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生态建筑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410912988 上传时间:2023-08-23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4.9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绿色生态建筑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绿色生态建筑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绿色生态建筑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绿色生态建筑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绿色生态建筑》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绿色生态建筑(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绿色生态建筑随着经济高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于能源、资源的利用不断 上升。向大气中排放过量的二氧化碳等具有强吸热性的温室气体,日积月累导致 了温室效应、全球气候变暖、冰川融化、海平面升高等一系列的连锁反应;空调、 冰箱等制冷设备的使用,让空气中的氯氟烃等化学物质含量过多,造成了臭氧层 的破坏、臭氧空洞、照射到地面的紫外线增强等一系列问题。种种的迹象表面, 我们的生态环境正在被破坏,人与自然的平衡被打破。为此,我们提出了可持续 发展的理论,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在这 种注重长远发展的经济增长模式下,在建筑行业里,我们相应的提出并推行发展 绿色建筑,为协

2、调人类生活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而努力。由此出发,本文对绿 色建筑和生态环境进行了探讨。1绿色建筑的定义1.1由绿色建筑的定义里我们可以看出,所谓的绿色建筑,不仅仅是能够提供 给人类健康、安全、舒适的内部居住空间,它同时还要具有能够与自然环境相和 谐的外部建筑环境。绿色建筑内涵我们可以做如下的理解和归纳:以节约资源、 能源,减少建筑对环境负荷的压力为前提,运用可促进生态系统良性循环、不污 染环境,高效、节能的建筑方案和技术,为人类提供健康、安全、舒适的居住环 境和生活空间,最终达到人及建筑与环境和谐共处、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绿色建 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

3、节材)、保护 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 筑,也称为生态建筑。绿色建筑的设计将向环保型材料和绿色设计两方面发展。1.2绿色建筑设计绿色建筑是宏观上的总体概念,如何从整体上把握好“绿色”二字的定义, 建筑师不应该只局限在个体的建筑上,而是应该从整体出发,着眼于大局,将绿 色理念放在整体规划和整体设计中去进行思索。因为在绿色建筑中融汇了许多现 代的理念和技术,像污水的有效处理、太阳能、风能的采集及利用等。许多技术 范畴超出了建筑行业的知识认知水平,这就需要建筑设计师对于其他相关专业略 知一二,勤于与其他相关专业的技术人员和工程师进行及时的交流和学习,在

4、多 方的配合下,共同实现绿色建筑行业的开发和兴起。1.3使用环保型建筑材料1)环保型建筑材料要求亲和环境。环境亲和的建筑材料应该耐久性好、易于 维护管理、不散发或很少散发有害物质(同时也得兼顾其他方面的特性,如艺术效 果),当前建筑中的污染物主要来自于石材类、板材类、涂料类及水泥等方面绿色 建筑的发展将催生具有更优性能的环保型材料来取代这些“垃圾”建材。现代基 础工程中环保型建材主要包括:新型保温隔热材料、新型防水密封材料、新型墙 体材料、装饰装修材料和无机非金属新材料等。虽然这些材料造价相对高一点, 但是,伴随着人们对绿色建筑的执著追求,这些材料也将被广泛应用起来。2)环保型建材要求节约资源

5、。有些材料一旦制造出来,其生命周期几乎是无 尽的,如以前在中国普遍使用的黏土砖,只要其质量未被破坏,几乎可以一直使用 下去,这必然蚕食日益缺少的耕地。因此,要尽可能地使用由可再生原料制成的材 料和可循环使用的建筑材料,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减少固体垃圾,这样才符合绿 色建筑的发展道路。1.4绿色设计1)绿化走进建筑。屋顶花园不仅可以有效地降低建筑物的温度,而且能够增 加城市绿化面积,增强城市的“呼吸”在建筑物外墙面上种植攀缘植物同样可以 降低建筑物的温度,甚至对外墙材料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它和屋顶花园一起让 “绿色”建筑真正实现了视觉上的绿色,使建筑物亲和自然的效果更加突出。2)进行节能设计和使

6、用清洁能源。概括起来,未来建筑的绿色设计将体现在 以下几点:a.最大限度地使用被动式能源系统。b建筑的最主要的立面最好不要 朝向主风向,以减少建筑的热负荷。c.实现建筑室内的自然通风以减少空调等降 温设备的开机时间,降低能耗。d尽可能地使用自然采光。e积极利用可再生能 源,如在建筑物立面上安装太阳能板。2建筑智能化今后建筑科技将围绕保护环境,节省资源,降低能耗而展开。建筑智能技术的 发展要为生态、节能、太阳能等在各种类型现代建筑中应用提供技术支持,实现 生态建筑与智能建筑相结合。建筑智能技术是以建筑为平台,兼备建筑设备、办 公自动化及通信网络系统,集结构、系统、服务、管理及它们之间的最优组合,

7、向 人们提供一个安全、高效、舒适、便利的建筑环境。1994年来自15个国家的科学家在美国讨论时提出了 “生命建筑”的概念,生命 建筑具有“大脑”,它能以生物的方式感知建筑内部的状态和外部环境,并及时做 出判断和反应,一旦灾害发生,它能进行自我保护。比如日本开发成功的智能化主 动质量阻尼技术,当地震发生时,生命建筑中的驱动器和控制系统会迅速改变建 筑物内的阻尼物的质量,从而改变阻尼物的振动频率,以此来抵消建筑物的震动。 除此之外,生命建筑还能自我康复,美国伊利诺斯大学已研制出生命建筑自我康 复的方法,它的执行元件是充有异丁烯酸甲醋粘结剂和硝酸钙抗蚀剂的小管,当 生命建筑出现裂缝时,小管断裂,管内

8、物质流出,形成自愈的混凝土结构,这完全像 人体血液中的血小板,能够填塞创口,使肌体康复。生命建筑的发展离不开智能建 材,智能建材是除作为建筑结构外,还具有其他一种或数种功能的建筑材料,如一 些智能建材具有呼吸功能,可自动吸收和释放热量、水汽,能够调节智能建筑的温 度和湿度。光学纤维技术、纳米技术、声控技术和有效利用自然能源是建设智能 生态建筑的关键技术之一,随着科技的进步,这些技术日趋成熟。建筑智能化已不 再是梦想,在不久的将来,智能建筑将被广泛的修建,以造福人类3绿色建筑与生态环境3.1推行绿色建筑是生态环境的需要 由上面的定义和分析,我们知道生态 环境直接影响着人类的生活质量,如果生态环境

9、遭到严重的破坏则会反作用于人 类的生活,所以,针对绿色建筑和生态环境,中央提出要大力发展节能省地型住 宅,全面推广节能技术,制定并强制执行节能、节地、节材、节水标准,按照减 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搞好资源综合利用,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3.2绿色建筑的误区3.2.1绿色并不等于高价和高成本 绿色建筑和生态环保近几年里才逐 步被人民大众所了解和认识,所以很多绿色建筑和生态环保在近几年里才逐步的 被人民大众所了解和认识,所以很多人误以为绿色就代表着先进的技术和前沿的 科技,由此将“绿色”与高价和高成本无形中画上了等号。其实这种认识是片面 的,错误的。我们所倡导的绿色建筑是一个较为广泛的概

10、念,它并不意味着高价 位和高成本。对于承建单位和开发单位来说,其目标之一就是尽可能地降低建筑 的成本,那么如若将眼光放的长远些,从整个建筑的全寿命周期角度去计算整体 成本,那么采纳和利用低能耗的环保建材是极为划算的。为了眼前的利益,在建 筑的修建初始,采用成本低廉,但质量牵强、能耗大的材料,其结果是往往在使 用过程中,能耗量大,维修费用高,总体的消耗远远大于低能耗环保类建材的使 用效果。所以,着眼于未来,采用低能耗的环保材料,提倡和全面发展绿色建筑 势在必行。3.2.2绿色建筑不仅局限于新建筑 提倡绿色建筑并不是只建设新建筑 物的时候我们所采用的模式,它还涵盖了对于老建筑和已有建筑的绿色改造,

11、使 原本的建筑通过相应的节能环保措施达到绿色建筑的相关指标,从而达到保护生 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就日常生活中的水、电、气等与人民大众息息相关 的生活要素说起。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的供水、供电已实现了插卡制度,用户 购买水卡、电卡,插卡取用能源,杜绝了换表偷水、偷电的行为,加强了人们节 约的意识。污水收取治理费用,符合国家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也让百姓有了环 保的观念。对此,我们对于供暖的计量改造也有了新的想法。以往的集体供热使 得许多家庭在冬天里开窗过冬,这无疑是对能源的一种浪费。实行单户改造,一 户一表,在上班和出差时可以停止室内供暖,即经济又节约能源,符合生态环保 的概念。就我国目前的

12、形式来看,当今任务之一是北方的供热体质改革将要全面 启动,对于新推行供热地区和供热城市,应采用新的供热体质;二是就我国耕地 保护行事严峻的国情,率先在沿海地区推行紧凑型的城镇、小区和建筑规划设计 模式;三是因地制宜,加强本土的建筑绿色改造。3.2.3建筑节能不只是政府的职责 生态环境与每个人息息相关,推行 绿色建筑不仅是政府的一项政治措施,更是人民福利的工程。因此,要让老百姓 知道什么是绿色建筑,不是有鲜花绿草、喷泉水池、绿化得好的楼盘就是“绿色 建筑”。如果老百姓都能关注到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都注意到房屋的能耗、材 料、对室内环境的影响、二氧化碳气体的减排,那么大家的共识就会形成绿色建 筑的

13、市场需求。有了市场需求,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才能在全社会广泛地推广应 用。4结语进入21世纪,人们对建筑的要求不再局限在使用功能上,崇尚艺术、追求绿 色和建筑智能化将成为建筑师们设计的主流思想。在2009年12月举行的哥本 哈根大会上,我国已将绿色建设列入工程计划里,郑重地向世界做出承诺,中国到 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将比2005年下降40%50%。世界各地 频繁的地震将要求建筑物向智能化发展。诸如这些都引领着建筑走艺术化、绿色 化和智能化的道路,可以想象的是,未来建筑将为人们提供一个人造生态环境。参考文献:1 李华东高技术生态建筑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2.2 牛季平绿色建筑与城市生态环境J工业建筑,2009(12).3 张勤推行绿色建筑建设生态城市J.今日国土,2005(12).地112赵沛然1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