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发展中前进的上海城市文化发展历程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447897170 上传时间:2023-10-03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在发展中前进的上海城市文化发展历程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在发展中前进的上海城市文化发展历程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在发展中前进的上海城市文化发展历程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在发展中前进的上海城市文化发展历程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在发展中前进的上海城市文化发展历程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在发展中前进的上海城市文化发展历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在发展中前进的上海城市文化发展历程(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在发展中前进的上海城市文化发展历程在发展中前进的上海城市文化发展历程上海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发源地和中外文化汇聚点之一,是中国电影发祥 地,中国图书出版重镇,中国戏剧大码头,中国文化重镇。无论是社会主义建设 时期,还是改革开放新时期,在代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方向的实践中,上海进行了不懈的探索与努力,在国家文化发展大格局中,始终发挥着主力军作用。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上海在承载国家工业化建设重任的同时,顺应城市功能转变, 努力贯彻“双百”方针,形成具有明显社会主义特征,面向大众,体现时代性、 革命性、战斗性的城市文化发展格局;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伴随“一个龙头, 三个中心”,“一个龙头、四个中心”

2、建设步伐,上海文化历经复苏振兴、全面 进步,繁荣发展三大阶段,城市文化面貌得到根本改观,城市文化呈现前所未有 的繁荣与兴旺,并向着社会主义文化大都市阔步迈进。一、形成面向大众的文化发展格局上海素有中国文化“半壁江山”之誉,这里曾经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中心, 孕育了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郁达夫等一批文坛巨匠,聚集了周扬、丁玲、 田汉、夏衍、阳翰笙、周信芳、聂耳、冼星海、贺渌汀、刘海粟等各路文化名人; 这里曾经是中国的“文化码头”,各种文艺样式、流派在这里汇集,中西思想、 南北文化在这里博弈;这里曾有过大光明、大上海、美琪、南京大戏院等在远东 称得上一流的文化设施,并因此成为当时远东时尚文化消费

3、的代表。但是,旧中 国上海文化建设总体呈畸形发展状态,称得上精良的文化设施,不但是凤毛麟角, 而且集中于租界,面向少数有产阶层,面向大众的文化设施,大多是面貌陈旧, 设备简陋,相当一部分已难以为继;城市文化形态一方面繁华热闹,另一方面落 后无序,鱼龙混杂,良莠并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上海城市文化建设面临 的一个重大问题,就是改造旧文化,建设面向人民大众的新民主主义、 社会主义 新文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上海文化建设的历史方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上海城市文化建设与发展,与城市所处的历史方位, 城市功能调整、城市环境改变、所有制革命具有密切关系。城市功能发生重大变化。为尽快改变中国贫穷落后面

4、貌,尽快缩短中国与世 界先进国家差距,尽快使国家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上海城市功能 发生重大转变。在国家工业化进程中,上海服从国家战略,在把上海建设成为国 内先进的综合性工业基地和科学技术基地方针指引下, 由原来工商并重的工商业 城市,转变为国家重要的工业基地;由经济功能多元的消费性城市,转变为经济 功能单一的生产性城市。城市功能的转型,经济建设成为城市建设发展的首要使 命,文化建设相对处于从属地位。城市环境发生重大改变。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受 到西方世界的敌视与封锁。上海作为中国开放度最高、与外部世界联系最广的城 市,瞬间成为帝国主义势力封锁重压下的“孤岛”

5、,整个城市形态,由原来开放的外向型城市,转变为被围困的内向型城市。城市的辐射力,包括文化辐射力减 弱,与西方世界的文化交流基本中断。所有制发生重大调整。从原来分散的市民文化运行机制转变为高度集中的计 划经济,文化建设的投入从原来自主、自由投入,到所有文化产品,无论是公益 性的,还是经营性的;所有文化设施,无论是面向社会,还是面向基层的;所有 文化实体,无论是报社、出版社,还是剧团、各类文化组织,全部纳入计划经济 框架,一切由政府投入,由政府包揽。单一的投资渠道,加上有限的财力,决定 了政府虽然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却苦于杯水车薪,难以满足城市文化建设发展的 需求。据统计,改革开放之前 29年,上海

6、地方用于文化建设的总投资仅为 20 亿元,仅占同期国民生产总值的2%在全国百万人口以上城市中倒数第一。1文化资源发生集中流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并定都北京后, 北京集政治中 心、文化中心于一体,二三十年代后聚集在上海的部分文化精英,成批离沪北上, 或从政,或改行;同时,服从计划经济的需要,部分文化机构,包括报纸、杂志、 出版社、文化团体,或并或停或迁移北京,如出版系统的上海商务印书馆总馆、 中华书局、文明书局等大型机构先后迁往北京,一定程度削弱了上海的文化实力。从改造旧文化到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虽然上海城市文化建设面临诸多困难与挑战, 但是, 在文艺为人民服务、为工农兵服务

7、“二为”方向,以及“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方针指引下,上海克服城市文化建设中遇到的种种不利因素与挑战,构建起门类齐全的国营文化机构,改造新建一批面向大众的文化设施,创作生产了大量满足 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的公共文化产品,初步形成社会主义文化艺术繁荣发展局 面。组建一批国营和公私合营文化单位。上海解放后,人民政府面临的首要问题, 就是改造旧文化,规划建设新民主主义新文化。按照“维持原状、逐步接管”、 “先接后管,宁稳勿急”的文化接管方针,人民政府对旧有文化机构实行分类接 管、整顿、改造,并新组建了一批国营文化机构和艺术团体。对国民党官僚资本 经营的文化单位,先进行接管,再充实新的、有较高水平的专

8、业人员,建立新的 文化单位。如接管原工部局乐队,成立上海交响乐团,接管原国民党上海广播电台,成立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对私营文化单位进行登记整顿,或并、或停,组建 集体所有制的文艺单位。如出版行业合并 14家私营出版单位成立的上海地图联 合出版社,合并5家私营出版单位成立的上海文艺联合出版社;电影行业合并昆仑影业公司和长江影业公司成立长江昆仑联合电影制片厂。组建一批国营文化单 位。1951年后,根据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发布的关于戏曲改革工作的指示 有关建立示范性剧团的指示精神, 先后组成上海京剧院、上海越剧院、上海人民 艺术剧院、上海交响乐团、上海民族乐团、上海合唱团、上海管乐团、上海人民 沪剧团、

9、上海人民评弹团、上海人民淮剧团、中福会儿童艺术剧院、上海实验歌 舞剧院、上海人民杂技团等一批国营艺术团体, 涵盖了上海各主要剧种,汇集了 上海戏曲、曲艺、歌舞、杂技界的大部分优秀人才。同时,在电影、出版、新闻 系统,先后建立了上海电影制片厂、上海电影译制厂、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科 学教育电影制片厂、上海人民广播电台、新华书店等国营文化机构;建立了上海 人民出版社、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新文艺出版社、新知识出版社、上海文化出 版社、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上海卫生出版社、教育图书出版社、影印图书出版 社等10家国营和公私合营出版机构;建立了解放日报、文汇报、新民报 晚刊、青年报、劳动报、新少年报等报业

10、机构。改造新建一批面向大众的文化设施。上海文化设施虽具有一定历史基础,但 从总体上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城市公共文化设施规模小,设备简陋,门类不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因地制宜,一方面对旧中国遗留下来 的一些建筑质量较好的文化娱乐场所,进行修缮,发挥其作用。五六十年代,市 政府多次拨款,有计划地对大众剧场、大舞台、长江剧场、中国剧场、天蟾舞台、 共舞台、美琪大戏院、上海音乐厅、兰心大戏院、大光明电影院、大上海电影院、 国际电影院等文化设施,进行改扩建,扩大舞台、后台,改造观众厅、休息厅设 施,安装空调、舞台灯光、音响及其他辅助设施,为人民群众提供舒适的娱乐环 境。另一方面通过对部

11、分旧建筑的改造利用, 建起一批公共文化设施。中华人民 共和国成立后上海主要文化设施,包括上海博物馆、上海自然博物馆、上海图书 馆、文化广场、上海美术馆等,都是通过改造、利用旧建筑建设起来的。1952年,根据市长陈毅提议,将南京西路325号的旧跑马总会,改为上海博物馆,陈 毅为之题写馆名;同年,在原逸园跑狗场旧址基础上,建设大型文化活动场所一一 文化广场,其舞台设计3144平方米,观众席设计15000个座位,并在后台配备 较为精良的设施。文化广场的建成,使上海人民有了一个开展大型文化活动的场 所。之后,市政府还将原跑马总会办公楼改作上海图书馆, 利用原“棉布交易所” 旧址重新创办了上海自然博物馆

12、,利用已停业的康乐酒家改建成立上海美术馆, 以最大程度满足人民群众文化生活需要。此外,从50年代初开始,市政府在市 区边缘投资新建一批工人新村的同时,也相应进行文化娱乐设施的配套建设。 1952年至1963年,先后新建了徐汇剧场、曹杨影剧院、中兴影剧院、闵行剧场 等7个剧场。群众文化活动场所文化广场初步形成文化艺术繁荣发展局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百花齐放, 推陈出新”方针以及文艺为人民服务、 为工农兵服务方向指引下,广大文艺工作 者通过学政治、学理论、学社会发展史,特别是通过学习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 谈会上的讲话等,政治觉悟大大提高;通过下工厂、农村、连队,上前线,主 动投身社会,逐步树

13、立面向大众的文学艺术观,创作了大量揭露旧社会罪恶、歌 颂新社会新人新事、反映工农兵生活斗争的好作品。戏剧领域通过“改人、改戏、改制”,不断改造、改革旧文化,荡涤旧文化 中的污泥浊水,剔除糟粕,在现代剧创作、传统戏改编整理、新编历史剧等方面 取得丰硕成果,创作了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西厢记、春香传,沪剧罗 汉钱、金黛莱、赵一曼,中篇评弹一定要把淮河治理好,淮剧王贵与 李香香,京剧黑旋风李逵、海瑞上疏等一批经典名作。其中梁山伯与 祝英台被拍成电影,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大型彩色戏曲艺术片,在全国放映后创下当时国产片最高上座纪录。电影工作虽然因为“武训传”的批判而出 现短时的沉寂,但随着第二次全国文

14、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对文化工作中“左” 的倾向的纠正,随着电影业对资改造工作以及电影国有化进程的推进,电影界因批判“武训传”而产生的消极影响得到消除, 先后推出渡江侦察记、鸡毛信、 家、李时珍等一批优秀电影,呈现初步繁荣。音乐领域创作了一大批歌颂 祖国、弘扬主旋律、面向大众的优秀歌曲,包括贺渌汀的人民领袖万万岁、司徒汉的当祖国需要的时候、孟波的高举革命大旗、朱践耳的接过雷锋 的枪、瞿维的工人阶级硬骨头、寄明的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等,其中 许多歌曲流传广泛,教育、影响了一代人,并成为名副其实的大众歌曲。1956年后,在中国共产党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指引下,上海城 市文化建设进一步呈现繁荣

15、发展局面。虽然1957年的“反右”运动扩大化,1958 年的“大跃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上海城市文化建设的发展, 降低了部分作 品的艺术质量。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 10年,上海城市文化建设是在不断 克服“左”的干扰中,在不断践行“双百”方针中发展前进的, 并涌现了一大批 思想性、艺术性俱佳的作品,成为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上海城市文化建设的制高点, 为城市文化建设留下了一笔宝贵的文化财产。戏剧舞台佳作迭出。1956年后,贯彻关于文化艺术工作两条腿走路的问 题的讲话关于组织各类艺术工作者参加体力劳动和基层工作锻炼问题的报告精神,结合“迎接建国10周年”活动,现代戏创作形成新高潮。广大艺术工作 者

16、通过深入生活,创作演出了一批思想性、艺术性俱佳的现代戏,包括话剧枯 木逢春,京剧红色风暴、赵一曼、龙江颂,越剧秋瑾,沪剧星星 之火、雷雨、芦荡火种,昆剧党的女儿、琼花,滑稽戏满园春色、 七十二家房客,淮剧海港的早晨,话剧第二个春天,以及评弹新作蝶 恋花?答李淑一等。传统戏整理、新编历史剧工作形成新成果。包括新编舞剧小刀会,甬剧双玉蝉、天要落雨娘要嫁人、半把剪刀,京剧淝水之 战、海瑞罢官,越剧红楼梦、关汉卿,昆剧墙头马上,淮剧女审、 探寒窑等剧目,不但在当时吸引了众多观众,而且大多数作品一直流传至今。电影艺术展现“半壁江山”风采。 在毛泽东、周恩来等直接关心下,上海电 影业呈现出旺盛的创作热情,拍摄了一批在中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