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江模型原理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468996920 上传时间:2023-03-03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40.4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安江模型原理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新安江模型原理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新安江模型原理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新安江模型原理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新安江模型原理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安江模型原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安江模型原理(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新安江模型基本原理1.1 新安江模型原理原华东水利学院(现为河海大学)的赵人俊教授于1963 年初次提岀湿润地区以 蓄满产流为主的观点,主要根据是次洪的降雨径流关系与雨强无关,而只有用蓄满产 流概念才能解释这一现象。上个世纪 70 年代国外对产流问题展开了理论研究,最有 代表性的著作是 1978 年岀版的山坡水文学,它的结论与赵人俊教授的观点基本一 致:传统的超渗流概念只适用于干旱地区,而在湿润地区,地面径流的机制是饱和坡 面流、壤中流的作用很明显。20世纪 70 年代初建立的新安江模型采用蓄满概念是正 确的。但对于湿润地区,由于没有划岀壤中流,导致汇流的非线性程度偏高,效果不 好。80 年代

2、初引进了山坡水文学的概念,提岀三水源的新安江模型。新安江三水源 模型流程图见下图 1.1。输岀蒸散发E输入降雨P、水面蒸发EM透水面积产流R不产流面积 1 -FR产流面积张力水W/上层WU下层深层WDBlfWMJM不透水面积产漩BUMMC-表层自由水自地淸地面总入流地下流CGRG&表层C深层壤悽rh沛rh沛壤中流壤中总地下总入流QG -输出流域岀流图 1.1 三水源新安江模型流程图新安江水文模型按照三层蒸散发模式计算流域蒸散发,按蓄满产流概念计算降雨 产生的总径流量,采用流域蓄水曲线考虑下垫面不均匀对产流面积变化的影响。在径 流成分划分方面,对三水源情况,按“山坡水文学”产流理论用一个具有有限

3、容积和 测孔、孔底的自由水蓄水库把总径流划分为饱和地面径流、壤中水径流和地下水径流。 在汇流计算方面,单元面积的地面径流汇流一般采用单位线法,壤中水径流和地下水 径流的汇流则采用线性水库法。河网汇流一般采用分段连续演算的 Muskingum 法或滞时演算法,但它一般不作为新安江模型的主体。模型中主要参数如表 1.1 所示。表 1.1 新安江(三水源)模型参数的定义参数含义K蒸散发能力折算系数WM流域蓄水容量UM上层蓄水容量LM下层蓄水容量C深层蒸散发系数IM不透水面积占全流域面积之比B蓄水容量曲线指数SM流域自由水蓄水容量EX自由水蓄水容量曲线指数KI壤中水径流出流系数KG地下水径流出流系数C

4、S地面径流消退系数CI壤中水径流消退系数CG地下水径流消退系数N子河段数KE子河段洪水波传播时间XE子河段流量比重因子概念性模型的结构反应客观水文规律,参数应该代表流域的水文特征,把模型设计为分散性的,主要是为了考虑降雨分布不均的影响,其次也便于考虑下垫面条件的 不同及其变化。降雨分布不均,不但对汇流产生明显的影响,而且对产流也会产生明 显的影响。如果采用集总性模型,应用面平均雨量来进行计算,误差可能很大,而且 是系统性的。新安江水文模型是分散性模型,可用于湿润地区与半湿润地区的湿润季节。当流 域面积较小时,新安江模型采用集总模型,当面积较大时,采用分块模型。它把全流 域分为许多块单元流域,对

5、每个单元流域作产汇流计算,得出单元流域的出口流量过 程。再进行出口以下的河道洪水演算,求出流域出口的流量过程。把每个单元流域的 出流过程相加,就求得了流域的总出流过程。新安江模型按泰森多边形法分块,以一个雨量站为中心划一块,这种分法便于考 虑降雨分布不均。新安江模型主要由四部分组成,即蒸散发计算、产流量计算、水源 划分和汇流计算。径流划分为直接径流和地下径流,产流计算用蓄满产流方法,流域 蒸发采用二层或三层蒸发,水源划分采用稳定下渗法,直接径流坡面汇流用单位线法, 地下径流坡面汇流采用线性水库。输入为实测降雨和实测蒸散发能力,输出为流域出 口断面流量和流域蒸散发量。1.2 新安江模型结构1.2

6、.1 蒸散发计算新安江三水源模型中的蒸散发计算采用的是三层蒸发计算模式,其参数为上层张 力水容量W,下层张力水容量厶M,深层蒸散发系数C,蒸散发折算系数K,所用 公式如下。当上层张力水蓄量足够时,上层蒸散发EU为:EU = E 冥 EM当上层已干,而下层蓄量足够时,下层蒸散发EL为:EL = KXEMX WL/LM当下层蓄量也不足,要触及深层是,蒸散发ED为:ED = CxKxEM1.2.2 产流量计算产流量计算是根据蓄满产流理论得出的。所谓蓄满,是指包气带的含水量达到田 间持水量。在土壤湿度未达到田间持水量时不产流,所有降雨都被土壤吸收,成为张 力水。而当土壤湿度达到田间持水量后,所有降雨(

7、减去同期蒸发)都产流。产流计算中参数为包气带张力水容量张力水蓄水容量曲线的方次5不透 水面积的比值所用公式为:MM = WMX (1 +B)/(l-JACA = MMX (1-PKXEMWOP-KXEM+AMM 其它宛=0,R = P-KxEM-WM + W + WM x(l- (P-Kx EM + A)/MM)1 + B R = P- KXEM- WM + W.式中,R为产流量;MM为流域最大点蓄水容量。1.2.3 水源划分三水源新安江模型分水源计算中,共分为三种水源即地面径流RS、地下径流RG 和壤中流R/。参数为表层土自由水蓄水容量SM,表层自由水蓄水容量曲线的方次 EK,表层自由水蓄量

8、对地下水的出流系数KG及对壤中流的出流系数K/,所用公式 为:MS = (1 + EX) X SMAU = MS x (1 - (1 - S/SM) w+)F7?= (R-IMx (P - KxEM)/(P- KxEM)RGSXKGXFRBJSXKIXFRRS = OfP-KxEMOP-KxEM-SMS-SMf P K X EM、-KxEMY+EX + AU J,/倔/ JRS= (P-KXEM-S- SM) X FR /MS其它1.2.4 汇流计算流域汇流计算包括坡地和河网两个汇流阶段。坡地汇流是指水体在坡面的汇集过 程,水流不但发生了水平运动,而且还有垂向运动。在流域的坡面上,地面径流的调

9、 蓄作用不大,地下径流受到较大的调蓄,壤中流所受调蓄介于两者之间。河网汇流是 指水流由坡面进入河槽后,继续沿河网的汇集过程。在河网汇流阶段,汇流特性受制 于河槽水力学条件,各种水源是一致的。新安江三水源模型中的河网汇流,仅指各单 元面积上的水体从进入河槽汇至单元出口的过程,而不包括单元出口到流域出口处的 河网汇流阶段。1.2.4.1 坡地汇流计算新安江三水源模型中把经过水源划分得到的地面径流 RS 直接进入河网,成为地 面对河网的总入流0S。壤中流RI流入壤中流水库,经过壤中流蓄水库的消退(壤中 流水库的消退系数为CI),成为壤中流对河网总入流QI。地下径流RG进入地下蓄水 库,经过地下蓄水库

10、的消退(地下蓄水库的消退系数为CG),成为地下水对河网的 总入流QG。计算公式为:QS =RS(t) XUQIC) =QIt-X) XCT + J?/(C x (1 - CI) xUQG(t) =QG(t-l) xCG + RGd) x (1 -CG) xUQQ(t) = QS (f) + Qf (i) + QG(t)式中, U 为单位转换系数,可将径流深转化为流量,即从 mm 转化为 m3/s=3 6心(F为流域面积; t为时段长),QQ为河网总入流(m3/s)。1.2.4.2 河网汇流计算新安江三水源模型中用无因次单位线模拟水体从进入河槽到单元出口的河网汇 流。在本流域或邻近流域,找一个有

11、资料的、面积与单元流域大体相近的流域,分析 出地面径流单位线,就可作为初值应用。计算公式为:jVQ=匸 UH(0xQQ(t 汁1)i = 1式中,0为单元出口处t时刻的流量值;UH为无因次时段单位线;N为单位线的历时时段数。由于单位线确定较为困难,经常采用滞后演算法进行单元面积的河网汇流计算。即:Qt) =CSxQ(i-l) + (1 - CS) X QQ(t - L)式中, CS 为河网蓄水消退系数; L 为滞后时间。 而对于单元面积以下的河道汇流,采用 Muskingum 法计算,单元河段的参数为 XE 与 KE。流域汇流计算的输入是单元上的地面径流AS、壤中流刃、地下径流RG及计算 开始

12、时刻的单元面积上壤中流流量和地下径流流量值。输出为单元出口的流量过程。二 新安江模型的参数2.1 模型参数物理意义新安江模型的参数一般具有明确的物理意义,可以分为四类:蒸散发参数、产流 量参数、水源划分参数和汇流参数。211蒸散发参数(K、UM、LM. C)K 为蒸散发能力折算系数,是指流域蒸散发能力与实测水面蒸发值之比。此参数 控制着总水量平衡,因此对水量计算是十分重要的。UM 为上层蓄水容量,它包括植物截留量。在植被与土壤比较发育的流域,约为 20mm;在植被与土壤颇差的流域,约为56mm。LM 为下层蓄水容量。可取 6090mm。C 为深层蒸散发系数。它决定于深根植物占流域面积的比数,同

13、时也与 UM + LM 的值有关,此值越大,深层蒸散发越困难。一般经验,在江南湿润地区 C 值约为 0.150.20,而在华北半湿润地区则在 0.090.12 左右。212 产流量参数( WM、 B、 IM)WM 为流域蓄水容量,是流域干旱程度的指标。根据久旱以后下大雨的资料,如 在雨前,可认为蓄水量为 0,雨后可认为已蓄满,则此次洪水的总损失量就是 WM, 可从实测资料中求得。若无资料,则只能根据久旱后的几次降雨,用估计的方法求出。WM一般分为上层 W、下层LM和深层DM。在南方约为120mm,北方半湿润地区 约为 180mm。B 为蓄水容量曲线的方次。它反映流域上蓄水容量分布的不均匀性。一

14、般经验, 流域越大,各种地质地形配置越多样, B 值也越大。在山丘区,很小面积(几平方公 里)的 B 为 0.1 左右,中等面积(300 平方公里以内)的 B 为 0.20.3 左右,较大面 积(数千平方公里)的B值为0.30.4左右。但需说明,B值与UM有关,相互并不 完全独立。同流域蓄水容量曲线,如WM加大,B就相应减少,反之亦然。IM 为不透水面积占全流域面积之比。如有详细地图,可以量出,但一般不可能, 可找干旱期降小雨的资料来分析,这时有一很小洪水,完全是不透水面积上产生的。 求出此洪水的径流系数,就是 IM。2.1.3水源划分参数(册、EX、KI、KG)SM 为流域平均自由水蓄水容量

15、,本参数受降雨资料时段均化的影响,当用日为 时段长时,一般流域的SM值约为1050mm。当所取时段长较小时,SM要加大。这 个参数对地面径流的多少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很重要。EX 为自由水蓄水容量曲线指数,它表示自由水容量分布不均匀性。通常 EX 取 值在11.5之间。KI 为自由水蓄水库对壤中流的出流系数, KG 为自由水蓄水库对地下径流出流系 数,这两个出流系数是并联的,其和代表着自由水出流的快慢。一般来说, KI + KG = 0.7,相当于从雨止到壤中流止的时间为3天。如果退水历时为2无则KI + KG = 0.8。 但有的流域退水历时远大于3天,表示深层壤中流起了作用,应由参数CI来处理。2.1.4 汇流参数( CI、 CG、 CS;N、 XE、 KE)CI为壤中流水库的消退系数。如无深层壤中流时,CI趋于0。当深层壤中流很 丰富时,CI趋于0.9,相当于汇流时间为10天。CG 为地下水库的消退系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