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振兴区高一上学期语文入学考试试卷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424759859 上传时间:2023-04-13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42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辽宁省振兴区高一上学期语文入学考试试卷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辽宁省振兴区高一上学期语文入学考试试卷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辽宁省振兴区高一上学期语文入学考试试卷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辽宁省振兴区高一上学期语文入学考试试卷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辽宁省振兴区高一上学期语文入学考试试卷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辽宁省振兴区高一上学期语文入学考试试卷》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辽宁省振兴区高一上学期语文入学考试试卷(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辽宁省振兴区高一上学期语文入学考试试卷姓名:_ 班级:_ 成绩:_一、 选择题 (共4题;共8分)1. (2分) 下列词语中,划线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 . 憧憬(chng) 炽热(zh) 百舸(g) 否极泰来(p)B . 逮捕(p) 绮丽(q) 主宰(zi) 一语中的(d)C . 遒劲(jng) 青睐(li) 惆怅(chng) 漫山遍野(mn)D . 峥嵘(zhng) 模具(m) 寥廓(lio) 浪遏飞舟()2. (2分) (2015高二上桐乡期中) 下列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 . 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下,他不得不认真思考公司的业绩为什么会下滑?怎样才能打开产品的销路?

2、B . 文字是无声的,却能够生动地刻画有生的音乐,“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就是最好的写照。C . 各国政府无论专制政府或共和政府,都驱逐他,资产者无论保守派或极端派,都竞相诅咒他,诽谤他。D . 新鲜大米,手感滑爽,米粒光洁,透明度好,腹白很小(米粒上呈乳白色的部分),做出的木凡清香可口。3. (2分)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 对于书店的生存环境,不能仅仅纳入公共文化服务的大盘子统筹考虑,而应从经济效益出发来考量。B . 鉴于PH25只是一个字母词,不易被公众理解,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正广泛征求意见,准备为其定一个科学恰当的中文名称。C . 据媒体报道,2013

3、年全球超过150个国家和地区的7000多座城市加入世界“地球一小时”熄灯活动取得了快速发展,中国已有127个城市参与。D . 已有大概200多年历史的莱芜梆子,唱腔刚劲豪爽、高亢激昂,没有大幅度的旋律变化和音符跳跃,似乎特别有利于正剧的表达。4. (2分) (2017高一上济南开学考) 红楼梦中有多少回是曹雪芹所写?( ) A . 80回B . 120回C . 60回D . 100回二、 默写 (共1题;共5分)5. (5分) (2017高一下沈阳期中)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 赤壁赋中苏轼以“_,_”告诉我们,你我共同拥有大自然。(2) 登高中杜甫运用夸张的手法表现自己孤独之感的

4、句子是“_”。(3) 诗经关雎中用“_”和“_”两句生动刻画了男子追求窈窕淑女而不得之后朝思夜想、难以入眠的情状。三、 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18分)6. (6分) (2017高二上清远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城市文明”问题在当下的提出,我想有两个背景最值得关注:一是从全球范围看,以“国际化大都市”与“世界级都市群”为中心的城市化进程,在极大推动当今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也使城市社会学家所谓的“城市问题”大量涌现并不断升级,直接影响到当今世界城市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二是对中国来说,这既是城市化进程在中国快速发展的必然表现,也是“城市文明”在当下备受关注的直接原因。但另一方面,我们

5、在现实与理论上的准备,却不足乃至匮乏。城市文明的研究与建设,有两个问题需要先行解决。首先,什么是文明,它有哪些具体的层面与内涵,这些具体层面与内涵的相互关系为何?这是建构一个科学的发展框架,是城市文明和谐、健康地发展的基础。在中国古代文献中,“文明”最早见于易乾文言和尚书舜典,是指一整套用来区别“先进”与“落后”、“文明”与“野蛮”的“形式符号系统”,具体地说就是先秦儒家津津乐道的“礼乐制度”。“礼乐制度”的主要功能是为政治服务,所以中国古代的“文明”概念主要指“政治文明”。马克思、恩格斯对“文明”也多有论述,核心是人类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的成果,包括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两方面。由此可知,“文明”

6、的基本内涵决定了其功能相应有三:在“物质文明”层面,以生产工具的发明与使用为标志,它是一种人类特有的物质生产方式;在“政治文明”层面,以政治、法律等上层建筑的创造与运用为标志,它表现为一种与野蛮时代或野蛮民族有着本质差异的社会生活方式;在“精神文明”层面,以伦理、艺术等人文精神的创造为最高目标与理想,它是一种在大自然、动物界及野蛮社会中不可想象的艺术生活方式与审美精神境界。其次,要弄清“文明”与“城市”的关系。在起源上讲,“文明”与“城市”关系密切,中西皆然。英语的“文明”(civilization)源于拉丁文的“civitis”(城市),最初指城市居民的风俗、习惯和道德的高贵。荷兰学者彼德李

7、伯庚在研究欧洲文化史时就指出,在16,17世纪,欧洲城市与农村的区别是“农村里没有城市里那么文雅”。早在中国的周代,人们就把祭祀与礼仪中心看作是“城市”建立的标志,这意味着,按照礼仪制度组织起来的人类社会,既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同时也是最初的城市文明形态。尽管城市文明的内涵也主要有三层,但它的核心无疑是中国古代思想家讲的“礼”与“乐”。用今天的话说,是“城市的善”与“城市的美”。文明与城市发展史告诉我们,越往上追溯,城市的重心就越依靠物质文明与政治文明,因为只有强大的物质基础与强有力的政治保障,才能顶住野蛮人或外来文明的军事压力,以及维护好内部的安定团结。但随着城市在当代的发展,基础性的

8、物质文明建设与基本的政治、法律制度建设,已不再是城市文明发展水平的最高理想。或者说,由于“文明病”、城市问题更多地与人的精神文化生态相关,因而中国古人最看重的“礼”与“乐”,在当下具有了越来越重要的意义。还可以说,在“礼”与“乐”之间,由于“乐”的目的在于生产和谐,目标是建设和谐城市,所以,“城市的美”比“城市的善”更高一层,代表了人类城市文明的最高目的。(选自艺术与城市文明刘士林 有删节)(1) 下列对于“文明”这个概念的理解,与原文内容不相符的一项是( ) A . 中国古代文献认为,“文明”是指一整套用来区别“先进”与“落后”、“文明”与“野蛮”的“形式符号系统”。B . 中国古代的“文明

9、”主要指“精神文明”,是因为精神文明在野蛮社会中是最高的艺术生活方式与审美精神境界。C . 在起源上讲,“文明”与“城市”关系密切。早在中国的周代,人们就把祭祀与礼仪中心看作是“城市”建立的标志。D . 按照礼仪制度组织起来的人类社会,既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同时也是最初的城市文明形态。(2) 下列理解与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 城市化进程,在极大推动当今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也使 “城市问题”大量涌现并不断升级,直接影响到当今世界城市社会的可持续发展。B . 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是“城市文明”在当下备受关注的直接原因,但我们在现实与理论上的准备却不足甚至匮乏。C .

10、 随着城市在当代的发展,物质文明建设与政治、法律制度建设,已不再是城市文明发展水平的最高体现。D . “文明病”、城市问题更多地与人的精神文化生态相关,因而中国古人最看重的“礼”与“乐”,在当下具有了越来越重要的意义。(3) 下列有关“文明与城市关系”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城市文明的的核心,指的是中国古代思想家讲的“礼”与“乐”。用今天的话说,是“城市的善”与“城市的美”。B . 文明与城市发展史告诉我们,城市的重心要依靠物质文明与政治文明,因为只要倚 靠强大的物质基础与强有力的政治保障,就能维护好内部的安定团结。C . 在“礼”与“乐”之间,由于“乐”的目的在于生产和谐,目标

11、是建设和谐城市,所以 “城市的美”比“城市的善”更高一层,代表了人类城市文明的最高目的。D . 建构一个科学的发展框架,并使城市文明和谐、健康地发展的基础,是要弄清文明的基本内涵和它包含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功能是什么。7. (12分) (2019高一上六枝特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宇,完成下列小题。 一条河流和我的命韩浩月窗外有一条河流。河床干涸,枯草招摇,寒风卷起不明物体在河岸边盘旋。这样算是真正地与河相伴吗?我不知道。记忆里有条河流,和眼前的河流完全不一样。 它叫白马河,是我家的一条河。每个人的出生地,或远或近,都有这样一条母亲河。喝它的水,用它浇灌土地,在河里洗衣服。 白马河的确像

12、母亲一样,照顾着在堤岸两边生活的人们。在我的印象里,它从未干涸过。有时候,水势还大得吓人,但也从未决堤过。(1)这是一匹温顺的白马,它只顾奔跑,随意地留下恩泽。第一次对白马河有特别的印象,是童年时一次去河里洗澡。空气燥热,河水温润,我浮躺在缓缓流动的河水里。远处的村落静谧无声,夜空的颜色是一种神奇的湛蓝,月光与星光倾洒在河面之上。 从某一个瞬间开始,我的毛孔仿佛被无声地打开, 整个人的重量开始变轻。觉得自己变成了河面上的一片树叶、一条小鱼、一只不慎落水又挣扎着跃出水面的小鸟。那算是河水对我的一次启蒙,那晚的河流分明在启示我一些什么,它瞬间打开了一个孩子头脑里的魔盒。看不清楚那个魔盒里装着什么,

13、但是能发现那里的世界很绮丽,它催促着一个孩子结束对庸常的贪恋,顺着被某种感觉启动的方向走出,走出河流,走向遥远。关于白马河,也不尽然都是美好。传说这条河每年都要淹死一个人。孩子们是没有见过人在河里被淹死的场景的,非但不知道害怕,反而有莫名所以的“愤怒”,我也是这样的孩子之一。大概是小学四五年级的那年暑假,我们几个好朋友一起来到白马河最宽阔的桥面上据说桥下面是淹死人最多的地方。从桥面到河面的距离大约有十几米,我们在某种“愤怒”的情绪驱使下, 一次次地从桥面上纵身而下。直玩到头昏脑涨,手脚上的皮肤都被泡白了,数了数一起跳的朋友还在,一个也没死,就兴高采烈地回家了。但好运气是会用完的。我一直觉得是那

14、次的跳河游戏挑蚌了“河神”才导致后来差一点儿死在白马河里。我被河水吞没了,全身像瘫痪了一样,只要一开口,河水就会不留情地顺着喉咙往下灌。我拼命地用自己掌握的那点儿游泳技巧往水面上浮,耳朵能听到自己发出的类似于咕噜咕噜的声音。河边有人在大笑,那是他们觉得我在“装死”经常有孩子这么干,把大人骗过来。就在我失去意识的时候,一个大人游到我身边,把我拖上了河岸。我像条鱼一样在岸边干热的沙土上吐着水,吐了许久才把水吐干。大人们说说笑笑地散去了,能走路的时候我拍拍屁股也回家了。这在乡村不算什么大事,一条河试图吞掉一个孩子,最后没能得逞,这个孩子命大如此新闻,顶多热闹半天就随风而逝了。这是我对白马河的回忆,它

15、曾让我第一次体验到生命中那近似瑰丽的一幕,也曾用神秘的力量想要夺走我的生命。它既疼爱你又恨你,既滋养你又扼杀你。(2)它只对留下来的人有这种让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情感,对于离去的人,却近乎无情的冷漠。我常常想起故乡,想起村庄,却极少想到过那条河流。常常就是这样,人们会记得一些轻浅无聊的事,却会忘却那些曾在生命里刻下幸福印痕或者隐约伤痛的事物。(有删改)(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题目将“一条河流”和“我的命”并列,概括了文本主要内容,设置了悬念,引发读者阅读兴趣,从而关注河流与人的命运的关系。B . 前两段从自家窗外河流写起,自然引出对家乡河流的怀想;以窗外河流的干涸荒凉, 反衬了白马河日夜奔流、带来恩泽的特点。C . 文章中的描写生动优美,写到童年时一次去河里洗澡,从触觉、听觉、视觉、想象诸角度展现出一个自己从未留意过的精彩世界。D . 人们之所以没有马上“救我”,是因为孩子们经常这样骗大人;救完后之所以没有把 “我”被淹的事情放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