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学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猜想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431739499 上传时间:2023-03-20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49.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在科学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猜想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在科学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猜想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在科学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猜想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在科学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猜想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在科学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猜想》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在科学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猜想(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在科学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猜想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要求学生能应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对所观察的现象做出假设性解释。在科学课中,科学探究既是学习方式,又是课程目标,而形成假设和验证假设的过程是科学探究活动的核心。学生在科学领域里的从未知到已知的探究活动,主要包括“提出问题猜测或假想制订计划实验探究形成结论实验验证”等。由此可见,猜想与假设已成为学生科学探究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学生的猜想与假设能力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发展学生对科学活动预见性的重要实施渠道。著名的科学家牛顿有句名言:“没有大胆的猜想,便不可能有伟大的发现和发明。”波利亚也提倡:“要循循善诱的教导学生,从猜想中发

2、现、在发现中猜想。”因此,猜想是培养小学生创新思维的一个重要途径,那么,教师在科学学习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科学猜想,而不是胡乱猜,就要掌握一些引导学生进行猜想的方法,鼓励学生进行合理猜想,提高他们猜想的水平和能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的过程中去,不断获取知识,培养创造性思维。一、 在直觉中引导学生猜想在直觉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进行“科学猜想”。直觉的来源并不是凭空而生的,而是学生多年积累知识、经验与当前实际问题相碰撞而瞬间产生的思想火花,虽然有时人们无法说清楚究竟是哪些知识、经验参与了瞬间直觉过程,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是产生直觉思维的基础。例如在教学蜗牛引入新课时就可以充分利用直觉猜想

3、这一“催化剂”,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快速投入学习。师:今天,老师带了你们的小伙伴来和大家一起学习,你想知道它是谁吗?生:想。师:老师不直接说出来,想让你们猜一猜。师:它是一种动物,身体柔软生:蚯蚓、毛毛虫。师:它喜欢生活在潮湿的地方生:蚯蚓。师:它的运动速度很慢生:蚯蚓。师:它爱吃植物的茎和叶,比如青菜呀 生:蜗牛。师:它的背上有个壳生:是蜗牛。(大部分学生兴奋地叫起来)师:为什么是蜗牛?生:背上有壳,速度很慢,爱吃青菜,喜欢潮湿,这些都是蜗牛的特征。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采用教师描述学生进行直觉式的猜想,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对蜗牛的特征进行了概括,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探究动机,进而使学生

4、在探索科学的奥妙中不断发现新问题,从而激活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情感,产生强烈的创新欲望。二、 在分析中引导学生猜想在分析中猜想就是引导学生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对一些信息进行有效的分析,从而提出大胆又有创新的结果假设。分析问题是解决问题的重要过程,没有分析问题就不可能解决问题,那么提出的问题也就没有实际意义,因此,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分析问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分析问题是学生必须掌握的一种能力,也是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教师要适时引领学生进行猜想。下面是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教学片段。师:你估计50毫升的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呢?我们用克作单位来说。(学生猜测,师板书猜测的数字:有1克、3克、

5、5克、10克、20克、18克、50克、80克、100克等等,显得漫无目的毫无依据)师:大家估计的都不一样,而且差距还很大,大家分析一下,你认为哪些估计肯定是毫无依据没有道理的,可以排除掉?(学生小组内积极地讨论,分析。)生:我认为50克、100克绝对不可能,这都跟水的数量都一样了甚至超过了水量,这不大可能吧! 生:我认为1克、3克、5克也不大可能,太少了,我以前泡过盐水,好像50毫升水不止溶解这么一点!师:那么你们再来估计一下50毫升水大概能溶解多少克食盐呢?生:10克、18克、20克、30克(在一个较合理的范围之内)可以看到,学生参与科学探究活动了,进行猜想了,就能获得有价值的猜想吗?学生猜

6、想的能力就能得到培养吗?当然不是!有价值的猜想的获得、学生猜想能力的提高有赖于教师的有效指导。因为我们知道小学生的猜想一般是建立在他们现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之上的,是稚嫩的、不成熟的,甚至是错误的。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自己初步提出的猜想结果进行反驳、分析。在以上的案例中,猜想的过程之所以充满生命的活力,学生能最后得出一个有价值的、比较合理的猜想,主要原因是教师对猜想活动进行了精心的设计和有效的指导,及时调动了学生对生活经验的回忆,并用基本的科学逻辑对估计进行分析,从而让学生的猜测更合理,更具有科学性。三、 在实验中引导学生猜想俗话说,眼见为实。当学生的猜想和判断面临障碍时,如果能把实

7、际变化过程通过实验手段给他们展示出来,或者让他们自己去体验,无疑有很强的启发性,进而能把学生的猜想引向正确的方向。下面是教学声音是怎样产生的片段教师:请用身边的物体制造点声音吧!有一个要求,任选身边的物体制造声音,不要太用力,以免影响其他班上课。 学生:制造声音。 教师:好,现在请汇报一下你是怎样制造声音的? 学生:我用筷子敲文具盒,文具盒发出了声音。 学生:我挪凳子,凳子发出了吱吱声音。 学生:我用泡沫在桌子摩擦,发出了声音。 学生:我吹口琴发出了声音。 学生:我用手拍桌子,发出了咚咚声 教师:大家用了这么多方法,那在制造声音时有什么发现? 学生:我把手放在文具盒上用筷子敲,手感到麻麻的。

8、学生:我把尺子放在桌边用手拨动,尺子上下振动。 学生:我把橡皮放在桌上,用手敲桌子,橡皮受到振动就跳了起来 教师: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学生:我猜测声音是摩擦产生的。 学生:我猜测声音是空气振动产生的。 学生:我认为声音是两种物体碰撞产生的。 学生: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 教师:声音究竟是怎样产生的?我们一起来研究吧! 怎样研究? 学生:做实验研究动手做实验是小学生智力活动,学生可在实验操作中发现问题,提出猜想与假设,并通过实验去验证,在科学教学中就是要通过动手实验、现场观察让学生产生与现有认知的冲突,由此产生矛盾、疑惑、惊讶,从而自然生成问题。四、 在质疑中引导学生猜想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适当提

9、一系列问题,步步为营,一步一步引导学生提出有效率的猜想。在执教食盐在水里溶解了一课时,当学生自主实验比较了食盐与沙在水中的变化后,对溶解有了一定的认识,接下来的活动是探究面粉在水里溶解的问题,教学中考虑到面粉是学生十分熟悉的事物,所以在学生探究之前,我打算让学生在老师提问的引导下猜一猜面粉在水里会怎样变化的活动,下面是师生的对话:师:面粉在水里会怎样?生:溶解生:不溶解师:好,两种观念都有,我们来统计一下,认为面粉会溶解的举手?(42人)认为面粉不会溶解的举手(5人)师:(笑了笑)仅5个人认为面粉不会溶解,而42人估计会溶解,究竟是怎么会事?这样吧,我们不以人数多少来判断,让你们各自来讲讲理。

10、生:我认为面粉会溶,因为我看了书上的图片,面粉倒入水中,水变成了白色。生:面粉不会溶,如果溶的话,我们下到锅里的饺子就会化了!生:我总觉得它是可以溶的,但我又觉得他(生)说的很有理。师:好,都能讲理,真不错!这样吧,小组内讨论讨论,看究竟怎么回事。师:停下来,我们再来统计一下,同意溶的有20人,同意不溶解的有27人。师:噫,人数发生了变化,谁再来讲讲理。生:面粉在水里不会溶解,不然的话,早点师傅揉面就揉不成。师:为什么揉不成?生:面不就会化成水,(众生笑)生:对?我也想清楚了,面粉在水中不会溶解。师:这样吧!我们亲自来试试。上述活动中,在教师一系列提问引导下的“猜一猜”正如一座桥梁,将学生的生活经验与探究活动连接起来,学生从生活经验出发,凭借对生活中事物的已有认识大胆“猜测”,充分说理。由“猜”引发了学生不同观念,从而才有了后面精彩的辩论。4分钟的小活动,不仅培养了学生表达与交流的能力,还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探究欲望,为促进学生深层次探究奠定了基础。猜想作为科学思维的一个组成部分,对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形成有其独特的作用,可促使学生主动地进行学习,增强学生爱科学的情感。因此,教师要对教材中的猜想因素,进行深入挖掘,科学处理,为学生创设有效的猜想场,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在猜想中得到升华。http:/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