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组成原理 解答题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442155620 上传时间:2022-07-29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8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计算机组成原理 解答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计算机组成原理 解答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计算机组成原理 解答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计算机组成原理 解答题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计算机组成原理 解答题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计算机组成原理 解答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计算机组成原理 解答题(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word70、设有一个8位信息为10101100,试求海明编码的生成和校验过程。71、选择产生多项式为1011,把4位有效信息1100编成CRC码。72、A=0.1011,B=-0.1110,用补码求:A+B,要求写出运算过程。73、A=0.1011,B=-0.0010,用补码求:A-B,要求写出运算过程。74、X=1011B=11D,Y=111B=7D75、X=-1011B=-11D,Y=-111B=-7D主存容量2k字字长 n位地址总线数据总线ReadWriteMFCk位n位CPUMDRMAR76、CPU对主存进展读/写操作时,首先CPU在地址总线上给出地址信号,然后发出相应的读或写命令,

2、并在数据总线上交换信息。77、指令的微操作序列 控制器在实现一条指令的功能时,总要把每条指令分解成为一系列时间上先后有序的最根本、最简单的微操作,即微操作序列。微操作序列是与CPU的部数据通路密切相关的,不同的数据通路就有不同的微操作序列。1加法指令ADD R1,R0这条指令完成的功能是把R0的容作为地址送到主存以取得第一操作数,再与R1的容相加,最后将结果送回主存中。即实现: (R0)(R1)(R0)(1)取指周期 PCout和MARin有效,完成PC经CPU部总线送至MAR的操作,记作(PC)MAR;通过控制总线图中未画出向主存发读命令,记作Read;存储器通过数据总线将MAR所指单元的容

3、指令送至MDR,记作M(MAR)MDR; MDRout和IRin有效,将MDR的容送至IR,记作(MDR)IR。至此,指令被从主存中取出,其操作码字段开始控制CU。使PC容加1,记作(PC)+1PC。这条指令的微操作序列的第步为取指令阶段的公共操作,它完成的任务为: (PC)MAR Read M(MAR)MDRIR (PC)1PC(2)取数周期取数周期要完成取操作数的任务,被加数在主存中,加数已放在通用存放器R1中。 R0out和MARin有效,完成将被加数地址送至MAR的操作,记作(R0)MAR;向主存发读命令,记作Read;存储器通过数据总线将MAR所指单元的容数据送至MDR,同时MDRo

4、ut和Yin有效,记作M(MAR)MDRY;(3)执行周期执行周期完成加法运算的任务,并将结果写回主存。 R1out和ALUin有效,同时CU向ALU发“ADD控制信号,使R1的容和Y的容相加,结果送存放器Z中,记作(R1)+YZ; Zout和MDRin有效,将运算结果送MDR,记作(Z)MDR。向主存发写命令,记作Write。2转移指令JC A这是一条条件转移指令,假如上次运算结果有进位C=1,就转移;假如上次运算结果无进位C=0,就顺序执行下一条指令。设A为位移量,转移地址等于PC的容加位移量。相应的微操作序列如下:(1)取指周期与上条指令的微操作序列完全一样。(2)执行周期如果有进位C=

5、1,如此完成(PC)+APC的操作,否如此跳过以下几步。 PCout和Yin有效,记作(PC)YC=1; Ad IRout和ALUin有效,同时CU向ALU发“ADD控制信号,使IR中的地址码字段A和Y的容相加,结果送存放器Z,记作Ad(IR)+YZ C=1; Zout和PCin有效,将运算结果送PC,记作(Z)PC C=1。78、调相制PE (2)调频制FM(3)改良的调频制MFM(4)改良的改良型调频制M2FM数据序列为:101110001,画出 磁记录方式的磁头线圈中脉冲电流在记录介质上相应磁化翻转形式。79、设有一个盘面直径为18 in的磁盘组,有20个记录面,每面有5in的区域用于记

6、录信息,记录密度为100道/inTPI和1000b/inbpi,转速为2400 r/min,道间移动时间为0.2ms,试计算该盘组的容量、数据传送率和平均存取时间。80、用512K16位的RAM存储器芯片组成一个2M32的半导体只读存储器,试问: 1数据存放器多少位?1分 2地址存放器多少位?2分 3共需要多少个这样的器件?2分4画出此存储器的组成框图.5分解: 81、某机器中,配有一个地址空间为(00001FFF)16的ROM区域,现在用一个SRAM芯片8K8位形成一个16K16位的ROM区域,起始地址为200016。假设SRAM芯片有CS和WE控制端,CPU地址总线A15A0,数据总线为D

7、15D0,控制信号为R/W读/写,MREQ当存储器读或写时,该信号指示地址总线上的地址是有效的。要求:满足条件的存储器,画出地址译码方案。画出ROM与RAM同CPU连接图。解:82、求证:X补+ Y 补 = X + Y 补 mod 2解:83、某计算机字长32位,有16个通用存放器,主存容量为1M字,采用单字长二地址指令,共有64条指令,试采用四种寻址方式存放器、直接、变址、相对设计指令格式。解: 84、如图B2.1表示使用快表页表的虚实地址转换条件,快表存放在相联存贮器中,其中容量为8个存贮单元。问:当CPU 按虚拟地址1去访问主存时,主存的实地址码是多少?当CPU 按虚拟地址2去访问主存时

8、,主存的实地址码是多少?当CPU 按虚拟地址3去访问主存时,主存的实地址码是多少? 页号该页在主存中的起始地址虚拟地址 页号 页地址332576415530 42000 38000 96000 60000 40000 80000 50000 70000 1 2 3 15 0324 7 0128 48 0516 图B2.1解:1 85、 x = -0.01111 ,y = +0.11001,求 x 补 , -x 补 , y 补 , -y 补 ,x + y = ? ,x y = ?解:86、假设机器字长16位,主存容量为128K字节,指令字长度为16位或32位,共有128条指令,设计计算机指令格式

9、,要求有直接、立即数、相对、基值、间接、变址六种寻址方式。解:87、某机字长32位,常规设计的存储空间32M ,假如将存储空间扩至256M,请提出一种可能方案。解:88、图B3.1所示的处理机逻辑框图中,有两条独立的总线和两个独立的存贮器。指令存贮器IM最大容量为16384字字长18位,数据存贮器DM最大容量是65536字字长16位。各存放器均有“打入Rin和“送出Rout控制命令,但图中未标出。 图B3.1设处理机指令格式为: 17 10 9 0 OP X加法指令可写为“ADD XR1。其功能是AC0 + Ri + XAC1,其中Ri+ X局部通过寻址方式指向数据存贮器,现取Ri为R1。试画

10、出ADD指令从取指令开始到执行完毕的操作序列图,写明根本操作步骤和相应的微操作控制信号。解:加法指令“ADD XRi是一条隐含指令,其中一个操作数来自AC0,另一个操作数在数据存贮器中,地址由通用存放器的容Ri加上指令格式中的X量值决定,可认为这是一种变址寻址。因此,指令周期的操作流程图如图B3.4,相应的微操作控制信号列在框图外。 图B3.489、设x补=x0.x1x2xn,求证:0, 1 x 0 x补=2x0+x,其中x0=1 , 0 x -1证明:90、如图B8.1表示用快表页表的虚实地址转换条件,快表放在相联存贮 器中,其容量为8个存贮单元,问: 1当CPU按虚地址1去访问主存时主存的

11、实地址码是多少? 2当CPU按虚地址2去访问主存时主存的实地址码是多少?3当CPU按虚地址3去访问主存时主存的实地址码是多少?页号该页在主存中的起始地址虚拟地址页号页地址332576415530 42000 38000 96000 60000 40000 80000 50000 70000 1 2 3 15 0324 7 0128 48 0516 图B8.1解:91、某微机的指令格式如下所示: 15 10 9 8 7 0操作码XDD: 位移量X:寻址特征位X=00:直接寻址;X=01:用变址存放器X1进展变址;X=10:用变址存放器X2进展变址;X=11:相对寻址设PC=1234 H,( X1

12、)=0037H,( X2)=1122H(H代表十六进制数),请确定如下指令的有效地址。4420H 2244H 1322H 3521H 6723H解:92、图B8.2给出了微程序控制的局部微指令序列,图中每一框代表一条微指令。分支点a由指令存放器IR5 ,IR6两位决定,分支点b由条件码标志c决定。现采用断定方式实现微程序的程序控制,微地址存放器长度为8位,要求:设计实现该微指令序列的微指令字顺序控制字段的格式。画出微地址转移逻辑图。 图B8.2解:1微地址存放器长度为8位,故推知控存容量为256单元。所给条件中微程序有两处分支转移。如不考虑他分支转移,如此需要判别测试位P1 ,P2直接控制,故顺序控制字段共10位,其格式如下,AI表示微地址存放器: P1 P2 A1,A2 A8判别字段 下地址字段2转移逻辑表达式如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