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第19课小品二则教学资料长版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457438949 上传时间:2024-01-30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7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语文下第19课小品二则教学资料长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七年级语文下第19课小品二则教学资料长版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七年级语文下第19课小品二则教学资料长版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七年级语文下第19课小品二则教学资料长版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七年级语文下第19课小品二则教学资料长版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七年级语文下第19课小品二则教学资料长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语文下第19课小品二则教学资料长版(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九小品二则文本解读一、整体感知1湖心亭看雪本文是张岱小品文的代表作。文章以精练的笔墨,记叙了作者到湖心亭看雪的经过,描绘了所看到的幽静深远、洁白广阔的雪景图,表达他幽远脱俗的闲情雅致和清高孤傲的个性,也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文章首先交代游湖心亭的时间、地点和环境,描绘西湖雪景。“崇祯”是明朝的年号,使文章开篇就敷上了一层怀旧的色彩。表明自己不忘故国“十二月”,正是寒冬时节,为后文“大雪”埋下伏笔。“大雪三日”,写雪的来势之猛、持续时间之长。“湖中人鸟声俱绝”的“绝”字传出了冰天雪地、万籁无声的森然寒意,从听觉和心理的角度表现了大雪的威严,也为后文遇见金陵客的意外与惊奇作了铺垫。“是日更定矣,

2、余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大雪三日”使得“湖中人鸟声俱绝”。在这样的天气里,竟有人深更半夜,独自一人去湖中赏雪,足以显现作者不畏严寒的雅兴、超凡脱俗的气质和特立独行的个性。正是这种“雅兴”“气质”和“个性”,才使作者笔下的“湖中雪景”格外生动、形象。“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前一句从总体形象入手,叠用三个“与”字,写雾写云写山写水一气呵成,毫无重复之感。“上下一白”中的这个“一”字写出了天空、云层、湖水之间白茫茫浑然难辨的景象。后一句变换视角,化为一个个诗意盎然的特写镜头:“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

3、”“舟中人两三粒”等等。这是朦胧的画,梦幻般的诗,给人一种似有若无、依稀恍惚之感,似“心游万仞、精骛八极”的超脱与空灵。文章接下来写作者在湖心亭奇遇,与知己共饮的经过,借舟子的话从侧面衬托了作者的独特志趣。“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本来是“独往湖心亭看雪”,不料亭上已有人先到了。在深更半夜,“人鸟声俱绝”的湖心亭上不期而遇,双方的又惊又喜是不难想象的,但作者并不曾有一言半语,只写道:“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让亭中人说话,反客为主,不仅写出了亭中人的惊喜,同时也表露了作者的心声。笔墨

4、简练,韵味无穷。亭中人因意外惊喜才“拉余同饮”,作者也因这意外的惊喜才“强饮三大白”。“强饮”,是说本不能饮,但在此时、对此景、逢此人,不得不饮。为了不辜负自然的美景,为了不辜负知己的盛情,勉力而为,痛饮三大杯。至此,读者方在冷色调的景中感受到了一点暖色调的情。临别问起对方姓氏(先饮后问,性情中人),“是金陵人,客此”,表面上看是答非所问,可实际上这正是作者的高明之处,包含了丰富的情感内容。在意外相逢的惊喜、“酒逢知己千杯少”的欢娱过后,才知他们是他乡游子,所面临的现实将是各奔西东。今生今世也许相会无期,顿时,作者“人生难得一知己”的怅惆与失意荡漾心中。本段虽是平实叙述,表达感情的词语全部弃之

5、不用,却把作者的悲与喜表现得淋漓尽致。“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作者以“舟子”的喃喃之语,以相公之“痴”与“痴似相公者”相比较,似贬实褒,反衬自己清高与孤傲的情怀,这个小小的尾声,如轻舟荡桨,使人感到文情摇曳,余味无穷。这篇山水小品,有人物,有对话,叙事、写景、抒情熔于一炉。淡淡写来,情致深长,全文仅一百多字,笔墨精练含蓄,令人惊叹。2胸中之竹这是一则题画竹的小品文。题跋是中国古代一种特有的文体,指的是写在书籍、字画、碑帖等前后的文字。写在画幅上的叫题画。题画或文或诗,一般比较简短。从内容上看,有的叙写作画缘由,有的点拨墨情画意,有的借题寄意写志,涉笔相当宽泛自由,然

6、均追求画面与题词相互补充之用和相映成趣之妙。据载,有一次郑板桥画了一幅墨竹图,非常满意,同时又觉意犹未尽,遂握笔题画,成此名文。作者以画竹论艺,着眼艺术创作的全过程,依次说明三个问题:(1)整个艺术创作过程,大致可划分为三个阶段:先是观察,晨起看竹,得“眼中之竹”;次是画意勃勃,有绘画的欲望和思路,生“胸中之竹”;最后是落笔作画,成“手中之竹”。(2)在这个过程中,由于眼、心、手的作用,竹子发生了多次“变相”:由现实之象,到心中之象,再到画幅之象。在叙写中点明:胸中竹不同于眼中竹,手中竹又不同于胸中竹。表明艺术创作源于生活、精于生活的道理。(3)最后总结说:“意在笔先”是“定则”,“趣在法外”

7、是“化机”。“意在笔先”是艺术创作的必然规律。在这里,“意在笔先”是必须先有“胸中之竹”然后才能有“手中之竹”的意思,故而作者称之为“定则”。“趣在法外”是艺术创作的特有规律。这里的“趣”,指的是渗透、展现在画面中的审美情趣。“趣在法外”的大致意思是说,艺术创造虽有一定的理,但没有固定的法,审美情趣的有无、大小、浓淡、雅俗,不是由法框定的,全凭作者心灵的妙运,即在深切领悟创作规律后的巧妙运化,故而作者称之为“化机”,而“化机”的大小,则取决于作者的智能和才养,即所谓“神而明之,存乎其人”。从结构上看,本文主要采用夹叙夹议方式,边叙事边点拨,且叙事、点拨皆层层推进。同时,由于事、理已均在夹叙夹议

8、中表达殆尽,故而其结语须再翻进一层,将意理升华到一个新的高度。这则题画虽短小,但形象地说明了艺术与生活的关系,包蕴着丰富而深刻的创作原理,所以备受后人赏识。二、问题探究1.湖心亭看雪采用了怎样的写作方法来写景?写景时采用了怎样的顺序?描写雪景的句子:“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作者写西湖雪景,文字简练朴素,不加渲染。这种手法就叫做白描。采用了从整体到局部的描写顺序。在整体描写部分,又采用了由上到下的顺序;在局部描写部分,又采用了由大到小、由远到近的顺序。2文中开头说“独往湖心亭看雪”,后来又写到“舟中人两三粒”,况

9、且文章末尾舟子还出现了,这是不是矛盾?不矛盾。因为“舟子”虽然与“相公”同行,但可能由于学识、修养、志趣、个性的不同,他对“相公”的行为始终不能理解。所以,他存在却犹如不存在。也有人认为作者有文人雅士式的孤傲,觉得芸芸众生不可为伍,因此,无视“舟子”的存在。3.胸中之竹中说“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又说“意在笔先者,定则也”,可是郑板桥在另一则题画中又说“文与可画竹,胸有成竹。郑板桥画竹,胸无成竹”。两者之间是否矛盾?不矛盾。胸有成竹,并不是胸有定竹。虽有成竹,也只是初步的构思,是一片朦胧不甚明晰的印象,及至下笔一画,可能又会有灵感出现或问题来临,这时必须随机应变,不能固执成局。先有成竹,后

10、无成竹是境界的提升;后无成竹,必须从先有成竹的熟练而来。所以说都是一个道理。4胸中之竹一文有怎样的艺术特点?(1)寓理于生动的形象描绘之中。说理无形象则枯,形象无寓意则穷,这则题画既不枯也不穷,就因为它首先是借助生动的形象描绘来寓理。写晨竹景象,细密而有生机;写勃勃画意、落笔变相,简捷而能传神;而艺术精于生活之理、趣在法外化机之意,也已隐蕴其中了。寓理于生动的形象描绘,就使说理具有了它本来所没有的生动形象之趣。(2)将理融化在亲切微妙的情致之中。艺术的生命在于情感,叙事、说理而不融于情者,难以成为艺术珍品。表面上是写他怎样晨起看竹,实际上是在捕捉竹子的真正韵味和神采。这里有生活之情,也有审美之

11、情,没有这些情感渗透,就不会产生勃勃画意。文艺作品中的审美情趣往往在于它的深微和含蓄,细细品味郑板桥这则题画,我们可以感受到其中无处不浸润着这种深微的情味。而艺理从这情韵中升华出来,也就染上了它本来并不具备的情趣。(3)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艺术的特性在于“以不尽尽之”,在有限中见出无限。这则说理的题画,之所以具有艺术品位,就在于它能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郑板桥在谈他的画竹过程时,从晨起看竹说到心中升起勃勃画意,又说到落笔倏作变相,当点出胸中竹不是眼中竹、手中竹不是胸中竹之后,便立即打住,其实这其间正有许多艺理等待着开发,然而作者却知“趣”地留给了读者,因为他知道,读者是可以借助已有的描述进行物象

12、、心象、画象的联想,并得出艺术肇于生活、精于生活的道理的,而且只有让读者进入这种联想和升华,才能真正达到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的目的,才能真正使读者体会到作者“以不尽尽之”的情、趣、味。思考与讨论一、“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此句与柳宗元江雪一诗在意境、写法上有什么异同?设置此题意在引导学生联系以前学过的知识,在比较中感悟文学作品的意境,学习作家高超的写作手法。意境是文学作品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和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把握了意境就抓住了文学作品的精髓。而写作手法,恰恰与学生作文密切相关。参考答案:两者都写出了冰天雪地、万籁无声的肃杀景象。境界阔大、深远。但湖心亭看雪表达的是作

13、者清高自赏的感情和幽深的故国之思,而江雪表达的是作者柳宗元怀才不遇的孤独感。另外,两者都借助人、鸟的销声匿迹,侧面渲染、烘托大雪后的森森寒意。“湖中人鸟声俱绝”中的“绝”字,与“千山鸟飞绝”中的“绝”字,意思均为“消失”,一从听觉角度,一从视角角度,却都传达出大雪的威严,可谓有异曲同工之妙。二、“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此句中的量词在表达上有什么妙处?设置此题意在引导学生领悟体会词语的表达效果,学习字斟句酌的炼字方法。杜甫有诗云“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谈及要想写出好诗,需要在选词炼字造句上下功夫。选词用字恰当、贴切可使文章增添无穷的表现力。

14、湖心亭看雪一文是炼字的典范。参考答案:“痕”“点”“芥”“粒”一个小似一个不仅表现了视线的移动,景色的变化,而且暗示了小船在夜色中徐徐行进,展现了一个微妙而变幻的意境,内涵丰富,不露斧凿之痕,是炼字的典范。而且写景的同时也似含有渺然人生如同沧海一粟之感慨。三、郑板桥既是书画家又是文学家,胸中之竹就是他的题画之作。本文在章法上很有特点:先就画竹之事稍事渲染这是本文的主体,接着以“总之”归纳“定则”与“化机”的不同这是就事论事,最后拓展题旨(独画云乎哉)这是触类旁通。这样的章法对你的作文构思有何启迪?设置此题意在引导学生触类旁通,学以致用。把读和写结合起来,在阅读中体悟道理,提高写作水平。参考答案

15、:胸中之竹借画竹论艺,它的章法是写感悟类作文常用的好方法。它启迪我们写作此类文章,构思时就要掌握两个要点,一是“借题”,二是“发挥”。借题一定要借其精髓、内涵;发挥一定要发己之创新见解、深刻见解或具有普遍意义的见解。教学建议一、湖心亭看雪的教学重点是在深入理解写景特点的基础上熟读成诵。本文写景的特点是使用白描手法,这是一种基本的写作方法,可以写景,也可以写人,教师要结合课文中的描写“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把这种手法的特征讲清楚,为了便于理解,还可以和“渲染”手法对比说明,并设置片段作文训练来掌握这种写作方法。二、湖心亭看雪的教学难点是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

16、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教师可以对张岱的经历作简要介绍,这样学生才能够理解文中的淡淡哀愁,但不适宜讲得过深过细,点到为止即可。叙事与写景的关系也不宜讲得过深,讲清楚文中西湖的奇景和游湖人的雅趣相互映衬就可以了。三、胸中之竹教学时要注意让学生结合自己曾有的经验和体验,发挥想象,进入文中所描述的情境中,和作者产生共鸣,理解作者的艺术主张。四、两篇小品文可以用三课时完成。相关资料一、关于张岱张岱(15971679),明末清初散文家,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别号蝶庵居士,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张岱是公认最伟大的明代散文家,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三不朽图赞等绝代文学名著。他出身于官宦之家,明亡以前未曾出仕,一直过着布衣优游的生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