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 太阳病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457437970 上传时间:2023-06-05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46.6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伤寒论 太阳病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伤寒论 太阳病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伤寒论 太阳病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伤寒论 太阳病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伤寒论 太阳病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伤寒论 太阳病》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伤寒论 太阳病(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伤寒论 太阳病 古一两15.625g 现3.5g 太阳病辨证纲要 太阳病的提纲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1)* 太阳病的脉证提纲。 本证成因:风寒外袭。 主症和病机:脉浮外邪袭表,正气因抗邪而浮盛于外,气血必充盛于表,而脉象反映气血活动的状态,故脉应之而浮。 头项强痛太阳经脉上额,交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外邪束表,太阳经脉受邪,经气运行不利,故头项强痛。 恶寒风寒之邪外束肌表,卫气被伤,失其“温分肉”的正常功能,故恶寒。 此三症反映了外邪侵袭太阳肌表,正邪交争于体表的病机,是太阳病表证的基本特征,所以列为太阳病篇之首,后人称为太阳病提纲。 太阳中风提纲 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

2、脉缓者,名为中风。(2)* 太阳中风证的脉证提纲。 本证成因:风邪袭表。 主症和病机:发热风阳邪气伤卫阳,卫阳因抗邪而浮盛于外,故发热。 汗出卫阳被伤,卫外失固,且风性疏泄,使营阴外泄。 恶风卫阳被伤,温煦失司,汗出肌腠疏松,不胜风袭。 脉缓汗出伤营,营阴不足,故脉松弛宽缓。 本条首言太阳病,当有太阳病见证,故其脉当见浮缓,浮主邪在表,缓主营阴伤。凡见此脉症者,当为太阳中风证。 太阳伤寒提纲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 名为伤寒。 太阳伤寒证的脉证提纲。 本证成因:寒邪闭表。 主症和病机:必恶寒强调恶寒必定先见。分析:寒邪束表,卫阳被伤,失去温煦的作用,故必

3、恶寒 或已发热,或未发热 体痛周身疼痛,是伤寒的主要症状之一。分析:寒性凝滞,寒伤肌表,不仅外闭卫阳,而且内郁营阴,营卫气血凝滞,经气运行不畅,故周身疼痛。 呕逆寒邪束表,正气抗邪于表,不能顾护于里,里气升降失调。 脉阴阳俱紧者寸关尺三部脉俱现浮紧之象,浮乃正邪交争于表, 紧乃卫阳被遏,营阴郁滞,气血运行不利所致。 说明:太阳伤寒的脉证除原文所述外,还当有无汗一症,因其以无汗、脉紧为特征,故后人又把太阳伤寒称为风寒表实证。 鉴别 太阳中风与伤寒,是两种不同类型的表证。太阳中风,是因卫外失固,营阴外泄,营卫失和,故以发热、汗出、恶风、脉浮缓为主证,属太阳病表虚证;太阳伤寒,是因卫阳外闭,营阴郁滞

4、,经气不利,故以恶寒、发热、无汗、身痛、呕逆、脉浮紧为主证,属太阳病表实证。其中鉴别的关键在于有汗和无汗。 温病与风温提纲 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 温,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瘛瘲,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6) 太阳温病和风温的脉证提纲及误治后的变证。 本证成因:温热邪气外袭。 1温病主症和病机: 发热温热邪气侵袭肺卫,卫阳与温热相争,而呈病理性亢奋状态。 渴温为阳邪,化热迅速,最易伤阴,故起病即见口渴。 不恶寒温热伤人,外无寒束。 鉴别 :

5、“发热而渴,不恶寒”作为温病的特点,提示温病与中风、伤寒在临床表现上的不同之处。温为阳邪,最易伤阴,故其起病之始,不经传变,即在发热的同时出现口渴;而且多不恶寒。温病虽证候百端,但“发热而渴,不恶寒”是其基本特征,故本条首为标出,使人一目了然。此条对后世温病学家极有启发,他们在此条的基础上,根据温邪种类及所犯部位,对温病的发生、发展及演变,结合临床实际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逐步形成了以卫气营血、三焦辨证等独特辨证论治体系为基础的温病学。这是对伤寒论的发展和补充。此外,从临床上看,温病在初期邪侵卫分阶段,也有微恶风寒者,乃因风热伤卫,卫失固外作用所致。不过,温病初期之恶风寒,一般程度较轻,为时暂短,

6、而且多伴有口渴、舌红、脉数等邪热内蕴之证,临证不难与伤寒、中风区别。 “发热而渴,不恶寒”作为温病的特点,提示温病与中风、伤寒在临床表现上的不同之处。温为阳邪,最易伤阴,故其起病之始,不经传变,即在发热的同时出现口渴;而且多不恶寒。温病虽证候百端,但“发热而渴,不恶寒”是其基本特征,故本条首为标出,使人一目了然。此条对后世温病学家极有启发,他们在此条的基础上,根据温邪种类及所犯部位,对温病的发生、发展及演变,结合临床实际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逐步形成了以卫气营血、三焦辨证等独特辨证论治体系为基础的温病学。这是对伤寒论的发展和补充。此外,从临床上看,温病在初期邪侵卫分阶段,也有微恶风寒者,乃因风热伤

7、卫,卫失固外作用所致。不过,温病初期之恶风寒,一般程度较轻,为时暂短,而且多伴有口渴、舌红、脉数等邪热内蕴之证,临证不难与伤寒、中风区别。 2风温主症和病机: 身灼热邪热鸱张之象。 发汗已而热不退邪热盛,误用辛温之剂,以热助热,故热不退。 脉阴阳俱浮邪热充斥于内外,鼓动气血加速运行所致。 自汗出阳热太盛,蒸腾津液外泄。 身重,难以转侧壮火食气,火热损伤元气,加之热邪壅滞经脉而致。 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 -火热扰乱神明,病人呈现困顿嗜睡状态;心主言,心神被扰,热盛神昏,故语言不利;温热壅肺,肺窍不利,故鼻息必鼾。 风温误治变证的表现与病机: 小便不利误用下法,重伤阴液,水源枯竭。 直视肝肾

8、阴精大伤,不能上荣于目。 小便失禁热盛神昏,关门不固。 发黄若风温再误用火法,火热之邪加于温热,熏灼肝胆而致。 如惊痫,时瘛瘲火邪内攻,气阴耗竭,水不涵木,热极而风动。 若火熏之火灼肝胆更为严重,使黄疸之色如火熏而晦暗无泽。 鉴别 中风、伤寒、温病、风温皆有发热。发热,汗出,恶风,脉浮缓者为中风;恶寒,发热,身痛,无汗,脉浮紧者,为伤寒;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高热,汗出而热不退者,为风温。 辨病发于阳、病发于阴 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七日 愈;发于阴,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7) 辨病发于阳与病发于阴。 本条以阴阳两纲作为辨证的纲领,通过疾病的寒

9、热表现来判断疾病的性质,对辨证论治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外邪侵袭人体之后,正气奋起与邪相争,则见发热。既见发热,则表明正气不衰,邪气亦盛,正邪斗争有力,故多为阳经之证,为阳证。 举例 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病邪侵袭人体之后,阳气已虚,阴寒独盛,正气不能与邪相争,故无发热。既无发热则表明正气已衰,抗邪无力,故多为阴经之证,为阴证。 举例 太阴脾阳虚弱、少阴心肾阳虚、厥阴虚寒致厥,均不发热而恶寒,甚则厥冷脉维。 原文说明 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 是古人对疾病愈期的一种推测方法,这一方法是依据伏羲氏河图的“水火成数”推导而来,该书载有“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地二生火,天七成之”

10、的说法,六为水的成数,水属阴,故曰“阴数六”;七为火的成数,火属阳,故曰“阳数七”。六日阴数足,故发于阴,六日愈;七日阳数足,故发于阳,七日愈。然而这种预测方法与临床实际是否相符,以及这种推算方法的意义与价值如何,均应进一步研究。 辨太阳病传经与否 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4) 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5) 论判断疾病的传经与否当以脉症是否有变化为凭。 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言外邪侵袭,病在初起。 脉若静者,为不传脉象没有数急的表现,原本的浮脉尚未变化,反映了病邪仍在太阳之表。若脉象及症状已发生了变化,则为病邪传变之征兆。 颇

11、欲吐病人出现恶心欲吐,此乃胃气失和之象。原因 :邪气入里,影响胃之和降;或因邪入少阴,胆火犯胃所致 躁烦病人烦躁不安,为阳热内盛,里热渐成。 脉数急脉象变为数急,已不属太阳病之脉,说明邪气已入里化热。脉象、症状均发生了变化,故曰“为传也”。 伤寒二三日承“伤寒一日”而言,是借用素问热论计日传经之论,假设外感病二、三日当为阳明少阳受病之期。阳明、少阳受病,则必然出现阳明、少阳证候。 阳明少阳证不见者既未见阳明病的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烦躁、口渴、脉大等脉症,也未见少阳病口苦、咽干、目眩、往来寒热、心烦喜呕等症状,由此断定病邪仍在太阳而未发生传经之变,故曰“为不传也”。 要点 45两条说明,

12、太阳病有发病的第一天,有很快就发生传经者,有二三日仍不传经者。可见判断传经与否,必须以脉证为依据,而不可拘于患病时日的多少。 太阳病自愈日和欲解时 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若欲作再经者,针 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8) 风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10) 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 论太阳病的自愈日和欲解时。 1太阳病的自愈日:头痛 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太阳病如不发生合并证或并发证,又没有发生传经或变证,它的自然病程约是七天左右,发热恶寒、头痛、脉浮等七日以上而自愈,即是邪气在太阳本经将尽,而正气来复,故可自愈。 欲作再经至七日以上,其病不愈,或太阳之

13、邪不衰,欲在本经进入第二病程,或太阳之邪将传它经。 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针足阳明经 的穴位,其作用有二,一可迎而夺之,泄太阳之邪,削减邪气势力;二可振奋阳明之气,强壮正气,防止太阳之邪内传。此法一举两得,既有泄邪之功,又有扶正之效,因而可达到“使经不传则愈”的目的。 风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常人患太阳病,七日可自愈,风家,则素体正气虚,易患太阳中风,当其患中风七日表解后,正气尚难完全恢复,故仍有身体不爽快之感,须调养五日,五脏正气复元,才可痊愈。 2太阳病的欲解时:从巳至未上是一天之中阳气最旺的时候,此时太阳经的阳气也最旺盛,抗邪也有力,于是便为太阳病的邪退自愈创造了有利的时机。太阳病

14、在自愈日时,多在此时自汗出而解。如将这一规律用于临床治疗,则可选择在这一时段用药,或可较其它时间用药效果为佳。 要点 一般情况下,太阳病的自然病程约是六、七天左右,而素体正气较虚者,痊愈则须十一、二天。太阳病邪气解除的有利时间是中午前后。若太阳病到经不愈,可针足阳明经的穴位 太阳本证 太阳中风的因机证治 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12)* 桂枝三两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 上五味,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 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