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7职业生涯案例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417276929 上传时间:2023-01-13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10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品)7职业生涯案例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精品)7职业生涯案例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精品)7职业生涯案例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精品)7职业生涯案例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精品)7职业生涯案例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精品)7职业生涯案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品)7职业生涯案例(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大为择业李大为坐在火车上,眼睛望着车窗外。一座座高楼、一排排树木从他眼前飞速掠过,他似乎都没有看见。他的目光是那样的专注,但他并不是在观赏风景,他是怀着兴奋又有几分不安的心情,注视着自己的未来。是啊!他此刻怎么能平静下来呢!他刚刚离开了就读四年的大学,带着行装,也带着知识和理想,正在走向社会,走向工作岗位。他要到国有大型企业某钢铁公司报到。成长道路大为生长在南方一个偏僻的小山村里。父亲是“文化大革命”前的大学生,“文化大革命”期间由于言论问题被遣送回乡,成了一个农民,后来当了民办教师。大为是这个家庭的独生儿子,上面有一个姐姐,下边还有两个妹妹。于是,怀才不遇的父亲把自己的全部希望都寄托到

2、了儿子的身上。大为天资聪颖,6岁就在父亲任教的小学读书,成绩总是名列前茅。11岁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县城中学,成了一名住校的中学生。父亲不断教导儿子,要刻苦学习,一定要考上大学,飞出这个小山村,只有这样,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外面的天地很广阔,在那里才能有一番作为。这构成了大为努力学习的一股动力。平日里,大为喜欢独自学习、思考,不大善于与人交往,性格有些内向。但他突出的学习成绩,使他成为老师喜爱,同学尊敬的学生。从小学到中学,一直担任班干部,年年又是三好学生。1990年又考上了一所全国著名的大学,成为全县为数不多的大学生之一。这使他对自己充满了自信。职业选择1990年9月份,大为来到北京,正式开始了

3、他的大学生涯。北京这个繁华的都市和缤纷的校园生活,带给大为前所未有的激动兴奋和隐隐约约的自卑,他不如城里的孩子见多识广,不如他们那样家庭条件优越,性格也不如他们那样开放,无拘无束。第一学期,在老师指定的班干部和学生会的竞选,但都以失败告终。在强手如林的大学里,他不再是中学时代那个引人注目的明星,而只是一名极为普通、容易受到忽视的大学生,这种地位的落差,使他内心极不平衡,也使他很不服气。他想,大学生时代是积累知识、增长才学的大好时机,将来能否有所作为要到社会上看。现在学校里的活跃人物并不代表将来事业上的成功,而现在的默默无闻也不意味着失败。所以他下决心要到社会做出一番成绩,以证明自己的才干。 进

4、入大学三年级,他就开始设计自己的职业。大为的专业是管理学。根据课堂上老师讲授的霍兰德的个性和职业的理论,大为对自己的性格进行了分析。他认为,自己的性格虽然有些内向,但情绪体验深刻,善于思考问题、有独立见解、争强好胜、积极进取、渴望影响他人,又有一定的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将来从事管理工作是适合的。特别是最近一段,他对国有企业的改革总是非常关注,积累了大量的资料,写过的几篇论文也受到老师的赞赏,其中一篇经老师推荐公开发表了。临近毕业分配,同学们都开始像热锅上的蚂蚁坐卧不宁,有关系的拉关系,有门路的找门路,什么都没有的也不甘心,开始四处出击。总之,大家都把毕业分配看成决定自己一生命运的时机,谁都想尽

5、力拼搏,找个理想的工作。一天,大为在一家报纸上看到一条启示。某国有钢铁公司地处偏远,历年分配到那里的大学生,有很多根本就不去报到。这里急需人才,求贤若渴,特别还提到管理方面的人才极缺。公司总裁登报亮相,承诺一定为来到这里工作的大学生提供更好的条件,使他们大有作为。这条启示深深打动了大为的心,他立即给总裁写了一封长信,谈自己的抱负、谈自己的理想、谈自己对国企改革和管理的看法,谈自己到钢铁公司工作的决心。很快,他就收到了总裁热情洋溢的回信,信中夸赞他有学识、有气魄、有能力。信的末尾,总裁写道:“来吧,这里需要你,我们张开双臂欢迎你。这封信使大为激动不已。他觉得自己好比千里马,这回遇到伯乐了。于是,

6、他放弃本来可以回南方工作的机会,郑重向学校提出申请,愿意到这个别人都不愿去、条件艰苦的钢铁公司。这一决定在学校引起了轰动,学校表彰、同学们钦佩。这时,大为感到自己似乎找到了中学时代的辉煌。理想受挫坐了一夜一天的火车,大为于晚上七点到达了终点。他想象着站台上一定会有人来接他。然而,等到站台上的人都走完了,也没有见到有人接他。他只好拖着大包小包的行李,按照报到通知书上的地址,找到了单位。此时,人们早已下班,传达室的老大爷将他领到了新分的宿舍,房间陈列设简单,面积也不大,而且一个房间住了三个新分来的大学生,另外两个还没有来报到。这种局面与他的想象反差很大,他开始失望了。第二天,他到人事处去报到。更出

7、乎他的意料之外的是,人事处分配他下车间锻炼。他以为人事处弄错了,问道,我学的是管理专业,让我到车间干什么。人事处的同志解释说:凡是新分来的大学生,一律到车间锻炼,这是公司的决定。大为到的是炼钢车间,和工人一样三班倒。站在炼钢炉前,大为身上冒着汗,心里却一阵发冷。“我上了四年的大学,难道就是为了来到这里炼钢吗?在这里,我的知识、我的才能能派上什么用场。”他越来越苦恼,而且还有种上当受骗的感觉。于是,他不顾车间纪律,跑去人事处,要求重新分配,以使他学以致用。人事处回答,我们无法改变公司的决定,而且我们也认为大学生先到基层锻炼一番,对你今后的发展是有好处的。大为强调说,这一条对钢铁专业的工科大学生适

8、用,对我则不合适,我在找总裁。大为根据自己来到钢铁公司几天的观感,又结合自己原来学到的管理理论,写出了一份钢铁公司人事制度方面的改革的建议,转交给了总裁。总裁看后找他谈话,肯定他积极参与的热情,又指出他的许多想法不切实际。大为再次向总裁提出他的工作安排不挡,与他们原来承诺不一致。而总裁也强调说:“你们大学生对实际了解的太少。先从车间干起就是为了让你们多掌握些实际情况,以更好地发挥作用。在车间里多干一段,我看没什么不好的。”这时,大为的火一下子冒了出来:“下车间,下车间,我已经在车间干了半个月了,还要让我干到什么时候,你们简直是浪费人才。你们说重视人才,重视人才,怎么个重视法,纯粹是骗人!”他气

9、冲冲地走了,总裁为此也很生气。大为认为是这里的人们对他的才能还不了解,他应尽快将自己的才华展示出来。于是,他不断找车间主任,找人事处领导,也找总裁谈他的想法、他的建议,他认为这些都是中肯的、有分量的。领导都觉得他的想法是空想,有人还觉得可笑。这再次大大挫伤了他的自尊心和积极性。大为的情绪变得极为消沉。三班倒他又很不习惯,常常迟到。这也引起了工人们的不满,他们议论说:“现在的大学生,眼高手低,只会纸上谈兵。大事做不来,小事又不做。“大为痛苦极了,他觉得自己的理想彻底破灭了,眼前是一团漆黑,未来的路不知该怎么走下去。案例提示这是一个带有一定综合的案例。对刚分配的大学生大为来说,涉及职业设计、职业发

10、展的问题。而对钢铁公司来说,则涉及怎么样管好、用好、培养好新人,使他们在职业生涯中顺利发展,以开发人力资源的问题。思考题:1从对大为个性的分析入手,评价大为对自己职业设计的方案。2怎么看大为来到钢铁公司的一系列做法?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3当理想和现实发生强烈冲突时,应怎么调整自己?面对大为现在的处境,你能对他提出什么建议,怎么样说服他接受你的建议?4钢铁公司的领导者在这个问题上有什么值得改进的地方?5学完本书后再重新阅读此案例,你对上述问题的答和初学时相比有什么进步和提高?2. 三夫在京城户外张恒解说:这个在雪域高原上往大山沟里钻,摆出架势要专门折磨自己的年轻人叫张恒。张恒只有27岁,和其他

11、旅行者不同的是,他是个背着20多万的外债来的西藏的!那您上西藏干吗来了,躲债?还是。? 解说:这个时候的张恒刚刚从北京大学毕业一年。按说大学毕业本应该充满朝气的干着事业,可张恒却成了欠债20多万的人。大学毕业生,刚工作一年,就欠下了20多万。这张恒是折腾什么了? 解说:1986年,张恒从北京大学城市环境管理专业毕业。学习成绩优异的张恒面临着工作上的很多选择,研究机构、政府机关、知名企业,但这时候他却接受了同学的建议,做出了一个离经判道的决定。 张恒:有一个同班同学叫小叶。他说计算机软件多媒体软件是一个好的发展方向。于是就鼓动着我弄点钱咱们成立一个公司做这个计算机软件。结果在96年快毕业还没毕业

12、呢?我就回去借钱。借了20多万,就在中关村办起了一个计算机公司。 主持人:北大毕业生放着好好的分配工作不干,要去办公司,而且和学的专业没什么关系,您这是要学比尔。盖茨呀。可您知道张恒借着二十多万是哪儿来的吗?那是回他老家,河南新野的农村,找到村支书和村民凑出来的,而且还是要算人家股份。村支书想了,北大毕业生,那是人才啊,办起事来,那还不踏实? 解说:张恒满怀信心开始了办起了电脑公司,总琢磨着,凭大学四年积累的学识,就算比不了比尔。盖茨,能做成个IT精英应该没有问题,可结果他却没想到。 张恒: 96年的5,6月份开始筹备,到7,8月份就开始。到了97年的5月份这个公司就快撑不下去了,等于是一年这

13、个公司就算夭折了。 解说:满怀信心做企业,可没想到电脑公司刚一年就没法维持下去,三个合作伙伴只能作鸟兽散,公司倒闭了,可却留给张恒了一个大难题。 解说:张恒在西藏、青海每天就是在路上走,走、走,高强度的消耗自己的体力,这样似乎才能排遣心里的压力。 张恒:本来其实这是一个投资。但是后来呢?因为做的不好,我愿意把这个责任担下来。我不愿意让这个农民村里投的钱最后就没了。这样就是说我内心过意不去。 解说:张恒一边承受着压力的折磨,一边开始琢磨下一步就该怎么走? 张恒:在这个走的过程中,接触了很多的国外的背包客,就是自助的旅行者,他们背着背包账篷睡袋随处走,用比较便宜的方式周游世界。中国有很多当时。就是

14、来国内自助旅游的外国人也很多,跟他们聊天,看他们的装备,同时对户外活动有了了解。 主持人:张恒背着背包四处徒步旅行,目的是在释放压力,但是,他不知道,当时他的做法现在会风靡一时,而且有个时髦的说法,叫“驴行天下”,就是把一起结伴徒步旅行的人叫“驴友”。张恒没想到,二十万的欠款让他做了回徒步旅行的“驴”,更没想到的是,这三个月里,一路上结识的老外驴友“们成就了他日后的事业。 解说:张恒在最初的旅行中脑子里一直在纠缠着的是那欠款,走着走着,他开始琢磨究竟能干点什么才能东山再起呢?从这时候开始,他的脑子一刻也没闲下来。看着周围背着行囊的老外旅行者,一件事触动了张恒。 张恒:在西藏的那木错(音译)。我

15、也背了一个帐篷,那个帐篷很差几十块钱不到一百块钱的帐篷,结果老外的帐篷很漂亮。在那木措。人家把帐篷撑起来,我本来也想撑帐篷,一看人家帐篷这么漂亮,算了,别撑了,住小旅馆去了。 解说:自助旅行在西方是个很早就兴起的户外运动项目,在国外,每到假期时,都有很多老外走出家门,去一些人迹罕至的深山、丛林、峡谷去徒步探险、旅行。因为这个运动兴起的较早,自然在户外装备上已经有了成熟的市场。 张恒:我就跟这些老外聊,他们说,户外的旅游用品在欧洲是一个很大的产业,当时我就有一个想法,中国随着经济的发展,这个行业应该也能行。 解说:打定主意的张恒准备回北京开始自己的户外用品事业,在布达拉宫的广场上,他把自己的背囊

16、,帐篷都摆了出来。不是要做户外用品的市场吗?那就从现在开始,试试这户外用品能不能卖出去。 张恒:在到西藏的布达拉广场下定决心回到北京开始做户外的行业,当时出去就是找一个行业来做,当时在帐篷在布达拉宫广场卖掉,我把他撑起来,然后说谁来买这个帐篷, 主持人:1997年,那时侯除了一些职业的户外探险者,咱们国内真正的户外旅游还没兴起,出去旅行,那顶多是去去景点,看看风景或者跟着导游屁股后面转。户外用品,这时候听说的人都不多。这还是个不怎么引起人们关注的行业。张恒的脑子还真是转的快,不夸张的说,他这个念头应当说是很好的把握了中国经济发展和市场的脉搏。可是,毕竟这时候国内还没多少人玩户外,也没多少人去做“驴”友。 这张恒的打定主意想干这个,把帐篷先当实验品拿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