了许多规范性的东西,最重要的 就是声韵、格律、对仗等,这也大约是诗

15、词学问中最基本的东西。所以学诗的人 不知道规范是不行的。规范首先要说到声和韵,传统诗词最大限度的特点是:“是 诗必押韵!无韵不为诗”韵就是汉语拼音中以不同韵母来区分的一种语言现象, 比如所有与“a”相拼出来的字都是一个“麻”韵。写诗中不同的诗体对押韵有 不同要求,写“古体诗”全诗统押平声韵也可以,押仄声韵也可以,有个别甚至 可以混押。写格律诗就只能押平声韵,而非韵脚句必须用仄脚。写“乐府体”、“歌行体”则平仄韵不拘,中间还可以几次换韵。但有许多老一些同志没有学过拼音,对四声掌握不太好,怎么办?除学古韵 的按书中所写去练习外,可以在每个韵目中掌握几个熟悉四声字,反复念叨,必 有成效。比如在“麻韵”中掌握“瓜娃耍大”四个字,它的声调就是“阴、阳、 上、去”好记好念,时间长了不单“麻韵”其他韵中的四声字也都张嘴就有数了。我们还在中华常用成语中按“四声”找了些来,更便于记忆。如下:山明水秀飞禽走兽心直口快英雄好汉千锤百炼优柔寡断山穷水尽翻然改进安常处顺花红柳绿山河美丽呼朋引类鸡零狗碎矜才使气三足鼎立金迷纸醉斯文扫地发凡起例花团锦簇吞云吐雾瓜田李下山盟海誓中流砥柱阿其所好光明磊落高朋满座膏粱子弟心怀叵测高文典册疮痍满目经年累月积年累月虚席以待 妻离子散 风调雨顺 阴谋诡计 深谋远虑 一劳永逸 规行矩步 鸡鸣狗盗 胸无点墨 獐头鼠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