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前期二学案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431535432 上传时间:2023-04-04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5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近代前期二学案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近代前期二学案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近代前期二学案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近代前期二学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近代前期二学案(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七单元 近代前期(二)近代中国人民的觉醒与探索从清末新政到五四运动(19011919)编制人:邬文霞 审定人:张利宝 【基本知识点】清末新政、预备立宪、辛亥革命、三民主义、同盟会、民主共和、民主和科学、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断发易服、废止缠足【能力要求】本单元高考考察较多,高考能力要求层次也就相对较高,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描述和阐释的能力、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都有不同程度的涉及。【备考建议】(1)注意归纳单元特征,整体把握知识体系。(2)复习时可以以慈禧新政、预备立宪、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等重大事件为切入点,把本单元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知识

2、点串联起来,形成较为完整的体系。【阶段特征】本单元的阶段特征,概而言之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化阶段和资产阶级革命运动时期及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体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特别是政治领域变化极大。一方面中国半殖民地社会逐渐深化;在辛丑条约签订后,列强侵华政策从“瓜分”转为“以华制华”,先后扶植清王朝、袁世凯和多派军阀作为统治工具,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正式合二为一。(此时突出体现为阶级矛盾)另一方面,中国半封建社会进一步深化。1、 在政治领域:清王朝新政和预备立宪,既加速了辛亥革命的爆发,也客观上有利于中国政治的近代化.辛亥革命虽然由于主客观各种原因导致失败,但却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

3、民主共和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使中国的政治近代化达到高峰,可以视为中国半封建社会正式形成的标志。此后,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孙中山为维护共和制度,先后领导进行了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等。2、 在经济领域:民族资本主义在这一时期由于帝国主义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中华民国的建立极大地鼓舞了民族资产阶级,19121919年中国民族工业进一步发展,出现了“短暂的春天”。资本主义的发展为新民主义革命奠定了物质基础和阶级基础。3、 思想领域:辛亥革命以后,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1915年新文化运动兴起,高举民主、科学的大旗,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4、 外交

4、领域:辛丑条约签订以后,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一战期间,日本利用西方列强忙于战争的机会,形成了暂时独霸中国的局面。近代中国屈辱外交原因:当时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不独立;当时中国综合国力弱,弱国无外交。【知识整合】政治方面:一、挽救专制统治的“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一)“清末新政”(19011905年)1、“清末新政”的背景:(1)八国联军侵华,辛丑条约签订,使民族危机、社会矛盾进一步加深。(2)清政府面临统治危机2、“新政”的目的:对外取媚洋人,对内笼络人心,以维持清政府的专制统治3、主要措施:派遣留学生、编练新军、奖励实业等。4、评价:(1)有一定进步性,但没有跳出“

5、中体西用”的窠臼, 没有涉及政治制度的变革。 (2)实行过程中大量增加捐税, 更加促使人民不断反抗, 革命运动日益高涨。(二)“预备立宪”(19051911年)1、“预备立宪”的目的:为遏制革命, 维护封建专制统治。2、“预备立宪的历程:1905 年派五大臣考察宪政、1906年宣布预备立宪、 1907年设资政院咨议局、1908年颁布钦定宪法大纲, 到1911年皇族内阁的出台。3、“预备立宪”的实质:借“立宪”之名继续加强封建专制集权,遏制革命形势发展。4、“预备立宪”的结果: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宪政的推进,促进了政治体制的现代化。立宪派分化, 汉族官僚离心, 清朝专制统治陷于空前孤立境地。二、辛亥

6、革命(一)辛亥革命的酝酿和爆发1、辛亥革命的酝酿(基础)(1)经济基础:甲午战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2)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队伍的壮大(3)思想基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广泛传播;孙中山提出了三民主义(十六字纲领),成为革命的指导思想(4)组织基础: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纷纷成立,在此基础上中国同盟会成立(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革命有了一个统一的领导中心)(5)军事基础:革命党人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 (6)人民群众掀起收回利权和保路运动2、辛亥革命的爆发:武昌起义(1911.10.10)湖北军政府成立各省宣告独立3、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 时间:1912年1月1日4、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

7、912年3月11日)(1)目的:将民主理念转变为法律性文献;(直接目的)限制袁世凯,以维护革命成果 (2)临时约法:政府组织形式:改总统制为责任内阁制权力关系:扩大参议院权力与总统抗衡 制宪:规定严格的修改宪法程序以防约法被破坏(3)临时约法的主要内容关于国家制度和主权(性质):“主权在民”原则;表达了维护领土完整的国家意志关于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原则:“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博爱”关于国家的政治体制:a.立法权:由参议院行使; b.行政权:临时大总统、副总统和国务员行使 c.司法权:法院行使(4)临时约法的性质:第一部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5)历史地位第一次以宪法的形式规定了“主权在民”的

8、基本原则,并用法律方式赋予了国民民主权利,彻底否定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直接反映了辛亥革命的伟大成果,代表了当时中国社会发展的进步方向促进平等自由思想的普及、人民民主意识的觉醒 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推动了中国宪政运动及政治民主化的进程 (三)辛亥革命的结局和意义1、列强干涉革命的方式和步骤(1)准备武装干涉中国革命原因:列强不希望中国实行西方式的民主政治, 更担心辛亥革命会威胁其在华的实际利益; 另外对中国人民的革命采取仇视和镇压的政策是帝国主义一贯做法。(2)“严守中立”,积极扶植代理人列强改变对华策略的原因:一方面是帝国主义认识到, 公开干涉难以达到阻止革命的目的; 另一方面由于当时正值

9、一战前夕, 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矛盾重重, 很难协调行动。列强选袁世凯做代理人的原因a.袁世凯的政治、军事实力与野心 b.袁世凯能够保护列强在华利益 c.袁世凯得到封建势力的支持向革命政权施加压力: a.军事:加强在华军事力量 b.外交:拒不承认中华民国与南京临时政府 c.财政:拒绝将海关税收等款项交给南京临时政府2、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成功因素)主要有四个方面因素, 一是帝国主义的支持,对南京临时政府采取军事威胁、外交军事威胁、外交孤立和经济封锁; 二是国内革命政权中的立宪派和旧官僚的进攻; 三是孙中山等革命党人的软弱妥协; 四是袁世凯个人的权术和阴谋如指使段祺瑞等采取逼宫、宣布共和等行为。2、

10、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1)辛亥革命的功绩:它是中国近代史上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客观上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2)局限性:没有明确提出反帝;没有发动广大人民群众;没能改变中国半殖半封的社会性质,中国革命的任务没有完成。三、维护共和制度的斗争:孙中山为维护共和制度,先后领导进行了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等。经济方面:一、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甲午战争后,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民族工业初步发展;实业救国思潮兴起。二、民族资本主义的短暂春天(一战期间)1、时间:民国

11、初期,特别是一战期间(19121919)2、原因:(1)辛亥革命为我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2)“实业救国”思想和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的影响(3)北洋军阀政府较为宽松的经济政策,使得资本主义工商业得以继续发展(4)一战期间列强暂时放松了经济侵略3、表现:轻工业发展较快;涌现出一批著名的实业家4、影响:为民主革命的发展奠定了社会基础;促使中国无产阶级队伍壮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阶级基础。思想方面:一、三民主义民主共和思想(一)历史背景:1、政治社会状况: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民族危机的加深,各种改良方案失败(中体西用、维新变法

12、)。(注:失败的原因是都想在维护或基本保持封建制度的前提下进行。)2、经济阶级条件: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级登上历史舞台,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选择了革命道路。3、主观:1895年,广州起义失败,孙中山流亡国外,一边攻读资产阶级理论,一边考察西方社会政治,大大丰富了民主革命思想。(二)三民主义的提出:1、提出:1905年“中国同盟会”成立中国同盟会总章中明确提出十六字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1905年在民报的发刊词上,阐发为三民主义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是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2、内容:名称政纲基本内容三者关系和局限民族主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用革命手段推翻帝国主

13、义支持的清朝统治 民族主义是三民主义的前提。但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民权主义创立民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民权主义是三民主义的核心,政治革命的根本。民生主义平均地权核定全国地价,现有地价归原主所有,革命后因社会进步所增涨的地价归国家所有,由国民共享。民生主义是补充和发展。但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3、评价:积极:三民主义是一个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也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共同愿望,推动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局限:但它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没有彻底土地革命纲领。这就不可能完成反帝反封的民主革命任务。(三)三民主

14、义的实践:指导辛亥革命,建立中华民国。 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认国家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孙中山维护民主共和斗争:二次革命、护国运动、两次护法运动。二、新文化运动民主与科学(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1、历史背景:(1)经济:一战期间,中国民资主义进一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队伍壮大(2)政治: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果实后,废除临时约法,实行专制,准备复辟帝制。(3)思想文化:辛亥革命后,民主、自由、平等等人文精神得到进一步传播,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但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遭抨击。(直接原因)2、兴起概况:(1)标志:1915.9 陈独秀 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发表敬告青年,倡导民主科学。(2)代表:陈独秀、李大钊、

15、胡适、鲁迅(3)阵地:新青年(第二期起改为此名)和活动基地:北大主要原因:蔡元培的“兼容并包、百家争鸣”方针,推动新思想在北大传播。(4)口号:“民主”“科学”(德先生、赛先生)(二)新文化运动主要内容:1、前期(四个提倡,四个反对)思想解放文学革命(1)提倡民主(民主思想和民主制度)反对专制; (2)提倡科学(近代自然科学法则和科学精神)反对愚昧、迷信(3)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儒家传统道德思想) (提出“打倒孔家店”口号)(4)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文学革命的开始: 1917年胡适文学改良刍议倡导文学形式白话文;陈独秀文学革命论倡导内容革命反封内容。典范:鲁迅狂人日记(最早)、孔乙己把反封建内容和白话文形式有机结合,成为新文学的典范。(三)新文化运动的影响:1、实质:前期是资产阶级新文化反对封建旧文化的斗争,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2、进步性:它动摇了两千多年的封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