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教学德育渗透案例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456388325 上传时间:2024-02-19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4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物教学德育渗透案例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生物教学德育渗透案例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生物教学德育渗透案例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生物教学德育渗透案例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生物教学德育渗透案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物教学德育渗透案例(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生物知识构成教学德育渗透教案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知道生物学的重要构成部分。2. 了解生物学的发展历程。3. 生物科学、技术与社会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内容,能够帮助学生 正确认识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关系,形成科学的价值观。二)能力训练点:正确认识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关系,形成科学的价值 观。是让学生认识生物界各个层次上的关联性、多样性和统一性。三)德育渗透点: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地球我们的家园的责任感。二、学法引导:一)教师师教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二)学生学法自主探究。小组讨论。发表看法,全班汇报三、重难点解决办法讨论,举例说明四、教学步骤及德育渗透的体现:教师

2、归纳:教材内容归纳如下:生命的物质性,生物界普遍存在的对立统一,各种生命现象之间、生物 个体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存在的相互依存和普遍联系,等等,都是进行 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的好材料。我国生物资源的多样性、生物科学的成就等内容,能够激发学生的民族 自豪感;我国野生生物资源和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危机、生态环境的恶化等 内容,能够激发学生的民族责任感,这些都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良好素 材。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和生态伦理学等内容, 能够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对待 人与生物的关系、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树立人与自然和 谐共处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生物工程的兴起和克隆技术的出现, 已经并将继续对人类的伦理道德

3、体 系提出新的挑战。生物科学史和科学探究活动等内容,能够帮助学生理解科学的性质,养 成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生物科学、技术与社会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内容,能够帮助学丰正确 认识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关系,形成科学的价值观。下面结合具体内容谈谈如何在传授生物学知识的同时,向学生渗透唯物辩 证法观点,从而对学生进行科学世界观教育。1. 基因世界的物质性它是实在的化学物质,具有一定的化学组成和空间结构,并非虚无的、神 秘的东西,使学生懂得正是这种物质性决定了生物的遗传现象。2. 蛋白质的生物合成事物的普遍联系入细胞质并与核糖体结合,再以mRNA为模板、tRNA为转运工具将氨基酸一个个联结起来,合成具有一定

4、氨基酸序列的蛋白质,使学生从中 看出有关物质和结构是相互依赖才能发挥作用的, 体现了事物的普遍联系。3. 细胞分裂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子细胞又形成新的子细 胞,在其过程中,还伴随着代谢、遗传、变异等生理活动,使学生明确只 要生物体存在就必然表现出这些生理运动形式,体现了运动是物质存在的 根本属性。4. 新陈代谢对立统一规律贮存能量; 异化作用分解有机物, 释放能量 从方向上看两者虽然是对立的,但是同化作用为异化作用提供了分解所需 的物质和能量,异化作用为同化作用的进行提供了物质和能量的基础,两 者又是依赖存在的,离开一方,另一方就不能进行,它们共同组成生物体 的新陈代谢过程。以此使学生理解事物

5、发展的对立统一规律性。5. 生命活动调节质量互变规律当达到一定阈值时 引起相应的生理活动,然后再进行下次调节,如此反复进行,从而使学生 理解量变是质变的基础,质变是量变的结果,质变后又开始新的量变,量 变后又引起新的质变,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体现了质量互变规律。6. 遗传和变异否定之否定规律变异是促使生物向其它特 性和性状的转化,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征,体现了生物体也是肯定和 否定的统一体。遗传除包括原有特性的遗传外,还包括新形成的可遗传变 异的遗传,体现了肯定中包含否定的辩证关系;变异是不定向的,经选择 后只有与环境适应的可遗传的变异才保留下来,体现了否定中包含肯定的 辩证关系,这就是事物发

6、展的辩证否定观。可遗传变异的积累最终导致新 物种产生,这是新事物对旧事物的否定,新物种不仅包含了旧物种的一些 特征,而且还包含了更适应环境的进步特征,体现了辩证否定是事物联系 和发展的环节。生物的遗传变异遗传,这一周而复始的过程是生物的 特征之一,伴随生物始终,它体现了事物发展的“肯定否定否定之否 定”过程。另外,生物课程还具有独特而深刻的美育功能,长期以来却未引起足够 的注意,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发。中学生物课程的美育目标应当包括以下几 个方面:一是让学生更好地欣赏生物界普遍存在的外在自然美,如生物的形态、 结构、色泽、运动之美;二是让学生在认识生物界各个层次上的关联性、 多样性和统一性的基础

7、上,领略生物界普遍存在的内在和谐美, 如发育过程中基因表达的有序性、 细胞内各种代谢活动的协调性、 生物体内环境的稳态、 种群间的协同进化、 生物圈的稳态等;三是领悟生物科学理论或模型的科学美,如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的 简明、和谐、流畅和对称之美,遗传规律的逻辑美,科学术语的简约美;四是让学生感受科学家在科学研究过程中表现出的人格美,如敢于怀 疑、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坚韧不拔的意志,谦逊 的品格,合作的精神,大胆的想像,严谨的方法,奇妙的灵感等。总之, 让学生在对自然界理性认识的过程中,多一些对自然界和科学本身的审美 观念,会使学生在认知和情感两个方面的发展相得益彰,不

8、失为科学课程 渗透人文精神的一条途径。二、提高自身的素养、知识水平及教学技能,认识学生主体性地位,从 而提高教书育人的质量。教师在授课时展现给学生的不只是他们的知识,而是他们的整体形象。 学生们常常把教师当作楷模,教师的言行举止必会给学生的言行举止带来 一定程度的影响。如果教师的自身素养提高了,那么他们的人格给学生带 来的无形影响就会“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作为教师,其教学水平 提高的关键,首先是要尽可能地掌握较多的知识,尤其是专业知识;其次 要不断探索传授知识的最佳方法。教学活动包含三个要素:教育者,受教 育者及教育内容和方法。传统的教学观念是将学生看作被动接受知识的容 器。完成认识性任

9、务是课堂教学的唯一目的,钻研教材,设计教学过程是 教师备课的中心任务,上课是执行教案的过程,学生在课堂上实际扮演着 配合教师完成教案的角色,教师是“主角”,学生是“观众”与“听众”。 它使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程式化,缺乏生气与乐趣,使教学本身成为 导致学生厌学、教师厌教的因素,它忽视了作为独立个体、处于不同状态 的有着巨大潜力的人的存在。课堂教学应被看作是师生生命活动的一部分, 课堂教学目的应全面体现培养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而不是只局限于 认识方面的发展。我们应该提出在课堂教学中需要完整的人的教育,把学 生看作是活动的主体,调动其积极性及学习兴趣,使他们乐学、好学、会 学,在学习中体验成

10、功的情感。同时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合作能力,行 为习惯及交往能力等等。这一切虽不是一节课上能够完成的,但必须有目 的有意识地通过每节课来实现,将其渗透在课堂教学全过程中,这样的教 学才能体现出育人的本质。只有将教师的自身素养、知识水平及教学技能,这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才能塑造出教师的良好形象,树立起教师的威信,以最终提高教书育人的 质量。三、关心学生,树立正确的学生观,使课内外教学密切配合,做到教书 育人要提高教学效果,师生间需形成双向交流,教学相长。在教学过程中, 要充分认识到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就必须具备如下的学生观:学生是资源主 体,是未开发的富矿,是有着巨大发展潜能和个别差异的活生生的人

11、。在 所有智力正常的学生中没有潜能的学生是不存在的。每一个学生都具有先 天禀赋,它是学生的资源基础,这个基础决定其可以被开发成才。学生之 间又是有差异的,这个差异表现在接受教育的不一致性。社会对人才要求 是多样的,教师就要注意扬每一个学生之长,避每一个学生之短,充分挖 掘学生的潜能,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只要条件具备,所有智力 正常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学生是有发展权利的和需要理解尊重的人,他 们有自己的生命力,有独立的人格和思想,有自尊心,主体能动性的发挥 是学生生命力的表现。此外,把师生联系起来的内容不仅仅限于课本,更 有师生间的情谊,因此教师在加强课堂教学的同时,还要努力通过课外交 流来了解学生,并在各方面予其以热情的帮助,以逐渐建立起师生情谊, 把课堂教学延伸开来,使课外交流成为第二课堂。“十年树木,百年育人。”教书育人决非一日之功。在生物教学的全过 程中,要坚持由低到高、由表及里、逐渐渗透的原则,使学生在获得生物 知识的同时,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