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商业汇票转贴现市场的发展状况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431214604 上传时间:2023-11-03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99.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国商业汇票转贴现市场的发展状况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我国商业汇票转贴现市场的发展状况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我国商业汇票转贴现市场的发展状况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我国商业汇票转贴现市场的发展状况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我国商业汇票转贴现市场的发展状况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我国商业汇票转贴现市场的发展状况》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商业汇票转贴现市场的发展状况(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我国商业汇票转贴现市场的发展状况、影响及建议 一、我国商业汇票转贴现市场的发展状况作为商业汇票市场的传统主体,各类商业银行包括政策性银行、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城商行、农商行、城信社、农信社等,一直是转贴现市场的主力参与者。同时,根据2004年颁布的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管理办法,其业务范围包括对成员单位办理票据承兑与贴现,所以对贴现业务中涵盖的转贴现也有少量涉及。目前转贴现市场的交易品种主要有两类:买断式转贴现和回购式转贴现。两者都是由持票金融机构在商业汇票到期日前,将票据权利背书转让给其他金融机构,由其扣除一定利息后,将约定金额支付给持票人的交易行为。不同的是前者不约定日后赎回,票据权利发生了实

2、质性转移;后者约定日后赎回,票据权利并未转移,相当于用商业汇票作为抵押进行短期融资。由于历史、统计上的原因,目前整个转贴现市场的规模无法直接获取,故此我们采用数学方法进行简单估算。根据现行统计口径,人民银行定期公布的贴现额为商业汇票直贴额和买断式转贴现转入额之和。其中,直贴环节是商业汇票由持票企业进入银行体系的第一步,买断式转贴现环节则体现了其进入银行体系后在金融机构间的流转情况。一般来说,直贴额应当小于等于签发额,因为企业在获得商业汇票后可以选择以一定的利息付出为代价贴现获取资金,也可以选择持票到期托收。2000年以前的数据就体现了这一点。我们假定所有签发的汇票都会贴现,那么2001年以后贴

3、现额超出承兑额的部分,就可粗略估计为买断式转贴现转入额。据此估算,2001年买断式转贴现规模约为2700亿元,此后飞速增长,到2009年已经近13万亿元(图1)。这还未计入实践中存在的回购式转贴现数据。从上海3000多亿元的回购交易额来看,全国2009年回购式转贴现额应有1万多亿元。所以,转贴现合计量应超过14万亿元,同2009年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19.4万亿元的交易数据相差不多。从利率上看,近年来转贴现利率的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与其他货币市场利率变动联动显著(图2)。有研究人员(熊远等,2007)使用OLS方法对买断式转贴现利率、同业拆借利率和一年期央票利率的日数据进行了线形回归分析,得出了

4、其相互影响显著的结论。我们以2004年1月至2010年3月的月度数据作为统计样本,运用Eviews6.0软件进行格兰杰 (Granger)因果检验,考察商业汇票转贴现利率与同业拆借、债券回购利率之间的联动关系。选取通过平稳性检验的2004年1月至2007年7月以及2008年10月至2010年3月之间的数据做分析,检验结果如下:我们得出如下结沦:买断式转贴现利率、回购式转贴现利率与同业拆借、债券回购利率之间都是互为格兰杰成因、高度联动的。因此,无论是从规模还是从利率看,我国的商业汇票转贴现市场已经真正成长为我国货币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二、商业汇票转贴现市场发展对银行经营的影响1、调规模。这源于目

5、前的票据贴现被赋于了信贷属性。1996年出台的贷款通则第九条“票据贴现,系指贷款人以购买借款人未到期商业票据的方式发放的贷款”,明确将其作为贷款种类之一进行管理。1997年颁布的商业汇票承兑、贴现与再贴现管理办法第二十条规定“办理票据贴现业务的机构,是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经营贷款业务的金融机构”,第二十二条提出“贴现人应将贴现、转贴现纳入其信贷总量”。于是,在实践中通过转贴现操作,商业银行可以在规模紧张的时候,灵活迅速地将汇票资产以卖断方式转让出去,以达到某时点或某时段监管部门的规模要求;也可以在资金宽松而信贷项目难求的时候,通过买断方式快速扩大信贷资产规模、抢占信贷市场份额,还可降低不良资产比

6、率,以期在季(年)末给监管部门、上级行、地方政府提交一份“漂亮”的报表。2、配资产。在现有的制度体系下,银行资金的运用渠道除了传统信贷外,不外乎贴现、债券投资、回购、存(拆)放同业或以超额准备金的方式存放央行。当前流通中的商业汇票,90%以上为银行承兑汇票 (2009年交易占比94.7%),其信用等级相当于出票企业的商业信用再加上承兑行的银行信用,同时持票人在被拒付时还能获得对所有前手的追索权,因而转贴现来的票据更是信用倍增,对银行来说是优质资产。而且,与存(拆)放同业、债券回购或以超额准备金的方式存放央行等相比,其收益率明显要高。通过图 3我们看到,除了个别时期外,转贴现与同业拆借、债券回购

7、的利差是始终大于零的,期间平均值在1%左右。与投资其他债券品种相比,由于叠加信用高,其风险则明显要小。可见在信贷资源有限、优质项目难求的情况下,商业汇票是商业银行闲置资产投资的较佳选择,转贴现就成为其资金运作的重要方式,与活期存款占比高、周期短的负债方也能够实现很好的匹配。3、赚收益。目前,各商业银行充分运用转贴现搭配出多种业务组合获取衍生存款、买卖利差、拓展(巩固)客户等多种收益。主要有以下方式:承兑+贴现+转贴现(卖出)。这是一种不占用规模的信贷扩张方式,可以吸收保证金和转贷存款、获取信贷管理费以及扩张或巩固信贷客户,适用于新拓展业务的银行。贴现+转贴现(卖出)。这是一种用少量资金滚动操作

8、、时点上不占用规模和资金的运作模式,以倒卖商业汇票赚取利差为主,适用于一些资金、规模都受限的中小银行。转贴现十持票托收。这是以卖出资金占用信贷规模的运作模式,一般收益比直贴要低,属于转贴现投资型,适用于资金、规模充裕的票据专营机构。承兑+贴现+转贴现(回购)+持票托收。这种方式可以锁定授信对象和已获收益,从授信到托收与贷款管理一样,适用于不缺规模、缺乏资金的银行。2000年以来,票据专营机构或部门的陆续成立,专司商业汇票转贴现运作,多有这种考虑。三、商业汇票转贴现市场发展对金融市场的影响1、促进货币市场的繁荣发展,拓展企业和银行的融资渠道。作为承兑、贴现商业汇票的流通市场,转贴现市场的发展有利

9、于促进商业银行承兑、贴现等短期资金融通业务的发展,进而拓展企业的融资渠道。因为即使没有规模、缺乏资金,商业银行仍然可以积极地开展商业汇票的承兑、贴现业务,随后通过转贴现业务将其转让给有规模、有资金的同行,从而实现共同发展。同时,转贴现市场的规模迅猛增长、活跃度不断提升,为不同类型商业银行之间的资金融通提供了安全、便捷的新途径,与银行间同业拆借、债券回购市场等一起,促进我国货币市场的繁荣。2、完善货币政策工具,提高调控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再贴现作为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工具,由于票据市场直接贴近生产经营企业,其导向性、针对性和有效性一直是优势所在。但经过几年大发展之后,近年来规模萎缩严重。利率调整缓慢

10、、市场资金充裕都是影响规模发展的原因,另外,商业汇票市场本身的深度和广度不够也是重要因素。随着转贴现市场的长足发展,商业汇票市场统一、集中的趋势愈发明显,再贴现工具的实施条件更为成熟。电子商业汇票系统 (KCDS)中为中央银行设置了再贴现以及卖出商业汇票业务,可以向金融机构融出资金、释放流动性,也可以向金融机构收回资金、收紧流动性,就是这种发展完善的最好体现。3、丰富收益率曲线的期限结构,推动利率市场化进程。当前,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债券回购市场等货币子市场的最长期限都为一年,但从2009年的实际成交情况看,1天期品种分别占全部拆借成交量的 84%和全部质押式回购成交量的78%,14天以下品种

11、则占到总成交量的90%以上。这造成市场收益率曲线的长端真实性不够、代表性不强。转贴现利率则很好地弥补了收益率曲线6个月以下中短期的期限结构。另外,2009推出的电子商业汇票期限延长到一年,必将使其进一步完善。同时,市场化的票据融资对短期流动资金贷款的替代,将对仍然管下限的贷款利率形成下拉压力,迫使其制定参考市场利率,进而促进利率市场化的整体进程。四、商业汇票转贴现市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政策建议(一)商业汇票转贴现交易的法律法规亟须出台目前,货币市场的主要交易品种诸如银行间同业拆借、债券回购等,都有一整套完整、全面的规章制度予以规范、监管,前者有同业拆借管理办法及其配套规定、交易规则,后者有全国

12、银行间债券市场债券交易管理办法及有关管理规定、主协议等。而从我国现行的票据法以及有关管理规章看,其中的规定更偏重于规范商业汇票的支付结算功能,对其作为货币市场工具所体现的投融资功能缺乏足够的法律依据。关于商业汇票转贴现交易的内容则只是散见于部分法规和规范性文件中,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对于回购业务,直到2009年出台的电子商业汇票业务管理办法才首次给出了定义,适用于在电子商业汇票系统中流通的电子商业汇票,对于纸质商业汇票的适用与否仍然没有明确。因此,对金融机构之间的转贴现业务,包括买断、回购等操作模式,必须出台一个完整的、衔接票据法的交易规章,保障我国的商业汇票转贴现交易有规可依地持续发展。同时

13、,配套出台统一的操作规则和交易标准,对提高转贴现市场的运行效率和风险识别能力也大有裨益。(二)商业汇票转贴现交易的统计制度有待完善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债券回购市场是集中交易的市场,自1996年建立起就由外汇交易中心每日统计成交数据,统计信息完备。同上述货币子市场相比,我国的商业汇票转贴现业务的统计制度建立时间较晚。2001年以前,票据融资包含在其他短期贷款指标中。直到出台关于切实加强商业汇票承兑贴现和再贴现业务管理的通知才予以规范。通知提出自 2001年9月起,各金融机构要设立相应的会计科目,单独核算和反映票据贴现、转贴现和再贴现业务,同时要求各金融机构在编制资产负债表和信贷收支表时,应单列“

14、票据融资”项目,在向人民银行统计部门报送数据时,要将转贴现归入“全科目”统计指标,统计指标为“1111C1000一其中:转贴现”。之后,对贴现项目、商业汇票承兑、银行承兑汇票签发的统计制度做过完善,而对转贴现业务没有更全面的补充。这种状况产生了一些弊端。比如,买断式转贴现属银行间融资行为,转入方反映的是对转出方而非本地企业的融资。现行统计口径将买断式转贴现转入纳入信贷总量,但转贴现频繁跨区域流动,一定程度上使得区域内信贷总量数据失真。同时,对缺乏法律依据但实践中大量发生的回购式转贴现业务没有纳入统计,游离于监测之外,不利于有效实施监管。因此,务必要健全和完善对商业汇票转贴现业务的统计体系,细化

15、有关统计指标,完整反映转贴现市场的整体情况,为政策决策提供更详实的依据。(三)商业汇票转贴现交易的层次、主体应进一步丰富目前商业汇票转贴现市场的参与主体仅有商业银行和财务公司,而前者又占据绝对份额。这种单一性、同质性使得转贴现市场在受到政策影响时,趋同和一致的主体行为很容易造成交易金额和价格的大幅波动,影响货币市场的稳定。这在转贴现利率上反映得特别突出,通常又被称为“规模溢价”。当政策紧缩时,商业银行的贷款规模受到限制,在季末、年末监管部门对这些指标尤其关注。于是,许多银行在这些时点将汇票资产转出给有关指标相对宽松的银行,由于卖出的多、买入的少,往往要因此付出一定的价格折让,对利率来说就是上升

16、很多。当政策宽松时,卖出的少、买入的多,又形成溢价,对利率来说就是大幅下降。由此造成转贴现利率的波动幅度要远大于其他货币市场利率,2007年8月至2008年9月信贷规模控制最严格的一年多时期尤为明显(图2)。缓解这种状况的方法有二:一是在转贴现市场引入做市商,缓冲波动冲击。现存的票据营业部实际上已经部分充当了这个角色,但由于其不是独立的实体,决策仍受到自身母行的影响,关键时刻发挥不了稳定器的作用。可以考虑出台规范赋予其做市的权利和义务,真正起到稳定市场的作用。二是参照其他货币市场,向更多类型的金融机构开放转贴现市场,如基金公司、保险公司等,减少趋同性。我国金融市场上现有的投资品种少,各类机构手握充裕资金却缺乏投资渠道的现象长期存在。商业汇票作为优质资产,可以研究向更多的投资者开放。需要通过修订有关法律法规,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