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茂南区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统一检测卷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458265569 上传时间:2023-03-21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57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省茂南区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统一检测卷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广东省茂南区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统一检测卷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广东省茂南区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统一检测卷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广东省茂南区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统一检测卷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广东省茂南区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统一检测卷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广东省茂南区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统一检测卷》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省茂南区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统一检测卷(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广东省茂南区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统一检测卷姓名:_ 班级:_ 成绩:_一、 默写 (共1题;共6分)1. (6分) (2019高一上玉溪月考)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小石潭记中,写小石潭岸势参差、源头悠远的语句是“_,_”。 (2)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中的“_,_”两句表现出西湖景色怡人,诗人意犹未尽,流连忘返。 (3)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点名送别之地和友人将去之地,描绘出一幅意境开阔画面是诗句是“_,_”。 二、 文言文阅读 (共2题;共22分)2. (11分) (2017高二下桂林开学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小题。孙傅,字伯野,海州人,登进士第 , 为礼部员外郎。时蔡

2、條为尚书,傅为言天下事,劝其亟有所更,不然必败。條不能用。迁至中书舍人。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给事中许翰以为傅论议虽偶与轼合,意亦亡他,以职论事而责之过矣,翰亦罢去。靖康元年,召为给事中,进兵部尚书。上章乞复祖宗法度,钦宗问之,傅曰:“祖宗法惠民,熙丰法惠国,崇观法惠奸。”时谓名言。十一月,拜尚书右丞,俄改同知枢密院。金人困都城,傅日夜亲当矢石,金兵分四翼噪而前,兵败退,坠于护龙河,填尸皆满,城门急闭。是日,金人遂登城。二年正月,钦宗诣金帅营,以傅辅太子留守,仍兼少傅。帝兼旬不返,傅数贻书请之。及废立檄至,傅大恸

3、曰:“吾唯知吾君可帝中国尔,苟立异姓,吾当死之。”金人来索太上,帝后、诸王、妃主,傅留太子不遣。密谋匿之民间,别求状类宦者二人杀之,并斩十数死囚,持首送之,绐金人曰:“宦者欲窃太子出,都人争斗杀之,误伤太子。因帅兵讨定,斩其乱者以献。苟不已,则以死继之。”越五日,无肯承其事者。傅日:“吾为太子傅,当同生死。金人虽不吾索,吾当与之俱行,求见二酋面责之,庶或万一可济。”遂从太子出。金守门者曰:“所欲得太子,留守何预?”傅曰:“我宋之大臣,且太子傅也,当死从。”是夕,宿门下;明日,金人召之去。明年二月,死于朔廷。绍兴中,赠开府仪同三司,谥曰忠定(节选自宋史孙傅传)(1) 下列对文中画横线部分的断句,

4、正确的一项是( )A . 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B . 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C . 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田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D . 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2) 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

5、项是( )A . 登进士第,又可称为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政成为进士。B . 兵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全国武官选用和兵籍、军械、军令等事宜。C . 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如高祖、太宗、钦宗。D . 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有时也可指其他儿子。(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 孙傅入仕以后,积极向上建言。他担任礼部员外郎,对尚书蔡條纵论天下大事,劝蔡迅速有所变更,否则必将失败,可惜他的建议没有被采纳。B . 孙傳上奏,请求恢复祖宗法度,他任兵部尚书,从效用角度评价祖宗法度和熙、丰年间的法度,批评崇观年间的法度,

6、受到时人赞许。C . 孙傅不畏金人,努力保全太子。金人掳走钦宗后又索求太子,他密谋藏匿太子,杀二宦官将首级送至金营,欺骗金人说,这就是误伤太子之人。D . 孙傅舍身取义,死后谥为忠定。太子被迫至金营,孙傅随往,却受到守门者劝阻,他表示身为太子傅,应誓死跟从太子;后被金人召去,死于北廷。(4) 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吾唯知吾君可帝中国尔,苟立异姓,吾当死之。金人虽不吾索,吾当与之俱行,求见二酋面责之,庶或万一可济。3. (11分) (2019高二下集宁期中)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孔子迁于蔡三岁,吴伐陈。楚救陈,军于城父。闻孔子在陈蔡之间,楚使人聘孔子。孔子将往拜礼,陈蔡大夫谋曰

7、:“孔子贤者,所刺讥皆中诸侯之疾。今者久留陈蔡之间,诸大夫所设行皆非仲尼之意。今楚,大国也,来聘孔子。孔子用于楚,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孔子讲诵弦歌不衰。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孔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子贡色作。孔子曰:“赐,尔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曰:“然。非与?”孔子曰:“非也。予一以贯之。”孔子知弟子有愠心,乃召子路而问曰:“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子路曰:“意者吾未仁邪?人之不我信也。意者吾未知邪?人之不我行也。”孔子曰:“有是乎!由,譬使仁者而必信,安有伯夷、叔齐?使知者而必行

8、,安有王子比干?”子路出,子贡入见。孔子曰:“赐,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子贡曰:“夫子之道至大也,故天下莫能容夫子。夫子盖少贬焉?”孔子曰:“赐,良农能稼而不能为穑,良工能巧而不能为顺。君子能修其道,纲而纪之,统而理之,而不能为容。今尔不修尔道而求为容。赐,而志不远矣!”子贡出,颜回入见。孔子曰:“回,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颜回曰:“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虽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孔子欣然而笑曰:“有是哉?颜氏之子!使尔多财,

9、吾为尔宰。”于是使子贡至楚。楚昭王兴师迎孔子,然后得免。 (选自史记孔子世家)【注释】非与:难道不是吗?(1) 对下列各句中加下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楚救陈,军于城父 军:驻扎B . 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 用事:当权C . 君子亦有穷乎 穷:困厄D . 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 病:痛苦(2) 下列各组加下划线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 . 孔子用于楚,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B . 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C . 赐,而志不远矣 某所,而母立于兹D . 人之不我信也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

10、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项是 ( ) A . 陈国、蔡国大夫的所作所为都违背孔子的心意,且孔子又是贤人,因而当得知楚昭王要派人聘请孔子时,他们考虑到孔子入楚对己不利,就共同调发役徒将孔子围困在野外。B . 孔子一行被困在陈国时,粮食断绝。随从一一饿倒,就连子路这时也沉不住气了。而孔子用自己的行为为他所倡导的士节写下了形象的注解。C . 子路、子贡对孔子“为什么受困在这里”的回答,虽然角度不同,但都对孔子之道表示质疑,表现了二人“穷”境之中的信仰危机,所以遭到了孔子的批评。D . 颜回认为正确的主张不被别人采纳,自己仍坚持下去,这才显出君子的修养。孔子听了颜回的议论感到欣慰,许诺将来让颜回拥有许多

11、财产,自己愿给他当管家。(4) 请把下面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今有人日攘其邻人之鸡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三、 古诗阅读 (共2题;共14分)4. (7分) (2019高二上嘉兴期中)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促织 二 首(宋)洪咨夔其一一点光分草际萤,缲车未了纬车鸣。催科知要先期办,风露饥肠织到明。其二水碧衫裙透骨鲜,飘摇机杼夜凉边。隔林恐有人闻得,报县来拘土产钱。【注释】促织:蟋蟀。缲车:剥茧抽丝车。纬车:纺车。催科:催租税。(1) 第一首着力描写_,第二首重点批判_。 (2) 这两首诗作为一个整体,有哪些共通的艺术特色?请结

12、合诗句分析。 5. (7分) (2019高一下宿迁期末)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秋晚题湖城驿池上亭刘禹锡秋次池上馆,林塘照南荣。尘衣纷未解,幽思浩已盈。风莲坠故萼,露菊含晚英。恨为一夕客,愁听晨鸡鸣。(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首联点题,描写了傍晚潮城驿的一派静谧之景,点明环境。B . “尘衣”杂乱尚未解下,眼前秋景已经引发诗人诸多感慨。C . 颈联运用视听结合的手法写出莲花凋落、秋菊承露的画面。D . 颈联“莲”“英”分别承接“塘”“荣”,也为尾联抒情做铺垫。(2) 依据全诗,概括尾联“恨”、“愁”的原因。 四、 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24分)6.

13、(9分) (2018高二上临海月考) 阅读下文,回答下面问题。 敬畏伦理与和谐社会“敬”体现的是一种人生态度和价值追求,它促使人们“自强不息”,有所作为;“畏”显示的是一种警示的界限和自省的智慧,它告诫人类应“厚德载物”,有所不为。在中国,“伦”、“理”二字早在尚书诗经易经等经典中已分别出现。大约西汉初年,人们开始广泛使用“伦理”一词,以概括人与人之间的道德规范和伦理准则。所谓“敬畏伦理”,是指人类在面对具有必然性、神圣性的对象时所遵循的警示、规约自身言行的道德规范和伦理准则。某种意义上说,“伦理”内在地包蕴着“畏惧”的内涵,敬畏伦理是在人类特有的敬畏感基础上产生的一种最基本的道德规范。敬畏感

14、不是与生俱来的自发情感,即是说它不是单纯依附在人与动物身上的自发的畏惧或恐惧的感觉,而是在社会中培养的人性情感。它是社会、文化、历史的产物,是一切善恶观念的基础。敬畏感也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始终处于生成性过程之中。敬畏感不是愚昧、猥琐的代名词,而是人类拥有伦理智慧的象征。没有敬畏感的时代是野蛮的时代,没有敬畏伦理规范的社会是无序的社会。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客观必然性、不可抗拒性,使得人类有足够的理由去敬畏它,而不是去冒犯和亵渎它。对必然性的认识、敬重与遵循,有利于人类的发展、社会的和谐。对和谐与秩序的追求是人性使然,这种追求使得人类必须对自身的言行进行约束和规范。康德对“头上的灿烂星空、心中的

15、道德律令”的敬畏,中国哲人对“天人合一”境界的向往、对“慎独”“敬其在己者”的崇尚,都凸显了敬畏伦理为人类自身立法的恢弘气象。对神圣事物或力量的敬畏,不仅是人类的伦理义务和责任,而且是人类自身生命情感的内在诉求。在人类进化的历程中,敬畏伦理警示着人们的思想,规范着人们的行为,是人类培养理想人格、安身立命的根本,从而对自然的合理演化、社会的有序发展、人类的文明进化起着积极的作用。东西方贤哲们大多都表达过他们的“敬畏”之情。孔子曰“君子有三畏”,其首畏是“畏天命”,即对不可抗拒之必然性的敬畏;老子则表现出对生命本身的敬畏:“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海德格尔认为:“畏之所畏就是世界本身。”正是出于敬畏之心、出于人性中蕴涵的与宇宙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