厘米和米教学反思10篇(认识厘米和米教学反思)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410911170 上传时间:2023-11-07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8.7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厘米和米教学反思10篇(认识厘米和米教学反思)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厘米和米教学反思10篇(认识厘米和米教学反思)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厘米和米教学反思10篇(认识厘米和米教学反思)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厘米和米教学反思10篇(认识厘米和米教学反思)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厘米和米教学反思10篇(认识厘米和米教学反思)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厘米和米教学反思10篇(认识厘米和米教学反思)》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厘米和米教学反思10篇(认识厘米和米教学反思)(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厘米和米教学反思10篇(认识厘米和米教学反思)下面是小编收集的厘米和米教学反思10篇(认识厘米和米教学反思),以供参考。厘米和米教学反思1在学习本单元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直观比拟物体长短和高矮的办法,这是学习本单元内容的重要根底。但对厘米和米这两个常用的长度单位没接触过,认识厘米和米是建立抽象的数学概念的过程,需要经历从直观到抽象,再由抽象回到具体的过程,学生要通过不断的感知、体验、实践和交流反思,形成理性认识。这对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低年级学生来说无疑是一大挑战。下面就这一单元的教学谈谈我的想法和做法。1.让学生经历长度单位的形成过程,建立表象在作业中,学生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一棵大树高4

2、0厘米。“小明的身高130米。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错误,主要原因是没有对长度单位的实际大小形成鲜明的表象。所以在教学时,要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了解1米和1厘米有多长,从生活中常见的物体入手,让学生通过察看和比拟,我还为每个孩子测量了身高。从而建立起米和厘米的长度概念。2.通过联想和比拟来稳固对厘米和米的认识厘米和米比拟抽象,必须借助一定的物体来认识理解。比方说在描述树有多高时,可以让学生先想一想我们教室的门有多高,再通过比拟,树要比门高多了,所以描述树的高度应用米来作单位。3.建立初步的估计意识和估计能力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用估测的办法,来估计物体的长度高度。而估计在本单

3、元中对学生来说也是一个难点。1厘米、1米的概念比拟抽象,学生容易遗忘。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建立概念,可通过让学生用自己身上的“尺来估一估生活中常见的物品。记住这些身上的“尺,对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概念和进行估测都很有帮忙。当然做到以上三点是远远不够的,在平时的交谈中,还可以有意无意地拿出这些知识和学生一起练习复习,也能让他们感受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厘米和米教学反思2?认识厘米和米是学生第一次接触长度单位,教师要引导学生建立1厘米和1米的空间表象,让学生在头脑中能够明确1厘米和1米的长度。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们都会给学生建立1厘米和1米的空间表象,而很少有教师注重培养学生建立10厘米的空间表象,如

4、果教师能够在10厘米的表象高低够功夫,一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一、用好10厘米,为米做铺垫二年级的学生刚才接触到长度单位,并且只认识了厘米,由于在厘米的教学中,教师们都很注意对1厘米表象的建立,所以学生对1厘米的理解和掌握比拟到位。认识了厘米,紧接着就认识米,众所周知,1米等于100厘米,而100厘米相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还是比拟抽象的,教师假设把1米等于100厘米的知识直接灌输,不利于学生真正的理解他们之间的关系,如果教师能够让学生对10厘米的长度有个明确的表象,学生在头脑中有个10厘米的大略长度的认识后,教师引导学生用10个10厘米长的纸条在黑板上贴成一个长纸条,学生有了10个10是1

5、00的认识,他们能够认识到这个长纸条是100厘米,这是教师再揭示100厘米的长度又有个新的名称,叫做1米,学生就能够清晰的认识到100厘米构成了1米,1米就等于100厘米。这样一来,学生既认识了新的长度单位米,有掌握了米和厘米之间的进率,更重要的是,学生们获取了米这个单位的形成过程。二、用好10厘米,渗透1分米教学中,让学生通过看10厘米的长度、闭上眼想10厘米的长度、用手比10厘米的长度等一系列的活动后,教师注重了10厘米表象的建立,学生已经在头脑中有了10厘米的大略长度,也明白了10厘米的含义,即10个1厘米,这些活动都为了三年级时学习1分米做好了渗透,只不过此时没有揭示1分米的概念罢了,

6、其实1分米的表象、厘米和分米的关系,学生都已经理解了。虽然分米的认识不是二年级的教学内容,但是作为教师,就应该从整体上把握教材,掌握数学知识系统性,训练学生的思维,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效劳,而不是铁路警察,各管一段。三、用好10厘米,估测有标尺学生既然认识了厘米和米,就要对生活中的一些长度进行估测,虽然在估测的过程中,允许学生有误差,一般来说,教师也会给一个估测的取值范围,但是,我觉得学生在自己的认知根底上,应该尽量的准确一些。学生在二年级阶段,只认识了两个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由于这两个长度单位的长度相差比拟大,一般的学生在估单位时不会出错,而面对生活中的一些物体的长度时,尤其是几厘米和十几厘米的

7、物体,这时要估测它们的长度,学生们的误差就比拟大,因为学生只有1厘米的表象,如果教师注重了10厘米表象的建立,学生就可以把10厘米长度当个标尺,首先去判断所给物体是比10厘米长,还是比10厘米短,判断出大略的范围后,再进行估测,这样一来,估测的准确性就会大大的提高。由此可见,在教学厘米和米的过程中,教师除了要加强对1厘米和1米表象的建立,还要注重对10厘米长度的表象建立,这正是巧用10厘米,一举而三得。厘米和米教学反思3学生对于厘米的的概念应该比拟熟悉,如常见的学生尺,三角板等都带有厘米刻度,学生也用尺子量过简单的图形的长度。所以刚开始学习厘米的认识看起来并不难。而对于米的认识就有一定的困难,

8、米虽然是根本的长度单位,但是学生接触的比拟少,不足这方面的以验,尽管在课堂上我找了专门的米尺让学生反复认识,比一比,试一试 ,量一量,说一说等,了解一些简单的知识如:1米= 厘米,500厘米=米等还行,遇到稍复杂的单位如:妈妈身高1米60厘米可以,妈妈身高160 ,好多学生都 填“米,对于米的单位长度的表象还是很含糊,所以米、厘米的认识是学生学习长度单位中的一个难点,要让学生地正确建立起米、厘米的表象是比拟困难的。我认为要加强学生对米和厘米的认识,必须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让学生在对自己比拟熟悉的物品的长度,高度等有了感性的认识后,初步建立米和厘米的表象。如量自己的数学课本封面的长和宽,铅笔盒

9、面的长、宽,橡皮的一个面的长、宽,自己的身高、爹妈的身高,书包的边长,课桌面的长和宽,课桌的高,教室门的长和宽,黑板的长和宽等等,这样在学生经历了大量的感知之后,头脑中便初步形成了米和厘米长度的表象,在使用这两个单位时就会正确无误。尤其是在练习过程中让学生多动动手量,多动脑想,多估一估,一开始估学生都不敢估,知道自己可能估计得不准,我就激励学生大胆地估,告诉他们生活用到估计的时候比测量还要多,明白估计的重要性,甚至还放宽了要求,要求估计的内容只要是估计的数字,不是测量的,误差大小都给算对!这对于帮忙学生尽快建立米和厘米的长度单位的表象有很大帮忙。总之,学习这局部内容,不仅要借助学生熟悉的事物,

10、还要激励学生多动手,多动口,多动脑,多估计丰盛学生的实践以验,在积累中形成以长度单位的表象。厘米和米教学反思4学生对于厘米的的概念应该比拟熟悉,如常见的学生尺,三角板等都带有厘米刻度,学生也用尺子量过简单的图形的长度。所以刚开始学习厘米的认识看起来并不难。而对于米的认识就有一定的困难,米虽然是根本的长度单位,但是学生接触的比拟少,不足这方面的以验,尽管在课堂上我找了专门的米尺让学生反复认识,比一比,试一试 ,量一量,说一说等,了解一些简单的知识如:1米=厘米,500厘 米=米等还行,遇到稍复杂的单位如:妈妈身高1米60厘 米可以,妈妈身高160 ,好多学生都 填米,对于米的单位长度的表象还是很

11、含糊,所以米、厘米的认识是学生学习长度单位中的一个难点,要让学生地正确建立起米、厘米的表象是比拟困难的。我认为要加强学生对米和厘米的认识,必须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让学生在对自己比拟熟悉的物品的长度,高度等有了感性的认识后,初步建立米和厘米的表象。如量自己的数学课本封面的长和宽,铅笔盒面的长、宽,橡皮的一个面的长、宽,自己的身高、爹妈的身高,书包的边长,课桌面的长和宽,课桌的高,教室门的长和宽,黑板的长和宽等等,这样在学生经历了大量的感知之后,头脑中便 初步形成了米和厘米长度的表象,在使用这两个单位时就会正确无误。尤其是在练习 过程中让学生多动动手量,多动脑想,多估一估,一开始估学生都 不敢估

12、,知道自己可能估计得不准,我就激励学生大胆地估,告诉他们生活用到估计的时候比测量还要多,明白估计的重要性,甚至还放宽了要求,要求估计的内容只要是估计的数字,不是测量的,误差大小都给算对!这对于帮忙学生尽快建立米和厘米的长度单位的表象有很大帮忙。总之,学习这局部内容,不仅要借助学生熟悉的事物,还要激励学生多动手,多动口,多动脑,多估计丰盛学生的实践以验,在积累中形成以长度单位的表象。厘米和米教学反思5厘米和米的认识是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的开始,是今后学习其他长度单位和有关测量知识的根底。认识厘米和米,不只是为了让学生知道这些单位的名称以及它们之间的进率,更重要的是通过多种活动,帮忙学生建立清晰的1厘

13、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并应用到具体的测量和估计活动中去。主要教学厘米的认识,帮忙学生初步建立1厘米实际长度的表象。首先设计了量课桌长度的活动。由于学生还没有学习长度单位,还不会用直尺测量物体的长度。因此,学生可能会用身体的某个部位来量,也可能会选用铅笔、数学书等作为工具来量。这样,各人选择的规范不同,导致测量的结果也不完全相同。通过具体的情境引导学生体会用厘米作单位测量比拟长的物体时费时、费劲,进而引起学生学习其他的长度单位的心理需求。教学时,可以先启发学生思考:如果用厘米作单位测量黑板的长度或教室门的高度,你觉得有什么不方便?在充沛交流的根底上,告诉学生:量比拟长的物体的长度,通常用米作单位。

14、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试着说一说,再出示米尺,表明:这是米尺,它的长度是1米。同事要求学生看着米尺比划1米的长度,实际感受1米有多长。然后通过找出长度大约是1米的物体,进一步丰盛对1米实际长度的感知。为了加强学生对厘米和米的充沛认识,在课下我让学生回家以后和父母一起测量家中的物体的长度,通过整合训练,多数的学生建立了厘米和米的长度单位观念,从而形成了完整的知识体系。厘米和米教学反思6在学习本单元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直观比拟物体长短和高矮的办法,这是学习本单元内容的重要根底。虽然学生在生活中对厘米和米这两个常用的长度单位有过接触,但即使经历了认识、稳固、单元练习后,局部学生的学习效果仍不甚理想

15、。究其原因,认识厘米和米是建立抽象的数学概念的过程,需要经历从直观到抽象,再由抽象回到具体的过程,学生要通过不断的感知、体验、实践和交流反思,形成理性认识。这对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二年级学生来说无疑是一大挑战。为了培养学生察看、比拟、分析、抽象的能力,在教学厘米这一概念时,我安顿了下列几个环节:一、创设情境,引起学生兴趣。二抓住联系,认识“厘米和米。(三)利用比拟,深化认识。 让学生对照板书或者手中的学具想一想:为什么数据都是1,它们的长度却不同?引导学生认识:单位不同引起长度的不同。使学生知道:米和厘米大小不同,米是高级单位,厘米是低级单位。测量较长的距离时用米做单位,测量较短的距离时用厘

16、米做单位。从而使学生掌握长度单位的用法。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于米、厘米的认识是学生学习长度单位中的一个难点,要让学生地正确建立起米、厘米的表象是比拟困难的,原因是米、厘米这个长度单位是所有长度单位中最不常用的,离学生的生活经验比拟远,因为不常用,所以在学生头脑中留下的表象是不深刻的。而这两堂课教师都已经致力于米、厘米这两个长度单位的表象的建立,使我感受颇深的就是:教与学都要以“做为中心。“做就是让学生动手操作,在操作中体验数学。通过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同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因此,我们在教学米的时候,可以挖掘学生身边的一些教学资源,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要有充沛的时间给学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