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课新文化运动导学案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460722486 上传时间:2022-10-16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10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21课新文化运动导学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第21课新文化运动导学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第21课新文化运动导学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第21课新文化运动导学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第21课新文化运动导学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21课新文化运动导学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21课新文化运动导学案(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21课新文化运动导学案【考试大纲】 新文化运动【课标要求】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课标解读】以五四运动为分界线,新文化运动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前期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是“四个提倡,四个反对”,是资产阶级文化反对封建文化的斗争,是近代中国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思想解放运动;它的最大贡献在于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极 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五四运动的爆发作了思想准备,但也存在着绝对肯定或绝对否 定的片面性。B案【基础知识整合】一新文化运动的背景1 政治:辛亥革命失败后,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袁世凯复辟帝制,人民强烈反对。2 经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 得到发

2、展。3 思想:西方 思想进一步传入中国,激进民主主义者认识到要进行 革命,必须进行革命;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4 直接原因:袁世凯倒行逆施,掀起 逆流。二新文化运动的兴起1. 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 (后改名为新青年)。2 .代表人物: 、李大钊、鲁迅、 等。3 指导思想:西方的 、思想和达尔文的 。4 活动基地:北京大学,蔡元培以“ ”为办学宗旨,使其成为运动中心。4 主要阵地:新青年。三.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或成就)1 .思想革命(1) 提倡,反对专制;提倡 ,反对迷信和愚昧。(2) 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对以孔子和 为代表、维护 的旧礼教旧道德发动了猛烈攻击,树起了

3、“ ”的大旗,实质上是对统治中国几千年的、思想体系、 的全面清算。其中, 批判地最为猛烈,他利用文学作品深刻揭露 和 纲常礼教的黑暗,他的第一篇白话小说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奠基之作,还发表 揭露“ _、_、_”伦理道德的危害性。陈独秀也撰文批判传统的 观念,指出与资产阶级的 根本对立。2 .文学革命:(1) 斗争锋芒:指向 及其文体一一 ,以彻底清算旧文化。(2) 发起: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 一文,系统提出了的主张,即提倡,反对;提倡,反对。(3) 发展:陈独秀发表,主张以取代,推倒,建立。3 文化平民化(1) 教育界:社会教育蓬勃兴起,形成 思潮。(2) 文学界:白话文得到推广,内容反映形

4、式生活,形式创新多样。四新文化的意义1. 是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延续,形成空前的思想解放。2 在政治和思想上给 和以沉重的打击,动摇了传统礼教的思想统治地位,冲进了中国人民尤其是青年知识分子的觉醒,是民主主义的和运动。3.促使人们追求 、追求,为在中国的传播和 的发生创造了条件。C案 课堂探究1近代教育的发展与社会变迁相互作用、相互推动。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等洋务派官僚 设置了一大批中国近代最早的新学 校,如京师同文馆(1862年)、福建马尾船政局附设的船政学堂 (1866年卜天津电报学堂(1879 年)、武备学堂(1895年)和南京陆军学堂(1895年)等。白莉、汪刘生中

5、西文化冲突与教育价值取向材料二 梁启超认为:“今时局变异,外侮交迫,非读万国之书,则不能通一国之书。”他还具体指出,“今中学以经义掌故为主, 西学以宪法官制为归。”他所注重的“中国经史大义”实际上是经过康有为改造,并为维新变法提供理论依据的“公羊春秋”学说。(时务学堂)培养的大批人才如林圭、李炳寰、蔡锷、唐才质等,有的成为维新运 动的中坚,有的则成为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骨干。特别是它促成了湖南各地新式学校的设立和书院制度的改革。一一长沙时务学堂:开湘学之新风材料三大学者,“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也。礼记中庸曰:“万物并育而 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足以形容之。一一蔡元培北京大学月刊发刊词材

6、料四 准此以定中国教育之方针, 教于斯,学于斯,吾国庶有起死回生之望乎?依此 方针,说其义于下方:(一)现实主义。唯其尊现实也,则人治兴焉,迷信斩焉。(二)惟民主义。以人民为主人,以执政为公仆者也。(三)职业主义。现实之世界,即经济之世界也。 今之教育,倘不以尊重职业为方针,不独为俗见所非,亦经世家所不取。盖个人以此失其独立自营之美德,社会经济以此陷于不克自存之悲境也。摘编自陈独秀今日教育方针(1915)请回答:(1)据材料一,指出洋务教育的进步与不足,并据此概括其特点。(2)据材料二,指出时务学堂在教育观念上的重大突破及其积极影响。(3) 据材料三,概括指出当时北京大学的办学宗旨。据材料四,

7、概括陈独秀主张的教育要义。(4) 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近代教育发展变化的认识。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吾人果欲政治上采用共和立宪制,复欲于伦理上保守纲常阶级制(等级制 ) ,以收新旧调和之效,自家冲撞,此绝对不可能之事。盖共和立宪制,以独立平等自由为原 则,与纲常阶级制为绝对不可相融之物,存其一必废其一。倘于政治否决专制,于家庭社 会仍保守旧有之特权,则法律上权利平等、经济上独立生产之原则,破坏无余,焉有并行 之余地?材料二 自西洋文明输入吾国,最初促吾人之觉悟者为学术,相形见绌,举国所知 矣;其次为政治,年来政象所证明,以有不克守缺抱残之势。继今以往,国人所怀疑莫决 者,当为伦理

8、问题。此而不能觉悟,则前之所谓觉悟者,非彻底之觉悟,盖犹在倘恍迷离 之境。吾敢断言曰:伦理的觉悟,为吾人最后觉悟之最后觉悟。 以上材料均摘自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1)材料一中的“纲常阶级制”实质指什么?为什么共和立宪制与纲常阶级制为绝对不 可相融之物? (5 分 )(2)材料二中“自西洋文明输入吾国”后,中国人如何实现“学术觉悟”“政治觉悟” 的?结果如何? (5 分 )(3) 陈独秀提倡的“伦理的觉悟”是什么?(4 分)(4) 简要评价这种“伦理的觉悟”。(6 分 )A 案【真题演练】 1从鸦片战争到新文化运动,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经历了曲折的历程。整个过程体现 了近代中国 ( )A .学习西方

9、就是对封建制度的不断否定B.学习西方是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动力C.内忧外患交织促进了学习西方的深化D 发展资本主义是学习西方的主要目的2. 保守派、维新派和激进派都有机会争一日之短长。背后拖着长辫,心里眷恋帝制 的老先生与思想激进的新人物并坐讨论,同席笑谑。这一场景最可能发生于()A. 洋务运动时期B .戊戌变法时期C.辛亥革命时期D .新文化运动时期3 . 学 者 殷 海 光 在 论 及 五 四 运 动 时 , 认 为 它 以 iconoclasm( 打 倒 偶 像 ) 和 enlightenment启蒙)为动力,是一场中国知识最光荣的运动”。在他看来,这场运动主 要倡导 ()A.自强与求富B

10、.进化与革新C .改良与革命D .民主与科学4.一位学者评价说:“当时知识分子不但没有全盘反传统,而且使不少被尘封或淹 没了的传统重现光芒。例如,不登大雅之堂的白话小说,成了中国文学史的重要内容;作 为传统文化的民间文学,第一次真正进入了大学的学术殿堂。”这一观点认为新文化运动()A.反对旧道德崇尚现代文化B.混淆了先进与落后的界限C.充分肯定了文言文的价值D.存在对旧文化的传承与创新5. 新青年创刊即大力提倡民主与科学,但其后十余年间所发表的专门论述民主与科学的文章并不多。尽管如此, 这主要因为民主与科学是 (A.改造中国的迫切要求C.西方兴起的历史经验“民主”与“科学”被认为是新文化运动的

11、两大基本口号。)B .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D .倡导文学革命的需要6.诗人徐志摩(18961931)说:“在24岁以前,我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我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 (社会契约论 )的兴味。 ”这段经历可以作为个案反映 ( )A.当时“文学革命”的影响还不大B .新青年追求“德先生”和“赛先生”C.当时的青年知识分子并不重理轻文D 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有一定的片面性7史学家陈旭麓指出, 19 世纪 40 年代、 60 年代和 90 年代是中国社会从古代到近代变革 过程中前后相接的三个历史环节。贯穿这三个历史环节的主题是()A.反抗封建专制与建立君主立宪的统一B.批判传统与全面引进西方文化的统

12、一C.发展资本主义与建立民主共和的统一D.反抗西方侵略与学习西方文化的统一【基础巩固训练】1. 新青年创刊时即大力提倡民主与科学,但其后十余年间所发表的专门论述民主与科学的文章并不多。尽管如此,“民主”与“科学”仍然被认为是新文化运动的两大基 本口号。这主要因为民主与科学是 ()A.改造中国的迫切要求B 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C.西方兴起的历史经验D .倡导文学革命的需要2. (2015 门模拟)蔡元培在北京大学月刊发刊词中提道:“囊括大典,同罗众家之学府也。各国大学,哲学之唯心论与唯物论,文学、美术之理想派与写实派常樊然并峙其中,此思想自由之通则,而大学之所以为大也。”此材料体现的理念()A.与

13、尊孔复古的思潮出现无关B.传播西学,彻底否定中学C.以包容的态度来推动思想传播D 使新文化运动由此展开3. (2015北京西城区检测)佃16年,陈独秀写道:“立宪政治而不出于多数国民之自觉、多数国民之自动,惟日仰望善良政府、贤人政府,其卑屈陋劣与奴隶之希冀主恩、小 民之希冀圣君贤相施行仁政无以异也。”其意在 ()A.反对偶像崇拜,宣传科学法则B 普及宪政常识,倡导五四运动C.倡导文学革命,建设国民文学D 批判传统文化,培养民主意识4. (2015大连模拟)回眸百年中国历史,研究新文化运动有着“返本以开新”的特殊意义,这场运动深刻地影响了 20 世纪中国社会历史进程的思想观念体系及中国历史的走

14、向。主要原因在于 ()A. “新文学”推动了文学革命与文化平民化B. 改造中国已经从器物层面推进到制度层面C. 在意识形态领域对封建旧礼教进行了全面清算D. “民主”“科学”引领了价值理想和文化精神5. 梁启超在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中说:“革命成功将近十年,所希望的件件都 落空,渐渐有点废然思返要拿旧心理运用新制度,决计不可能,渐渐要求全人格的觉 醒。”下列文献与之观点相似的是 ()6针对五四运动前后社会主义的热潮,胡适回应:考孔 于VS/* F * H“文明不是笼统造成的,是一点一滴的造成的。进化不是一个晚上笼统进化的,是一点一滴的进化的。”他表达的意图是()A 坚持社会精神文明建设B 肯定进化是渐进的过程C.反对激烈的社会变革D 否定社会主义的优越性7.“一切传统均不再神圣。无政府主义、自由主义、唯物主义、实验主义以及最 新的布尔什维克主义,均找到支持者。”上述情景出现于()A.戊戌变法时期B 清末新政时期C.辛亥革命时期D .新文化运动时期8. (2014深圳一模)1916年,陈独秀说:“共和立宪而不出于多数国民之自觉与自动, 皆伪共和也,伪立宪也,政治之装饰品也。”此时他()A 反对民主共和制B 强调思想启蒙C主张开展国民革命D 高举社会主义大旗9(2015珠海质量监测)“它以辛亥革命后的中国社会现实为认识起点,进而追溯到 几千年历史凝结而成的文化传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