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川乡石门坎村委会农田水利引水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25240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431012542 上传时间:2022-09-09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113.0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川乡石门坎村委会农田水利引水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25240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西川乡石门坎村委会农田水利引水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25240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西川乡石门坎村委会农田水利引水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25240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西川乡石门坎村委会农田水利引水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25240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西川乡石门坎村委会农田水利引水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25240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西川乡石门坎村委会农田水利引水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25240》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川乡石门坎村委会农田水利引水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25240(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西川乡石门坎村委会农田水利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1、项目概论1.1项目名称:本项目名称为:宁蒗县以工代赈项目西川乡石门坎村委会农田水利工程。1.2项目区基本概况西川乡位于宁蒗县西部,乡政府驻地距县城57公里,南与永胜县的光华、松坪两乡接壤,西边与丽江隔江相望,地理坐标为东经10054,北纬2652276之间。全乡幅员面积401平方公里,境内最高海拔3800米,最低海拔2400米,属高寒冷凉山区,年均温度12,年平均降水量800950mm,雨量主要集中在79月,全年无霜期8个月,霜期4个月,初霜期始于11月上旬。全乡耕地面积为29000亩,森林覆盖率为66%,境内居住着彝族、普米族、汉族、傈僳等4

2、种民族,其中彝族占总人口的93%,辖7个村委会、127个村民小组、3566户,总人口14460人。二00五年度全乡粮食总产量4024吨,人均有粮215公斤;经济总收入1549万元,人均纯收入634元;大小牲畜存栏42622头(只),人均牲畜存栏3头(只)。石门坎村委会位于西川乡的南面,南与永胜县松坪乡接壤,西边与丽江隔江相望,全村下辖13个村民小组,最高海拔3100米,最低海拔2700米,人均纯收入630元,全村人口2150人,大小牲畜5400头只,主要粮食作物有洋芋、玉米、荞麦及豆类杂粮,可种植小麦、碗豆和油菜籽等小春作用。由于山区地势较陡,不能有效地利用当地的水资源进行农业生产,如果能帮助

3、建成一些人畜饮水工程,有效利用水资源,将对当地的农业生产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1.3 宁蒗县基本概况(1)地理位置及地形特征宁蒗彝族自治县地处滇西北的川滇交界处,位于东经10022101 16,北纬26 362756。东北两面与四川省凉山州的盐边、盐源、木里三县接壤。西面与丽江市古城区和玉龙纳西族自治县隔江相望,南部与本市永胜、华坪两县毗邻,全县土地面积6025km2。县域地处滇西北横断山脉中断,属金沙江水系,地势以西北部较高,东部和东北部较低,分为高原盆地、高原条状山地、高原河谷、金沙江峡谷、河流冲积阶地等五个地貌单元,海拔最高4510.3米,最低1350米,相对高差3160.3米,境内山高坡

4、陡,山区面积占98.4%,区域内有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地质分布,县域地层属巴颜咯拉地槽区,金沙江褶皱系,地质结构较为复杂。(2)气候及生态特征县域地处西南季风气候区域滇川交界处的小凉山,属低纬度原季风气候区,具有暖温带山地季风气候特点,干湿季分明,立体气候明显,年平均气温12.7,全年无0的季节,1月平均气温4.1,7月平均气候19.3,10的活动年积温为3782,全年日照时数2321小时,日照百分率为53.8%,年平均降雨量为925mm,年蒸发量为1270mm,雨量主要集中在79月,占全年降雨量的80%以上,56月常出现干旱。平均年无霜期为192天。境内有宁蒗河、永宁河、碧源河等七条河流,

5、河道总长319km,年平均径流量23.82亿立方米,其中地表径流量15.27亿立方米,地下径流量8.55亿立方米。金沙江过境水420亿立方米。由于山高坡陡,水资源难以利用。全县水利化程度为32%。本县土地面积9045418.7亩,其中园地面积49723.1亩,林地面积6244730.3亩,牧草地面积80382.5亩,森林覆盖率达53%,随着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实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农田基本建设、水利工程建设等工程的实施,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正在形成。本县自然灾害频繁,主要自然灾害有干旱、洪涝、风灾、冰雹、低温冷害、地震等,干旱、洪涝灾害每年都发生,成灾面积逐年增多,滑坡、泥石流发生频繁,危害程度不断增

6、大,使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受到较大影响。(3)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全县辖15个乡(镇),91个村民委员会(含社区、办事处),1119个村民小组,52880户,24.4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2.60万人,有劳动力11.5万人。县域国土面积6025万亩,其中耕地106.75万亩,园地面积4.42万亩,林地624.42万亩,牧草地8.04万亩,宅基地4.56万亩,交通用地3.86万亩,水域10.34万亩,未利用土地145.41万亩。宁蒗县是一个山区农业县,农业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本县农业发展较快。据2005年统计,粮食总产量6590万公斤,平均亩产130公斤,农民人均生产粮食292公斤,主

7、要粮食品种是洋芋、玉米、荞子、水稻。经济农作物主要是油菜和白芸豆、烤烟。农业生产总值28815万元,占国民经济总产值的42.5%,其中种植业产值14007万元,林业产值3728万元,畜牧业1095万元,渔业产值425万元,农村物资服务业560万元。宁蒗县在抓粮食生产的同时,积极培植了旅游、矿产、水电、畜牧、生物等五大支柱产业,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2005年,全县国民生产总值67733万元,其中第一产业23894万元,第二产业17312万元,第三产业26527万元,三项产业结构比例由2000年的53.45:25.07:21.48调整到2005年的35.37:25.63:39,地方财政一般预

8、算收入1819万元,财政支出25216万元。全县粮食总产量6590万公斤,人均有粮292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782元。通过“十五”期间的努力,基本实现了乡级全部通路、通电、通广播电视,教育实现“两基”,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乡镇都设置了卫生院和计生站,科技贡献率达到35%,社会秩序不断好转,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安全和谐。(4)全县总体贫困情况分析2005年底全县有村民小组1148个,总户数62353户,总人口244359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19.55万人,残疾人口1.4万人,农民人均纯收入782元,人均有粮292公斤,人均基本农田地0.3亩,户均经济林果3.5亩,户均经济作物0.3

9、亩,已通公路89个村,未通公路3个村委会,农村公路总里程125公里,有学校327所,人均受教育年限5.3年,有卫生室33个,还需卫生室58个,已通电87个村,未通电4个村,已通电话86个村,未通5个村,未解决饮水人数7.6万人,未解决饮水的大牲畜24万头,简易住房9100户。从整体上来看,全县贫困人口基本分布在高寒山区和深山区,以及金沙江河谷区,坝区和半山区较少,2005年底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667元以下的绝对贫困人口为17.87万人,其中高寒山区(海拔在3000米左右)就有8200户、41000人。据统计全县农业人口22.6万人中,农民人均纯收入在924元以上人口1.66万人,纯收入6679

10、24元的人口为2.29万人,人均纯收入667元以下的人口17.87万人。人均纯收入500元以下的人口8.5万人。(5)基础设施概况农业基础设施:经过长期的水利工程建设,已建成小(一)型水库5座,小(二)型水库6座,水塘1300件,大小水沟680条,人畜饮水工程460件,有效灌溉面积13.27万亩,水利化程度32%。在国家、省、市的帮助支持下,经过全县人民长期努力,农田基础设施有了明显改善。截止2005年,全县累计建成高稳产农田6.5万亩,田间排灌设施和田间道路有了改善,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交通运输、电力供应:交通落后是阻碍经济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经过长期的建设,特别是“十五”期间的建设,交通

11、基础设施有了明显的改善。全县县乡公路里程达1258公里,其中二级公路5.3公里,四级以上公路225公里。县乡公路447公里,乡村公路810公里。公路网络局基本形成。已建成水电站9座,总装机容量2.25万千瓦,110KV输电线路82km,110KV变电站2座,35KV输电线路191公里,10KV输电线路750公里,0.4kv线路850公里,有35kv变电站4座,年发电量1.24亿度。电力供应基本能够满足全县工农业生产和生活需要。社会事业设施概况:全县15个乡(镇)都设有卫生院、计划生育指导站、中学、农技站、水保站、畜牧站、派出所等机构,人员充实、技术力量较强。全县有学校327所,卫生室33个,村

12、民委员会91个,教育、科技、卫生、行政服务体系基本健全,乡(镇)通广播电视,村村通电工作逐步开展。1.4 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的目的和依据(1)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的目的宁蒗县由于有效灌溉面积集中在少量坝区,而大部分土地又集中在二半山区和山区,耕地分散,农田基本建设滞后,水利设施投入极少,农作物常常因无水而不能在最好节令内播种下去,大大限制了粮食产量的增长。随着人口的自然增长,宁蒗县粮食缺口将越来越大,应充分利用山区充足的水资源,加大小型水利工程和农田基本建设的建设力度,尽快实现全县粮食自求平衡。编制本可行性研究报告是按照上述思路及宁蒗县委、县人民政府有关农田基本建设和五小水利发展的规划,本着技术

13、先进、经济合理、利于环境保护、工程便于操作,同时符合现阶段国家政策,因地制宜地利用当地资源,较好地为当地群众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的原则,为建设好西川乡石门坎以工代赈项目农田水利建设工程提供一个科学合理的建设依据。(2)本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的依据近期以来省、市有关以工代赈项目投资的文件精神及会议安排;宁蒗县委、县人民政府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有关思路及2006年初期的会议部署;宁蒗县发改局和水务局在2002年共同编制的宁蒗县五小水利工程实施可行性研究报告;宁蒗县发改局年初编制上报的2006年宁蒗县以工代赈项目建设计划表。1.5 项目建设内容及规模坡改梯建设350亩,修筑三面光沟渠9.5km,安装输水管道

14、35km,输水管道采用40PVC管;修筑调节水池(5m3)30个150m3。1.6 项目投资总额本项目投资总额为110万元。其中申请补助100万元,县财政配套10万元。1.7 项目效益简单评价项目工程完成后,新增坡改梯农田350亩,改善灌溉面积1200亩,新增灌溉面积850亩,覆盖13个村民小组,解决2150人、5400头(只)家畜的饮水问题,有效解决当地群众生产生活中的部分困难。 项目区群众运用灌溉技术后,亩均增产41.54kg粮食(按玉米产量套算),2050亩年均增产85157公斤,按当地市场价玉米价每公斤1.60元计,年均增收136251.20元。项目建成后,项目区粮食大幅增产,提高粮食

15、自给能力。有效控制群众毁山开荒,破坏生态资源,并利于种植经济林木,项目利于局部生态平衡。2、项目建设的必要性(1)宁蒗县地处康滇高原南端,横断山脉中部三江褶皱带北东侧,康藏高原与云贵高原之间的地貌过渡带。全县山脉呈网状联结,由于金沙江、宁蒗河、木底箐河等众多河流的切割,形成了复杂多样的山间盆地、高原条状山地、高原谷地等,具有充沛的水资源条件。但由于耕地不连片,且单块面积较小,不适于大、中型水利工程的投入。要在二半山区、山区发展水浇地,必须根据当地水上资源条件,因地制宜,建设以小水库、小坝塘、小引水管渠、小水池、小水窖等为主的五小水利工程。(2)长期以来,农作物无水播种一直困扰着宁蒗贫困山区人民

16、。由于旱情严重,粮食产量极低,为解决温饱问题,人民群众不得不到处开荒种地,广种薄收,森林植被造成极大破坏,水土流失严重。据统计,宁蒗县现阶段耕地开垦总面积100多万亩,其中大部分属于25的坡地,实际常利用耕地只占40%,其余部分开垦后时种时歇,甚至荒废。所以应在水土资源条件适宜的地块投入五小水利工程建设,推进农田建设,提高作物单产,解决山区人民温饱问题,同时加强水土保持设施投入,将大于25的坡地有计划地退耕还林,涵养水源,改善区域生态环境,为宁蒗县农、林、牧、渔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3)项目区地形地貌特殊,干旱缺水严重,粮食生产受严重制约,但当地土质很好,属红壤土,适宜种植玉米、荞麦及小麦等多种粮食作物,特别是气候较为温和,是宁蒗县扶贫迁 移安置较多的地方之一,修筑五小水利工程,实现粮食增产增收,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