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仲永(教师版)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430911968 上传时间:2023-06-02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伤仲永(教师版)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伤仲永(教师版)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伤仲永(教师版)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伤仲永(教师版)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伤仲永(教师版)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伤仲永(教师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伤仲永(教师版)(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渝北区龙山中学 七 年级 语文 学科导学案(教师版) 课题伤仲永课型课时导学目标知识与水平学习课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过程与方法结合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背诵课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后天教育的重要性。重点难点学习重点1、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翻译课文。2、体会揣摩本文简洁、凝练的语言。学习难点方仲永“混然众人”的原因。导学思路熟读成诵,并能结合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等级初评优 ( )良 ( ) 合格( )不合格( )导 学 过 程 共案(集体讨论) 年 月 日个案(教师补充) 年 月 日一、 课前学习( 20分钟左右)(A级)目标导航1、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翻译课文。2、体会揣摩本

2、文简洁、凝练的语言。3、理解后天教育的重要性。知识链接 1、本文用伤字点出作者的写作意图。伤是哀伤,叹息的意思,表达了作者对方仲永这样的人才,泯然众人的哀伤,惋惜之情。2、本文选自临川先生文集。作者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做官后,向朝廷上万言书,提出政治改革的主张。继而推行各项政治革新,取得一定成就。但因为保守派的强烈反对,他两次被罢相。晚年封为荆国公,谥号文。著有王临川集、王文公文集,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3、唐宋八大家: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轼、苏洵、苏辙(苏轼,苏洵,苏辙三人称为三苏)、欧阳修、王安石、曾巩(曾拜欧阳修为师)。(分

3、为唐二家和宋六家)自主学习1、读音隶(l) 扳(pn) 谒(y) 邑(y) 矣(y) 泯(m) 称(chn) 卒(z) 焉(yn) 耶(y)2、词类活用: 邑人奇之奇: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对感到惊奇 稍稍宾客其父宾客: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当作宾客 父利其然也利:名词的意动用法,认为有利可图.3、重点词语世隶耕隶:属于未尝识书具尝:以前并自为其名为:题上指物作诗立就就:完成稍稍宾客其父稍稍:逐步或以钱币求之或:有的环谒于邑人环谒:四处拜访不能称前时之闻称;相当泯然众人矣泯然:完全受之于天受:承受贤于材人远矣贤:胜过、超过得为众人而已耶得:能够 4、对文中的“之”“于”实行归类,并指出该词在句中的含义

4、与用法。 之: 忽啼求之:代书具。 借旁近与之:仲永。 余闻之也久:这件事。 不能称前时之闻:助词,的。 卒之为众人: 助词,无意义。于: 环谒于邑人:到,向。 于舅家见之:在。 贤于材人远矣:比。 受于人者不至:从。其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自己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他的其文理皆有可观者:诗稍稍宾客其父:他的 父利其然也:这种我的问题 二、课内探究导航目标1、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翻译课文。2、体会揣摩本文简洁、凝练的语言。3、理解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学习过程1课前序幕( 分钟左右)(级) 学生课前朗诵或讲故事。 预习检查:听写预习的字词。2学习导入( 分钟左右)(级)列举名人故事,思考成才原

5、因。 3 课堂探究( 分钟左右)1在疏通文意及熟读背诵的基础上,思考本文记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明确:本文就是通过记叙方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却因其父“不使学”而最终“泯然众人”,变得平庸无奇的故事。2本文题目是伤仲永,文中的“伤”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伤”是哀伤、哀怜的意思。字里行间流露着作者对一个神童最终“泯然众人”的惋惜之情,对“受之天”而“受于人者不至”者的哀伤之情。3.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明确:童年时期才思敏捷天赋极高,五岁时就“啼哭求之”。“书诗为名”,“指物作诗立就”,“文理可观”。少年时期才思衰退,大不如前,“不能称前时之闻”。青年时期才思平庸,

6、与众无异,“泯然众人矣”。 4“世隶耕”三个字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开篇一句交代了方仲永的那些方面? 明确:交代籍贯、身份、姓名、家世。 “世隶耕”三字是对“未尝识书具”“不使学”的必要铺垫,既衬托了方仲永的非凡天资,又暗示了造成他命运的家庭背景。5从“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中,能够看出仲永的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明确:“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仅一句话就刻画出方仲永父亲贪图小利而自得的可悲可叹的愚昧无知之人。6.“余闻之也久”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方仲永最终“泯然众人”的原因是什么?明确: 过渡。从方仲永个人情况来看,原因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贪图小利,目光短浅,而

7、“不使学”。从道理上来说,原因是作者在后面的议论中所认为的那样,方仲永“卒之为众人”,是因为“其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受到后天正常的教育。 7怎样理解“受之天”与“受之人”的关系? 明确:这里所说的“受之天”,是指人的天资;“受之人”,是指后天教育。作者认为,二者之间,后者更为重要,即后天教育对一个人是否成才是至关重要的。作者认为“仲永之通悟”是“受之天”,他的才能衰退的原因是“受于人者不至”,并引发天赋不如方仲永的人假如不“受之人”,结果将更不可设想的感慨。这段话论说事理,步步推动,辨明了“受之天”与“受之人”的关系,令人深感“受之人”的重要。 8、赏析“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

8、学”,感悟本文笔墨凝练、言简意赅的效果。明确:这个句用极其凝炼的笔墨,揭示了仲永才能衰退、天资尽丧的原因。一个“利”字,写出其父贪求钱财、目光短浅的性格,“环谒”把方父贪图小利、目光短浅、愚昧无知之态刻画得淋漓尽致。“不使学”更是一语中的,批判其父的错误做法,暗示仲永“泯然众人”的必然结果。这些词语用得既传神又贴切,寥寥数语便起到了言简意赅的效果。 从全篇来看,行文也是笔墨极省,既高度概叙,以至难以再删一字,同时也富于文采,描写细腻,与文体特点相映生辉。随堂练习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

9、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1解释加点的字。 (1)未尝识书具( ) (2) 指物作诗立就( ) (3)不能称前时之闻( ) (4)稍稍事言其父( )2以下加点字用法不同的一项为哪一项( ) A忽啼求之 B邑人奇之 C不能称前时之闻 D于舅家见之3以下句中停顿有误的一项为哪一项( )A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 B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C父/利其然也 D余闻之也久4翻译以下句子

10、。(1)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2)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5回答以下问题。(1)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2)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 (3)作者为什么要详写方仲永才能初露时的情形? 参考答案 1( l)以前 (2)完成( 3)相当( 4)逐步 2 C 3B 4(1)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逐步地请他的父亲去做客,有的人还花钱求仲永题诗。(2)他的父亲以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5(1)第一阶段是他幼时天资过人,具有作诗才能;第二阶段是十二三岁时的方永才能衰退,大不如前:第三阶段是又过七年后,他完全变成一个平庸之人。(2)从方仲永个人情况来看,原因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贪图小利,目光短浅而“不使学”。从道理上说,是因为“其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受到后天正常的教育。(3)为后文议论铺设了充分的基础。课堂反思( 分钟左右) 三、课后训练 结合练习册布置(不超过30分钟)教学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