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风波教学设计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430918150 上传时间:2024-01-10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4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定风波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定风波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定风波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定风波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定风波教学设计(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定风波教学设计导入:900多年前的一天,一位文人从死囚牢中释放出来,带着一个极小的官职,带着官场泼给他的浑身脏水,带着满心的侥幸和满心的绝望,来到一个很荒凉的小镇。他在这里,完成了一次精神的突围由曾经失意孤独、困惑烦恼到此时超脱旷达、从容淡定,他在这里,也为后世留下了一批脍炙人口的作品。这座小镇也因为他而名扬中外。这个文人是苏轼,这座小镇是黄州。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去黄州的沙湖道中,感受苏轼独有的那份超脱旷达,从容淡定。一、诵读诗词,解词释句请同学们把书翻到定风波,大声的把这首词诵读一遍,然后结合课下注释解释投影上的词语的意思解词芒鞋:草鞋。 吟啸:吟唱长啸,表现泰然自若的情态料峭:微寒;亦形

2、容风力寒冷、尖利 萧瑟:风吹雨落的声音 已而:不久,一会儿释句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好,带着掌握的基础知识,咱们再齐读一遍这首词,然后找一名同学给咱们讲讲,从小序中,我们能获得哪些信息?词中,你又能感受到苏轼有着怎样的心情?明确: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感觉(找两名同学试着分析,然后选出他最喜欢的那句让他带着他所理解的情感读一下。)然后过渡到,下面的句子二、品读诗词,品词炼句你觉得哪个词应该重读,为什么,我换成“不”字,怎么样?我觉得也很有力量,明确:不能,一个“莫”准确的道出了苏轼对雨的不在意,不听,那种坚决,就要运用意志力,跟雨声抗衡,莫听

3、,是你可以选择听,但声音对苏轼来说只是外物,一个莫字,让苏轼的境界从容自主起来。“何妨”字换成“不妨”,“吟啸”改成“吟唱”和原词相比又少了那些韵味 明确:何妨让我们看到了苏轼内心的自信和旷达,不妨,仅有试一试看的意思,在情感上抒发上,没有何妨来得痛快,吟啸是高声吟唱,能够准确的表达作者内心愉悦和乐观的人生态度,同时也透出一股清旷豪迈之气。三、析读诗词,析词悟句这样,老师找一名同学(鲁杰),用咱们刚才体会出的情感试着朗诵一下这首词,然后呢?老师对诗词中的词句有几处地方不太清楚?在这位同学朗诵的时候,你们思考一下?这几个问题?1、竹杖芒鞋诚然轻巧、轻便,然而在雨中行走用它,竹杖芒鞋真的比“骑马”

4、还“轻”么? 明确:“轻”,并不是他行走的“轻快”,而是他的心情“轻松”,是他乐观精神的一种体现。“竹杖芒鞋”本是草野百姓的装束,也是苏轼在黄州“半是闲人半是罪人”处境的体现。而“骑马”,是官者的形象,所以这一句,鲜明的表现了被贬苏轼的精神境界是超然的。(回答完再试着读一下)大家想想,词人竹杖芒鞋,顶风冲雨,从容前行,以“轻胜马”的自我感受,是不是给我们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谁怕?”的出现,在诗歌的情感表达上有什么作用?还有后面的“微冷”“归去” 我要是都去掉,也是一首对仗很工整的诗嘛。你们觉得去掉后和原文有何不同?明确:写出了苏轼向风雨挑战的倔强性格。去掉不好

5、,情感的力度不同,用反诘的语气,起强调的作用,突出了自己要“一蓑烟雨任平生”的宣言。(用“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做例证)2、序文已说“雨具先去”,可这里为什么又有“一蓑”,前后不是矛盾吗?如何理解?“烟雨”是否仅指自然界的风雨?一个“任”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明确:不矛盾。“一蓑”并不是实指。不是事实的蓑衣,而是心中的蓑衣,可指苏轼的思想,精神风貌,包括他的才华。即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烟雨”既指自然界的风雨也指政治上的风雨。作者申明,自己完全有能力有气度来面对人生 道路上的各种政治风雨的考验。现在所面临的政治祸难又算得了什么?一个“任”字含放任自由之意,见出自若、自信的胸襟。我没有什

6、么身外之物,下雨也只要有一蓑衣就行了,管你三七二十一。燕子很轻盈才能飞的很敏捷。风筝很轻,才能飞得很高。人只有不被声名荣誉所累才能领悟人生真谛。一个“任”字,表现出苏轼要坦然面对风雨的信心与决心。好,带着苏轼的乐观,自信,飘逸,洒脱,豁达,从容的态度,谁能试着,给同学们还原出900多年前苏轼漫步雨中,高声吟唱的场景来,你们推荐一个人吧(李瑞东)。还有没有想试试的了?这样,没人试了,老师试试?在我朗诵的时候,请同学们思考这个问题3、春风是“料峭”的,可为什么料峭的春风对作者来说仅仅才是“微冷”呢?这一冷一料峭的差距让我们能感受作者传递出的哪些信息?(再试着读一下)明确:“料峭”是写实,“微冷”是

7、写感受,两者之间有着明显的差距,这个差距表现了作者乐观的精神状态。4、“山头斜照”的出现又有怎样的人生启示?A阳光总在风雨后。B也许正当我们感到绝望的时候,希望和转机已经在前面等着我们了。C失败和成功是一对孪生兄弟,失败来了,成功还会远吗。D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E阴雨之后必有阳光,生活中要充满乐观和希望。5、一路走来,风雨散去,“已而遂晴”,当苏轼再次回首来时路上的风风雨雨时,他萌生了归去的念头,体悟到“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深意。那么“也无风雨也无晴”中的“风雨”和“晴”的深层含义是什么?这一句写出了词人怎样的人生感悟?明确:“风雨”和“晴”指人生的逆境和顺境,名利的失和得,官职的降和升。

8、词人认为无论是雨还是晴都无所谓。人生也是如此,顺境也好,逆境也好;窘困也好,通达也好,都无所谓。这是词人面对仕途失意的旷达胸襟。四、探究 “归去”和陶渊明归园田居的“归去”有何不同?(1)、归朝廷。苏轼年少时接受的主要是儒家思想,这一点从他父亲给他们兄弟二人取名上就可以看出来。儒家的入世和有为,引导他热爱生活和人生。因此在苏轼的一生中,都信奉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2)、归田园。他自己比较喜欢老庄的作品,不自觉也会受到道家思想的影响。道家的无为非凡,又使他淡泊名利。所以他每到一处,都能敞开胸怀,尽情走进深山,寻找一种解脱,在山水间淡泊名利,皈依心灵。(3)、归佛门。自己取名东坡居士,和佛

9、印等人的交往较密,可以看出佛教思想对他的影响也非常大,佛家的静达圆通,启迪他走向圆融和通达。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4)、“归去”回归自我精神家园。他汲取了儒道佛三家思想的积极因素,能够以儒家思想担纲,以道家思想养气,以佛教思想超脱。使得他在顺境与逆境的变更中,在入世和出世的交互中,在儒道佛的碰撞中,得到了融汇、统一,达到天趣洋溢,生机浩然,超然无景,自足完满的人生境界,以一种赏爱的态度去应对人生的风雨。陶渊明独善其身归隐田园,苏轼所归之处是一个使他敏感复杂的灵魂得以安宁的精神家园。莫听超然物外 何妨镇定自若谁怕向风雨挑战的倔强 吟啸且徐行潇洒闲适其实,其实谁的人生不是有顺逆,有成败,有荣辱,有福祸。但无论处于何种境地,苏轼通过这首定风波告诉我们都要以坦然而超脱的心态去对待,胜不骄,败不馁,福不喜,祸不悲,这样才能完成自己的人格修养。风雨改变不了苏东坡,同样,也改变不了我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